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题内科(糖尿病题内科还是外科)

肝病医生李三折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是一种内科疾病,但这一类人群,可以行外科手术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而2型糖尿病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它源自生活,又影响着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代谢障碍也是越发常见,那就是肥胖,肥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心脏、肾脏、肝脏等负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对于糖尿病的病人往往可能并发肥胖,不管是因为本身存在代谢障碍,还是由于降糖药物(格列齐特、瑞格列奈、罗格列酮、胰岛素等)影响,都是促进糖尿病人群肥胖的发生原因。

糖尿病伴肥胖对机体是不利,对血糖控制是不利的

单单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的高危因素,发生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糖尿病合并肥胖更是加重心血管负担。

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人群通过药物、运动的降糖手段在血糖控制的效果难以取得长期较好成效。

手术或许提供帮助,国际现普遍认可的手术为代谢手术{!-- PGC_COLUMN --}

各大研究纷纷表明:代谢手术也即以前的减重手术,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并能达到理想状态。不仅如此各国随访研究发现,不仅血糖可以得到控制,血压、血脂等其他代谢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能减少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治疗肥胖伴糖尿病的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方式

推荐首选袖状胃切除术,对于需减重更多的尚可使用胃旁路术,但既然是手术,就应该掌握明确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已获得最大程度获益。

手术适应症

①年龄>18岁,一般情况好;

②血糖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难以达标;

③对于BMI≥32.5的人群。

附:BMI=体重(kg)÷身高(cm),如一位小伙重90kg,身高172cm,BMI=30.42。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特殊人群,手术适应症可放宽至BMI在27.5—32.5之间。特别注意的是:手术应于正规综合性医疗单位进行。

手术是一种手段,但不能一劳永逸

对于行手术治疗的人群,术后任然需要做好相关管理,比如限制总热量、保持营养摄入、保证水分及维生素的摄入、坚持运动、并定期于医院进行随访。

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或许“管住嘴、迈开腿”才是目前真正应该做的,预防糖尿病发生、预防肥胖发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糖尿病人如何选择就诊科室,才能更快更好地诊治疾病?建议收藏

糖尿病朋友在长期的疾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该如何选择就诊科室,才能更快更好的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常在一些医院会有一些导诊人员,但是病人,特别是老人,存在多种不适,可能会对自己的疾病描述不清,分诊人员工作比较忙,可能就会按照一个症状指点一个科室。多种症状就需要在医院的各个科室来回问诊,耽误疾病的治疗,还会牵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作为糖尿病人,存在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和医院、医务人员打交道,了解就诊过程的流程,就能更快地进行疾病的处理。

孙医生就和大家讲一讲糖尿病人在感觉不适,在医院如何快速准确地选择就诊科室。

糖尿病及各种慢性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到糖尿病科

糖尿病人在发现眼睛看不太清楚,或者有时候有头晕的情况,或者有时感觉胸闷、气短或者眼睑、下肢浮肿等等情况,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是看糖尿病科,还是相关科室呢?

经常在会诊的时候发现,一些糖尿病人因为心慌入住了心内科,因为头晕入住了神经内科,入院后才发现血糖非常高,我们会诊调整降糖方案后血糖稳定,症状很快恢复正常。许多病人就感慨,不知道是血糖的问题,早知道就到糖尿病科住院了。

通常来说糖尿病人合并早期的并发症和合并症状态,只要血糖控制得不好,在内分泌科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处理。

病程长,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到相应的专科

但是如果病程比较长,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比如眼底出血,肾脏出现了严重的肾脏损害,冠状动脉狭窄出现了心绞痛、心梗,脑血管硬化导致了大面积脑梗或者脑出血等情况,这些比较严重的情况就不能在内分泌科就诊,就需要到相应的专科,才能得到更为专业的治疗。

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的出现会应激性地升高血糖,疾病稳定血糖才会逐渐下降。并且这些急性疾病的出现,已经和血糖没有太多的必然的联系,当然在治疗这些疾病的过程中,需要内分泌医生进行降糖方案的调整来更好的配合相关专科来治疗疾病。

糖尿病合并一些急性疾病

糖尿病合并炎症,如咳嗽、发烧、急腹症等急性疾病的时候,因为这些疾病专业性比较强,建议到呼吸科、感染科和外科等科室就诊。

如果血糖比较高,可由糖尿病科医生到相关科室会诊,调整治疗方案,控制血糖,协助相关科室医生进行疾病的治疗。

围手术期病人

还有一些准备手术的糖尿病人,入住了外科系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术前检查,准备手术治疗了,才发现血糖非常高,不能手术,只好转糖尿病科控制血糖,或者出院控制血糖,导致术前进行的各种复杂的检查不能发挥作用。

对于准备手术的糖尿病人,在入院前进行简单的血糖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当发现血糖升高,要到糖尿病科就诊,血糖控制平稳后才能手术,这样能够保证治疗效果,伤口愈合不受影响,不会延长住院时间。

现在许多医院的糖尿病科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科室,也就是能够自行处理糖尿病足部溃疡的相关问题,如换药,血管介入治疗等,但如果经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截肢治疗的时候,仍然需要骨外科来进行处理。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才能保证疾病的最佳治疗效果。

我是孙医生,关注孙医生讲糖,持续了解优质健康知识!欢迎留言、点赞、转发!

糖尿病五大慢性并发症,如何及时发现?哪些检查项目定期要做?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几乎每10人当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本身其实并不可怕,但它可以给机体带来各种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可能出现于身体的多个系统,比如肾脏、眼睛、神经以及心血管等等。

尤其是一些慢性并发症,发展往往比较隐匿,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致残甚至致死的罪魁祸首。

临床上,很多糖尿病的初期患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控制血糖相关指标上。但其实,除了血糖本身,大家也应该在疾病初期就建立起及早筛查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意识!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警惕的五类常见慢性并发症以及应该如何定期筛查。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以及功能障碍,据统计,我国可能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都合并存在糖尿病肾病。

尤其是在40岁以前就被确诊的这部分“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晚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肾病一旦发展到晚期,可以引起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最终迫使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或肾脏移植。

由于糖尿病肾病可以给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就显得很重要了。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对尿液和血液的化验检查。

根据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当中的指导:

确诊糖尿病的当时就应该对肾脏病变进行筛查,并且,此后每年都应该至少筛查1次。

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尿常规和肾功能血检,其中,尿常规关键要看尿白蛋白,肾功能血检需要关注血清肌酐水平以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

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UACR则是评价糖尿病肾病进展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很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同时,它也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病因。

而除了视网膜病变以外,糖尿病患者也是其他眼部疾病的高发人群。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白内障、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疾病的风险也都高于普通人群。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眼部疾病筛查很有必要!

根据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当中的建议:

在确诊以后应该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以及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

对于暂时没有视网膜病变征象且血糖也控制理想的患者来说,每1-2年做一次眼部筛查即可

但对于已经发现了一些视网膜病变征象或视力已经受到影响的患者而言,则需要增加眼部筛查的频率。

如今,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眼底筛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准确度已经很高了,将来有望成为重要的筛查手段。

糖尿病神经病变

要说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当属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程在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神经病变的表现。

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当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多见的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

这类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是在双上肢或双下肢的远端出现对称性疼痛、麻木以及感觉异常

根据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

对于刚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在5年以内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进行糖尿病的神经病变筛查,并且之后每年都还要再筛查1次。

而神经病变的具体筛查一般包括5个体格检查项目:

温度觉和针刺觉检查主要反映小纤维神经情况;

踝反射、压力觉以及震动觉检查则常常反映的是大纤维神经情况。

如果您所就诊的内分泌科无法完成这些检查项目,可以到神经内科去开展这些检查。必要时,还可以找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做筛查。

糖尿病相关血管病变

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因此,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

每年都应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因素,需要评估的内容包括:心血管疾病史、年龄、吸烟史、是否存在高血压或血脂异常、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腰围增大)、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肾脏损害(尿白蛋白增高)以及心房颤动等。

除此以外,有一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在临床上容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这就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

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不断增加,一般建议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常规筛查。

尤其是对于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以及糖尿病病程较长的这些患者而言,建议每年都至少筛查1次。

常规的筛查内容包括:下肢皮肤温度测定、间歇性跛行试验、颈动脉和股动脉杂音探查以及足背与胫后动脉检查。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测定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等指标来帮助判断。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属于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并且治疗费用高昂,它可以引起截肢甚至死亡。

根据统计,在我国三甲医院当中,超过1/4的截肢是因糖尿病足所引起的。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

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而言,每年都应该进行足部检查。

这些检查主要包括足部皮肤视诊、神经评估以及血管评估


最后,总结一下,糖尿病患者除了日常要关注好血糖水平以外,还要对糖尿病的五类慢性并发症引起重视。上面我们介绍到的这些检查项目大多并不复杂、费用也不是太高,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开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