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指南(糖尿病治疗指南2024版)
糖尿病治疗出了新策略!权威专家解读最新防治指南
来源:生命时报
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教授 李 强
编者的话:2021年4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表了修订后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主要有五大变化。为此,我们特邀请权威专家对其进行解读。
两类新药获得认可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截至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保持着持续上涨趋势,没有任何平台期或拐点,且在50岁及以上成年人、男性中较高。
本次指南中,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仍是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并强调前者应作为基础治疗措施,贯穿始终;后者在没有禁忌证的前提下,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联合治疗”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及,建议“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新指南中,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为代表的新机制降糖药,也被首次列入建议中。不论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
心血管风险重点强调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心力衰竭,也是患者的主要死因。因此,新指南将“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相关内容设立为独立章节,强调除降糖外,应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并严格控制。
降压治疗应个体化。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应个体化,一般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降压目标为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120/80毫米汞柱,即应开始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血压≥140/90毫米汞柱可考虑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160/100毫米汞柱或高于目标值20/10毫米汞柱时,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并应用联合治疗方案。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五类降压药物均可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调脂先降坏胆固醇。调脂治疗应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为首要目标,依据患者危险高低,将坏胆固醇降至目标值;临床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利用他汀调脂时,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可联合其他调脂药物。
为预防急性胰腺炎,如果空腹甘油三酯>5.7毫摩尔/升,首先使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患者需每年进行血脂监测,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脂变化。
预防需抗血小板。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应用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作为二级预防,同时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如果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需应用氯吡格雷(75毫克/天)作为二级预防。
对于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如果年龄≥50岁,合并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即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或慢性肾脏病/蛋白尿,且无出血高风险,可将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作为一级预防。
戒烟防并发症。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会增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大血管病变。
近年来,电子烟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欢迎,但电子烟可引起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等。新指南强调了戒烟的重要性,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吸烟或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电子烟,尽量减少二手烟暴露;吸烟和使用电子烟的糖尿病患者应将戒烟咨询及其他形式的治疗纳入常规糖尿病诊疗和护理之中。
体重管理写入指南
超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管理不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还有助于延缓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的进展。为此,新指南新添“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章节,并给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
超重和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等综合手段。如果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后,血糖仍然控制不佳,建议通过代谢手术治疗。
低血糖有了分级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的分级与治疗至关重要。新指南中,低血糖有了分级诊断,制定了三级标准:
I 级低血糖:患者血糖介于3.0~3.9毫摩尔/升;
II级低血糖:血糖
III级低血糖:没有特定血糖界限,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
新指南还对低血糖给出了管理建议,对于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每次就诊时应询问有无低血糖症状;使用有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的患者,应评估、筛查无症状性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如发生低血糖,应给予15~20克葡萄糖并于15分钟后检测血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如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1次3级低血糖,或无诱因的2级低血糖,应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在数周内严格避免低血糖,以部分逆转无症状性低血糖,降低未来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诊断标准
过去,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直是血糖的监测指标,可有效反映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如今,新指南更新了其诊断价值,将“糖化血红蛋白”首次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中。
新指南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中,可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但也有些例外情况,只能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糖尿病,比如患有镰状细胞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处于妊娠(中、晚期)、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此外,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新指南提出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目标,反之则应采取相对宽松的控制目标。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送你一份科学防治糖尿病指南
新华社长沙11月14日电(记者帅才 姚羽)今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专家指出,糖尿病前期病人很多,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发展为糖尿病,甚至引起肾病、脑梗、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一些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处于发病潜伏期,这个时候如何防治?糖尿病患者怎么科学治疗?记者采访了多学科专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长沙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邵挥戈介绍,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并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缺陷等原因导致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邵挥戈说,糖尿病前期患者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比如餐前还没有到吃饭的时候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出现反复的感染,伤口久不愈合;患者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经常感觉乏力;皮肤干燥、瘙痒,视物模糊。
邵挥戈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要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饮食结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有无糖尿病的诊断。
医务人员给患者测血糖。(湖南省脑科医院供图)
对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应该如何科学治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主任刘幼硕教授建议,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自我血糖监测、健康教育以及药物治疗。其中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患者应制定适合自己的每日总热量并进行科学饮食,定期进行血糖监测,有效避免严重低血糖发生。
长沙市第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医生胡忠东建议,糖尿病患者应该在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和指导下服用降糖药物,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并定期复查以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警惕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胡忠东建议,青少年预防糖尿病,应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高糖的饮食摄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少熬夜,保证足够的运动量,有效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科学控制病情,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湖南航天医院肾内科医生李慧晶说,长期高血糖可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特别需要警惕的是,长期高血糖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能发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透析维持。
李慧晶提醒,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小便泡沫多、下肢浮肿等情况,要赶紧到医院检查尿蛋白、肾功能等,早期糖尿病肾病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半年至一年要做尿蛋白检测,早发现,早干预。(报道员:刘年兵、朱文青、唐莉)
来源: 新华社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
本文仅对指南的重要提示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点击【链接】进行全文阅读。
流行病学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2017年全球T1DM患病人数达900万,占全球糖尿病总数的2%(B)
2.2010至2013年,我国全年龄组人群T1DM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发病率高峰为10~14岁,但存在发病低年龄化的倾向(B)
3.就绝对患病人数而言,我国成年T1DM患者的占比更大,年龄≥20岁者占新发T1DM人群的65%(B)
4.随着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推广,部分既往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被重新诊断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在中国15~29岁新发初诊“T2DM”患者中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比例为11.7%,30岁以上为5.9%(B)
自然病程与分期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的自然病程分为遗传易感、环境触发、免疫应答、胰岛损伤、糖代谢异常、胰岛功能衰竭6个阶段(C)
2.临床上T1DM可分为3期:1期胰岛自身免疫紊乱期、2期血糖异常期、3期临床症状期,部分患者存在临床缓解期(“蜜月期”)(C)
3.对遗传易感个体进行胰岛自身抗体的定期检测,能够在自身免疫启动之初发现疾病高危者;对存在胰岛自身免疫的个体进行血糖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血糖异常(B)
诊断与分型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特指因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A)
2.根据病因可将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T1DM和特发性T1DM(A)
3.年轻(<20岁)起病、发病时“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或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起病时C肽水平低下并需要胰岛素治疗等临床表现是诊断T1DM的主要依据(A)
4.所有疑诊患者均应给予胰岛素治疗,同时检测胰岛自身抗体和C肽水平,并进行随访;根据胰岛自身免疫状态、胰岛素依赖与否、C肽的下降速度和基因检测(必要时)进行分型诊断(A)
5.胰岛自身抗体或抗原特异性T细胞是胰岛β细胞遭受免疫破坏的标志物,是诊断自身免疫性T1DM的关键指标(B)
6.应对年龄<6月龄的患儿,部分胰岛自身抗体阴性的“特发性”T1DM患者,有家族史或伴有如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等特殊症状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B)
7.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在病因上属于自身免疫性T1DM的缓慢进展亚型,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均具有特殊性(A)
血糖监测
要点提示:
1.血糖监测是1型糖尿病(T1DM)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糖代谢紊乱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A)
2.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糖化白蛋白(GA)检测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
3.T1DM患者胰岛功能差,血糖波动大,更可能从CGM中获益,推荐首选其进行CGM(A)
4.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同时关注低血糖时间和血糖波动(B)
血糖控制目标
要点提示:
1.成人及有能力进行规律血糖监测的儿童或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对于不能准确识别低血糖及低血糖发作较频繁,既往有严重低血糖或医疗资源落后地区的儿童或青少年T1DM患者,建议HbA1c<7.5%;对于老年T1DM患者,建议HbA1c<7.5%(C)
2.存在血糖波动大、反复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的T1DM患者,应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B)
3.对大多数T1DM患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70%,<3.9 mmol/L的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4%。老年或高风险T1DM患者<3.9 mmol/L的TBR应<1%(B)
教育与管理
要点提示:
1.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SMES)可以提高1型糖尿病(T1DM)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改善代谢控制,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A)
2.一经诊断,所有T1DM患者及其家庭均应接受适应其文化背景的DSMES项目,不推荐没有经过系统DSMES的治疗方式(B)
3.T1DM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的实施需由多学科团队进行,团队成员需包括经过T1DM教育培训的医师、教育者和营养师等(B)
4.T1DM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的实施应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给予个体化的教育形式及内容(B)
5.结构化教育(SEP)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级别最高、最有效的T1DM自我管理教育模式(A)
6.对T1DM患者应提供持续的DSMES,并注重跟踪随访。在T1DM新诊断、未达到控制目标、出现新的影响DSMES的因素或出现并发症等关键时间点时,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C)
胰岛素治疗
要点提示:
1.推荐1型糖尿病(T1DM)患者优先使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方案进行治疗(A)
2.推荐T1DM患者使用胰岛素类似物以降低低血糖风险(A)
3.T1DM患者的胰岛素剂量设定及调整应个体化(A)
4.推荐T1DM患者应学会并使用碳水化合物计数(CC)法,灵活调整餐时胰岛素剂量,以减少餐后血糖波动(A)
5.推荐T1DM患者在开始注射胰岛素时应接受有关胰岛素正确注射技术的指导教育,包括定期的部位轮换和皮肤检查。临床医师应至少每年检查胰岛素注射和输注部位(B)
医学营养治疗
要点提示:
1.每个1型糖尿病(T1DM)患者均应接受由专科营养(医)师提供的个体化营养治疗(A)
2.尚无最理想的膳食模式以及最佳的宏量营养素摄入推荐,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营养状态、饮食习惯以及代谢目标等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C)
3.成人T1DM患者膳食纤维摄入量应不少于25~30 g/d或14 g/1 000 kcal(C);建议达到35 g/d(A)。儿童青少年的推荐量为14 g/1 000 kcal(≥1岁)或(年龄 5)g/d(>2岁)(C)
4.依赖胰岛素治疗的T1DM患者应学会使用碳水化合物计数(CC)法,学会灵活调整餐时胰岛素剂量(A),并考虑蛋白质和脂肪的胰岛素需求量(B)
5.无充足证据证明常规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膳食补充剂能改善代谢指标,通常不推荐将其用于血糖控制(C)
6.儿童青少年和妊娠期妇女不宜饮酒(C)。成人T1DM患者若饮酒,需控制酒精摄入量,女性每日≤1个酒精单位,男性每日≤2个酒精单位(B)
7.不建议T1DM患者长期食用非营养性甜味剂,鼓励饮水代替饮用含糖饮料和甜味剂饮料(B)
运动治疗
要点提示:
1.运动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有益(A)
2.运动前需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合并症或并发症及相关疾病风险(B)
3.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间4个部分。选择何种形式的运动,取决于血糖水平及运动目的(B)
4.推荐中等或以上强度水平的有氧运动至少达150 min/周(A)
5.运动中需注意预防低血糖、酮症、运动损伤等不良事件(B)
胰腺与胰岛移植
要点提示:
1.胰腺(岛)移植是部分或完全恢复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治疗方法(A)
2.胰腺(岛)移植适用于合并肾功能受损、即将接受或已经完成肾移植术的患者(B)
3.胰腺(岛)移植适用于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仍然血糖控制不佳,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或严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B)
4.胰腺(岛)移植可以改善T1DM患者的糖代谢,稳定或逆转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B)
辅助治疗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辅助治疗药物有效性的证据仍十分有限,且在儿童及青少年T1DM患者存在药物使用的年龄限制(B)
2.非胰岛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并不作为普遍推荐,应在胰岛素优化治疗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适应证及禁忌证并知情同意情况下,酌情个体化应用(B)
低血糖防治
要点提示:
1.低血糖分级:1级低血糖:血糖<3.9 mmol/L,且≥3.0 mmol/L;2级低血糖:血糖<3.0 mmol/L;3级低血糖:无特定血糖界限,出现意识障碍或抽搐等情况,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A)
2.对于血糖<3.9 mmol/L的意识清醒患者,口服葡萄糖(约15~20 g)是首选的治疗方法(B)
3.对于血糖<3.9 mmol/L的意识障碍患者,应避免经口给予任何食物或液体(B)
4.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如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或1次3级低血糖或无诱因的2级低血糖,应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在数周内严格避免低血糖,以部分逆转无症状性低血糖并降低未来低血糖风险(B)
5.注意识别容易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低血糖事件的发生(B)
急性并发症
要点提示: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均是1型糖尿病(T1DM)的急性并发症,前者更常见(B)
2.高血糖症状明显加重,不恰当停用或减少胰岛素,出现感染、血糖控制差、应激、使用影响糖代谢药物等情况下应进行血酮监测(B)
3.无论有无糖尿病史,若出现明显多饮、多尿,或进行性意识障碍伴明显脱水,血糖显著升高,需要排除HHS(B)
4.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是导致DKA和HHS的原因,治疗包括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处理诱发病、防治并发症(B)
5.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早期识别、减少及积极治疗诱因,可有效预防DKA和HHS的发生,并减少死亡(B)
慢性并发症
要点提示:
1.推荐病程3~5年的儿童1型糖尿病(T1DM)患者,在年龄10岁或青春期开始后(以较早者为准)进行微血管并发症初次筛查;成人T1DM患者在病程5年时,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建议在病程5年内,进行微血管并发症的初次筛查(B)
2.DR的患者出现任何程度的黄斑水肿,严重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应请有经验的眼科医师进行处置(A)
3.良好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改善微循环是控制TIDM慢性并发症的主要有效措施(A)
4.强化降糖对大血管病变有积极效果(A)
5.阿司匹林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可用于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和有症状患者的二级预防(A)
临床管理流程
与治疗路径
要点提示:
1.应建立多学科团队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进行综合管理(A)
2.参与T1DM管理的医护人员应接受关于T1DM教育的培训(C)
3.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年龄、血糖控制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情况、合并症情况以及心理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C)
伴发疾病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易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其中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和乳糜泻(A级)
2.建议T1DM患者常规筛查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功能(A级)
3.T1DM可作为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表现为伴发AITD的APS-Ⅲ型(B级)
特殊时期的临床管理
要点提示:
1.儿童青少年在保障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必须个体化,而且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重新评估。对大多数儿童来说HbA1c<7%是合适的。推荐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优化血糖管理(B)
2.1型糖尿病(T1DM)妇女应计划妊娠,在糖尿病未得到满意控制之前应采取避孕措施,孕前应尽量控制血糖使其接近正常范围,理想情况下HbA1c应控制在<6.5%,以降低先天性畸形、子痫前期、巨大儿、早产及其他并发症风险(B)
3.妊娠期T1DM患者HbA1c尽可能控制在<6.0%,推荐使用CGM优化血糖控制(B)
4.老年T1DM患者应特别注意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的风险,推荐使用CGM(B)
5.在急性疾病状态和围手术期,应加强血糖监测,预防低血糖和酮症(C)
6.T1DM患者血糖平稳,无急性并发症时,可正常进行长途旅行,需提前准备足够物资,特别注意胰岛素正确储存(C)
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常见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进食障碍、认知功能损伤、破坏性行为及品行障碍、不依从(B)
2.社会心理问题的评估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结构式或半结构式访谈;另一种是使用相关的问卷或量表进行检测。访谈方法获得的结果更加可靠,但问卷或量表测量作为筛查更为简单,在临床上更为常用(B)
3.社会心理问题的对策包括:提高糖尿病工作者的认识、加强患者及家属的糖尿病教育、专业的心理行为干预(B)
预测与预防
要点提示:
1.胰岛自身抗体、易感基因以及代谢指标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1型糖尿病(T1DM)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A)
2.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目标是防止或延缓高危人群发生糖尿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抗CD3单抗在二级预防中可能有积极的影响(B)
3.三级预防的目标是保护残存的β细胞,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强化降糖可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B)
4.多项针对新发患者的免疫学治疗研究表明了免疫干预治疗的应用前景(B)
本文来源:选自《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14(11) : 114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