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高血压症状(糖尿病高血压有什么并发症)

农村大众 0
文章目录: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警惕眼底出血症状!

济南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黄春梅向记者介绍,很多眼科医生询问就诊患者病史时,发现他们并不把糖尿病、高血压这类疾病当回事儿。实际上,糖尿病、高血压引发的眼睛并发症并不能小觑。

“很多人低估了高血压、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但是眼科医生,尤其是眼底病医生往往最关心患者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慢性疾病。”黄春梅介绍,糖尿病、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可以引起视网膜血管阻塞、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是最常见的引起老年人视力下降的眼底疾病,近年来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

谷先生(化名)因为右眼视物模糊于2024年7月15日到中心医院眼科门诊就诊。黄春梅询问他病史,得知他有高血压病史。谷先生告诉黄春梅,之前做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前出血,他在家附近的诊所拿了药物服用两周,症状并没有明显好转。

“谷先生这次的检查结果显示,目前口服的药物并没有明显改善病情,而且进一步加重了,继续拖下去对视力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建议他进行手术治疗。”黄春梅给谷先生家人解释了情况,并为谷先生安排了手术。

手术很顺利,术后第二天谷先生出院,出院后一周进行复查,他的视力达到了1.0。

谷先生为表感谢为医护人员送来锦旗。

那有哪些情况容易导致眼底出血呢?黄春梅介绍,眼底出血常见原因包括:视网膜裂孔引起视网膜血管破裂、玻璃体后脱离牵拉视网膜血管破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增殖期、视网膜静脉阻塞、外伤引起眼部血管破裂等,另外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合并玻璃体积血。

“糖尿病、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全身病,可以合并眼底并发症,引起视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定期散瞳进行眼底检查,一旦发现早期病变,及时治疗可保护患者视力,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黄春梅提醒。

黄春梅提醒: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房孝钰)

糖尿病友有6个症状,说明肾病来了,要警惕!

糖尿病肾病是可以早查早治的,因此,早期筛查、及时干预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至关重要。

以下这6种信号,病友们要小心警惕:

1、泡沫尿

患者发现排尿时尿液中出现大量细腻、丰富且不易消散的泡沫。这主要是因为肾脏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从血液中漏出到尿液中。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极少,当肾脏出现病变,蛋白质漏出增多,尿液的表面张力发生改变,就容易形成泡沫。

泡沫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泡沫尿都意味着肾病。患者可以在小便后观察下:马桶内的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且经过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完全消散。

2、身体水肿

水肿通常先从身体较为低垂的部位开始出现,比如下肢,尤其是脚踝和小腿部位。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蔓延至全身。这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后,其对水、钠的排泄能力下降,导致水钠潴留于体内,引起组织间隙内的液体增多,从而出现水肿。

比如这种情况:早上起床时发现自己的脚踝变得肿胀,按压后会出现凹陷,且凹陷恢复缓慢;或者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腿前面的皮肤,会留下明显的压痕。

3、血压升高

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高血压症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主要是肾脏受损后,体内的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水钠潴留也会进一步加重血压的升高。

血压升高不仅是糖尿病肾病的一个症状,同时也是加重肾脏病变的重要因素。持续的高血压会进一步损害肾脏的小动脉,加速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减退的进程。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血压升高,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调整降压治疗方案,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夜尿增多

通常夜间排尿次数超过 2 次以上,且尿量超过白天尿量的 1/3。这是因为肾脏的浓缩功能下降,不能有效地将水分重新吸收回体内,导致尿液生成增多。

夜尿增多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一个信号,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睡前饮水过多、精神紧张等。如果排除了这些因素,仍出现夜尿增多的症状,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

5、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患者会感到食欲减退,对食物缺乏兴趣,甚至看到食物就有恶心的感觉,严重时会出现呕吐。这主要是由于肾功能受损后,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氮、肌酐等不能及时排出,在体内蓄积,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虽然不是糖尿病肾病特有的症状,但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考虑到肾脏病变的可能。

6、贫血

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糖尿病肾病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重要激素,肾脏受损后其分泌不足,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起贫血。

患者原本面色红润,逐渐变得苍白无血色,在日常活动中容易感到疲倦,稍微运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心跳加快。

贫血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抵抗力,增加感染的风险。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贫血症状时,除了考虑常见的营养性贫血等原因外,还应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可能。

全面认识糖尿病,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而不仅仅关注血糖,从而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器官衰竭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主要有三种类型。Ⅰ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通常与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等因素有关;妊娠糖尿病主要由于妊娠后孕妇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葡萄糖需要量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大部分患者在分娩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

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主要由基因、环境、药物、感染等病因导致。

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年龄大于40岁;超重和(或)肥胖;中心型肥胖;有家族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有巨大儿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身体活动不足或静坐生活方式者。

另外,6.1mmol/L≤空腹血糖值<7.0 mmol/L,或7.8 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值<11.1 mmol/L,被认为是糖调节受损,即糖尿病前期。这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和监测。

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明显减轻。但有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有部分并发症症状,比如出现皮肤瘙痒、反复泌尿系感染、伤口不容易愈合等情况,发病隐匿,应提高警惕尽早检测血糖。一旦确诊糖尿病,应及时进行治疗。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

如何预防糖尿病?

合理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选择全谷物、瘦肉以及大量水果和蔬菜。限制糖分和饱和脂肪(如奶油、奶酪、黄油)的摄入。

适量运动。减少久坐时间,增加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保持正常体重,消除腹部肥胖。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之间,同时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要小于90cm,女性腰围要小于85cm。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更要定期检查。请留意可能的糖尿病症状,如过度口渴、频繁排尿、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愈合缓慢、视力模糊和缺乏精力。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压力和焦虑,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

戒烟限酒。戒烟有助于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过度饮酒。睡眠充足。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睡眠,有助于维持代谢的平衡。

自我管理。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如正确使用血糖仪、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等。

撰文:陈之瑜 江绮雯 通讯员 清远疾控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陈之瑜;江绮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