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糜米(糖尿病病人能不能吃糜子面)
关于糖友吃粗粮
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谷物类(玉米、小米、红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麦、燕麦等)、杂豆类(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蚕豆、豌豆等),以及块茎类(红薯、山药、马铃薯等)。山西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黄河中游古老的农业产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号称“小杂粮王国”。从营养成分上看,粗杂粮蛋白质含量相对偏少,淀粉、纤维素、无机盐,以及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粗粮的简单加工,避免了维生素及无机盐的损失,适量摄入对人体有益。
毋庸置疑,糖友吃粗粮有诸多好处。
首先,粗粮中丰富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率,有利于血糖稳定,对糖尿病合并便秘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吃粗粮后的饱腹感更有利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粗粮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其次,糖尿病患者由于多尿丢失大量水溶性维生素,主要集中在谷粒外层的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适量补充有利于维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除此之外,粗粮中富含铁、锌、磷等元素,适量补充对控制血糖和延缓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粗粮中的硒元素还是一种抗癌物质,可以结合体内各种致癌物并通过消化道将其排出体外。
粗粮虽好,但是不宜多吃,粗粮也不适合所有的糖尿病患者。过多的食用粗粮会严重增加肠胃负担,会使人感觉腹胀、早饱,加重胃的排空延迟,引起消化不良等。因此,粗粮不利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如果患有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或胃溃疡,进食大量粗粮还易引起静脉破裂和溃疡出血。
其次,过多食用粗粮还会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妨碍糖分和脂类的吸收,这不利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因为粗粮里含有的植酸和食物纤维会结合矿物质形成沉淀,阻碍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尤其是大家比较重视的钙、铁、锌等。因此,缺钙及贫血人群不适宜过多食用粗粮。
此外,老年人的咀嚼和消化功能减退,也不适合大量进食粗粮。肾病患者不适宜过量进食杂豆类粗粮。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顿顿都吃粗粮,建议粗细搭配。患者每天可以吃100克(2两)的粗粮或全谷类食物。
“谷子好,谷子好,太行山的第一宝,营养高来味道好,山珍海味比不了……”“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这段脍炙人口的上党鼓书《谷子好》形象地阐明了谷子丰富的营养成分。糖尿病患者可以搭配大米和小米,做成二米饭吃,也可以将粗粮面与白面搭配做成杂粮饼等。同时,可以将粗粮充当配菜,比如用红豆、绿豆、芸豆炖排骨,用黄豆炖猪蹄,煲汤时加入糙米、玉米、薏米等。
每种粗杂粮都有自己独特的香味,烹调时无需加太多糖、油等调料,蒸煮等简单烹调最健康。粗粮烹饪应避免油炸,油炸时的高温对粗粮中的B族维生素损失很大,而且这样的加工方式会极大地增加食物中的油脂含量,对控制总能量摄入和平稳血糖都不利。粗粮的反复加工(如豆沙馅)也会损失大量营养素。为了使粗粮定型,常常需要加入其他食材,但有些人加了太多的油脂或细粮,便达不到真正意义的粗粮细作。而白砂糖等简单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不建议使用,市面上出售的加工好的玉米饼等粗粮小吃就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速溶麦片、杂粮粉、全麦面包等打着粗粮旗号的食品琳琅满目,但其中很多都经过精加工,含有大量糊精,比淀粉更容易消化吸收,升糖指数更高,建议糖友慎重选购。一般来说,真正的粗粮制品口感并不太好,卖相也不好看。
不同粗粮所含的营养素各有所长:燕麦富含蛋白质;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萝卜素、铁和B族维生素;豆类富含优质蛋白、脂肪;高粱富含脂肪酸,还有丰富的铁。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多样化选择粗粮。同时,尽量把不同的粗粮融入三餐中,比如用燕麦、小米、黑米等制成杂粮粥早上喝;中午吃细粮;晚上蒸个地瓜等。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荞面饸饹、豆面抿尖、莜面窝窝、搓鱼鱼、油炸发糕、杂粮糊糊、糜米酸饭……放眼望去,这些山西美食都或多或少掺些粗杂粮。愿糖友在飘香四溢、色彩斑斓的粗粮中吃出美味,吃出健康!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
小米、黄米长得像,但作用不同,养胃吃小米还是黄米?吃错反伤胃
在一部分人心里,“小米粥养胃”的观念根深蒂固。那小米粥到底养不养胃呢?
食物是不变的,但人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每种食物的反应不一样。单独讨论一种食物好不好并无意义,而要讨论什么人适合吃什么。小米粥养不养胃,不在于小米,而在于人。
中医认为,五谷,即稻、黍、稷、麦、菽,都可以养脾胃。打开《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三卷,我们可以看到,不只五谷,各种不同的谷物,它们的作用功效里,几乎都有与脾胃相关的描述。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称为“养”,养是生存的基础。五谷在现代营养学看来,并不是很有营养的食物,维生素比不上果蔬,蛋白质、脂肪比不过肉蛋奶,甚至还有人把肥胖、疾病的锅甩到五谷身上。
在营养学上处境艰难的五谷,在中医中的地位却无比高上。中医认为五谷都能养脾胃,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们或许不能提供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但它们能养护脾胃,再有营养的食物,不也得靠脾胃的运化,我们才能从食物中获取营养吗?否则各种营养素只是在肠道中“到此一游”,亦或是各种营养碎片无法组合,在身体里四处游荡。现代人习以为常的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不一定都是摄入过多所导致的,不少人是因为“脾胃”这条生产线出了问题。
减肥千方条,健康第一条。但总是有“铤而走险”的人,用一些极端的方法减肥。比如不吃主食减肥法。
如果只论减肥效果,不吃主食的效果绝对是立竿见影的。我就能现身说法。
在法国留学时,因为当地的饮食热量高,我顺利地胖了几斤。有一年暑假打算回国“度假”,为了能更安心的享受国内的美食,我打算回国前先减减肥。在网上搜索对比了各种减肥方法后,决定采用不吃主食的方法。虽然这个过程有点抓狂,但效果令我非常满意,大概是一周多的时间吧,就从52公斤减到48公斤,超级满意的踏上了回国的飞机。
这么好的减肥效果,我不但没有广而告之,还很快放弃了。其一,在回国的飞机上,吃了两顿飞机餐,都是米饭,量虽不多,但已经成功的颠覆了我之前所有的努力,刚到家一称,体重恢复到了51公斤。
其二,从家里再回到法国,在一次聚会中得知,我身边有个师姐也是为了减肥不吃主食,已经坚持2年多了,但她比我胖,从我认识她就一直这么胖,没见瘦过,而且没我健康,没我气色好。
成为营养师后,我接触了很多因不吃主食减肥而把身体弄坏的顾客。问减肥效果,几乎每个人都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随之而来。有的经常头晕,有的月经不调甚至闭经,有的抵抗力下降,经常感冒,有的睡眠不好,有的长了满脸的斑……
出现这些问题,我一点都不意外。主食就是五谷,不吃五谷拿什么养脾胃,脾胃不好,气血生化无源,拿什么维持五脏六腑的功能。
通常讲的“五谷”包括:稻、黍、稷、麦、菽。稻,即水稻;黍,即大黄米;稷,说法很多,有的认为是不粘的黍,有的认为是高粱;麦,即小麦;菽,即大豆。
被称为“粟”的小米,曾经是华北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甚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小米被称为“五谷之首”。但小米产量较低,又没有米、面那么扛饿,小米的地位就渐渐被取代了。
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小米的营养价值。现在,小米虽不是我们的日常主食,但身份却“高贵”了许多,已经成为健康饮食的代表。
另外,小米还可以用来酿酒、酿醋、制饴糖。
即使现在,尤其在北方地区,有些家庭每天必要喝上一碗小米粥,这一天才算圆满。
小米是黄色的、颗粒小小的、圆圆的;黄米也是黄色的、颗粒也不大、也圆圆的,很多人把这两种米混为一谈,认为大黄米就是颗粒大一点的小米。
大黄米是古代称为“黍”的谷物,有些地方称为“糜米”或“糜子”,也有人说,粘的叫大黄米,不粘的才叫糜米。中国地大物博,称呼实在是难以统一。大黄米颗粒比小米略大,虽然也是黄色,但比小米颜色浅,粘性大。
东北地区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的“粘豆包”,大多数都是用大黄米做的;华北、西北地区种植也多,逢年过节、男婚女嫁,常用来做成“油炸糕”款待亲友和客人;北京传统小吃“驴打滚”,也主要用大黄米;大黄米酿制的黄酒,品质上佳。
大黄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比我们常吃的粳米,蛋白质含量高一倍;脂肪含量也比米、面高,淀粉含量低。对于那些视碳水化合物为“毒物”的减肥人士来说,大黄米是不错的主食之选。
小米,也叫“粟”,但有些古籍称不粘的小米为“粟”,粘小米称为“秫”,这估计又是地域惹的祸。市面上以粘性小米更多见,在大家的意识里,也认为粘糯的小米品质更好。
大多数人认为小米只有黄色,但其实“粟有五彩”,小米有青赤黄白黑等多种颜色。黄色的小米长得和大黄米相似,但颗粒比大黄米更小,颜色更深,偏于金黄色。
小米粥几乎成了“养胃”的代名词,五谷都能养胃,为什么单说小米呢?
《本草纲目》中说它“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这或许是“小米粥养胃”的证据之一。但“养胃”是个很宽泛的说法,胃有阴阳寒热,有的人胃寒,有的人胃热,又怎是随便一种“养胃”的食物通用的呢。
小米,性微寒,能去脾胃中热,尤其陈小米,清胃热效果更好。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说,“陈粟乃三五年者,尤解烦闷”,放了三五年的陈小米,更能除烦解渴。胃热口渴、拼命想喝水的人,用陈小米煮饭吃再好不过了。
普通人吃小米,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也确实是养胃不错的主食。
但小米性寒清热,那胃寒的人就不适合吃了,所以,《本草纲目》说“胃冷者不宜多食”。胃寒的人胃也不舒服呀,西医检查,可能也是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能让他们用小米粥养胃吗?喝小米粥对他们来说,可能更伤胃。
李时珍说,“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
也就是说,小米很适合肾阴虚的人吃。阴虚的人一般会表现出一些热症,比如口舌生疮、大便燥热、小便短赤、手脚心热、心烦、心悸、潮热、盗汗等。“换算”成现代的病名,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痛风、干燥综合征等人群,都有可能属于阴虚。
然而,不管是“养肾气”,还是“去脾胃中热”,这些作用都是记载在“粟”这个品类之下。按《本草纲目》的说法,李时珍认为,不粘的小米才称为“粟”,而粘的小米称为“秫”。
“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热,利大肠。大肠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
也就是说,粘的小米不是益脾胃的了,而是补肺的了。稍作分析也很容易理解,粘腻之物最易生痰湿,湿气伤脾,滋腻脾胃,所以,粘的食物是脾胃比较害怕的。我们现在吃的大多都是粘小米,而且越粘的小米越受追捧,这样的小米熬粥,可不一定养脾胃,尤其,原本痰湿较重的人、脾胃运化能力差的人,喝粘小米粥,反而更消化不良呢。
粘滞之物却能补肺。除了粘小米之外,同样粘糯的大黄米也是如此。“药王”孙思邈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气。”李时珍说,“黍最粘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一样粘糯的糯米,王孟英说它“补肺气、充胃津”;李时珍则说“脾肺虚寒者宜之”。
虽然各地对小米、黄米的称呼可能有所不同,但凡是有粘性的,都容易滋腻脾胃,影响脾胃消化,如果本就是消化不良,或痰湿困脾,粘性的大米、小米各种米都应该少吃些,生病期间也尽量少吃。
有一种特殊的小米,它不是金灿灿的黄色,而是白色;它熬出的粥也不是粘稠得“难以自拔”,而是清爽却又厚重。
它曾是清朝时期的贡米,每年所产,都悉数进贡到宫里,只供太后、皇上、皇后,以及诞下龙种的妃嫔食用。
它产自清朝的发祥地——吉林乌拉,很多人称它为贡米,但我更喜欢称它为白小米。
白小米是不粘的小米,但营养丰富,熬出来的小米粥,像粳米粥一样浓稠。煮好的小米粥,搁置片刻,粥面上会凝结出一层厚厚的“粥皮”。白小米虽是粗粮,但它的口感并不粗糙,也不难煮,水开后再煮约10分钟,就能煮出软糯柔滑的小米粥,好吃又方便。
根据《本草纲目》的分类,白小米属于“粟”,“肾之谷”,“脾胃病宜食之”,它才是真正能养脾胃的小米粥。
当然,“粟”之性偏寒,我更喜欢搭配大黄米一起吃,也就是黍。大黄米性温,和白小米正好一寒一热,中和了;大黄米粘,而白小米不粘,熬出来的粥浓厚却不粘滞;大黄米补肺,白小米健脾益肾,肺脾肾分属上、中、下三焦,又是水之上、中、下源,这样搭配很全面。
你以为这样就好了吗?不可能的。小米粥还可以煮出更多花样来。
枸杞山药小米粥材料:白小米75g,大黄米50g,枸杞15g,干山药30g。
做法:1、干山药提前浸泡至软,大约2小时以上。可晚上临睡前泡,早上起来用。
2、白小米和大黄米混合,简单淘洗2-3遍,加水约1.2L。
3、枸杞冲洗干净,泡软的山药切丁,将枸杞、山药和米混合。
4、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10-15分钟即可。
材料:白小米75g,大黄米50g,干香菇10朵,猪肉100g。
做法:1、干香菇温水泡发,大约需2小时。也可以晚上临睡前泡,早上起来用。
2、猪肉切小块,再放到绞肉机里绞成肉末。泡好的香菇,也放到绞肉机里绞碎。
3、将肉末和香菇混合,倒入生抽、蚝油各1勺,油、盐、五香粉少许,搅拌均匀。
4、白小米和大黄米混合,简单淘洗2-3遍,加水约1.2L,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约10分钟。
5、将腌好的香菇肉末加入小米粥中,用勺子将肉末搅开,当肉末煮熟变色后,即可关火。撒上少许白胡椒即可。
“五谷为养”,各种谷物总体上都有养脾胃的作用,但不同种类的具体作用又各有不同。
小米和黄米长得很像,但作用、性质各不相同。小米性凉,粘小米偏于补肺,不粘的白小米更能健脾益肾;黄米性温,补肺气。不管从作用还是寒热属性上说,白小米和大黄米搭配更好。
小米粥养不养胃要看个人体质。小米性凉,胃寒的人少吃;粘小米粘滞,痰湿或脾虚之人食用,反而更伤脾胃。
小米粥可盐可甜,加入更多食材,不仅更有风味,营养更丰富,作用也更广泛。
河曲李永智散文:苦菜花开
河曲视窗网特稿(李永智) 夏日,长河落日之时,我漫步在黄河岸畔 ,发现在密密扎扎的草丛中,盛开着一株金黄灿灿的苦菜花,我不由得驻足观看,也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我仿佛看见一位褪去狂躁,只留从容不迫与气定神闲的男子铁铮般站立于我眼前,又好像看见一名经历过饱经风霜,避开尘世浮华的女子在我面前独舞。
提起苦菜花,我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冯德英著的长篇小说《苦菜花》,以及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和电视剧,它影响了一代代年轻人,更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但对于出生在晋西北黄土高原走西口的人来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的艰难岁月才是他们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不管胶东半岛的苦菜花精神曾经励志了多少人,还是黄土高坡上的苦菜救了多少人的命。看来,苦菜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由来已久。
苦菜,常常生长在田野、地梗、路旁、河边、石缝、山崖,随风丢落的一粒苦菜种子,给点阳光和雨露,它就能顽强地生长,无需专人照顾,总是含笑于春天,坦然于冬季。它,不择地,不择肥,无论在肥沃的田野,还是贫瘠的高山,静悄悄地生长着,积攒着自己的能量。不管周围环境如何,它把自己的根深深的扎进泥土中,就像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贪婪地吸收着养分;绿叶紧紧贴着大地,恣意地亲吻着,享受着那份伟大的母爱;看那高高耸立的茎杆,任凭风雨吹打,铮铮铁骨,从未折腰;花蕾虽小,可依然绽放出金光灿灿的花朵,一心向着太阳,把一缕缕清香奉献给人间。这真是人间圣草,许多爱美的小女孩都要采摘它,戴在头上臭美一番,或插在水瓶中欣赏半天。我终于懂了!
小时候,我们兄妹星期天,经常跟着母亲去自家自留地拔草、锄地,其实拔草还凑合,锄地根本不是把式。你看,一场春雨过后,地里一大片、一大片的苦菜,好像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让我们高兴的合不拢嘴,又能美餐一顿了。我们兄妹三人,比赛谁拔的苦菜快,我和妹妹不会使用小铲子,用手直接拔,结果只拽起了菜叶,根还留在地里边,最有营养价值的部分落掉了。妈妈看见了,感觉怪可惜的,于是她用铲示范,教我们如何拔。不一会儿,就学会了,我们的比赛才正式进入正规。中午时分,我们抬着一大筐苦菜满载而归,好像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回到家里,妈妈烧火开水,我们兄妹捡菜,把苦菜中的杂物、干叶和泥土清洗干净,才能下铁锅煮。苦菜毕竟是菜,煮一会儿就行了,否则,营养价值就损失掉了。苦菜出锅后,在凉水里浸泡一下,然后捞出来,切碎撒入蒜抹、芝麻、香油、干姜、味精、咸盐就行了。经妈妈精心调制,凉拌苦菜这道菜就做好了。我们每人拿一个小碗,盛上酸米汤糜米捞饭,就着苦菜美滋滋的吃起来。苦菜,吃起来虽然是苦的,但我们都吃的津津有味。因为在大集体年代,餐桌上能有一道菜,感觉非常知足了,虽苦尤甜。
就是这颗不起眼的草,曾经让多少人挨过了饥荒,填饱了肚子,经过兵荒马乱的年代,又度过三年困难时期。苦菜,一直陪伴着人们,也难怪人们想念它!所以,今天有人常把苦菜叫忆苦思甜菜。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尝遍了山珍海味,苦菜却成为大家青睐的健康饮食。据了解,苦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预防贫血、治疗糖尿病、杀菌消炎、抗癌、增强免疫力等药用价值,苦菜变成被争相追捧的蔬菜明星。近年苦菜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每到春季,市场上苦菜供不应求,价格一路攀升。有开明人士,开发出苦菜茶、苦菜饮品、苦菜罐头等食品。面对全球癌症的不断蔓延,它的克星究竟在哪里,苦菜是不是制胜的法宝,让我们拭目以待。我们渴望在抗癌的战场上,能够早日出现像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一样的科学家。
我离开家乡多年,再也没有吃到从前原汁原味的苦菜,因为妈妈因肺癌离开我们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出现了大棚苦菜、假苦菜,让人吃起来索然无味,美美的回忆荡然无存。真是不敢想象,苦菜一世的英明不该被这样玷污啊!
我喜欢万花丛中苦菜的平凡与朴实!花,谈不上惊艳,却留香人间;根,其貌不扬,把乳汁奉献。
我喜欢低碳时代苦菜的天然与纯净!汁,是它的真情流露;苦,是它的特性使然。品尝它,让我们倍增了生活的情趣,也充满了人生的哲理!
我常想:难道我们不该具有这种涵养吗?
(责任编辑 窦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