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煤(糖尿病人 吃糖)
绝症女子爱吃“煤炭”,一天不吃就难受,没想到身体逐渐恢复
眼前这个女人名叫王芳,今年四十二岁,看起来她就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芳可有着常人无法做到的能力。那就是吃煤,没错,就是字面意思上的吃煤。而且她不是从小吃到大,而是在去年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能吃煤,不仅如此,她是对煤爱得死去活来,一天不吃上两口就浑身难受。那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怎么会爱上吃煤?离奇事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刚一见面,王芳就将记者带到了家里的煤堆前,直言自己就是吃的这种煤,眼前一堆煤看起来这就是普通烧火用的煤,和我们日常所见的没什么两样,记者实在是不相信这种煤能吃,王芳见状直接拿起一块煤塞进了嘴里,仿佛在她手中的不是一块煤而是一块饼干,嘎吱嘎吱的声音听得让人牙酸。
记者连忙拉住了王芳,让她不要再继续吃了,之后王芳便和记者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去年下旬的某一天,她正在屋里烧火做饭,眼见着炉灶内升起的黑烟,王芳凑上前闻了两下,觉得这个黑烟味是越闻越好闻,突然王芳升起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这炭闻着都香那吃起来岂不是更香?这个想法一经出现,就仿佛那夏日里攀墙的爬山虎,王芳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欲望了,她锁住了房门,从炉灶里拿出了一个还未燃烧的煤炭,试探性地吃了一点,王芳觉得没什么味,之后又连吃了好几块,这才发现还挺好吃。
当时的王芳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对这个黑乎乎的煤炭上瘾,之后的日子里,王芳几乎天天吃黑炭,每天趁着丈夫孩子不在家,便拿出煤炭大吃特吃起来。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王芳的丈夫在一次回家时突然见到王芳嘴里有不少煤炭的残渣,于是质问王芳究竟是怎么回事,做贼心虚的王芳便坦白了自己所做的一切。
这可让王芳的丈夫吓了一跳,要知道王芳不仅一直患有糖尿病,甚至去年还得了尿毒症,只能靠着透析维持生命,如今又吃上了煤炭,那她这虚弱的身子能受得了吗?
可是王芳却不听任何人的话,甚至在丈夫制止她时还说丈夫什么都不懂,王芳说自从吃了煤,自己每天心情还好了,但是只要一天吃不到煤,那她的心情就犹如犯了毒瘾一样,抓耳挠腮地不知如何是好。
王芳吃煤的消息不胫而走,给他做透析的李政医生得知了此事,他急忙劝说王芳不要再继续吃了,否则一定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但是王芳连丈夫的话都不听,怎么会听医生的话,从那以后她还是雷打不动,每天一把煤。让人意外的是,她的丈夫此时竟然也不反对她吃煤了,甚至还放话让她想吃多少吃多少。
丈夫的态度为何产生了如此大的转变?这一切还得从王芳的变化说起,王芳的丈夫告诉记者,王芳之前因为重病缠身,几乎每天都是在床上度过的,甚至连下床走路都虚弱不已,可是自从王芳开始吃煤以后,她的身体状况竟然逐渐好转,甚至能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精神状态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王芳的家人见吃煤还能治病,于是也不拦着王芳了。
与此同时,主治医生李政也发现了王芳的变化,她的身体状况真的在渐渐地好转,几经检查,李医生还是没能查出王芳身体状况好转的原因,无奈之下,李医生也只好承认,吃煤和身体好转之间有着联系,但是并不代表吃煤能治病。况且煤里面还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吃下去肯定不是个办法,于是李医生劝说王芳的家人给王芳做一个全面检查,彻底查清楚王芳爱吃煤的根本原因。
经过一番全面的全身检查,医生发现王芳除了尿毒症和糖尿病,还患有比较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而这种病有一个很常见的并发症,那就是异食癖,很多得了这个病的病人,都会对一些根本不是食物的东西产生食欲,甚至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至于王芳的病情好转,其实都是心理因素在作怪,她吃了煤会有满足感,之后便会让她的心情舒畅,心情好了身体自然而然也会变好,但是医生也表示,一直吃煤肯定不行,久而久之,对患者的身体肯定有影响。现在只能先通过药物治疗王芳的缺铁性贫血,之后王芳的异食癖自然而然就会好了,但是在治疗的这段时间,王芳要控制住自己吃煤的欲望。
其实心理医生还告诉记者,王芳吃煤除了生理上的因素,还有许多心理上的因素,她生病后家人对她的态度不好,关注度不够,导致她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关注,让别人都对她重视起来。希望王芳能治好这个病,也希望王芳的家人能多多关注王芳的心理,不要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磁疗对糖尿病有这样的作用,糖尿病患者不妨了解一下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隐蔽的疾病,它几乎影响患者身体的每个部位。
患者一定要明白,自己才是控制糖尿病最重要的人物。作为关键人物,患者应该了解糖尿病,并学习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可以协助医生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计划,学会在每天的生活中为自己的糖尿病保健做出明智选择。
了解糖尿病
首先,患者需要知道糖尿病是怎么回事,有哪些主要类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糖尿病会带来哪些疾病。
☞其实,很简单,患者只需要了解:
第一,糖尿病就是患者身体里的血葡萄糖(血糖)太高。
第二,需要了解糖尿病的3个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别是:
1型糖尿病
ღ 身体缺乏胰岛素或身体不产生胰岛素。
ღ 胰岛素的作用是协助身体将食物中的葡萄糖用作能量。
ღ 患1型糖尿病的人每天都需要摄取胰岛素。
2型糖尿病
ღ 身体不能很好地产生或利用胰岛素。
ღ 患2型糖尿病的人需要经常服药或摄取胰岛素。
ღ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ღ 发生于妇女怀孕时。
ღ 这会提高妇女在下半生患另外一种类型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风险。
ღ 这也会增加她的孩子体重过重和患糖尿病的风险。
第三,需要知道糖尿病是复杂的疾病。患者可能曾听人们说他们“有点排尿过多”,或他们“血糖偏高”。这些话表示糖尿病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那是不正确的。糖尿病是严重的,但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
第四,所有患糖尿病的人都必须选择健康的饮食、保持健康的体重,且每天要活动。患者应该知道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能让自己感觉良好,避免因糖尿病引起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ღ 心脏病发作和中风
ღ 视觉障碍或失明的眼部疾病
ღ 双手和双脚感到疼痛、刺痛或麻木的神经损伤
ღ 肾脏问题
ღ 牙周病和牙齿脱落
当血糖接近正常时,患者可能:
ღ 更有精力
ღ 比较不会疲劳和口渴,且不会尿频
ღ 伤口愈合更快
ღ 视力、皮肤、双脚和牙齿问题更少
血糖高不可怕,磁疗预防是关键
磁疗是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目前磁疗技术已经应用到了鞋子、寝具等生活用品当中,也就是说,您在平时生活当中就可以治疗疾病,收获健康体魄!
1.磁场可以降血脂。通过降低血脂,可以改善肝脏功能,提高肝脏合成肝糖元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把血液中多余的糖分合成肝糖元储存起来,降低血糖。
2.磁场可以改善胰腺的微循环,让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多了,就可以消耗更多的血糖。
3.磁场可以活化胰岛细胞,可以消耗更多的糖分。如果把胰岛细胞比作人,一个人在没吃饭的时候,只能扛一袋大米,吃过饭之后可以扛两袋。那么胰岛细胞活性不足时如果只能消耗5个单位的糖分,活性充足时就可以消耗10个甚至更多的糖分。
4.磁疗激活糖代谢酶的活性,酶有促进葡萄糖分解氧化的功能。葡萄糖好比被用来烧水的煤炭,只有在锅炉里面进行燃烧才能产生热能,糖代谢酶就像是鼓风机,能帮助加速煤炭的燃烧。
糖尿病人饮食实操指南,赶快学起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该指南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优势,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糖尿病。
糖尿病和我们日常饮食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面对日益大众化的糖尿病,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饮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呢?下面两篇文章就为大家解读糖尿病患者到底应该怎么吃。
这3种食物糖尿病人往往不敢吃,但万万不能少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提到某些食物就提心吊胆不敢吃,实际上这也是一些误区,比如下面这三大类食物,就是典型的“日常不敢吃,但万万不能少”的食物。
第一种:主食不能少
即使对于糖尿病患者,主食也是一个“好帮手”,而非“破坏王”。
没有主食,能量就有一个大的缺口。主食是糖尿病人的朋友而不是敌人。主食是糖尿病患者的能量基础。只有把主食吃对吃好了,血糖才能控制住。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如果没有主食做保护,热量就主要来源于脂肪和蛋白质,很多蛋白质会像柴火一样被燃烧掉,起不到营养作用,再加上糖尿病患者往往不敢多吃,本来蛋白质就可能摄入不足,再被用来供能,长期如此,会带来脱发、皮肤状态变差、肌肉松弛、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那么,吃哪些主食对血糖控制有利呢?
必须和大家说明的是,没有食物具有直接降血糖的作用,食物本身具有能量,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血糖升高。
不过,有的食物升血糖快,而一些主食升糖幅度比较小,比较平缓,更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全谷物和杂豆类等含膳食纤维丰富的主食,消化速度和升糖速度都比较慢。
如果习惯吃大米,可在米饭中适当加点红豆、绿豆、芸豆、燕麦米、荞麦等食材,这样不仅升糖速度变慢,营养也更丰富。
第二种:水不能少
一些糖尿病患者会有意识减少饮水,在他们看来,“多饮”会造成“多尿”。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糖尿病的多饮是由于血糖浓度过高,迫使身体增加尿量以排出过多的糖分,而尿排得多,身体丢失水分过多,才不得不多喝水,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简而言之,是“多尿”引发“多饮”,而非“多饮”导致“多尿”,搞清了这两者的关系,自然也就会走出“害怕饮水”的误区了。
糖尿病患者也应养成定时、定量饮水的好习惯。
心肾功能正常、没有特殊禁忌的糖尿病患者,每日饮水量不要低于1500毫升。如果糖尿病患者处于缺水状态,血糖可能因此大幅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其结果是高渗性尿量增多,致使身体内的水分进一步丢失,形成恶性循环。
喝什么水最好?毫无疑问,最佳饮品就是白开水。
大量研究表明,白开水的安全性、纯净度、穿透性都很好,希望大家都以白开水作为饮品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
第三种:水果不能少
水果中有三宝: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鼓励人人食用,包括糖尿病人。
对于患糖尿病的朋友,吃水果需要遵循以下2个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一:血糖平稳
如果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尔以下,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控制在11毫摩尔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这三个条件满足的时候,那么享受水果的前提就成立了。
相反,如果近期血糖控制不够平稳,忽高忽低,经常波动,则不具备吃水果的前提。
基本原则二:控制好量
糖尿病人吃水果要选择好种类。对于糖分在15%以下的水果,可适量选用:如西瓜、甜瓜、草莓、樱桃、苹果、雪花梨、柑橘、柚子、桃子、李子、杏、哈密瓜、猕猴桃、菠萝等。
其实,大部分水果都处于低血糖负荷,即使患糖尿病的朋友,在血糖平稳的基础上,可以放心作为加餐食用。吃的时候必须控制好量。每天吃水果的量最好控制在150-200克之间,并且要放在两餐之间吃。
文/于康(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
知识链接
控制血糖,饮食牢记“四个要”
要控制血糖,应该吃什么?怎么吃才科学?应急总医院(原煤炭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韩D来支招。
每日要规律吃三餐 可加餐2-3次预防低血糖
糖友一定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一天至少吃三餐,两餐之间的间隔应该是4-5个小时。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或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需要在三主餐之间加餐2-3次,可从三主餐中取出部分食物进行加餐,这是预防低血糖的有效措施。
并且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吸收。早餐建议早晨6-8时进食,因为早晨8点以后所有的升糖激素开始作用,对血糖影响很大。睡前如果饿了,可定时小吃,防止夜间低血糖发生。注意不要随意加餐,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加餐宜选用低糖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等,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内的糖友可以适当进食水果,时间选择在两餐之间进食。一定要吃新鲜应季水果,也不要榨汁,因为果汁纤维素含量低,不仅没有饱腹感,还会迅速升高血糖。
水果摄入总量要控制在每天100-200g以内,相当于普通人水果摄入量的一半。加餐零食也可适量吃一些坚果,如核桃、杏仁、开心果、扁桃仁等,以每天30-50g为宜,计算好总能量,同时减少正餐中油脂的摄入。
食物要多样 避免偏爱某一种食物
糖友一定要做到饮食多样化,不能偏爱某一种食物,否则长期会导致血糖逐步升高,也会出现营养不良。按照合理比例,要广泛摄入各类食物,包括谷类、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豆类、奶类和油脂,才能达到营养均衡,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具体来说,每日食谱可细化成――
每日1袋牛奶、200-250g碳水化合物(包括谷类、水果、蔬菜、豆类);
每天3个单位优质蛋白(1个优质蛋白=猪肉1两=鱼2两=鸡蛋1个);
每天500g蔬菜;
多摄入鸡蛋、牛奶、豆制品,最好每天都不要缺;
每日摄入约50克瘦肉;
每周进食2-3次海鱼,这些食物都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
研究发现,如果想控制好血糖,蛋白质的摄取非常重要。血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吃水果,宜选择苹果、梨、橘子等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少吃香蕉、大枣、荔枝、柿子等含糖量相对较高的水果。黑色食物也是糖友的首选,比如乌鸡低脂肪、低糖、高蛋白,很适合体质弱且畏寒怕冷的糖友食用。还有香菇和黑芝麻,硒含量丰富,而硒有着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有助于降低血糖。
碳水化合物要选择复合型 每餐主食不超过100克
每餐主食不要超过100克,多吃玉米、红薯等粗粮,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60%左右。在日常饮食中,糖友应选择复合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富含高纤维的蔬菜、豆类和全谷物。糖友主食特别推荐红薯或紫薯,大米饭升糖指数为87,而红薯升糖指数为54。和同等重量大米相比,红薯热量只有大米29%,膳食纤维约是大米的2倍。红薯替代米饭能减少热量摄入,减少血糖波动。杂粮饭也是糖友很好的主食,因为杂粮饭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咀嚼感强,有助于平稳血糖,控制体重。煮杂粮饭(1:2)要比煮白米饭(1:1-1.3)多加些水,煮出来的米饭体积更大,同样的一碗饭,摄入的能量会更小。像红豆(杂豆)、糙米等吸水慢的谷物,需要提前1小时浸泡。
食物要清淡 吃油建议选择植物油
糖友的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选择少油少盐的清淡食物。烹饪宜选用植物油,如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这些质量较好的植物油中都含有较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能够帮助胆固醇的正常运转,避免胆固醇的沉积,对控制血糖有积极作用。另外,还有一些清淡饮食的注意事项要提醒大家:
一定要限制盐的摄入,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限制6g以内,6g一般指一个啤酒瓶盖铺平的量;
多吃绿叶蔬菜,比如菠菜、油菜、青菜等,以及胡萝卜、洋葱等,坚持每天吃500克以上;
不要吃油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油条、油饼、麻辣烫都不要吃;
尽量不要吃地瓜、土豆、粉条、芋头等含淀粉很多的食物;
尽量控制无糖糕点的摄入量,虽然这类食物不含蔗糖,但是蛋糕是淀粉做的,制作过程中会用很多油,也会产生热量,不能随便多吃。
文/莫鹏(应急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