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脾胃病(糖尿病脾胃病怎么治疗)

首都名中医赵进喜教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三个常见的脾胃症状表现以及中药调理方法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很早就开始探索。在各种理论当中,三消辨证在中医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在三消辨证当中,脾为其中的“中消”。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承担运化饮食中的水谷精微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因此需要通过调脾来对糖尿病治疗提供支持。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糖尿病患者三个常见的脾胃症状表现以及调理方法。

一、脾胃虚弱:乏力、口干、纳差,治以健脾益气生津,常用七味白术散加减;

二、脾胃湿阻:肢体困重、脘腹胀满、大便溏软,治以运脾化湿,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

三、湿热内蕴:口干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治以清热利湿,常用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

以上就是糖尿病患者在脾胃方面比较常见的表现以及重要的调理方法。通过对脾胃的调理,让其恢复正常,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质,同时对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支持,这也是糖尿病对中医治疗价值的重要体现!

中医江志峰:糖尿病竟然和脾胃有关

糖尿病竟然和脾胃有关,糖尿病跟脾胃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大家不用着急,现在我就和大家来说一下这个事情是怎么样子的吧。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以出现有神经病变,比如说胃轻瘫、大便便秘,或者有些人表现腹泻。另外呢脾胃失调也容易得糖尿病,因为糖尿病在中医讲就叫消渴,其中有一个叫中消,就是因为脾胃失调引起来的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呢首先一定要控制饮食,加上适当的运动。

此外呢我们还可以应用一些降糖的药物去理想的控制血糖,这样呢就会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并且呢有利于脾胃的功能恢复,或者是脾胃不好的人呢要注意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要避免过多的油腻食物,避免引起肥胖,进一步导致糖尿病加重。

今天先讲到这里啦,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糖尿病,多与脾胃虚弱有关,怎么调理,中医分享一方

古人也会得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把两个字拆开,消——消谷善饥,总感觉吃不饱,容易饿,渴——饮不解渴,喝水多,都属于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状。现代医学讲糖尿病是代谢出现问题,与中医里脾胃的运化功能异曲同工。

中医临床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脾胃问题,比如时常表现出多饮多食,但是吃喝完了之后,又出现腹胀乏力,大便不成形等症状,这种情况就属于“脾胃虚弱”,脾和胃虚弱到一起去了。

很多朋友误以为中医上的脾就等于胃,实际上不是的,脾主要的功能是运化,包括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并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以及运化水湿,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古人讲“脾为中洲之土,灌溉四旁”,说的是全身脏腑组织都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供养。

胃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可以储存吃下去的食物,并对它们进行磨碎处理,这是初步消化,接下来的交给脾来运化。

脾和胃是一对儿,“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脾和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以及津液的输布,所以脾胃也被称之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和胃,连虚弱也经常是一起虚的,除了先天性体质不好导致的脾胃虚弱,后天饮食习惯不好,常吃肥甘厚腻之物(油腻、甜腻、口味重的食物),不常运动,长期情绪不佳,都会导致脾胃的虚弱。

脾胃虚弱的人,运化功能变差,身体各脏腑没有受到应有的营养和水分,吃了还想吃,喝了不解渴;水液运化功能变差,出现水肿;气血运化功能变差,总是这痛那痛,血液不通畅,“不通则痛”。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影响,脾胃虚弱可导致各脏腑功能失调。消渴病,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喝水多)属,中消善饥(容易饿)属,下消多尿属。临床上三消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也就是说,肺,胃,肾都需要调理。

玉液汤: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中医认为,消渴(2型糖尿病)的病因本虚标实,阴虚是本虚,燥热是标实。人饮食不节、情绪不佳、长期劳累、熬夜等原因都会导致阴虚,阴虚会导致燥热,两者互为因果。

没过张锡纯开的“玉液汤”拿准消渴(糖尿病)病机,益气生津,润燥止渴,从肺,胃,肾三脏腑入手。

玉液汤组方:黄芪、山药、五味子、知母、葛根、天花粉、鸡内金。

黄芪,是此方主药,补气的名药,归脾经、肺经,主要补脾气,脾气升起来,水湿津液上升。

其次是山药,常见的药食同源食物,主要作用有三个:补脾、固肾、润肺,三脏腑都照顾到了,上润肺,肺生水可帮助止渴,下固肾,可帮助小便次数多的问题。黄芪补阳,山药偏于补阴,阴阳平衡。

五味子,酸味有收缩的性质,可协助山药补肾固精。

鸡内金,鸡没有牙齿,吃进去的东西主要靠鸡内金来消化,所以鸡内金健胃消食的能力比较强大。

方中其他药物,作用多是生津止渴,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润燥止渴;葛根,生津液。

玉液汤临床对消渴症发挥良好疗效,但糖尿病病因多样,一方不能完胜。糖尿病人在日常控制血糖、缓解症状、以及防治并发症等方面有疑问,可以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