糖尿病不能补牙(糖尿病人不能种牙又不能镶义齿怎么办?)
过了65岁的老年人,宁可牙齿不齐全,也不要在这几种情况下去补牙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这颗牙缺了,得补吧?要不吃饭都不香啊!”
65岁的张阿姨一边捂着嘴笑,一边指着她缺了一颗的槽牙。作为一名医生,我当然理解阿姨的心情。毕竟,牙好胃口才好嘛,可有些情况下,补牙还真不是“补一补就完事了”。
尤其过了65岁,补牙这件事,可不仅仅是“为了吃饭香”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有些情况下,老年人宁可缺牙,也不要随便补。
补牙这件事,为什么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说起补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缺了就补呗,牙不齐全影响嚼东西啊!”没错,牙齿的确是咀嚼的主力军,但问题来了,牙齿可不是单打独斗的“独行侠”,它们是个整体团队。补牙这事儿,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比如,当你补了一颗牙,牙冠、牙根、牙龈这些“邻居”都得重新适应新成员。如果邻居们个性温和,一切相安无事;但如果牙龈、牙槽骨这些“老邻居”开始抗议,那可能就要出事了——发炎、疼痛甚至牙周病,都会接踵而至。
65岁以后,补牙有哪些“潜在风险”?在某些情况下,补牙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风险大于收益。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以下几种情况,特别需要慎重。
1. 骨质疏松:牙槽骨不“稳”,别急着补牙!
65岁以后,骨质疏松是大多数人绕不开的话题。你可能觉得骨质疏松只会让腿脚变脆弱,其实,牙槽骨同样会被“掏空”。牙槽骨是牙齿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稳,补上的牙齿很可能站不住脚,甚至导致牙齿“集体松动”。
类比一下:就像在沙滩上盖房子,地基一旦松软,再漂亮的房子也会随时塌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患者补牙失败率高达30%-40%,尤其是种植牙,更是风险倍增。
医生建议:如果有骨质疏松问题,补牙前一定要做骨密度检测,必要时听取口腔科和骨科医生的联合建议。
2. 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牙齿别乱动!
糖尿病是一只“爱捣乱的熊孩子”,它不仅折腾你的血糖,还会“偷偷摸摸”搞坏牙龈和牙周组织。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较弱,牙齿稍微一动,细菌就可能大肆入侵,引发感染,甚至导致牙龈溃烂。
更糟糕的是,感染会让血糖控制变得更难,形成恶性循环。曾经有一位患者,因为控制不佳的糖尿病补了颗牙,结果引发严重的牙周炎,最后不得不拔掉补好的牙,还顺带住了一周院。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补牙前,务必控制好血糖,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7 mmol/L以下。如果血糖偏高,医生可能会建议暂缓补牙。
3. 心血管疾病患者:别让“小手术”引发大麻烦!
65岁以后,心血管疾病成了“常驻嘉宾”,而补牙这个“小手术”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大问题”。比如,补牙可能涉及局部麻醉,而麻醉药物中的肾上腺素,可能让血压飙升,甚至诱发心梗或中风。
此外,如果你正在服用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补牙可能会导致出血难止。有些患者觉得补牙前停药是个好主意,但停药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直线上升。这简直是“两头堵”,左右为难”。
医生建议:如果有心血管病史,补牙前一定要告知医生你的详细病情,必要时请心内科医生进行评估,调整方案。
4. 牙周病严重:牙齿周围“地雷”太多,别轻易动!
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6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这是牙齿健康的头号杀手。如果牙周病没有得到控制就急着补牙,后果很可能是——补好的牙没撑几天,周围的牙齿就开始“闹情绪”,最后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颗接一颗“倒下”。
医生建议:补牙前,先做好全面的牙周治疗,把口腔环境“清理干净”。牙周病就像家里的“电线短路”,没修好直接装新灯泡,那就是白费功夫。
那是不是65岁以后就不能补牙了?当然不是!不是所有情况都不能补牙,而是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对于一些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来说,补牙仍然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不过,在补牙前,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 全面体检:确保血压、血糖和骨密度都在可控范围内。
- 选择合适的补牙方式:比如,种植牙对牙槽骨要求高,而活动假牙则更适合骨质疏松患者。
- 听取医生建议:千万别自己“拍脑袋”决定补牙方式,医生会根据你的健康状况量身定制方案。
牙齿的确是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在65岁以后,补牙这件事要比年轻时更复杂,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全身健康。所以,宁可“牙齿不齐全”,也不要在不合适的情况下去补牙。
如果您或家人有补牙的打算,请一定要提前咨询专业医生,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后再行动。毕竟,“能吃饭”比“吃得香”更重要,活得健康比活得精致更值得追求!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Global Oral Health Status Report, 2022.
《柳叶刀》:糖尿病与口腔健康的相关性研究,2021年。
美国牙周病学会(AAP):牙周病治疗指南,2020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老年人口腔健康与全身疾病的关联研究,2019年。
糖尿病牙齿治疗的注意事项
除了小时候换牙的时候要拔牙,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需要拔牙,因为牙齿关系到很多神经,普通人拔牙也要谨慎,那么糖尿病患者呢?医生表示,糖尿病患者不要轻易拔牙,还有种植牙、镶牙等针对牙齿的治疗都要特别谨慎,如果非要拔牙,患者要把血糖控制好,而且最好不要伤害牙根。
糖尿病牙齿治疗的注意事项
高血糖让牙齿很受伤
糖友的牙齿通常很“脆弱”,一不留神就会出现牙周炎、牙齿松动脱落、牙根面龋等,而这些口腔的“麻烦”往往和血糖波动有关。由于糖尿病使唾液中的含糖量增高、口腔酸性增加,同时唾液量减少,对牙齿冲洗自洁作用下降,易导致牙周病、龋齿增加。牙周病使牙齿的支持组织齿槽骨的骨质逐渐吸收消失,造成牙齿松动脱落。就像一棵根部没有泥土培植的树木,它再完美,也难以挺立。
糖友拔牙要先控制血糖
由于糖尿病人拔牙后,发生感染的几率高于正常人,所以医生在处理前都会询问是否有糖尿病。糖尿病人若准备拔牙,一定要先控制血糖,腹血糖以控制在8.88retool/L(160m9/dl)以下为宜。如果血糖过高,建议暂缓拔牙。专家提醒: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拔牙最好在早餐后l~2时进行,此时药物作用最佳。而并发有动脉粥样硬化症时,拔牙前后应使用抗菌药物,通常术前用药1天,术后用药3天。
糖尿病人不适合做种植牙
牙齿出现问题后,都希望尽快进行修复,然而糖友镶哪种牙好呢?近年来流行种植牙,但糖尿病人却不适合做。如果是镶烤瓷牙,牙根若没有问题,应尽量保住,否则时间一长,常常会影响牙齿的稳固性,造成牙齿松动、移位或错颌,影响血糖降糖药物的作用。若是老年糖友,并且牙齿已经多数脱落,建议最好佩戴假牙。
镶牙后时刻保持口腔卫生
装上假牙之后,口腔的真菌感染率会增高,对糖友来说更是如此。专家指出,镶牙后要注意口腔卫生,适当做下牙齿操,如起床后进行牙齿空咬运30次或洗漱后,用拇指、食指轻度按摩牙龈内外两侧,每次每面30次,以增强黏膜抵抗力。如果是活动的假牙,必须坚持每天晚上摘下假牙睡觉。专家强调,吃了酸、甜的食物后,马上用弱碱性的水漱口,可以暂时纠正偏酸的口腔环境。
当口腔疾病遇到糖尿病,弄不好会要命
一天我值班时,突然急诊科来电,通知我们一位老年人马上急诊入院,要我们一同会诊。
这位老年人面部肿胀、疼痛明显、体温高、呼吸较快。被转运至病房后,他焦急地问:“大夫,几天前,我牙疼也没太在意,自己吃了消炎药,没想到不仅没有好转,脸还肿了起来,现在连喘气都有点儿费劲了。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在后续问诊中,我们得知他患糖尿病已经十余年了,平时血糖控制得不太理想,近来刷牙时频繁出现牙龈出血,牙齿也有一定程度的松动,而且自觉口腔气味难闻。
经过进一步检查,患者被初步诊断为颌面部间隙感染,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导致感染加重。好在这位患者及时就诊,如果这样拖下去,很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 口腔疾病
如同雪上加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缺少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迅速成为糖尿病的主要患病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20%以上。
糖尿病患者中约有85%的人群发生口腔疾病,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3倍。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高糖环境为细菌在口腔内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患者口腔内的钙质增加,容易形成牙结石。大量的细菌存在于牙结石中,导致患者出现牙龈红肿出血、水肿、疼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出现牙周脓肿。
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越长,牙齿及牙齿周围的组织被破坏得就越严重。很多患者的牙龈会慢慢萎缩,牙骨的吸收也会愈加频繁,最终加重牙周病,导致牙齿松动、脱落。此外,糖尿病患者的唾液分泌会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出现口干。口干使口腔的自我清洁能力下降,牙齿上就会形成大量的细菌斑,导致龋齿。
更严重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免疫能力会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年老体弱,口腔内发生炎症后,容易引发颌面部化脓性感染,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老年患者一样。颌面部的组织结构比较特殊,像海绵一样疏松多孔,这会使得感染快速蔓延,患者会出现皮肤红肿、肿胀部位明显疼痛、张嘴受到限制、高热甚至呼吸困难。最严重的情况是感染向下扩散到口底、颈部、心脏周边,导致全身感染,危及生命。
口腔疾病 糖尿病
落井又下石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65~74岁年龄组人群患龋率为98.40%,牙周健康率仅为13.60%。老年人的口腔问题是老龄化社会中的重要健康问题,口腔疾病如果控制不好,也容易诱发血糖问题。
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疾病属于慢性炎症,会产生炎症介质,可以抑制糖原的合成,使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进而使血糖水平恶化。
口腔疾病还容易引起进食问题,如牙齿松动或缺失,会影响正常的食物咀嚼,导致消化、吸收异常。口腔疼痛、张嘴受限会影响食物的种类选择及进食量,如果患者不能吃干食,就需要进食大量的稀食,如白粥、果汁、面条等,这样容易很快产生饥饿感,导致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可能导致部分患者不敢进食,引起营养不良。口干、口臭、进食不舒服等口腔不适会影响患者的心情,长期心情不好,容易导致食欲下降,通常也会影响到血糖水平。
做好疾病管理
乐享健康生活
口腔健康问题会干扰人体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而恶化的糖尿病也会进一步危害口腔健康,进而影响患者的全身健康及生活质量。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要做好疾病管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五大原则”:接受健康教育,做到合理饮食,积极参与运动,做好血糖监测,合理药物治疗。
口腔健康管理也不能怠慢:坚持早晚刷牙;餐后及睡前清洁假牙;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并定期检查,及时补牙;尽量保留天然牙,积极治疗牙龈红肿出血、口腔异味、牙齿松动等问题;及时拔除无法保留的牙齿,及时修复缺失牙;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每年洗牙一次。
老年朋友要增强糖尿病控制和口腔健康相互影响的观念,加强自我保健,做好健康管理,乐享健康生活。
文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 张瑞锐
编辑 | 栾兆琳
审核 | 余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