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燕麦糊(糖尿病人燕麦粥能喝吗)

中国科普网 0
文章目录:

健康 | 杂粮糊糊能控血糖吗

很多人听说吃杂粮对身体好,又担心胃肠不够坚强,吃杂粮后不舒服。还有老年人牙齿不给力,咀嚼全谷杂豆困难,不得不选择吃杂粮糊,可又担心难控血糖。吃杂粮糊,能够帮助控制血糖吗?

供图:视觉中国

无疑,各种杂粮先经过较低温度的焙烤,然后打粉,再用沸水冲成糊糊喝下去。这类产品既不需要咀嚼,又非常好消化,对胃肠不好的人还是挺友好的。可它们真的能够替代杂粮主食的健康作用吗?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吃杂粮的目的不同,吃法也不一样。

在焙烤并打粉冲糊之后,全谷杂豆“难咀嚼”“消化慢”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淀粉可以迅速和水分子亲和并糊化,所以变得非常好消化。焙烤打粉冲糊之后,杂粮中的维生素有少量损失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一点损失都没有。如果自己家里有豆浆机或者破壁机,自制杂粮糊糊,也是没问题的。

如果血糖正常,喝杂粮糊糊主要是为了增加营养,那么用这种方式来吃杂粮是完全可以的。尤其是用它替代白米粥作为早餐的一部分,或者替代饼干巧克力作为两餐之间的加餐,都是不错的。比如说,先喝一碗糊糊再去赴宴,会比空腹喝酒吃肉对胃肠友好一些。因为胃里的大量淀粉类食物可以吸附和稀释部分酒精,减少对胃的损伤。

不过,如果用它当饭吃,对高血糖人士并不适宜,因为这种糊糊太容易消化,餐后血糖反应就会比较高,起不到吃杂粮控血糖的作用。同时,这种糊糊消化快,也就更容易饿。对血糖控制不佳的人来说,还有低血糖的风险

当然,具体是不是容易发生低血糖,还要看糊糊的内容和多少。首先,毕竟杂粮糊糊是高水分食物,以为自己喝两大碗不少了,但实际上就是个水饱,干货太少,就会容易发生饥饿。另一方面,如果其中淀粉比例大,蛋白质含量低,那就更不能长期维持饱腹感了。假如糊粉的总量充足(比如干粉50克,甚至更多),而且还额外加入了奶粉、豆粉、蛋白粉等富含蛋白质的配料,那么用它做早餐的时候,饱腹感就会增加很多,餐后血糖也会稳定一些。

自制杂粮糊,可加入豆类和坚果,提升蛋白质、脂肪和膳食纤维的含量,也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加入红小豆、绿豆、芝麻、亚麻籽、核桃仁等,和小米、糙米、燕麦等杂粮相配合,既增加美味,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也能进一步提升。和没有豆子坚果的杂粮糊糊相比,喝了之后血糖波动更为平稳,不容易出现低血糖情况。

如果想用糊粉来帮助控血糖呢?也不是不可能,不过,那恐怕就得把糊糊当成餐前负荷,并精准把握餐前30分钟喝进去了。

研究发现,焙烤冲糊的山药粉,如果在餐前30分钟摄入,此后再吃米饭,并把山药糊的淀粉量扣减掉,那么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反应。也就是说,吃一小碗山药糊,替代几口米饭,能让餐后血糖反应低一点

对于胃肠功能正常的糖尿病人来说,直接吃杂粮,直接吃蒸山药,可能更好一些。但对于一些胃肠不好的糖尿病人来说,餐前30分钟喝少量好消化的糊糊,然后相应扣减正餐主食,这个方法可能还是多少有点帮助的。

如果出门在外,可以携带杂粮糊粉,在餐前热水冲糊食用。如果担心糊糊本身血糖反应高,可以稍微加点温水搅一搅,然后再冲入沸水。这样冲糊温度降低一点,淀粉糊化程度减弱一点,就可以避免血糖上升过快的问题了。

来源:科普时报作者:范志红(作者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健康系副教授)

编辑:吴琼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糖尿病人吃燕麦血糖不降反而高了?营养师:选对了,血糖稳稳的

燕麦是大众认可的健康食材,也很适合糖尿病人食用。但是很多糖友发现自己吃了燕麦之后血糖不见反而上升。

不是都说燕麦好吗,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今天跟大家分享怎么吃燕麦健康又营养。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燕麦种类很多,无论是品牌还是燕麦的加工方式,都是五花八门的。

糖尿病人适合吃的燕麦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燕麦和我们吃的大米一样,属于全谷物食物,相比大米来说,燕麦富含的营养更加全面一些,富含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更多,并且比米饭的升糖指数低。综合来说,燕麦的营养密度会大于米饭。因此,就如果吃燕麦做的主食餐后血糖要比吃白米饭后的血糖低。因此燕麦是非常适合糖尿病人吃的主食。

那为什么会出现吃燕麦,血糖反而控制不稳定呢?很可能是选错了品种。

我们在外面买燕麦,会发现可供选择的品种非常多,具体有以下几种,我们一一给大家说明白。

1 燕麦大米

燕麦米和白米饭一样,都是全谷物食物,也就是最初的燕麦,保留了燕麦的所有营养,结构网站,升糖指数就55,可以直接煮饭食用。但是很难加工,因此建议泡一段时间煮饭比较好,虽然控糖帮助最大,但不可以立即食用,可以和杂粮米饭一起煮。

2 生的燕麦片'

这类食物是用燕麦大米压扁了做的,保留了燕麦的成分,结构也算完整,相对燕麦米容易煮熟一点,可以和大米一块煮饭。对于延缓餐后血糖上升也有帮助。

3 即食的燕麦

这种燕麦我们经常看到,经过高温蒸汽煮熟了,因此不需要和燕麦米和生燕麦片一样煮了,可以直接吃,并且这类燕麦也保留了燕麦的营养成分,富含维生素,可以做早餐,和热牛奶一块泡几分钟就好了。但这类燕麦的升糖指数和白米饭差不多了。

4 花样燕麦

这里燕麦是加了很多其他的配料,比如一些水果干,蔬菜干,坚果干等等,这类食物看起来食材丰富,但是往往加了很多的糖和油,并且一些水果干并不适合糖友。

另外,而以上这些燕麦,适合糖友的是生燕麦米,和生燕麦片了。大家在食用燕麦的时候,注意食用量,并且注意不要煮的太烂。煮得越烂越糊,消化吸收就越快,对血糖的影响就越大。生燕麦片一般控制在5分钟就可。并且搭配蔬菜和蛋白质类食物一起食用。

本内容由七点健康原创,转载授权请联系作者。希望大家都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天天健康!

糖尿病一日食谱推荐

文章由《中国临床营养网》与科爱营合作发布!

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作者:谢金蕴(科爱营专职营养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就职于妇幼保健医院。主要负责医院膳食管理,婴幼儿、孕产妇各类人群的饮食指导。)

食谱说明:

根据不同的体力劳动强度和实际体重的类别(消瘦、正常以及超重或肥胖)确定每日每千克的标准体重所需能量。根据同类食物交换份表,选择食物进行食谱设计。

为控制血糖,是一种需要能量计算的称重饮食。

适用人群:糖尿病疾病人群一日食谱示例

例:为下列病例制定膳食营养食谱。

  • 评估体型

理想体重:175-105=70Kg

BMI:80/1.75²=26.1,属于超重。

  • 计算全天能量供给量

根据计算后得出每日供能为1400~1700Kcal/d。此处给予1500Kcal/d。

WS/T 429—2013

早餐

牛奶燕麦糊

全麦面包

白煮蛋

拌海带丝

鲜牛奶250g燕麦片10g

小麦粉50g

鸡蛋50g

海带75g橄榄油2g

点心:苹果 [苹果200g]

午餐

青椒茭白鸡丝

菜心炒香菇

豆腐番茄汤

南瓜蒸饭

茭白50g青椒25g鸡丝50g盐1g油3g

油菜100g香菇20g盐0.8g油3g

番茄75g内脂豆腐75g盐0.8g

大米50g南瓜50g

午点:无糖酸奶 [无糖酸奶250g]

晚餐

清蒸小黄鱼

胡萝卜蒜苗

蒜蓉生菜

玉米面窝窝头

小黄鱼80g姜5g黄酒5g盐0.8g

胡萝卜50g蒜苗25g盐0.8g油3g

生菜100g盐0.8g油3g

玉米面50g

晚点:柑橘 [柑橘200g]

糖尿病饮食指导

1.为了控制血糖的平稳,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选择GI值相对较低的食物,以防餐后血糖的起伏波动。建议选用粗粮、杂粮、全麦面包等食物来替代精细食物。可选择深绿色蔬菜,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起到降低GI的效果。

2.对于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采取低能量、低脂肪膳食,无论是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均应严格加以限制。

3.糖尿病患者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正常代谢需要微量营养素,适量和平衡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纠正代谢紊乱、防治并发症。

糖尿病饮食建议

1.合理安排餐次

至少保证一日3餐,每日总能量摄入范围根据个人血糖波动、饥饿情况进行加餐。做到粗细、荤素搭配。每日主食量控制在200~250g。

2.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可选择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黑麦、大麦等。高质量碳水化合物等量替代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有所关联。

3.保证充足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内各种酶和某些激素的主要构成原料。它还可以通过葡萄糖的异生作用转化为糖。可以通过谷类、豆类混合的膳食,做到蛋白质互补,提高营养价值。

4.清淡少盐,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糖尿病患者对脂肪的日需要量为0.6~1g/Kg,占总能量和的比例为20%~30%。需要避免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不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坚果、深海鱼等食物中。有助于保护心血管。

5.适当加入膳食纤维的摄入,推荐每日摄入量以30g左右为宜。

膳食纤维能帮助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时间,抑制餐后血糖快速升高,帮助稳定餐后血糖。

糖尿病运动建议

1.餐后1~2小时后开始运动。餐后运动可降低餐后血糖。

2.每周150~300min中等强度运动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率降低28.5%~67%。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

3.运动前或运动中可适当进食,防治运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运动对于控制血糖、血脂,防治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身体体质。

注: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WS/T 429—2013《成人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版》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f metformin {J}.N Eng1 J Med,2002,346:393-403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x科爱营

202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