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20十(糖尿病十大症状)
患糖尿病20年,高糖让视网膜也变了“糖网”了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胡炎夏
图/受访者提供
“没想到得了糖尿病,还害了眼睛。”在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门诊,被确诊患有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的姜伯发出这样的感慨。
他患糖尿病二十余年,血糖控制不好,最后眼睛也患上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不清。
糖尿病20年,双眼视力被“甜蚀”57岁的姜伯在1周前突然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伴有眼前黑影飘动,于是到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就诊。
眼底科主任张静琳详细检查后发现,姜伯右眼玻璃体积血严重,视力下降明显,但幸好患者之前做过双眼全视网膜激光术,虽出血较多,但未出现视网膜增殖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损伤视力的并发症。
张静琳副院长为患者检查眼睛
张静琳告诉姜伯,因为他患有糖尿病20年,而这个“糖网”的根源便在于“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果长期控糖不佳,会引发心脑肾、眼睛、神经等方面的并发症。这次姜伯的“病发”,除了身体因常年“浸糖”慢慢被“甜蚀”外,还有一点重要原因,即其本身没有控制好血糖。
为挽救姜伯的视力,张静琳为他进行了抗VEGF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姜伯视力恢复良好,终于又能清晰地看书读报了。
糖网的治疗方式 图/医院提供
糖网致盲不可逆,早期筛查可降失明风险9成以上张静琳指出,糖网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常见致盲性眼病,堪称“甜蜜杀手”,其患病率高、危害大。
据相关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1-15年,75%可发生糖网;2型糖尿病患者,70%以上会发生糖网。而且,糖网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或只有飞蚊症表现(如眼前黑影飘,像蚊子追着跑),等到明显感觉视力下降时,往往到了晚期,视力已很难挽回,严重者可致盲,病程不可逆。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糖尿病患者虽然血糖控制稳定,但病程较长仍可能患上糖网。因此,糖网的早期筛查尤为重要。据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可使糖网严重失明风险降低94.4%。
“控糖 查眼底”是预防“糖网”的关键由于糖网致盲不可逆,“控糖 查眼底”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做好这两点能够帮助到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远离致盲风险。
专家表示,一旦确诊糖尿病,应积极就医,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同时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眼底检查;当出现眼睛有“飞蚊”、视力下降等,请及时就医,排除糖网、视网膜裂孔等严重疾病,早预防、早治疗。
了解更多
胰岛素打多了,怎么办?(糖尿病之20)
#糖尿病##高血压 高血糖##
经常有患者不小心把胰岛素打多了,或者是胰岛素注射完后,没有吃饭或吃饭很少,他们大部分都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链接」
过量使用胰岛素会使人产生“低血糖”。严重且持续的低血糖会导致昏迷,引起低血糖脑病,严重的可以致死。糖尿病人容易血糖高,更容易低血糖!
低血糖发生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眩晕、心悸、手抖、脸色苍白、出冷汗、全身无力等。严重者出现意识不清。
因此,在应用胰岛素时,一定要注意胰岛素的剂量,开弓没有回头箭,胰岛素一旦打入体内是无法再收回的。
甚至,有些人是把胰岛素当成杀人的武器,或者用来自杀。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补救:监测血糖 吃东西过量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频繁监测血糖,以了解血糖数值变化,为采取升糖措施提供依据。
进食以容易转化成血糖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进食量根据多打胰岛素来判断。
1单位胰岛素约对应10g大米。
为了防止一次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面包、馒头、大米、饼干)导致一过性血糖升高,可以考虑分2次吃。第二次进食在注射完毕胰岛素后一段时间内:速效胰岛素是1.5小时左右,短效胰岛素是2-2.5小时左右。
当然,所有的一切需要严密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浓度调整进食剂量。
当血糖降到3mmol/L/升以下时,患者开始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昏迷甚至死亡。
吃糖块,最好是葡萄糖是升高血糖最快的手段。
当然,对于持续不缓解的低血糖,及时就医。
关注今日头条魏向阳医生。
20岁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反复住院,才发现是这种“罕见病”
记者 王小蒙 通讯员 陈丽艳 王燕 济南报道
今年40岁的“糖友”肖肖(化名),她在20出头的时候就得了糖尿病。她体型偏瘦,一直感觉身体乏力,听力也有所下降,明明有吃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血糖却越来越不理想,多次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住院。直到最近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次就诊,她才知晓自己患的是线粒体糖尿病,这种疾病非常罕见,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仅为0.5-1.5%左右。
“患者体型偏瘦,患病时间很早,有20余年糖尿病病史,她的母亲和姥姥也都患有糖尿病,而且该患者还有听力不佳,符合线粒体糖尿病的特征。”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振作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后,积极联系国家基因检测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测,最终确诊患者为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基因变异。
据介绍,糖尿病除了熟悉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还有很多种特殊类型糖尿病,肖肖就是一位比较少见的母系遗传的线粒体糖尿病。而此前,她一直以为自己患得是常见的1型或者2型糖尿病,难怪一直规范用药还是血糖控制不佳。
“线粒体糖尿病发病率占所有糖尿病的0.5-1.5%左右,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母系遗传,一是容易造成耳聋,此外心脏、视网膜也容易受累。”李振作表示,临床上易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但因为各自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不同,如果误诊往往治疗效果不佳。
通常来说,线粒体糖尿病发病年龄偏小,多在45岁前发病,家族性多见;基本上都是通过女性的基因向下传递,就像姥姥传给妈妈,妈妈再传给女儿,如果传给儿子就不再往下传递,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遗传。另外,线粒体糖尿病患者体重偏轻或正常,B细胞功能不同程度减退,多数在发病早期就需要胰岛素的治疗,比较像1型,也常常会合并1型糖尿病;可以伴有轻至中度神经性耳聋,不一定和糖尿病同时发病,自己也可能并不认为自己耳聋,有的会出现乳酸水平升高,视网膜病变等。
值得注意的是,线粒体糖尿病常合并有因线粒体功能障碍所致的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如线粒体性脑肌病等,病者除有肌无力外,伴发肌阵挛癫痫、共济失调、视神经萎缩、周围神经病以及神经性耳聋和智能低下等症,癫痫发作和发作性呕吐为此型病者最常见症状。
“虽然都是糖尿病,但线粒体糖尿病有以上这些独特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尽早对所有疑似的患者进行精准分型诊断很重要。”李振作提醒,线粒体糖尿病治疗原则与1型及2型糖尿病不同,应根据病情选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因为有乳酸增多倾向,应尽可能避免使用二甲双胍,辅酶Q10有比较肯定的治疗效果。
文章开头提到的肖肖在确诊后,遵医嘱停用了以前的二甲双胍,换成胰岛素降糖,调整了胰岛素用量后,血糖终于得到了良好控制。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