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人曾糖尿病(人有糖尿病怎么办)

蒙哥浅谈健康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给过你3次机会,可惜一次也没抓住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这似乎是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断问自己的问题,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病。

我们可能都听过糖尿病会导致高血糖、视力模糊、疲劳、甚至肾功能衰竭等问题。但许多人在面对这一病症时,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它可能早在身体的某些细微变化中就向我们发出了信号。

实际上,糖尿病就像一个耐心的老师,它给了我们三次机会,让我们及时警觉,可惜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抓住。

它不像一些急性病症那样一下子给你带来剧烈痛苦,而是悄悄地在身体里积累,给我们许多蛛丝马迹的机会,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些警告,直到它完全控制了我们的身体。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我在医院里看到过无数因为错过机会而导致病情加重的糖尿病患者。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糖尿病给了我们哪三次机会,为什么很多人一次也没抓住,而这些机会,其实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体重悄悄增加

糖尿病的发病与体重密切相关,特别是腹部脂肪的积聚,你是否曾注意到,自己随着年纪增长,腰围也越来越大?有时候,这种变化并不明显,但它可能早已埋下了糖尿病的种子。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通常包括那些超重、肥胖的人,尤其是腹型肥胖,即肚子上的赘肉比其他地方更多。

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喝水涨肚子”或是“吃得多了”,但这些体重的变化其实是在向你警告——胰岛素的敏感性已经开始下降。

肥胖会增加体内的脂肪组织,尤其是腹部的脂肪,脂肪不仅影响到身体的代谢,还会分泌出一些促炎因子,这些因子逐渐影响胰腺,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最终导致糖尿病。

曾有一位患者,长期保持超重状态,尽管她的体重在过去几年内有些微的增加,但她并未在意,直到体检时发现,她的血糖值开始偏高,医生告诉她,她处在糖尿病前期。

然而,当她回头看时,她才发现,自己曾经的体重增长,已经悄悄地给糖尿病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机会,但他们没有留意体重的变化,直到高血糖成为了问题。

糖尿病的第一次机会其实非常简单——当你的体重悄悄增加时,意味着身体的代谢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此时,你就应该开始注意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尽量控制体重,而不要等到疾病完全暴露。

总是口渴、频繁上厕所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身体会试图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分,从而导致水分的丧失,这时候,肾脏会加倍工作来过滤血液中的糖分,导致尿量增多,而体内的水分流失则使得你产生持续的口渴感。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患者,他一直感觉口渴难耐,常常一整天不停地喝水,而且经常起夜上厕所,然而,最初他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好。

直到一次常规体检时,医生发现他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检查确认他已经进入了糖尿病的范围。

此时,如果能够及时就医并进行检查,很多糖尿病患者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进入糖尿病前期或是更严重的糖尿病阶段。

疲劳乏力

糖尿病引发的高血糖,实际上会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血糖来转化为能量,这就导致了你即使摄入了正常的食物,也感到异常的疲倦和虚弱。

我曾遇到过一位年轻患者,他是一名办公室职员,总是感到莫名其妙的疲惫,甚至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时也会觉得力不从心。这个疲劳的症状持续了几个月,但他始终没有多加关注。

直到他的血糖被检测出来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疲劳乏力的症状其实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之一,它的原因就在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地帮助体内的细胞吸收血糖,进而导致能量供应不足。

当你感到持续性疲劳时,身体已经开始对糖分的利用效率下降作出反应,这个信号不容忽视。

及时检查血糖水平,将有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的存在,从而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糖尿病进一步发展。

那么,糖尿病出现的这些机会,我们应该如何抓住呢?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基础的防线。定期体检,特别是血糖水平的检测,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

保持适当的体重,尤其是控制腹部脂肪,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此外,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减少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也是避免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聆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当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口渴、疲劳等症状时,不要轻视,而是及时采取行动,去医院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糖尿病给了你三次机会,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及时抓住这三次机会,保护自己的健康。

在医院工作多年,我见过太多因为错过机会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患者,糖尿病虽然并非一夜之间就能摧毁健康,但它的隐匿性和渐进性常常让人忽视早期信号。

要想真正避免糖尿病的困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注意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 霜, 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西安体育学院 ,2024-06

多位糖尿病患者的悔悟:糖尿病曾给出3次改正机会,但都被无视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它仿佛成了一种“常见病”,甚至有人对它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血糖高一点”罢了。

而糖尿病并不是一场“温和”的游戏,它更像是一场“持久战”,对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虎视眈眈。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几个糖尿病患者的故事。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糖尿病在真正爆发前,其实给过他们三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而这些信号,却被忽视了。

第一次机会:饭后总是口渴、疲惫,身体在“报警”

张大爷,今年65岁,是一位退休的老工人。他年轻时身体硬朗,吃得多,干得多,喝酒抽烟样样不落。

可到了50多岁,他发现自己饭后总是口渴得厉害,水一杯接着一杯地喝,嘴巴却还是干得难受。更奇怪的是,他明明吃得不少,可体重却慢慢下降,还总觉得没力气,干点活就累得不行。

这些都是糖尿病早期的典型表现。

饭后口渴,是因为血糖过高,身体需要稀释血液中的糖分,才会让人拼命想喝水;体重下降、疲惫,则是因为糖分没办法正常进入细胞,身体“饿”了,只能消耗自己的脂肪和肌肉来供能。

张大爷当时并没有把这些症状放在心上,他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自然会“虚”。

直到后来一次体检发现血糖超标,医生告诉他已经发展成了糖尿病,他才后悔莫及。

他说:“早知道光口渴、瘦得快就是病,我那时候就应该早点去医院看看!”

医生建议: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饭后总是特别渴,又总是疲惫无力,甚至体重莫名减少,就要警惕是否是血糖出了问题。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更要注意每年测一次血糖,别等到身体“亮红灯”了才后悔。

第二次机会:视力模糊、手脚发麻,这是“糖”在伤害神经和眼睛

李阿姨今年58岁,刚退休。

本来打算和老伴一起到处旅游,可她最近总感觉眼睛看东西模糊,有时候还觉得脚底像踩着棉花一样没劲,走路不稳。

去眼科看了几次,医生说她的视力下降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和李阿姨一样,视力模糊是他们最先注意到的症状之一。这是因为高血糖会让眼睛里的小血管受损,导致视网膜病变,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手脚发麻、刺痛,或者感觉像“踩在棉花上”,则往往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会让神经“失去感觉”,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溃疡和感染。

李阿姨回忆说,她其实几年前就觉得手脚偶尔发麻,但觉得是“年纪大了,血液循环不好”,没想到是糖尿病的信号。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的“小毛病”,其实可能是大问题的警告

医生建议:如果发现自己看东西模糊、手脚经常发麻、刺痛,甚至感觉变迟钝,一定要尽快检查血糖。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这些问题可能是糖尿病早期的“警报”。

第三次机会:伤口难愈合,这是身体在“求救”

王女士今年45岁,是一名家庭主妇。她一直觉得自己身体不错,平时家里家外忙个不停。

可最近,她发现自己的脚上不小心被桌角磕了一下,虽然伤口很小,却很久都没好,甚至还有些红肿发炎。

去医院一查,医生告诉她,她的血糖已经非常高,已经是糖尿病晚期。

高血糖会让伤口愈合变慢,是因为它破坏了身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血液循环变差,伤口更容易感染。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糖分多,而细菌最“爱吃糖”,所以高血糖会让伤口更容易感染、难以愈合。

医生解释,如果王女士早点注意到自己的伤口恢复得慢,可能就会早一点发现糖尿病的存在。

王女士后来感叹,她之前并不知道“伤口不好”是糖尿病的信号。如果她能早点重视这个问题,可能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

医生建议:如果发现自己皮肤上的伤口总是好得特别慢,或者经常感染发炎,就要警惕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脚上的伤口,更要特别注意。

糖尿病的“后果”:不治疗会带来什么?

糖尿病对身体的伤害是“悄无声息”的,但却相当致命。如果不及时治疗,它可能会引发以下严重问题:

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肾衰竭:高血糖会损伤肾脏的小血管,最终可能需要透析。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会显著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截肢:由于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差,糖尿病患者的脚容易出现溃疡,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如何抓住糖尿病的“改正机会”?

糖尿病虽然可怕,但它并非无法控制。如果能抓住早期的信号,并从生活方式入手,就能有效预防或控制糖尿病。

1. 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医生建议多吃粗粮(如燕麦、荞麦、玉米)、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苦瓜)、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蛋、豆腐),少吃含糖高的食物,比如蛋糕、甜饮料等。

2. 适量运动

运动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每天坚持30分钟的轻度运动,比如快走、爬楼梯,都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

3. 定期体检

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者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能帮助尽早发现问题。

结语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忽视了身体给出的一个个信号。

张大爷、李阿姨和王女士的故事告诉我们,糖尿病其实早就给过他们“机会”,只是这些信号被当成了“普通的小毛病”。

身体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它会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们哪里出了问题。

抓住这些“改正机会”,从今天开始重视健康,改变生活习惯,糖尿病并不会成为无法控制的“噩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

《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的研究数据

“养”出糖尿病6个习惯,有中招的记得改!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很恐惧,因为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一旦患上糖尿病终身不能治愈。其实,说到底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和很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

然而,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防治率及控制率不足50%。这意味,可能有超一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哪些人应该

经常查血糖

下面是一些可增加Ⅱ型糖尿病风险的因素,有相关风险的人群,应采取相应措施,定时检查血糖,可以尽早发现或延缓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缺乏运动的人

体育活动不足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

肥胖的人

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有家族史的人

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患病风险会增加。

年龄大于45岁的人

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45岁之后。

曾患妊娠糖尿病的人

怀孕期间曾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

专家提醒:

除了上述人群,日常生活中出现下列症状,也要警惕糖尿病——

1.多尿。

2.口渴多饮。

3.饥饿感。

4.疲倦和乏力。

5.食欲增大或变小。

6.视力模糊。

7. 皮肤敏感易过敏。

8. 逐渐消瘦。

“养”出糖尿病6个习惯

很多人都爱做

主食吃得太精细

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爱运动

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糖尿病。因此避免久坐、多运动就至关重要。

熬夜、晚睡

研究发现:熬夜更易导致糖尿病。研究发现相较于“早睡早起”型的人,“晚睡晚起”型的人导致患糖尿病风险增加72%。因此经常熬夜、晚睡的人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

把饮料当水喝

很多人觉得喝白开水没味道,习惯把饮料当水喝。但你要知道一瓶500毫升的饮料约含糖50克,只要一瓶就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每日游离糖的摄入标准。

医生表示:“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人体摄入过多糖分后容易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时间长了,会出现胰岛功能下降,极易患Ⅱ型糖尿病。”

抽烟、喝酒

吸烟、喝酒其实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你仔细观察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年轻时都是烟酒不离手。

要知道长期吸烟饮酒都会增加身体负担。酒精到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

日常饮食过饱

很多人日常饮食过饱的习惯,别说控制在“七分饱”,很多时候直接吃到“十二分饱”。长期过饱的饮食习惯必然会导致肥胖、血糖血脂升高。

如何降低患病风险

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定期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降低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调整

选择全谷物、瘦肉以及水果和蔬菜。限制糖分和饱和脂肪(如奶油、奶酪、黄油)的摄入。

增加运动

减少久坐时间,增加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监测血糖

请留意可能的糖尿病症状,如过度口渴、频繁排尿、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愈合缓慢、视力模糊和缺乏精力。如果您有任何这些症状或属于高风险人群,请咨询医学专业人士。

来源: 芒果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