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加糖尿病(肠癌还有糖尿病可以治疗吗)
糖尿病患者,当心肠癌提前找上门
2016年11月12日,浙江嘉兴,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的医护人员正在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视觉中国/图)
糖尿病是一种影响着全球4亿多人的慢性疾病。患者体内高糖的环境会引发近100种并发症,心血管、眼睛、肾脏等多个组织和器官都会受到影响,这些并发症的致残和致死率很高,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除典型并发症外,糖尿病还可能会增加部分人患癌症的风险。
最近的一项研究就提醒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要当心肠癌提前“找上门”,超1200万人的临床研究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群体达到肠癌筛查风险阈值的时间会提前5年,而有肠癌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这个时间可能会提前12到21年。
糖尿病患者年轻化人类对糖尿病的恐惧程度远低于对癌症以及传染性极强的细菌和病毒的恐惧,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糖尿病非常普遍,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一份《全球糖尿病报告》中,预估全球约有4.22亿成人患有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3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特殊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0%以上。1型糖尿病以儿童和青年患者居多,2型糖尿病患者则以中老年人为主,除此之外,孕妇在孕期患上的妊娠期糖尿病则被归为特殊型糖尿病。很长时间以来,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很低,所以糖尿病一度被认为是中老年疾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病时间提前了,那些可能在六七十岁时会患上这种疾病的人,患病时间比“预期”要早得多,更有甚者,在青少年时期或童年时期就患上了这种慢性疾病。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岁至7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从2013年的9840万增长到2019年的1亿多。糖尿病患者年轻化的趋势愈发明显,40岁以下人群的糖尿病患者增长速度快,患病率高达5.9%。中国越来越多的超重人群导致了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2020年12月2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发现,中国成年居民超重率超过50%。其中,16.4%属于肥胖。这也为糖尿病早发埋下了“祸根”。
不仅在中国,糖尿病早发的趋势也在全球“盛行”。201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报告称,美国每年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平均上升1.8%,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平均上升4.8%。2020年10月,美国《2020年国家糖尿病统计报告》指出,美国大约有21万2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在年轻人中比2型糖尿病更常见。然而,这两种类型在年轻人中的比例都在上升。2019年,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也称英国医院糖尿病患者危机正越来越大。英国的医院平均每天要接待5000名糖尿病患者,入院的10个病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糖环境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患者死于并发症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这是因为糖尿病可以与肥胖、高胆固醇或高血压等其他疾病同时发生,这些疾病的结合可以使每一种疾病都更加危险。2018年一项发表在《糖尿病学》(Diabetologia)上的综述就分析了全球近2000万人的健康数据,结果发现,糖尿病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其中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尤其容易受到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使得糖尿病患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但是年轻患者往往低估了他们患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与肠癌的关联如果你还不到50岁,肠癌可能不会是你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50岁是目前全球建议成年人进行结肠癌筛查的推荐年龄。但随着肠癌患者朝着年轻化趋势发展,患者的年龄也日趋低龄化,据此许多人在考虑是否要早些进行筛查。
肠癌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早在2014年,一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外科杂志》(JAMA Surgery)上的研究就曾预测,到2030年,20至34岁之间的结肠癌病例将增加90%,直肠癌病例将增加124.2%。此后多国的癌症数据分析结果都支撑了这一结论。例如,2019年7月《癌症》(Cancer)上的一篇研究发现,2004—2015年,美国50岁以下成年人患结肠直肠癌的几率有所上升。2004年,在所有确诊的结直肠癌病例中,有10%的人年龄在50岁以下。201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2.2%。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观察了英格兰超过55000例结肠直肠癌病例后也发现,“年龄一直是肠癌的主要风险因素,在过去30年里,50岁以下成年人肠癌的发病率呈指数增长。”该研究2020年3月发表在《英国外科杂志》(BJS)上,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一年轻人群中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人口统计学变化。
科学家很早就知道糖尿病与癌症的关系,但将这两种疾病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将糖尿病作为风险因素纳入肠癌的筛查指南中却从未有过。不过,糖尿病和肠癌有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因此为了搞清楚糖尿病是否影响肠癌的发病率,让肠癌年轻化,2020年11月一项大型队列研究评估了瑞典家庭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癌症登记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风险的大小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相似。这项研究时间跨越51年(1964-2015年),参与随访的12,614,256人出生于1931年以后,其中559,375人患有糖尿病,162,226人患有结直肠癌。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结直肠癌患病风险调查后发现,早发性糖尿病和早发性结直肠癌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糖尿病患者患上结肠癌的时间或许会提前5年,也就是说,今天45岁的人患结肠癌的风险和过去50岁的人是一样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上。
妊娠糖尿病给后代埋下祸根每3位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患有心血管疾病,这是2020年9月第56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与肠癌相比,糖尿病会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希望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和理清这种关联。因此就有部分研究人员推测,在子宫内接触糖尿病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会增加后代一生中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现在全球怀孕前或怀孕期间被诊断患有糖尿病的妇女人数逐年增加,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评估了患有糖尿病的母亲生下的孩子患上糖尿病的概率。这项研究基于1977年至2016年丹麦超过240万出生时没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进行了随访,结果发现,母亲患有糖尿病的孩子,在40岁前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比母亲没有糖尿病的孩子高25%。在这些孩子中,特定的几类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尤其高,其中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这一研究结果于2019年12月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
2型糖尿病曾被认为是一种主要影响老年人的疾病,但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2型糖尿病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省的孩子在过去的10年中,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已上涨超过50%。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儿童医院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查看了1979年至2005年间曼尼托巴省近19万名母亲所生的29万多名孩子的数据后发现,在所有儿童中,2.8%的儿童的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1.1%的儿童的母亲患有已存在的2型糖尿病。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糖尿病的孩子在35岁之前患心脏病的风险比未在子宫中暴露的孩子高50%至200%。他们在发表于《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中写道,“这些观察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即年轻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心脏病可能与他们的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有关。”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这种关联被证明是因果关系,预防、筛查和治疗育龄妇女的糖尿病可能不仅对改善妇女的健康很重要,而且对降低其后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长期风险也很重要。
现代医学和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在逐渐掌握对这种疾病的筛查和控制的主动权。面对这种疾病,无需过度紧张和恐慌。遵从医嘱科学地控制血糖,可以有效减少和降低这些并发症对身体的伤害。与此同时,管住嘴,迈开腿,科学合理饮食在任何时候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祝叶华
55岁男子糖尿病7年,被查出直肠癌,医生:选对降糖药很关键
▶多年糖尿病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大便带血,前往医院就诊
55岁的王叔是一名多年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磺酰脲类药物搭配注射胰岛素进行控糖治疗,因为嫌弃吃药麻烦,王叔经常漏服药物,注射胰岛素也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在日常生活方面,王叔也没有听从医生建议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导致其血糖水平十分不稳定,空腹血糖甚至高达10mol/L。
王叔仗着自己还年轻体壮,所以即使出现高血糖现象也不以为然,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几年的时间。但是最近,王叔的肚子经常感觉到不适,甚至经常出现腹泻的症状,误以为是吃坏了东西的王叔多次私下服用胃肠道类药物进行治疗。
又过了一段时间,王叔的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一连几天出现腹痛、腹胀的症状,排便的时候也带有血液,王叔觉得是痔疮复发了,于是又买了外用痔疮膏进行治疗。一直到前天,王叔觉得自己腹痛难忍,不仅无法正常排便,连排气都十分困难,深感不对劲的王叔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门诊就诊。
医生了解了王叔的基本情况后,做了简单的查体,并为王叔开了血尿便常规和血糖的检查。检查结果提示王叔的餐后2小时血糖高达25mol/L,而便常规中也检查出了隐血2+。医生又紧急为王叔进行了肛门指检,摸到了不明肿块,医生建议王叔立刻进行肠镜的检查。
王叔根据医生要求检查完肠镜后,医生看着化验结果连连摇头,表示王叔的结果并不好,需要入院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王叔住院检查完肿瘤标志物,等待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根据王叔的情况写下如下病历内容(部分):
患者体温36.8℃、血压128/86、身高177cm、体重68kg。患者腹部平坦,无压痛,无反跳痛,肛门指诊提示于右前壁可触及一质硬包块,固定,轻度压痛,指套带血,色呈暗红色。肠镜显示直肠处存在肿瘤,肿瘤标志物检查提示为肠癌晚期。
主诉:腹痛、腹胀,大便带血,身体消瘦,食欲不振。
病史:
患者有多年糖尿病病史,长期服用磺酰脲类药物搭配注射胰岛素进行控糖治疗,治疗过程不遵从医嘱,经常漏服药物,日常亦不注重控糖,导致血糖水平很不稳定,近期发现腹部胀痛,大便带血等症状后,并未引起重视,自行服用药物无果后,现已停药。
王叔:“医生!肠癌晚期还有救吗?求求您帮帮我吧。”
医生:“哎,目前从你的情况看来,肠癌发展到了中晚期,已经基本失去了手术介入的机会,目前我建议你进行保守治疗,姑息化疗和姑息放疗都是不错的治疗方式。如果后期再出现排便困难或肠梗阻的现象,可以再进行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手术。你放心,只要你积极配合我们治疗,我们会最大程度上帮助你延长寿命的。”
王叔:“为什么我会得肠癌啊?我家又没有肠癌病史。”
医生:“肠癌确实有家族遗传的因素在,但是糖尿病也是诱发肠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生向王叔详细讲述了糖尿病为何会诱发肠癌,大致内容如下:
1. 高血糖:
糖尿病人如果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很可能导致血糖升高,这样就会为癌细胞提供充足的葡萄糖和养分,有利于癌细胞的生长发育,所以控制血糖是抑制癌细胞的重要手段。
2.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这样就会导致胰岛素为了更好地分解糖分大量进行分泌,甚至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而此情况就会激活癌细胞,促使其进行快速的转移。
3. 慢性炎症:
糖尿病的患者大部分有肥胖的困扰,而大量的脂肪组织可以产生白介素-6、C反应蛋白、游离脂肪酸等炎症标记物,使得身体一直处于慢性炎症的状态,这种情况就会使得癌细胞快速分化、生长和进行转移。
王叔:“那我们糖尿病的患者只能等着癌症的发生吗?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肠癌的几率?”
医生:“当然有了,糖尿病患者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在日常和药物的作用下进行合理化的控糖,只有把血糖控制好了,才能避免并发症和癌症的发生。但是选择降糖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也是十分关键的。”
医生向王叔列举了选择降糖药的标准:
1. 二甲双胍系列:
二甲双胍作为目前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就是减少肝糖原输出、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得机体内的蛋白酶系统活跃起来,这种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癌细胞的发展和扩散,起到抗癌的效果。
2. 噻唑烷二酮类:
这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可以促使癌细胞快速凋零和死亡,所以在临床方面,对于抗肿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服用噻唑烷二酮类也可能有提高膀胱癌风险的概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进行选择。
3. 胰岛素、磺酰脲类药物:
这两种药物降糖的效果都十分明显,临床上显示的副作用也比较少,尤其是胰岛素类药物,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降糖选择。但是这两种药物目前在抑制癌症方面都没有确切的数据,所以并不能直接证明其风险的高低。
所以根据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降糖药的选择,如果患者对于二甲双胍类药物没有明显的过敏或者其他禁忌症状,建议还是将二甲双胍作为日常控制血糖的用药,但是如果患者单独服用二甲双胍起不到稳定控糖的效果,那么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搭配其他类型的药物联合用药,因为只有控制好了血糖,对于患者来说才是预防癌症的最好方式。
▶复查结果良好,王叔在医生指导下经过日常调节控制住了病情
王叔在医院治疗完毕后出院,王叔定时返回医院进行复查,最终显示目前癌症情况控制良好,除此之外,王叔还谨遵医嘱,选择更换了降糖药物,在日常饮食也注意糖分的摄入,每日适当增加运动量,帮助控糖,王叔觉得身体状态越来越好。
总之,糖尿病患者一般在选择控糖药物的时候,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作主张,选对适合自己身体的降糖药物才能更好起到控糖和抑制癌症发生的效果。
糖尿病与结直肠癌的“亲密关系”,你知道吗
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是糖尿病病人最常见的几个并发症,已经受到了大多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然而,糖尿病和直肠癌之间的“亲密关系”却未必为人所熟知。
糖尿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更高
国内外都已有多家中心报道,经过长期跟进随访,糖尿病患者患结直肠癌的比例比同年龄的健康对照人群更高。简单来说,糖尿病患者患直肠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的2倍,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肥胖,这种风险会提高到3倍左右。
反过来,得结直肠癌,换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
最近也有研究表明,在确诊结直肠癌后的第一年,相比健康对照人群有53%的更高概率罹患糖尿病。由于结直肠癌治疗效果较好,不少人可以长期生存,但他们仍然可能还是要面对更高的糖尿病风险。研究团队,追寻到第5年发现结直肠癌患者仍有20%的更高概率罹患糖尿病。
可能有共同的原因
结直肠癌发病原因复杂,但生活方式也考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有:体重超标,爱食腌制红肉,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锻炼等。
对于中国人来说,体重指数BMI<18属于体重过低, 18.5~23.9属于正常, ≥24属于超重,≥28属于肥胖。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比如,张三身高1米6,体重120公斤,他的BMI=120/(1.6*1.6)=46.875。
而从发病人群的特点来看,糖尿病的人群与体重超标,缺乏锻炼有很大的交集,甚至可以说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缺乏锻炼、体重超标、饮食不健康等)。
如何预防
一方面从生活习惯入手,避免久坐、高脂、高热量饮食,多参加体育锻炼,多食新鲜果蔬。保持正常体重范围,一方面降低结直肠的发病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控制。
另一方面,控制好糖尿病,定期做结直肠癌的基础筛查:每年一次粪便隐血试验,3-5年一次肠镜检查。若发现结直肠有息肉(可能是结直肠癌的“前身”)可以将其切除,切断这些息肉癌变的可能。
糖尿病几乎是每个家庭都可能会遇到的,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总人数高达1.14亿,成人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1.6%,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高达50.1%。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宜早不宜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