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理ppt(糖尿病病理生理)

问上医 0
文章目录:

终于搞清糖尿病的病理!医生忠告:3个阶段,及早干预,尚能逆转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高发病。

但它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发病时身体通常并无什么明显异样症状。

等到身体不适再去医院确诊,此时糖尿病多半已经恶化到中晚期。

本文,我将通过以下3个问题的回答,来详细介绍糖尿病应该如何早期发现,又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第一个问题:糖尿病是怎么回事?都有哪些早期症状?

症状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外在信号,都可以用发病机理来解释。

因此,想知道糖尿病有哪些早期、中期、晚期症状,我们得先了解糖尿病。

先明确一个概念,糖尿病≠尿里面含糖,但它一定表明血糖超标。(尿里含糖,一般都是晚期糖尿病了)

所谓血糖,就是血液里葡萄糖。尽管葡萄糖是我们身体重要的能量物质,但它在人体里属于"危化品"。

就好比是石油一样,必须运输、存储在油罐车、油库里才安全。

我们吃饭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进入肠道血管,混入人体交通运输网中。

胰岛β细胞也连接着这个网络,一旦它检测到血糖浓度上升,便会立即派出胰岛素这个交管协警队,

强迫血糖快速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细胞中,从而使血糖回到正常水平。

以上是人体控制血糖的核心过程。

通常,胰岛β细胞会一辈子兢兢业业工作,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也会老老实实听胰岛素的话,及时吸纳葡萄糖,让血糖稳控在合理区间。但如果上述过程异常,则会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总的来看,糖尿病通常会按照以下3个阶段逐渐恶化。

第一阶段:β细胞正常,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抵抗胰岛素。

不再听它指挥,吸纳多余的葡萄糖,从而导致葡萄糖滞留在血中,引起血糖升高。

为什么它们会不听话?

因为它们都装不下了,仓库都爆满了!让你去当仓库管理员,你也会撂挑子。

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肥胖者身上,他们的肝脏脂肪多(脂肪肝)、肌肉量少、脂肪细胞都爆满。

此外,长期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源头)的人,特别是北方爱吃面食的人,也容易出现此问题。

即便如此,人体还是会想办法控制血糖。既然一个胰岛素不行,那就多派几个。

于是,胰岛β细胞会满负荷运转,分泌几倍、十几倍的胰岛素。这在医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高胰岛素血症。

在这一阶段,患者体内的血糖多半还处于正常范围,或者仅轻微偏高,患者多半没有任何症状。

您只有定期体检才能发现。

在这里我要提醒您,第一阶段是可逆的。如果您错过了,就得一辈子与糖尿病相伴了!

解决办法:吃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减肥。

第二阶段: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

如果第一阶段迟迟得不到缓解,β细胞终有一天会累瘫。

此时,即便它已经监测到血糖超标,也没有办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血糖自然而言就增高了。

血糖高了会有什么症状?最典型的就是三多一少:

  • 多饮:血糖高了,向身体发出口渴信号;
  • 多食:血糖无法进入能耗部位,向身体发出饥饿信号;
  • 多尿:水喝多了,尿就多了;
  • 一少:体重减少,血糖无法进入身体,吃的再多也没用。

解决办法:吃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磺脲类)、胰岛素增敏剂。

促分泌剂会让残余的β细胞提升生产效率,胰岛素增敏剂是让得来不易的胰岛素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β细胞功能丧失,胰岛素分泌为零

到了这一阶段,β细胞已经完全丧失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只得注射胰岛素才能维持生命。

好比是本次疫情,本地医疗团队因患者太多而崩溃,国家只有增派力量整建制接管才能运营。

到了第三阶段,症状就不单单是高血糖所引起的三多一少了。此时,患者通常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具体表现,第二个问题将会为您详细讲解。


第二个问题:糖尿病都有哪些危害?

主要有2类。

第一类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间接危害

血液里面长期滞留过多的葡萄糖,会使血管相关细胞、蛋白发生糖化,损害微血管。

最容易受损的就是我们的视网膜、肾脏。

这两个部位里都密布微血管,一旦它们出现病变,糖尿病患者就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等。

此外,滞留的葡萄糖还可能变成糖基化终末期产物。

这是一种类似于有害胆固醇的物质,极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如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等等。

第二类并发症:神经并发症,直接危害

神经细胞在体内负责传递电信号,但如果长期泡在"毒糖浆"里,它们的传递功能就会受阻。

患者容易会出现皮肤刺痛、发麻、踩在云朵、无知觉等异常症状。

此外,胃部的植物神经也容易被毒害,导致我们的肠胃蠕动功能减弱,出现胃轻瘫问题。

讲述完上述两大类并发症之后,我们最后再解释一下糖尿病足。它的本质是感染坏死:

  • 一方面患者脚部感觉异常,容易出现伤口而不自知
  • 另一方面,患者足部体液糖分高,容易滋生细菌
  • 最后,足部血管运输能力下降,免疫部队难以运输过去

这会导致什么局面?细菌攻城拔寨,我们却无能为力,最终,只得截肢保命。


第三个问题:我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人群来讲。

第一类人: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

如果您是糖友,请您记住,血糖控制的越好,上述危害来的就越少、越迟。

有很多糖友能与常人一样健康长寿,注重饮食,保持体重,遵医嘱服药。

很简单,能否做到就看您自己了。

第二类人:尚未确诊的人

如果您是45岁以上男性、肥胖、有家族糖尿病史,要时刻留心糖尿病。确诊标准为:

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标准,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可:

(1)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三多一少),加上任意时间静脉血糖 ≥11. 1 mmol/L;

(2)空腹静脉血糖 ≥ 7. 0 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2小时后静脉血糖 ≥ 11. 1 mmol/L;

(4)非空腹的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值 ≥ 6. 5%。

如果确诊没事,要尽可能多运动、少热量饮食、控制好体重,还要记得每年体检。


好了,相信通过本期内容讲解,您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了糖尿病发病机理,及典型症状。

下期内容,我将会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都有哪些药物可以用,分别适合在什么阶段用。

更多科学防控糖尿病的知识,点击下列专栏您将获益:

特殊时期,希望您和家人健康!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这些和糖尿病有关的知识你都了解吗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今年的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

旨在警醒人们,

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提高患者自我治疗、

自我监测的技能,

做到早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

降糖就得少吃主食?

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

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

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文章综合自 | 央视新闻、新华网、新华社等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糖尿病的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血瘀导致糖尿病!降糖不如化瘀?

糖尿病的病因一直是一个难题,困扰着医学界。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因此针对消渴病的病因,古代医家摸索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其中,《中医内科学》将消渴分为燥热伤津型 、阴精亏虚型、脾胃气虚型、气阴两虚型 、阴阳两虚型、瘀血阻滞型进行辨治。虚的理论我们已经探讨过, 瘀血阻滞的理论却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瘀血阻滞的病机

中医有“百病皆有瘀”的说法, 可见瘀血为病之广泛。

血瘀导致消渴早在《血证论》中就有论述:“瘀血在里则口渴……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 , 是以为渴 , 名曰血渴, 瘀去则不渴矣” 。《素问·经脉别论》记载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厥论》记载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若因各种原因如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 ,忧思恼怒等因素损及脾脏导致脾失健运,引起水谷 、津液 、气血等运行异常, 则可产生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障碍性疾病。

血瘀是如何导致消渴的呢?其可能机理在于:一是津血同源, 互为滋生 , 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二是燥热消烁津液,耗伤阴血,血行不畅,瘀血停滞 ;三是阴虚津亏,伤及阳气,鼓动无力 ,瘀血内停;四是久病入络,气血不畅而成瘀 。

另有医家则认为主要由气阴两虚导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 ,血流缓慢而成瘀血,即所谓“气虚浊留”;阴虚火旺 ,煎熬津液 , 津亏液少则血液黏稠不畅亦可成瘀,即所谓“阴虚血滞” 。

血瘀在消渴病中的发展

消渴病血瘀证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病理产物,血瘀存在于消渴病发病的全过程,因此消渴病的不同阶段,血瘀证兼夹的病机证型存在着差异性,大致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湿血瘀和瘀血气滞四个时期。

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脾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脉中,形成瘀血。情志失调长期处于思虑、郁怒、忧愁之中,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扰乱气机,气机不畅,阻碍血液运行,瘀血内生。加之早之气虚渐致气滞,阻碍气机,使瘀更重。 脾气不足的早期阶段,若不能及时干预,则脾胃损伤加重,脾失健运,湿聚痰凝,痰浊内生。消渴缠绵不愈,病久入络,血络瘀滞,脏腑血脉痹阻,引起一系列血管并发症;加之正气渐衰,脏腑功能紊乱,终而全身功能障碍。瘀阻络脉是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病基础。

从瘀论治的治疗

古有“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等说法,消渴病程漫长,而且并发症层出不穷,发展到血瘀阶段不难理解。临床上针对这一病理因素,西医常采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来改善微循环,达到治疗目的。中医则采用针对病因,针对症状,标本兼治,在治疗的主方中常配有活血化瘀之品。针对消渴病血瘀症的不同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选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如在主方的基础上配三七、茜草、牛膝、鸡血藤等,均可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