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3确诊糖尿病(确诊糖尿病需要查什么项目)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知名电竞选手退役!23岁年轻人患糖尿病让人有点心酸,哪些人更容易患病?

近日,23岁的著名电子竞技选手Uzi退役上了热搜。而他的退役理由则出乎了大多数人预料——2型糖尿病!

Uzi的退役,引起人们对糖尿病的关注。这么年轻,怎么就得了糖尿病?糖尿病真的有患者年轻化的趋势吗?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了解一下糖尿病吧。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疲乏无力以及视物模糊等。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当胰脏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当身体不能有效利用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的特征是不能产生胰岛素;二型糖尿病是因为人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引起的。

一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家庭: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中有确诊一型糖尿病的,自身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环境:某些病毒性疾病也会增加患一型糖尿病的风险;

地域:某些地区比如芬兰和瑞典,一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

二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家庭: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中有确诊二型糖尿病的,自身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体重:身体脂肪含量越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力越大,患病风险就越大;

运动少: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控制体重,消耗葡萄糖可以使细胞对胰岛素更加敏感,降低患病风险;

高血压:当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时,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异常,也会增加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中国人糖尿病患病率高吗?

不仅是高,而且是越来越高!2010年患病率为9.7%,2013年10.4%,2017年11.2%,2020年12.8%。

年轻人是否容易得糖尿病?

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根据宁光院士的研究数据,中国18-29岁人群中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已达到20.2%,40岁后人群中更是超40%处于糖尿病前期。

2、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1、肥胖是引起发生糖尿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肥胖的人群多数在生活中饮食结构都不健康。日常会经常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且不喜欢运动,在身体超重的时候,我们体内的胰岛功能也处于下降的状态下,当出现胰岛抵抗的时候,胰岛素分解糖分的功能大大下降。这样一来会倒是血液内的葡萄糖变多,就形成了糖尿病。

2、遗传因素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家族内有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患上糖尿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3、很多人在生活中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下,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会让我们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过于旺盛,会引起体内的血糖升高,长期如此的话内分泌系统也会出现紊乱,到最后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4、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引起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的餐桌上一直都是大鱼大肉的,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这样的话会导致身体摄入过多的脂肪,引起内分泌失调,最终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5、日常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引起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在生活中长期喜欢熬夜,在熬夜的时候我们体内的内分泌、胰岛素分泌都会变得紊乱,长期如此的话自然会患上糖尿病。除此之外,日常有抽烟酗酒这些不良习惯也会引起糖尿病发生几率增加。

3、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1、多尿。尿量多,24小时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经常感到口渴而多饮,多饮会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会有多食的现象发生,食欲亢进,经常感到饥饿而多食。

4、体重下降。体重持续下降,肌体明显消瘦。可通过对糖尿病的合理治疗,控制体重下降,甚至有所回升。

5、乏力。糖尿病患者会感觉自己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视力下降。糖尿病患者还会有视力下降的现象发生,若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4、如何防治糖尿病

1

作息规律

大量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分泌在生理条件下是有昼夜节律的。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人体生物钟紊乱,进而引发糖尿病。而让生物钟重新变得有序则有助于控制糖尿病。

2

节食减重

控制体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糖尿病。因为肥胖时,胰腺周围堆积的脂肪,会阻碍胰岛β细胞,使其停止生产足量的胰岛素,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失控。而调整饮食减掉脂肪后,胰腺会恢复其正常工作。

3

戒烟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而戒烟可降低这一风险。

综合 健康成都官微、央广网健康

图源123rf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3岁小伙患糖尿病上热搜!这些方面不注意,糖尿病迟早也会找上你

近日

23岁的著名电子竞技选手Uzi退役上了热搜

而他的退役理由则出乎了大多数人预料

二型糖尿病!

Uzi的退役

引起人们对糖尿病的关注

这么年轻

怎么就得了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疲乏无力以及视物模糊等。

其诊断主要依据是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6.5%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失明、糖尿病足(严重会导致截肢)、中风、肾衰等急慢性并发症。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吗?

说起糖尿病,可能许多朋友都会认为

我还年轻,糖尿病是老年人得的病,离我远着呢!

其实,糖尿病一直在我们身边!

数据显示:

每 10 个中国成年人当中,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

每 2 个中国成年人当中,就有 1 个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只要血糖不超标,就不必担心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需引起重视。”

糖尿病需要经过一段比较漫长的中间阶段,也就是糖尿病前期,特点是:血糖高于正常人,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6.1~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的人群,这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后一个关口。

此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90%以上糖尿病前期很快就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积极干预,糖尿病前期可能被逆转,或者延缓发展为糖尿病。

因此,及时血糖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不能忽视大意

糖尿病偏爱哪些人?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来说,一般父母一方有糖尿病,其子女糖尿病的患病率约20%~3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子女患病的几率高达60%~70%。

即使没有家族史,喝酒、抽烟、不规律饮食及久坐不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也能发展为糖尿病。

也就是说,糖尿病就潜伏在每个人的身边,不重视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家里的“糖一代”

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期史

3.超重(BMI≥24)或肥胖(BMI≥28)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其中,糖尿病前期人群及中心型肥胖(俗称“苹果型身材”)人群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

要打败糖尿病

不让它毁掉我们后半辈子的生活

只有一个根本方法

从现在开始

健康饮食、增加运动

控制好自己的餐后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该吃什么?

判断食物是否适合,标准不是甜不甜,而是它血糖指数(GI)的高低,也就是升高血糖的能力如何,糖尿病患者首选血糖指数低的食物

主食中的米饭和馒头等精粮,它们虽然不甜,但是血糖指数堪比白糖!因此糖尿病患者日常可以吃血糖指数更低的荞麦面、燕麦片等粗粮,又或者土豆、山药、红薯等淀粉含量丰富的食物部分替代精粮

有研究表明,适当吃水果还能降低患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天吃点水果,以200g为宜,进食最佳时间是两餐之间。

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均衡的饮食来维持身体健康,每天主食、蔬菜、肉类、蛋白质、水果一样都不能少,任何单一种类的饮食搭配都是不正确的。

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忌口吗?

事实上,只要能遵循控制总能量,营养均衡的饮食原则,糖尿病患者没有绝对禁食的食品

糖尿病患者饮食的限制,主要是在摄入总量、吃饭时间和次数、食物种类选择这三方面。

此外,食物烹饪方式也要注意以下三点

1.调味尽量少油、少盐、不加糖。

2.烹饪方式以蒸、煮、炖、焖、凉拌为主。

3.不要把食物烧得太烂,食物太容易被消化的话血糖也上升得更快。

糖友们注意了!研究发现:糖友出现一个表现,可能是胰腺癌征兆

“你好,我2017年患糖尿病,长期吃二甲双胍,今天查血糖空腹10,餐后22.6,近一两个月体重下降6-7斤(现有145斤),我看网上说糖尿病病人体重减轻要警惕胰腺癌,请问我这种情况有问题吗?糖尿病真的会影响胰腺癌吗?谢谢。”

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

JAMA Oncology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病龄以及近期体重的变化,和胰腺癌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这项研究的数据基于超15万名参与者近30年的随访资料,研究对象包括112818名女性和46207名男性,其中有1116名糖尿病患者。

研究发现,病龄小于4年的患者,胰腺癌发病风险是无患病史人群的2.97倍;病龄大于4年的患者,发病风险是无患病史人群的2.16倍;糖尿病发病在4-10年之间的,发病风险是2.25倍;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风险为2.07倍。这一对比只考虑了病龄,没有考虑患者的体重指数。

而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后的患癌风险会加大。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减轻1-4磅,患胰腺癌的风险比那些体重无变化的糖尿病人增加1.25倍;减轻5-8磅,风险增加1.33倍;体重减轻超过8磅,患病风险增加到1.92倍。

另外,如果把体重和病龄综合在一起考虑的话,新发病的糖尿病患者,体重如果存在减轻的情况,胰腺癌发病风险比健康人群高出3.61倍。如果新发病人体重减轻超过了8磅,那么胰腺癌发病风险则会增加6.75倍。如果年龄超过了70岁,近期体重又下降过快的糖尿病患者,其胰腺癌发病风险则更高。

最后,研究者们得出结论:新发病以及年龄大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近期发生了明显的体重下降,那么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则会升高,因此更要注重早期的风险监测

糖尿病患者如何防范胰腺癌?

这项研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

对于新发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某一个时期体重无缘无故下降,而且下降十分厉害,那么就要担心胰腺的病变了。

此外,那些老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要时刻关注自身体重的变化,多数老年人的体重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增加也不会突然下降,一旦出现突然下降的情况,便要警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汝福提醒,胰腺癌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测:一是检测肿瘤的标记物,胰腺癌的病人往往是肿瘤两个标记物比较升高,CA19-9、RAS基因突变;二是影像学检查,通过B超、CT、MRI,发现胰腺癌的病变,通过这些检测及早发现早期胰腺癌迹象。

胰腺癌的高危群体?

除了糖尿病之外,吸烟喝酒、饮食不规律产生的胰腺炎患者、有家族遗传患病史,也是胰腺癌的高危群体。

烟草之中的致癌物有几十种之多,这些物质会随着胆管反流以及血液循环进入胰腺,从而对后者造成伤害。临床上,25%的胰腺癌患者都有长期的吸烟史。

喝酒伤肝,但是捎带着也会影响一旁的胰腺。酒精的刺激下,胰腺会对胆碱能以及促胰酵素发生反应,进一步,富含蛋白质的胰液被过度分泌,破坏了胰腺内部组织,进而胰腺细胞不断分裂修复,最终会引起细胞的基因变异。

长期饮食不规律、不健康,饥一顿饱一顿,或者是摄入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都会影响胰腺消化酶的分泌,继而会诱发胰腺的炎症病变。胰腺炎症若是久拖不治,任其发展,癌变风险将更高。

此外,家族中如果有直系亲属患过胰腺癌,那么子女的发病风险将高于其他群体。

胰腺癌如何排查诊断?

相比其他癌症,胰腺癌的早期症状更加隐蔽,这也导致其病变凶猛,致死率很高。很多胰腺癌患者早期,很容易被误诊为胆囊炎或者胃病,症状是消化不良、厌食、黄疸以及左上腹隐痛。这些症状在一些肝病以及胃肠疾病患者的身上也会出现,所以才会被混淆。

这种情况下,体检和筛查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尤其是高危群体,一旦出现症状的话,就得及时就医。胰腺癌的常规检查是腹部的超声波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如果怀疑有癌变,可以进一步做核磁共振、CT、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确诊的话,可以做PET-CT或者腹腔镜检查。#清风计划##中秋话团圆##真相来了#

参考资料:

[1]《藏在糖尿病背后的胰腺癌,体重减轻是信号》.医脉通.2020-08-21.

[2]《哪些人是胰腺癌高危人群》.生命时报.2017-3-23.

[3]《了解“胰腺癌”,掌握“胰腺生机”》.上海市卫健委.2020-6-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