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去日本(去日本看糖尿病要多少钱)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多吃米饭易患糖尿病?日本人爱吃米饭,为何糖尿病发病率却较低?

白米饭是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但近年来有不少研究都显示,过多食用白米饭对血糖不利,米饭吃多了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再加上米饭的热量高,容易被吸收消化,吃多了容易胖,于是不少人就把白米饭打入了冷宫,视米饭为洪水猛兽,吃饭时几乎不怎么吃白米饭。

不过也有人发出质疑,认为既然吃米饭对身体如此不好,日本人那么爱吃白米饭,他们却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肥胖率很低,且糖尿病患病率在发达国家中并不算高,明显低于我国,近年来还呈现递减的趋势,并发问题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是怎么回事呢?

天天吃米饭,真的容易使人患上糖尿病吗?日本人爱吃米饭,为何糖尿病发病率却较低?

白米饭的升糖指数为83,血糖负荷为63.9,属于升糖指数比较高、血糖负荷高的食物。升糖指数越高,血糖负荷越高的食物,吃了对血糖的影响越大,吃了容易使人血糖升高,所以白米饭吃多了确实对健康不利,容易使人血糖升高。近年来有不少的研究都显示,过多的使用白米饭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再加上白米饭热量高,碳水高,饱腹感差,吃了容易使人发胖,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白米饭并不是种很健康的食物。

但这并不意味着吃白米饭就一定会患上糖尿病,日本就是例子。为什么日本人爱吃白米饭,为什么身体还很好呢?有研究发现,这可能和他们爱吃凉米饭有关。

日本人很少会吃热米饭,他们的米饭往往都是放凉了或者冷藏之后再吃。米饭冷藏之后,米饭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其中的抗性淀粉含量会升高,这种物质不容易被消化,吃了后会延缓身体吸收米饭中葡萄糖的速度,因此吃了之后血糖往往不会上升的太快,对稳定血糖有帮助。这种物质比较难以消化,吃了之后饱腹感会稍微强一些,不容易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控制食欲,继而限制热量的摄入,有助于控血糖。我们吃饭的习惯是趁热吃,热腾腾的白米饭配菜,吃起来很享受,但可惜的是,这样吃并不健康。热腾腾的白米饭很容易被吸收和消化,吃了之后血糖会很快上升,不利于稳定血糖。

除了爱吃凉米饭,日本人虽然爱吃米饭,但一顿饭所吃的米饭量并不算多。日本人吃饭都是用的小碟子、小盘子,一顿饭会吃很多种食物,但吃的总量比较少。他们一顿所吃的米饭量,往往都在100克左右。米饭吃多了容易使血糖升高,但也不是说一定不能吃米饭,适量的吃米饭,其实是不会让人患上糖尿病的。米饭可以吃,但一定不能吃多,每天最多吃六两,也就是三百克。

另外,日本人血糖控制的好和他们吃饭时细嚼慢咽也有关系。日本人吃饭都是比较慢的,吃饭时会一小口一小口的吃,每口饭会充分咀嚼之后再下咽。别看这个习惯很不起眼,但却是对健康很有益的习惯。吃饭时细嚼慢咽,饱腹感来得快,无形中会少吃一点,不仅可以减少肠胃的负担,还有助于控血糖。

总之,白米饭吃多了却是对健康不利,容易使人血糖升高,但白米饭也不是不能吃,吃白米饭时要注意,尽量放凉一些再吃,吃的时候控制好量,少吃一点,吃米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这样对控制血糖很有帮助,可以放心吃米饭。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以医学架设中日交流桥梁——专访日本糖尿病专家饭塚阳子博士

人民网东京11月22日电(孙璐 叶习民 李沐航 郑瑾)如今在中国,“生活方式病”正成为常见疾病。例如糖尿病,在中国出现快速增长。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人,给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影响。为了了解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以及中日两国在相关医学方面能够展开哪些合作,近日,人民网专访了曾多次赴中国进行糖尿病义诊的日本著名糖尿病专家饭塚阳子博士。

缘生中国,情系中国

饭塚阳子目前就职于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糖尿病及代谢内科,从事糖尿病临床、研究及教学已二十多年。

这位日本著名的糖尿病专家,还与中国有着深厚的缘分。饭塚阳子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她是在中国出生并长大的。

正因为如此,饭塚阳子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同时还担任日本经济产业省国际医疗交流调查研究事业委员、日中医学协会日中医疗交流协议会委员等社会公职,积极促进中日医学交流合作。

饭塚阳子真正在糖尿病治疗方面与中国结缘是在2010年。那年,她受邀前往中国就糖尿病治疗进行讲演,并参观了两家三甲医院。面对众多的中国糖尿病患者,她产生了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治疗理念和经验带到中国的愿望。

恰逢日本政府着手推动日本医疗走向海外,回到日本之后的饭塚阳子,便毫不犹豫地报名,牵头发起了赴中国开展糖尿病义诊及相关医学交流的工作。

2011年,饭塚阳子率领由医师、护师、药剂师、营养师以及相关医疗设备厂商组成的医疗团队前往上海,开始了第一次中国义诊。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饭塚阳子率领的医疗团队5次前往上海,共计进行了9天义诊,诊治的糖尿病患者达到260多名。

闻听这一消息的杭州市的一家医院,也向饭塚阳子率领的医疗团队发出了邀请。饭塚阳子从上海回到日本稍事休整之后,同年便再次率领医疗团队赴杭州开展义诊。

2015年,经过重新筹备,饭塚阳子再一次率医疗团队奔赴北京,展开了她的第三次中国义诊。通过三次义诊,她率领的医疗团队共为600多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免费诊治。由于对促进中日医学交流做出积极推动, 2014年饭塚阳子荣获了中曾根康弘奖鼓励奖。

传授“团队式”糖尿病医疗理念

饭塚阳子通过长期的临床和研究、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细致的糖尿病“团队式”治疗方法。她发现,与欧美人相比,亚洲人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显著较低,以往的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方法并不适合日本患者。与欧美人同等的药物服用量,有时反而会导致出现低血糖,严格的饮食控制,还让一些患者心情抑郁而丧失治疗的信心。

经过反复摸索,饭塚阳子确立了以改善饮食、运动及生活习惯为主,以药物治疗为辅的糖尿病治疗理念,形成了由医师、护师、药剂师及营养师联动的糖尿病“团队式”治疗方法。医师进行诊疗,护师普及正确的糖尿病知识并进行足部护理,营养师指导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药剂师进行服药指导。通过细致、合理而可持续治疗,充分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饭塚阳子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属东亚人种,同样的治疗方法,在中国也应行之有效。于是,在上海、杭州和北京进行义诊时,她也将整个医疗团队带到了中国,提供了与在日本同样的治疗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上海,一名年近八旬、患糖尿病已二十多年的老人通过接受饭塚阳子团队的义诊,被指导只要合理搭配控制热量,美食尽可享用之后,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连续5次赴诊,病情得到了改善。在最后一次接受诊疗时,这位患者将感谢信亲手交给了饭塚阳子。

在上海、杭州、北京三地开展的义诊,让许多中国患者了解了饭塚阳子提倡的糖尿病“团队式”治疗。她告诉记者,这几年,已有一百多名患者慕名而来,专程接受她的治疗。

以医学架设中日友好桥梁

众多中国患者的肯定和期盼,让与中国有着深厚情缘的饭塚阳子,更加坚定了促进中日在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医学架设中日友好桥梁的心愿。她说,将发挥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语言上的天然优势,期待能够在中日之间,建立起以糖尿病为课题,确立预防、诊断、治疗一贯性体系,设立包括临床、研究、教学在内的综合性合作基地。

饭塚阳子告诉记者,本月下旬,她将跟随由东京大学副理事、医学部附属医院院长助理盐﨑英司率领的团队再赴北京,与多家中国医院展开交流,并参加相关国际医疗旅游展会。

关于此次访问北京进行交流和出展,盐﨑英司进行了进一步介绍。他说,东京大学作为日本最高学府,在各研究和教学领域有着强大的实力,涌现出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作为医学部的附属设施建立的附属医院,有着160年的历史,代表着日本最高的医学临床和研究水平。

盐﨑英司说,中国也正面临着快速老龄化,包括糖尿病在内,生活方式病患者大量增加,如何改善生活方式、增进健康,已引起中国方方面面的重视。曾面临同样课题,进行了先行摸索的日本,提出了“预防医疗”的概念,从改善生活方式着手,对疾病尤其是与老龄化相关的疾病,进行以预防为主的治疗。例如,对于糖尿病,提出了发病预防(1次预防)、并发症预防(2次预防)、器官障碍预防和生命预后改善(3次预防)的具体目标。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希望通过访问和交流,就日本在这些方面的经验,与中国的医学相关人士及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期待能够为中国的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日本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取得新突破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东京3月13日电(记者华义)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福冈大学日前宣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大腿根部皮下脂肪组织是一个很适合胰岛皮下移植的部位,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

以往治疗糖尿病采用的胰岛移植主要是将胰岛细胞移植到患者的肝脏内,但这种移植方法容易出现早期排异反应,一旦出现问题将难以取出被移植细胞,而且需要数次移植。虽然此前也有过胰岛细胞皮下移植研究,但移植后的胰岛细胞存活率极低。

新研究发现,此前的胰岛皮下移植往往因为皮下血管不足导致可让胰岛细胞存活的血流不足,大多数皮下移植胰岛细胞因此死亡,治疗一只糖尿病实验鼠需要五六只实验鼠的胰岛细胞。

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寻找皮下血流充足的部位,最终发现大腿根部皮下脂肪组织是一个适合胰岛皮下移植的部位,因为这个部位血流充足。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患有糖尿病的实验鼠大腿根部皮下脂肪组织移植了胰岛细胞,只用了少量的胰岛细胞成功治愈了实验鼠的糖尿病。

研究人员称,从解剖学上看人类和实验鼠存在一样的皮下脂肪组织,因此可以认为在人身上也会产生同样的治疗效果。这一新移植方法克服了以往移植技术的很多问题,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

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美国《移植术》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