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坏疽足(糖尿病型足坏疽)
糖尿病引起的烂脚应该怎么治疗?
作者:商丘五院王主任
有这样一个患者家属,家里老人右脚小脚趾头有个伤口,医院一直在给用消炎水抹药,大概一周之后整个脚趾都发黑了。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抹药一点效果都没有?抹什么药能让老人快点好?
其实,这个老人的情况是属于干性坏疽的,就是通常合并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类型,也是目前糖尿病足诊疗比较困难的方法之一。像这种情况,单纯用药是不行的,必须要综合治疗才有可能痊愈。
通常我们这种情况是采用中西医结合开放式治疗的,西医治疗的内容例如有改善下肢循环,这样有利于提高下肢的血氧饱和度,有利于为伤口供给营养及药物。
再一个,就是清创,如果只是浅表坏死只需要把坏死的皮肤或肌肉清理就行;如果脚趾骨坏死且无法恢复,那么也需要清理。记住,一定不能把健康的组织清理了,否则会有更多组织感染的。还有就是千万不要过早清创,一定要等下肢循环有所改善了再进行。
除此之外,西医还要降血糖,控制血压血脂,治疗心脑血管、肾病等,该吃药吃药该输液就输液,主要尽全力改善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然后是关于中医的治疗,我们所说的中医,主要是针对局部伤口的治疗,方法是用中医中药膏外敷在清创后的伤口创面上,目的是祛腐拔毒,煨脓生肌,改变局部伤口的微环境,提高伤口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实现快速愈合的目的。
我在这里也提个醒,目前很多人虽然只是一个脚趾感染往往截肢的情况比较多,希望大家引起重视不要盲目手术,因为这种是过度治疗,且术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
还有就是,也不要做骨搬移手术,目前这个手术开展的比较多,手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改善循环来治疗。但是实际上这种循环的改善微乎其微作用很小,很多病人做了结局都比较悲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糖尿病足新启示——双足趾坏疽1月,中药治疗结痂脱落、痊愈
马**,女,62岁,住院病历号51324,主因“发现血糖升高20年,双足趾坏疽1月”由门诊于2015年5月25日收入院。
患者20年前发现血糖升高,外院确诊2型糖尿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第1趾前端坏疽,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后双足溃疡转干。
住院期间行下肢CTA检查提示:双下肢动脉硬化狭窄,今日为求进一步介入治疗,由门诊以“脱疽、糖尿病足”收入院。
入院症见:双足第1趾前端干性坏疽,间歇性跛行、左下肢为著,跛距50米,双下肢无明显发凉麻木,左小腿内侧局部发红疼痛,局部可触及条索结节,肤温略高,时有心悸气短,偶有胸痛,视物模糊,纳谷不香,眠差,尿频数,大便干,两三日一行。
既往病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20年,冠心病病史1年,5年前于北京**医院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2010年于我科行左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尚有双眼晶体置换术及贫血病史。
专科检查:双下肢肤温可,肤色苍白,皮肤菲薄,汗毛稀疏,双小腿胫前可见黄豆粒大小干性坏疽,无异味,无渗出,双足第1趾肤色略紫红,左小腿下段大隐静脉走形区局部肤色红、肤温略高,触痛明显,局部可触及结节条索状物,双股动脉搏动可,双腘动脉、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涩。
辅助检查:下肢动脉CTA(2015-5-5北京东方医院):双侧髂总、髂外、髂内动脉轻度狭窄,双侧股浅动脉重度狭窄,双侧腘动脉狭窄,双侧胫前动脉、腓动脉狭窄。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脱疽病、气阴两虚证;
西医诊断:糖尿病性足病、Wagner分级 4级,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双眼晶体置换术后,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性浅静脉炎,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贫血。
患者此次入院主要为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并且业内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足坏疽由湿转干是为好转,糖尿病足干性坏疽是糖尿病足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局部坏疽无需特殊治疗,且目前也无公认的方法可以治愈此干性坏疽,我亦认为如此。
虽然患者双足趾前端仅是黄豆粒大小干性坏疽,我亦认为此坏疽不能治愈,目前无渗出无感染已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不可能将坏疽部分治愈转为正常皮肤组织,况且患者是来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的,遂根据以前的经验,常规给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口服调理改善全身情况,目的并非治疗足趾坏疽。
处方如下:石斛、 赤芍、 川牛膝、 丹参、柴胡、 党参、 清半夏、 炙甘草、茯苓、 生姜、 天花粉、 大枣,7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服。
石斛
6月1日患者左足第1趾前端有渗液、间断轻度疼痛,右足趾坏疽无渗液。
6月2日患者行左下肢动脉斑块旋切、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左腘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恢复,右下肢未行介入治疗。
6月2日处方:石斛、 赤芍、 川牛膝、 丹参、柴胡、 党参、 清半夏、 炙甘草、茯苓、 三七、 天花粉、 白芨、生姜、 大枣,7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服。
6月5日患者左足趾前端溃疡较前缩小,可见少量淡黄色脓腐组织,创面边缘可见少量鲜红色肉芽组织,无明显异味,局部给予换药治疗,左足趾疼痛较前减轻。
6月7日患者右足趾前端黑痂脱落、可见肉芽生长良好,左足趾前端黑痂松软、少量渗液,无异味。
6月9日患者右足趾前端溃疡变浅缩小、肉芽生长良好,左足趾前端黑痂松软、可见少量渗液、无异味。患者自觉双足坏疽好转,余无明显不适,要求出院门诊治疗,予带中药7剂。
处方:石斛、 赤芍、 川牛膝、 丹参、柴胡、 党参、 清半夏、 炙甘草、茯苓、 生姜、 天花粉、 生黄芪、大枣,7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服。
按这一病例其实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因为患者本来住院的目的是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并且她也知道糖尿病足坏疽由湿性转为干性就已经很不错了,局部无渗出、无感染属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至于局部坏疽也只有等到其进一步发展、加重变成湿性坏疽后继续治疗再次由湿转干,这样可能坏疽会慢慢地向上发展、范围越来越大,最后被迫截趾、甚至截肢。
在医院工作数年、看多了这样的病人、习惯了这种治疗模式和病情变化,该患者入院初我亦没有打算治疗其坏疽、并不认为其坏疽部分能够脱落长出正常肉芽组织(尽管坏疽范围很小、范围很局限,其实这个时候我的思维很局限、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了)。
不料常规给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口服后,患者双足趾黑痂竟然能够变得松软、并且出院前右足趾黑痂脱落、肉芽生长良好,要知道患者右下肢并未行介入开通血管的治疗!
这个病例彻底改变了我对这种局限性糖尿病足坏疽的认识,这种坏疽是可以治愈的,并且治疗过程中应该先会出现坏疽处渗出、慢慢地坏疽处黑痂即会变得松软缩小最后脱落。
与现在常规认为坏疽由湿转干是为好转不同,要治愈这种局限性趾端坏疽,治疗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也应该出现由干转湿的变化,最终趾端黑痂才能脱落、新鲜肉芽长出痊愈。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人体之所以会形成趾端的坏疽,也无非是因为气血不能达于四末所致,所谓的坏疽由湿转干,也无非是人体无力抗邪、只能将其变干局限以求自保的一种表现,说白了干性坏疽就是一种正邪相持的状态,正气无力祛邪外出、邪气一时亦不能继续深入侵犯人体。
所以我们通过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方法加强人体正气的力量,使气血能够达于四末,自能祛除病邪、趾端坏疽亦能痊愈。
#大家健康超能团# #超能健康团# #中医来了# @大家健康
坏疽、致残、致死,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太大!教你3招预防
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危险性
· 行走不便
所谓糖尿病足呢,是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结果,严重可致残废。糖尿病足的发生,是糖友致残率高于非糖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足的症状,主要为间歇跛行。间歇跛行,就是因为下肢缺血走路感觉疼痛,不得不一瘸一拐,严重的不能继续走路,得停下来休息。休息时,下肢因为缺血同样会感觉疼痛。
· 双足坏疽
病情如若继续恶化,糖友还会出现皮肤溃疡,双足坏疽。早期体检可以发现下肢供血不足的问题,比如双足皮肤“苍白无血色”(下垂时又变为紫红色),冰凉、发麻,相关足动脉搏动减弱等。
· 导致截肢
事实上,糖友身上一旦产生伤口,便很难痊愈。比如脚上出现坏疽,那么伤口久不痊愈,期间可能发生感染,严重的导致脚趾脱落,皮开肉绽,疼痛加剧,甚至发展为截肢。
· 增加死亡率
截肢有风险,且截且谨慎。事实上,糖友即便做了截肢手术,依旧容易出现感染。所以有的糖友需要三番两次做手术,术后护理不当,身体支撑不住,是可能致死的。近年来,糖尿病足的致死率逐渐上升,需引起注意。
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
首先,糖友如有糖尿病足,一定要引起重视。为防病情加重,必须做好日常护理。这里介绍几个护理措施,大家不妨试试。
1、脚部保护
不论春夏秋冬,最好每天都用温热水洗脚,注意脚部的清洁。并且,要定期修剪脚趾甲,剪的时候,不要破坏了甲床,更不要挖掘相关软组织。不然很容易造成感染。
2、选对鞋子
像高跟鞋这种不舒适的鞋子,糖友还是少穿为妙。选鞋子应当以舒适、合脚为标准,穿上不会感觉脚趾受到了挤压。比如运动鞋、布鞋。另外,如果发现新鞋会磨脚,最好在相应部位放一些棉花或贴上防磨贴,别让脚出现磨损。
3、及时治脚病
有些糖友患有足癣,有脚气。这种问题必须及时去医院治疗,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对足部皮肤造成不良刺激。有鸡眼、胼胝等多出来的部分,也不要自己解决,最好请专科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