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伤脾(糖尿病对脾脏的影响)
为何粗粮伤脾胃?
中医门诊实录
“朱医生,我来找你看病有一点我非常不理解,不是大家都说粗粮好吗?但为什么你不允许我们吃粗粮呢?”病人问。
“不允许你们吃粗粮不是我决定的,是你们自己的身体决定的。”我说。
“啊?到处都说粗粮好,粗粮有营养,我就是为了身体好才拼命吃粗粮的。”病人追问。
“坏就坏在一个【拼命吃】上,凡事都不能过头,过头就过犹不及。”我说。
阴阳与脾胃
脾胃是人体最为重要的脏腑,脾为五脏之一,胃为六腑之一,五脏六腑在中医中是有明确意义的。如果用阴阳来观察大自然,那么灼热太阳为阳,清冷的月亮为阴,熊熊的火焰为阳,潺潺的流水为阴,同样在我们身体上六腑的胃为阳,五脏的脾胃阴。
这里我需要强调一点,这里的脾不是单单指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脾脏,而是中医对于具有运化食物的器官和功能的总称,换句话说就是中医的脾不单单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脾脏,而且还包括看不见的消化食物的功能以及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有些人说我脾脏手术切除了一部分,那我就没有脾胃功能了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脾脏被切除了一部分人还是能活得很健康,这是因为虽然脾脏受损但脾脏的功能没有被破坏,因此这是中医与西医比较大的区别之一。
阴阳平衡,人体健康,脾属阴,胃属阳,中医在调理人体治病的过程中也需要调整脾胃这一对阴阳,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
“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
人为什么会生病,归根结底与脾胃功能有关,因为不管你是感冒发烧咳嗽,还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最终都会影响到脾胃,而中医治疗都需要顾及到脾胃,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一个人健康程度大体上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是先天因素,中医说就是“先天之本”,那是什么呢?那是肾,为什么人人听到肾亏就会觉得病比较严重,因为肾是父母给到你的先天馈赠,你的身体优劣与肾精是否充足密切相关,这就是西医所说的遗传因素。那先天好身体就一定好吗?不尽然。因为人活百岁不但需要肾气,还需要食物的水谷之气,而水谷之气用肾是吸收不了的,要靠脾胃来运化,脾胃能吸收食物的水谷之气不断地滋养人体,因此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
因此脾胃功能如果出现问题,人体最基本的吸收功能就受到损害了,吃进去的食物都不能吸收,那身体怎么会好呢?
那么粗粮对脾胃到底是有好处还是有害处呢?
我写的新书
《我想问中医——100个实用中医小知识》现在全网有售,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参考,谢谢!
粗粮与米面
粗粮对脾胃是有害处的!
我经常对病人说除了大米和面粉都是粗粮,粗粮还包括红薯、芋艿、玉米、杂粮的米和各种豆类。这些食物从中医的角度上认为对人体的脾胃是有损害的,比如《本草纲目》记载燕麦是饥荒的时候用来充饥吃得,除此之外无药用功效,荞麦和苦荞吃多了难以消化并且损伤人体。其余的诸如红薯吃多了泛酸,豆类吃多了胀气等都是大家或多或少在日常都能遇到的情况,所以先不管营养成分如何,首先要保证吃下去人要舒服吧。
稻和麦是五谷中的佳品,浮小麦、淮小麦均能入药,稻米即粳米自《伤寒论》中已然入药治病。中国人自古是吃大米和面粉长大的,这不是单单营养学解释的营养成分那么单纯,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总结出的生活智慧。
那情况就很清楚了,患病之人,特别是脾胃患病之人,是吃大米和面粉做的食物呢?还是吃粗粮呢?肯定是吃大米和面粉呀!
朱氏内科非遗传人又来总结啦!
健康的身体需要有好的脾胃功能,而良好的脾胃功能需要优质的食物。如果把脾胃比喻成一辆汽车的发动机,那么大米和面粉就是优质的汽油,粗粮反而是劣质的汽油。那么你要汽车保养得好,你是长期用优质汽油还是劣质汽油,答案不言自明。
治病期间吃大米和面粉是养脾胃,养身体,长期吃粗粮是损伤了脾胃,害了自己。
我们毕竟是中国人,生活在东方这片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土地上,在大家急着180度调转成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时,是否也要考虑考虑新的理论是否经过了历史的验证呢?我们的身体是否能适应粗粮的生活呢?一味强调食物的成分,忽视其对人体真正造成的影响,这可能是现代医学需要思考的命题。
脾虚肾亏会导致糖尿病吗?从肝、脾、肾三脏浅析糖尿病的病机
根据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它属于中医学“消渴症”的范畴。中医对其认识已经有几千余年的历史,在长期的诊疗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关于“消渴症”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从中医角度浅析肝脾肾三脏与糖尿病的关系。
从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多变复杂的表现来看,本病是由于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尤其与脾、肾、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脾虚是糖尿病的发病之本。《索问·脏气怯时论》说:“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篇》云:“脾脆……善病消痒。"明·《慎斋遗书·渴》:“善多食不饱,饮多不解渴,脾阴不足也。”赵献可·《医贯·消渴》:“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其间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近代医家张锡纯说:“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
脾主运化,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发挥“散精达肺”、“化生精微”、“水精四布”、“通调水道”的功能,以致生化不足、津伤阴虚。又因脾主升,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浊内聚、运化无力,精微不能正常代谢。
临床见到糖尿病患者,倦怠乏力,口微苦,痰多恶心,腕腹胀满,小便淡黄、腹泻,皮肤有疖肿等等,舌苔白腻或有黄腻,脉缓等,都是脾虚湿热内生、湿浊内聚的证候。
脾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饮食不节是形成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因为常食肥甘、醇酒、厚味,引起湿热内蕴、壅遏不化、脾胃困顿,运化失司,糖代谢受到严重影响。《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肿满,故其气上泛,转为消渴”。
肝失疏泄是引起糖尿病重要病理因素。《灵枢微蕴·消渴解》:“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肝强旁克脾土,肝损下及肾阴,影响脾的运化和肾藏精的功能,导致糖代谢失调。
精神刺激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怒伤肝引起气郁化火或肝阳亢盛,木强克土,运化失职,进而肝血郁滞。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视网膜病、糖尿病血液高凝倾向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有关。古人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百病生焉。"《灵枢·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饥肤,故为消痒。”《临证指南医案》:“心境愁忧,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肾虚是糖尿病久治不愈或糖尿病晚期的重要病理因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和生长发育,阴虚下损肾精,气虚伤及肾阳及素体阴虚、房劳过度造成肾失固摄,肾不藏精,或肾阳虚衰,出现频尿、多尿,阳痿、腰疫肢疲,头晕耳鸣,消瘦乏力及老年人发病率高等等。
肝脾肾三脏,在生理上有火生土、水涵木的相生关系。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在临床上出现虚实二端,此虚者,阴虚(肺、胃、肝、肾阴虚)、气阳虚(脾、肾)、气阴二虚、阴阳二虚等等。实者,燥热、湿浊、痰瘀形成或虚实互见。
糖尿病是脾烂了,痰浊污染血液!慢性病不该困住成千上万的患者!
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吗?在我看来,不是
打从我小时候开始学中医起,耳边最常听到的就是对中医的质疑声,好多患者要么是走投无路了才选择中医,要么就是打心眼儿里不认可中医
有人说:“中医太落后了,已经被淘汰了。”真的是这样吗?
好多人理解不了中医的理论,觉得根本没有科学依据。这些人自己其实都是一知半解,却能披着科学的外衣,把中医死死地钉在伪科学的柱子上
与其说中医落后,还不如说中医太超前了,慢性病就是设下的牢笼,困住了成千上万的患者
今天我们就拿糖尿病来说,前些年我接诊了一个患者,糖尿病已经9年了,每天最少要喝3L水,多尿,餐后血糖能达到25mmol/L,期间一直服用降糖药,但是血糖一直控制的不稳定
辨证后我开了个方子:党参,黄芪,山药,麦冬,大黄,郁李仁
患者服药8剂后,多饮多尿的症状就明显减轻了,血糖也降到了16.8mmol/L。
继续服用了一个疗程后,“三多”症状基本消失,消瘦的身形也变壮硕了一些,餐后血糖稳定在8.4mmol/L左右,停药至今血糖稳定
说白了糖尿病人就是脾漏,营养物质不能被输布,直接排泄出去了,身体吸收不到营养,就会出现消瘦
同时这些营养物质在脾堆积以后,就会逐渐转化为痰湿。
这个道理就像一块蛋糕,你放三五天没事,三五年呢?最后这些痰浊随着血液运行,就出现了高血糖
方中党参健脾益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促进身体对于营养的吸收,黄芪重在行气,气行则血行,将运化之后的精微物质输布全身。麦冬清热滋阴,生津止渴。
本方重在清热滋阴,固摄精微物质,同时辅助水谷的消化
糖尿病日久会导致阴虚,最后出现燥屎内结的症状。这个时候就需要大黄和郁李仁润肠通便,既能够通降大便,又能够通肠泻热
结语:
降糖药只是医生手里的一把草,一旦患者确诊糖尿病,就会被锁进利益的牢笼。
祖辈世代行医,他们只教我会如何当一位好医生,帮助更多患者,从未教我怎么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