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易醒(糖尿病人半夜易醒)
总是半夜易醒怎么回事?可能是这5个问题在“搞鬼”!
在宁静的夜晚,当大多数人已沉入梦乡,享受着甜美的休憩时光,却有一部分人常常在半夜时分被无形的力量唤醒,难以再次入睡。这种半夜易醒的现象,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对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工作效率乃至长期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暗中作祟,让我们在深夜时分与周公匆匆告别呢?以下,让我们一同探寻半夜易醒的几大可能原因。
半夜易醒的原因有哪些
1.生理节律的干扰
人体的生物钟,即我们的内部时钟,负责调节我们的睡眠-觉醒周期。当这个节律被打乱时,比如经常熬夜、跨时区旅行或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都可能导致夜间易醒。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中老年后,人们的睡眠模式会发生变化,表现为睡眠变浅、夜间醒来次数增多。
2.心理压力与焦虑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这些都可能成为心理负担,影响睡眠质量。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常常让人在夜间反复思考,难以放松,即便是入睡后也容易因梦境中的不安而醒来。长期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引发失眠症,使得半夜醒来成为常态。
3.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对睡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噪音、光线、温度、床垫的舒适度以及卧室的布局等,都可能成为干扰睡眠的因素。例如,街道上的车辆声、邻居的活动声、室内光线过强或室温过高过低,都可能让人在睡眠中感到不适,从而醒来。
4.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半夜易醒的原因之一。晚餐过饱、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影响睡眠。特别是咖啡因和酒精,前者能提神醒脑,后者虽能帮助入睡但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夜间易醒。
5.健康状况
某些健康问题,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胃酸逆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都可能直接影响睡眠。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会在睡眠中因呼吸不畅而频繁醒来;胃酸逆流则可能因不适而在夜间醒来。此外,慢性疼痛、尿频等问题也是导致夜间觉醒的常见原因。
在忙碌一天后,一个安稳的夜晚睡眠是恢复体力和精神的关键。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压力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往往让高质量的睡眠变得难以捉摸。幸运的是,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丰富的食物资源,其中一些食物因其含有的特定营养成分,被誉为天然的“安眠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入睡,提升睡眠质量。下面将带您一起探索那些有助于安眠助睡的食物,让您在餐桌上就能找到通往甜美梦境的钥匙。
吃什么有助于安眠助睡
1.富含色氨酸的食物
色氨酸是制造血清素的原料,而血清素是一种能够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神经递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包括牛奶、香蕉、豆腐和火鸡等。在晚餐时适量摄入这些食物,可以帮助身体在夜间自然分泌更多的血清素,促进睡眠。
2.富含镁的食物
镁是一种对神经传导和肌肉放松至关重要的矿物质,缺乏镁可能导致失眠、焦虑等问题。绿叶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坚果(如杏仁、腰果)、全谷物和豆类都是镁的良好来源。晚餐或睡前小吃中加入这些食物,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促进深度睡眠。
3.富含褪黑素的食物
褪黑素是一种由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促进睡眠。虽然直接通过食物获取褪黑素的效果有限,但某些食物如樱桃、燕麦和小米,含有丰富的褪黑素前体物质,如色氨酸和血清素,可以间接促进褪黑素的合成,从而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4.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Omega-3脂肪酸是一种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的脂肪酸,能够帮助调节情绪,减少焦虑,从而有助于睡眠。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鲭鱼)、亚麻籽、核桃和豆腐都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将这些食物纳入日常饮食中,可以为您的睡眠质量加分。
5.富含钾的食物
钾是一种能够帮助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和血压的矿物质,缺乏钾可能导致夜间腿部抽筋,影响睡眠。香蕉、土豆、甜薯和鳄梨等富含钾的食物,不仅可以缓解腿部不适,还能促进身体的整体放松,有助于安眠。
6.热牛奶与蜂蜜
一杯温热的牛奶加上一勺蜂蜜,是许多人睡前的小确幸。牛奶中的色氨酸和钙,以及蜂蜜中的糖分,都能帮助身体放松,促进睡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食用蜂蜜。
总之,半夜易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我们可以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睡眠质分。让食物成为您的“睡神”,引领您进入甜美的梦乡。
早就阳康了 为何留下失眠病根儿?
新冠疫情的高峰已过,大多数“阳康”们也早就摆脱了咳嗽、乏力等病症的纠缠。不过,对于有些人来说,新冠带来的失眠病根儿却还是顽固地存在,辗转反侧睡不着,多梦易醒,醒了再也睡不着,甚至彻夜不眠……凡此种种让人苦不堪言。
新冠是怎么引起失眠的?到底要不要吃安眠药?失眠要延续多长时间,又该如何缓解?今天,精神心理科医生与大家聊一聊如何应对“新冠失眠症”。
你的失眠或许真是新冠闹的
新冠后失眠真的增加了吗?一组数据告诉大家答案。
疫情前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率为27%。一些调查和数据显示COVID-19大流行期间,睡眠问题的流行率明显增加。疫情期间全球失眠患病率估计为36.7%,在COVID-19确诊患者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74.8%。
新冠后好多人出现辗转反侧睡不着,多梦易醒,醒了再也睡不着,甚至彻夜不眠……这种情况也被称为“新冠失眠症”,俗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的睡眠障碍,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失眠,以及昼夜节律紊乱。
新冠失眠与血脑屏障渗漏密切相关。大家都知道新冠失眠症是新冠感染后患者康复的主要问题之一,但这一现象背后机制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
新冠病毒可以通过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的ACE2受体进入大脑,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内皮炎症,改变血脑屏障完整性,这可能会导致新冠失眠症。
与此同时,新冠失眠症会导致大脑的轻度炎症,从而促进血脑屏障的破坏,可能会导致血脑屏障打开,这可能是COVID-19进入大脑的一扇门,并进一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炎症。
新冠病毒还可以感染嗅神经,从嗅神经上行到前脑叶,而我们大脑的前脑叶部分就是主管性格行为的。这些也可能是导致产生失眠的原因。
这些因素易致新冠失眠症
身体不适
新冠病毒感染后身体不适,鼻塞、咳嗽、咽痛、疲惫乏力,甚至憋气或呼吸不畅,均影响睡眠。
心理挑战
新冠疫情对人产生的心理挑战无处不在,包括孤独、焦虑、恐惧、压力,极度疲劳和健康问题。担心消毒不到位,担心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担心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减少,担心金融不安全,以及育儿挑战、老人患病离世等等原因,焦虑抑郁显著增加,导致失眠加重。
睡眠节律被打乱
新冠期间常规的昼夜节律被打乱,白天嗜睡小睡的需求增加,晚上缺乏睡眠,这与COVID-19感染期间发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有关。部分人此前就因熬夜看世界杯已经打乱了睡眠节律,给接下来的新冠埋下失眠隐患。
生活方式改变
新冠流行期间,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外出减少、居家为主,久坐,锻炼少,吃零食或增加营养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增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增多,影响睡眠。
新冠带来的失眠可达18个月
新冠后失眠根据个人情况不同,恢复时间会有一定差异。通常在1个月内能逐渐好转;部分患者睡眠障碍可能长达18个月以上。
一项横断面调查显示:武汉新冠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的574例新冠患者在康复出院5至8个月后遗留失眠症状共169例,占29.4%。
另一项对雷神山医院收治的新冠普通型、重型患者320例进行24个月随访,普通型组患者中睡眠障碍于出院后12个月好转,重型组睡眠障碍患者的比例于出院后18个月下降。
也有相关研究表明患新冠后6个月的随访,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出院后仍有睡眠障碍;在重型新冠患者中出院后12个月随访时,仍有近一半的患者睡眠障碍症状持续存在。
哪些人中招儿后更易失眠?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后存在焦虑情绪、有家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更容易出现失眠。病情重的人较轻症更容易受睡眠困扰。正在吸烟的人出现新冠后失眠的情况高于从不吸烟的人。
经常运动可以对情绪及睡眠产生积极影响 ,经常运动的人出现新冠后失眠的相对偏少。
试试这样做 争取睡个好觉
上面的数据显示,新冠失眠可以持续3个月、6个月,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改善新冠后失眠的方法。
建立良好睡眠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避免接触咖啡、浓茶、酒或烟等兴奋性物质。睡前不要过饱、不宜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睡前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尽量做到睡前不看手机,不看令人紧张的影视剧。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要保持适宜的光线及温度。
控制环境刺激
日间活动和夜间睡眠的环境应该有明显区别为好。只有晚上有睡意或到了规定的睡眠时间再上床休息。
若上床后30分钟无法入睡,应离开卧室直至有困意时再上床。若仍无睡意,应再次离开床。不要在床上学习、吃饭。尽量建立床与睡眠的反射。
睡眠限制
还可以规定起床时间,不管每天晚上睡多久,定好闹钟,每天准时起床,有助于身体建立持续的睡眠节律。
专科就诊
上述非药物疗法无效时可以到专科门诊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治疗。选择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患者年龄和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共病。
文/李文杰(北京老年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糖尿病睡觉有这些信号,说明血糖异常,并发症要来了!
在寒冷的冬季,气温的下降往往伴随着人体血糖水平的微妙变化。俗话说,“气温一降,血糖就升”,这不仅是一句流传于民间的经验之谈,更是许多糖尿病患者深有体会的现实。血糖的波动,尤其是升高,对身体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夜晚,当人体进入休息状态时,一些不易察觉的症状可能正是血糖升高的预警信号。本文将深入探讨冬天晚上睡觉时,如果出现老做噩梦醒来头痛乏力、频繁夜醒睡不好、皮肤异常瘙痒等三个表现,可能是身体在告诉你:血糖可能升高了,或者病情加重了!
一、做噩梦,头痛乏力:可能是夜间低血糖的信号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夜间低血糖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它常在凌晨1-3点悄无声息地发生,尤其是对于老年糖友,可能会在睡梦中直接陷入低血糖昏迷,若未能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夜间低血糖后,部分糖友可能会出现清晨空腹血糖反跳性升高,即苏木杰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身体为了应对低血糖而释放了大量的升糖激素,导致清晨血糖异常升高。
对于有这种表现的糖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监测血糖**:在凌晨2-3点和清晨7-8点进行血糖监测,以了解夜间血糖的变化情况。
2. 适当加餐**:如果睡前血糖低于5.6mmol/L,建议适当加餐,如喝一杯200毫升的牛奶,或吃100克低糖水果,或两块饼干等,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3. 调整药物剂量 :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睡前药物的剂量,以确保夜间血糖的稳定。
二、晚上易醒睡不好: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
冬天晚上睡觉时,频繁被尿憋醒(超过2次),除了天气寒冷和睡前饮水过多外,还可能是血糖升高的信号。高血糖会影响肾脏对原尿的重吸收,导致夜尿增加。同时,你会感到口干口渴,特别想喝水。如果尿液中出现细小泡沫且长时间(超过10分钟)不消失,这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已经悄然降临的征兆。
此外,血糖升高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干扰睡眠,导致夜间睡眠质量下降,容易被惊醒。这种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还可能进一步加剧血糖的波动。
三、 皮肤瘙痒,睡不着觉:神经并发症警报
冬天天气干燥,皮肤容易瘙痒,但这种瘙痒在涂抹润肤霜后会得到缓解。然而,如果皮肤异常瘙痒,尤其是四肢,涂抹润肤霜也不见缓解,那么这可能是血糖升高导致的瘙痒。高血糖使得皮肤中的糖分升高,刺激神经末梢兴奋,产生瘙痒感。此外,长期高血糖还可能导致周围神经并发症,使皮肤感知过于敏感,或导致血管病变,下肢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等问题。
对于糖友来说,如果冬天晚上皮肤痒得厉害,以至于影响睡眠,那么应立即检查血糖。同时,观察四肢(尤其是腿和脚)是否有感知力异常(如麻木、疼痛、瘙痒)或皮肤温度异常等。一旦发现不对劲,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并治疗可能存在的血管病变或神经并发症。
冬季血糖管理:坚持锻炼,控制饮食,勤测血糖,遵医嘱用药
四、冬季血糖管理,要注意四点
冬天血糖容易升高,这与气温下降、人体代谢减慢、活动量减少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冬季的血糖管理尤为重要。
1. 坚持锻炼身体: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控制饮食:冬季人们往往食欲增加,但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建议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保持血糖的稳定。
3. 勤测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是了解自身血糖状况、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测量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并根据测量结果调整饮食和药物剂量。
4.遵医嘱用药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同时,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冬天晚上睡觉时出现的老做噩梦醒来头痛乏力、频繁夜醒睡不好、皮肤异常瘙痒等症状,可能是身体在告诉你:血糖可能升高了,或者病情加重了!糖尿病患者应提高警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血糖管理,以确保身体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