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疮 糖尿病(糖尿病搭背疮)
糖尿病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
对于糖尿病胃轻瘫病,在中医学中虽无此名,但对此病的临床症状却早有论述。《素问·奇病论》曰:“脾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圣济总录·消渴门》曰:“能食者,末传脑疽背疮;不能食者,末传中满膨胀。”
论述了消渴(糖尿病)日久发生脾气虚弱,脾胃运化失常以及由此产生的脾胃症状。
中满正是脾为肥甘化热所滞,失其健运之明证,为本病发病之关键。
基于古代文献相关论述,结合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表现,本病属“消渴”、“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
从生理而言,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升降有序来共同完成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精微的作用。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因此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
本病为消渴日久,阴损气耗,致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常,食积于中焦,气机不利,或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胃络所致。
本病以脾胃虚弱不足为本,血瘀、湿困、食滞、气滞为标,其中瘀血与虚证均有普遍性,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糖尿病胃轻瘫血瘀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气虚。
中医本身没有糖尿病这个病,这个病是现代医学定义的,可是呢,现代医学让人一辈子吃药,吃到最后,把胃吃坏了,把肝吃坏了,把肾吃坏了,甚至还要截肢。
按理说,谁定义的病,谁负责治。
今天,用中医来谈糖尿病,本身就是越俎代庖的事,出力不讨好,还会得罪很多人,但我还是要说。
因为我不想看到我们这么多人掉到坑里去,很多人在坑里一辈子也出不来,我想把真相告诉大家。
关于这个糖尿病,我们很多人对它误解太深。
比如说,大部分人认为这个病只能一辈子吃药,没有别的方法。
如果谁说能治这病,那便是骗子。
比如说,大部分人认为这病就是吃糖引起的,糖是罪魁祸首。
高血糖的本质是什么?
血糖浓度=糖总量/身体津液。
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脾胃功能失调的问题。因此,对于糖尿病的问题需要从脾胃入手,脾胃大师李东垣也提到过:“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也是因为这样。
糖尿病的病机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因此,糖尿病的治疗要从脾胃开始调理,以健脾益气,和胃养阴为主。
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案例。
如一女41岁,糖尿病史3年有余。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曾不间断的口服降糖药,但是疗效甚微。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0.3mmol/L。
见诊时患者自述浑身乏力,稍微吃点东西就感觉腹胀、嗳气,有时会便秘,有时又会腹泻,平时爱发脾气、感到异常的烦躁。看她的舌苔,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
该患者证属脾虚,兼肝郁气滞。治疗应以健脾疏肝、行气导滞。
见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柴胡、当归、白芍、厚朴、枳实。14剂,水煎服。服用两周后,患者大便正常了,腹胀、嗳气的情况也有所好转。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血糖8.3mmol/L。
让患者继续服用14剂之后,诸症皆消,空腹血糖5.4mmol/L,餐后血糖7.2mmol/L。于是我让患者每两天服用一次此方,并嘱咐她要定期复诊,现在血糖基本上控制的很平稳。
人体糖总量高,好比两杯水:水量一致的情况下,左边的糖量少(正常人),右边的糖量高(糖尿病人),那么右边这杯血糖更高。
糖量太多,根源在于脾胃运化不了糖。这类人脾胃虚弱,运化不了吃进去的食物,往往体型较胖,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二型糖尿病。
调理这类糖尿病,思路是恢复“脾主运化”功能。
在用方选择上,我觉得张仲景的经方仍是不二之选,我首先想到的是:《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合《苓桂术甘汤》的合方加减,去掉了黄芩,加了天花粉:
干姜15,黄连15,党参15,茯苓20,桂枝15,白术10,炙甘草10,天花粉15。
这个方子里包含很多经方,有苓桂术甘汤,有四君子汤,有干姜黄连黄芩汤,寒热并用,通补兼施,从整体上调整脾胃,让脾胃运化功能恢复,能运化多余的糖分,高血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简单说说思路。
天花粉有推墙倒壁之力,把脾胃淤滞的地方推倒;
干姜 黄连,寒热并用,搞定脾胃里的寒热错杂。
党参 茯苓 桂枝 白术,强脾祛湿,提升脾脏运化能力。
甘草调和药性。
脾胃的毛病,无非也是虚实两端,要么是能量於堵,要么是能量不足,这个方子从虚实两端下手,先打破於堵,再补充能量,从而恢复脾胃的功能。
再提供一点加减运用,供大家参考:
1.如果是肾阳不足导致脾功能弱的人,可以加附子;
2.如果是胃肠有积滞导致脾功能弱的人,可以加焦三仙或者鸡内金。
3.如果还兼有痰湿阻滞平素痰多,那就加半夏和陈皮来化痰。
这个方子可以喝5天观察改善状况,然后隔5天再喝,直到脾脏功能恢复正常,血糖降到正常为止。
食疗方比较合适的是“苦荞麦”,用苦荞麦做成粥或者泡茶喝,是一定有降糖效果的。
中药词典记载苦荞麦利五脏六腑,能化积祛滞,通利肠道,将身体里的各种垃圾从肠道排出去。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十三 第2.2条
2.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脉经》“坚”字俱作“紧”,非也。《金鉴》云:“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讹。
案:此二条,凭脉辨证,亦是叔和法,非仲景法。
程氏云:趺阳,胃脉也。《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胃与大肠,谓之二阳,以其热结于中,则脉浮而数。《内经》又曰:中热则胃中消谷,是数即消谷也。气盛,热气盛也。谷消热盛,则水偏渗于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胃无津液,则成消渴矣,此中消脉也。
丹波氏云:《外台》、《古今录验》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又东垣《试效》方云: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饥虚,瘅成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渴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八味丸治之。《总录》所谓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谓不治之证。(以上东垣)案:据此论,本节之证即是消中之谓。
渊雷案:
消渴之名,本谓渴而不小便。其渴而小便多者,名渴利。不渴而小便多者,名内消。《巢源》、《千金》所论是也,其后渐废渴利、内消之名,统名消渴。宋元以后,又分消渴为上、中、下三消,以配三焦,此病名之沿革也。
《古今录验》及东垣所论皆是糖尿病之证候。糖尿病者,因新陈代谢机能之紊乱,致血液中所含葡萄糖之量过多,肾脏不能截留,随小便以排出也。故西医之诊断此病,验其尿中有无糖质,或验其血中糖量是否过多,以为诊断。有时尿中虽有糖,而尿量则不多。尿量不多,即不渴。有时需多量之水,以溶解糖质,则渴饮而尿多。有时尿中不但有糖质,且有蛋白、脂肪,则其尿不但味甘,且如脂如膏,如麸片焉。
糖质为人身工作精力之原料,不当排泄。若过于排泄之,设其人消化器不病,必思摄食以为补偿。然补偿有限,而排泄无度,则体内之脂肪、蛋白,亦相与化成糖质,随时排泄,而成一往不返之势,故多食、善饥而羸瘦日甚,此病理之可知者也。
若夫脚肿(肿限于足及踝。《古今录验》云腿肿,非),阴痿弱,发脑疽背疮,固亦糖尿病常见之证。其传为中满鼓胀者,未见临床纪录。
至于治法,大渴引饮,有热证者,宜石膏剂。善饥多食,大便硬者,宜大黄苓连之类。阴痿脚肿者,宜肾气丸之类(肾气丸治脚气,见前)。此皆已试而效者也。而宋元诸贤以石膏剂所治者为上消,以大黄苓连剂所治者为中消,以肾气丸所治者为下消。又传会气厥论肺消、鬲消之文,以上消为心移寒若热于肺,至中消、下消。《内经》无文可援,则以中消为阳旺阴衰,脾胃蕴热。以下消为肾水下泄,心火上炎。截然分消渴为三段,不明三消诸证之相因而致,其误显然。
喻嘉言则谓消渴始于胃而极于肺、肾,以为先见中消之多食善饥,次见上、下消之烦渴、小便数、脚肿、羸瘦诸证也。然验之消渴病者,多尿而口渴,实为最先见之证,至其病完全成立后,然后贪食消瘦。喻氏知三消之相因,而不知不始于中消,又不知其病始终不涉于肺,犹未为得也。
要之,糖尿病之原因,西医则知为胰腺中Langerhans氏岛之变化,使胰腺岛素Insulin之产量过少,因而障碍碳水化物之新陈代谢。中医古籍如《巢源》、《千金》诸书则以为由于服石,由于房室,由于饮酒原味。
然服石之风,唐以后已息,西洋人又素来不解服石,然亦有患糖尿者,则糖尿之不因服石明矣。饮酒厚味,使体内糖质过剩,肥胖多食之人,患者固多,然其病易治,则饮酒厚味不得为重证,糖尿病之原因明矣。
故以糖尿病之三种原因究之,当以房室占其主要,而内分泌紊乱之直接促成糖尿,或对于碳水化物之新陈代谢有影响者,科学家亦有种种证明也。故糖尿病之统计,男子多于女子。
货币战争,汉文帝是如何与表哥结下深仇?为何一代仁君英年早逝?
对外开放,是会有苍蝇,蚊子飞进来,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新鲜空气。
——邓小平
任何改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刘恒的改革也不例外。
从秦始皇开始,几代帝王都不敢给老百姓以实惠,这绝不是因为他们想不到。
因为人心本来就是头巨兽,如果你把它的胃口撑大了。搞不好连你和这个天下也会吞下。
在刘恒的改革中受惠的绝不只是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商人的足迹是遍及天下的。在中央朝庭发展的同时,其他诸侯国也在发展。
大汉朝有五十四个郡,一千三百多万人口。可是只有十五个郡和五百万人口在皇帝自己手中。也就是说,以诸侯王的实力,绝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礼。如果他们团结一致的话,皇帝也不是其对手。
西汉前期形式图
首先是东边的齐国,它是汉朝最大的诸侯,依靠海产和煮盐业,最容易积累财富。
再是南边的楚国,虽然小一点,也是大国,物产丰富,是汉朝与南越国交通的重要枢纽。
吴国在当时也崭露头角。由于当地盛产铜矿,一时富甲天下。
但是这三个国家都和中央政府有些过节。齐国不用说了,上一任齐王刘襄,再上一任齐王刘肥死得都相当可疑。刘襄死后,继位齐王的是他的儿子刘则,刘恒又一口气连封了刘襄的七个弟弟为王,五个兄弟为侯,事实上也就把齐国分割得七零八落。但刘则在十四年后就去世了,没有儿子继位。刘恒一度取消了齐国这个封国,但是基于齐地当时已经被他连封了七个王的缘故,又提拔了一位侯爷为王,这就是齐王刘将闾。
楚国呢?第一代楚元王刘交在刘恒即位的当年就去世了。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客在四年后也去世了。现在位上的是第三代楚王刘戊,这是个很不安分的家伙。
但最麻烦的是吴王刘濞,汉初反击英布,立下赫赫战功的他本应该是国家的英雄。但因为一件事与刘恒很不愉快。
有一年,吴王太子上长安晋见皇帝,得闲时与从兄弟太子刘启见面。两兄弟一起玩当时最流行的桌游“六博”,这是种充满赌博性质的游戏。年轻人冲动,玩着玩着就起了争执。
古代高级桌游“六博”,现在淘宝也有卖
估计是哪一位想悔棋,另一个不让,结果争了起来。刘启一怒之下,拿起棋盘就朝从兄弟头上招呼。对方脑袋不够硬,竟然被一下砸死了。
这下闹出了命案,死的还是王太子。可刘启是什么人啊?他是当朝太子!
于是这事居然就这么算了。应该说,刘恒虽然贤明,但还是舍不得大义灭亲。只能给吴太子很厚的殡葬仪式和补偿,派人把他的遗体送回吴国。
可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啊。你皇帝爱自己的儿子,难道吴王就不爱吗?刘濞一怒之下,骂道:“这天下都是姓刘的,人死在长安就应该葬在长安,何必送回来?”又把儿子的送丧队赶回了长安。
刘恒自知理亏,于是也就让刘濞自己操作。而刘濞从此后对皇帝也不那么尊重了。
转眼又过了几年,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一次货币危机。
原因很简单,中国经济在刘恒的英明领导下,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原有货币不够用了。
在这情况下,依靠国家铸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有人就提议把铸币权下放到民间,允许私人铸币。但贾谊等儒生认为,这会导致国家的权力流失,反对这一方案。
但刘恒就是胆子大,他同意了私人铸币。结果一时间市场上各种伪币、劣币泛滥。
在这里说明下,古人是用的货币,也就是贵金属。不象现在,中国人用的是纸币。纸币只是种货币符号,不象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
刘恒时期的钱叫“四铢钱”,也就是说,标准钱就是用四铢重的铜制的。这样好钱坏钱很容易被检验出来。于是在一段时间的混乱后,良币驱逐伪币,那些劣制钱币逐渐没有了市场。
四铢钱
但刘恒很快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刘濞铸的币要比标准的四铢钱重一些。这似乎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吴地本来就产铜,刘濞财大气粗不可以吗?
是可以,甚至不违反汉法。但是这样一来,吴国就成为了商品交易的一个中心,天下的物资、财富日益向吴国倾斜。吴王是想做什么?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刘恒闻到了阴谋的气味。他发现,这样下去吴地会成为汉朝的金融中心。但他找不到理由来阻止这件事。该如何应对呢?他反复思量,还没有好的办法,自已却感觉到头昏眼花,身体有点不舒服。原来背上长了个脓疮。
说起来古代医学水平其实很悲催的。之前刘邦因战伤未愈而死,而现在轮到刘恒了。这种疮在古代叫做“痈(yong)”,在古代很难好起来。即使是皇帝也一样。从此刘恒时常感觉难受,可无论多好的大夫都束手无策,只好说让刘恒静养。
刘恒不想离开未央宫,就在宫内沧池的渐台那里休息。但病却时好时坏。有一天,他在桌台旁边昏昏沉沉之际,感觉有一条龙从天上下来,飞到自己身边,匍匐着。
刘恒大喜,步上龙背。龙就摇头摆尾向天上飞去了。没多久,高耸云霄,金光闪闪的天门就出现在眼前了。刘恒高兴地想策龙入天门,可是居然还差一点距离,来回飞了几遍都升不进去。眼睁睁看好不容易飞近了就又要坠下。就这时,他忽然感觉背后来了一股力。不重不轻,正好合适。把自己推入了天门。刘恒高兴地回头看,原来帮自己一把的是个黄发青年。他正想开口询问对方的名字,却一下子惊醒了。原来是一个梦。
他一时不明白这个梦的意思,只好记在心里。过了两天,刘恒在沧池里泛舟,清风徐来,感觉自己好象好了一些。忽然,他注意到在船头划船的一个黄头郎的样貌,和他的梦中恩人一模一样。
平步青云的小青年邓通
所谓“黄头郎”,就是汉宫中的低级杂役。因为头裹黄布而得名。刘恒把那个黄头郎叫到面前来询问,才知到他叫“邓通”。出身贫寒,专职在宫中为自己划船。从此刘恒就对这个青年上了心,让他当自己的近待。
过了一段时间,刘恒的背痈就又发作了,难受得要命。御医们也束手无策,他们甚至不敢给这个疮做任何措施,甚至是用衣服把它盖住。万乘之尊的皇帝只能脊背朝天趴在床上忍受痛苦,几乎处于半昏迷状态。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时,本来在一边服待的邓通三步并作两步,上前弯下腰去,用嘴当真空机,一口口地把刘恒身上的脓液给吸了出来。
说也奇怪。这些脓液一离身,刘恒就感觉精神好了不少,浑身也利索了。望着恭顺站在一边的邓通,他心中不由得又是高兴,又是得意。原来你真是老天给我降下的福星啊。
从此,邓通就平步青云。刘恒把一项主要任务交给了他。那就是铸币,与刘濞竞争。
可是刘濞已经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了。因为他的领地内有数量庞大的可自由使用的铜矿资源。邓通能战胜他吗?
这似乎有点困难,虽然刘恒为了铸钱专门把四川的一座铜山给了邓通。但邓通却无法象刘濞一样放开手脚 ,主要原因是因为邓通做为逆袭屌丝很遭老牌贵族白眼。比如说当时的丞相申屠嘉。这位也是早年随刘邦反秦灭楚的一位骁将。虽然距离功侯的阶层很远,但在刘恒时期他也平步青云,先是当上关内侯,后来是丞相。
申屠嘉的能力不是很强,但凭借自己的坚韧,最后成为丞相
虽然出身一样寒微。但申屠嘉却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了高位。这样的人怎么会瞧得起依靠吸脓起家的邓通呢?他几次找邓通的麻烦,想要干掉他。还好有刘恒保护,要不然邓通早被杀了。
虽然条件恶劣,但邓通也的确有了不起的地方。他抓往了一条真理,那就是:质量≠重量。
吴国钱虽然好,但那只是从重量上来说的,而决定一款钱币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他就在艺术感上下功夫。铸出来的钱,论重量,不多不少,正好是四铢。虽然比吴钱轻了一些。但造型美观,笔划工整,光看外形就让人喜爱非常。
于是邓通的铸币也和吴钱一样受欢迎。世称“邓氏钱”。两种钱平分了市场。吴王没有办法在货币上一统天下。
南边的事还没解决,北边又有事了。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就算是落后的匈奴,也获益颇多。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游牧民族的经济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贸易是其重要经济支柱。试想,如果没有贸易换来生存必要的盐、茶、药物,战斗需要的兵器。他们只有依靠原始的木器、石器去抢掠,生了病也无法医治。这样生活成本更高。
但是汉朝与匈奴依然处于半敌对状态。一大部分事务不得不通过外交来解决。由于“白登之围”,匈奴一直对汉朝有一种优越感。当然,这也是政治的策略。未开化的野蛮本性让他们对汉朝采取了一种挑衅的姿态。经常来使以“和亲”为要求让汉庭提供物资,摆明一种“不给就抢”的姿态。最恶劣的是,在刘邦死后,冒顿单于居然冒天下之大不违,来使要求吕雉按照草原民族的“兄终弟继”原则下嫁于他。这差点挑起两国之间的战火。好在明智的吕雉比较委曲求全,通过好言相劝化解了一场危机。
战争阴影一直在汉匈之间难以散云
事实上,当时匈奴人的确对汉军有战斗力上的优势。虽然论单兵做战能力有“一汉顶五胡”的说法,但草原马的高度机动能力却是中原人望尘莫及的,还有飘忽如风的骑射战术。让汉军吃透了苦头。
俗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匈奴以极低的战争成本把汉匈两国的战斗力活生生拉成了均势,这其实也是后来几千年中原民族一直被游牧民族欺负的根本原因。
所以刘恒同意了匈奴人的和亲要求。没办法,能不打就不打,战争成本太高。
早在刘恒登基的第六个年头,冒顿单于终于去世了。他的儿子挛鞮稽鬻(读“卵敌鸡玉”)即位,号“老上单于”,派人来汉朝,要求刘恒提供一位公主做他的阏氏,也就是皇后。刘恒答应了对方的请求,找来一个宗室的姑娘当公主,准备嫁给对方。
虽然公主的含金量不高,但“和亲”是重要的外交活动。作为大国,汉朝也不愿意失了体面。还是要倾国库之力为其置办嫁妆。这里面包括随行人员。他们负责让公主在远离故乡的塞外还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结果一名叫“中行说”的宦者被选择成为和亲团的一员。
中行说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知道这一去就意味着再也无法回来。于是他就说:“如果要我去,我会报复汉朝的。”可他一个小宦官,说话有什么份量?结果还是被迫去了匈奴。
老上单于在自己的敖包里迎娶了自己的新娘。打开嫁妆一看,金闪闪的丝绸、首饰迷花了眼。他高兴地说:“汉不愧是大国,有这么多好东西。”
可就在这时,有一个人说:“不,我感觉这些还没你们匈奴人自己的东西好。”说话的正是中行说。
众人都不明白他想做什么。结果中行说穿上了这些丝绸衣服,跳上了一匹马,在野地里来回跑了一圈。回来时,衣服都早就被树杈、灌木刺勾成了筋筋缕缕。
然后中行说又穿上了匈奴人的皮衣,再在原位置上跑了一圈,结果衣服完好无损。
中行说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汉奸,但从他阻碍匈奴进步的角度上,其实是位“曲忠赞”。
于是他接着说:“匈奴人数量还不如汉朝的一个郡,所以能够把汉人打得害怕,就是因为有这些与汉朝不同的风俗。你们的文化是很优秀的,如果被汉人同化了,那么就会被汉人所征服了。”
匈奴人恍(bei)然(hu)大(you)悟(le),于是主动放弃了向汉人学习的路线,以野蛮、落后为骄傲。从此后,连年进犯大汉边陲,这样就给刘恒造成了很大压力。
之前已经说过,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是个天然的要塞,但是也不是水泄不通的。特别在北边的固原有可供骑兵进入的通道。在西周末年,犬戎人就从那里侵入过,灭亡了镐京。后来赵武灵王也打过从那里攻打关中的主意。而现在匈奴同样利用了这些通道,几次进入,已经对长安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特别在十四年后,老上单于去世,其子军臣单于继位,更是充分发挥了年轻人的跋扈作风。他主动撕毁了与汉朝的和亲协议,让中行说做自己的军师,对长安虎视眈眈。
面对这种局势,刘恒设立了三只军队以保护长安,它们是棘门、霸上和细柳。军队名称就是它所在地的名字。
在建制的初期,政府一度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但在御史大夫晁错的帮助下,得以用卖官的方式全部解决。但是刘恒还不放心,决定去亲自劳军,一方面深入了解情况,同时也可以鼓舞士气。
他先去了霸上与棘门两营。因为这两只军队都在长安城的东北边,位置比较近。当到达这两座军营时,御车都是直接进入的,统军将领和他的左右偏将、副将都专门出来迎接,估计就算没喊:“欢迎皇帝陛下到来指导工作。”也差不了多少了。
视察完这两支军队后,刘恒又去了在西边的细柳营,没想到刚到营门前就感觉到完全不一样的氛围。这里的军士们个个身披铠甲,看到车驾过来立即拿出明晃晃的刀枪摆出攻击的姿态,弓弩都上弦拉满了,随时可以射出利箭。前行车马到了营门口也进去不了。开路的人就说:“天子马上要来了!”结果管理大门的都尉说:“我们的将军说‘军中只听将军命令,没听过天子的诏书。’”双方的沟通还没到位,皇帝就来了,但也进去不了。
周亚夫的细柳营一直是古代创作的题材
看到这种情况,刘恒好奇地问细柳的将军是谁,原来正是周勃的次子周亚夫。
原来,这时周勃已经去世了。本来继承他绛侯位子的是他大儿子,也是周亚夫的哥哥。但在那时的环境下,没几年,周大公子周胜之以驸马爷的身份,毫无悬念地犯了法,丢了绛侯的位子。结果一度绛侯国消失了。但第二年刘恒就在周勃的儿子中挑选了一个最贤能的封为“条侯”,继了绛侯的位,这就是周亚夫。
于是刘恒让使节拿着作为通行证的节杖去传诏给周亚夫,说:“我要进去劳军!”周亚夫得到这个消息后才打开了军营大门。但守门士兵告诉皇帝车队的车夫、骑手们:“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能够快速行驶。”于是刘恒就让他们放缓马缰绳,慢慢地走到了中央大营。在这里,将军周亚夫拿着兵器做了个简单的行礼动作后说:“穿着铠甲的人不能行拜见礼,就行军礼吧。”
刘恒看他这样做,脸上的神色也变了,于是手扶车前横木,让人替自己向周亚夫还礼道:“皇帝敬将军辛苦。”这就算是检阅了细柳营的军队。车驾便离开了军营。
见到这一幕,群臣都惊呆了,等出了细柳营,他们的脸都还是白的。要知道,按通常的思维。皇帝最害怕哪个将军对军队影响力太大了。周亚夫这样做是想造反吗?
可没想到刘恒却说:“哎呀,这是个真正的将军啊!象先前霸上、棘门两支军队,简直把战争当成了儿戏。如果一次突袭,这两个将军就成了俘虏了。而象周亚夫这样的将军,怎么可能有人能击败他?”群臣这才放下心来,交口夸赞起了周亚夫。
周亚夫可谓千古汉将楷模
这正是千古传为美谈的名将得遇仁君。可是现实却要残酷得多。因为刘恒回宫去没多久就病了。从种种迹象看,他的背疮复发了。而且这次比上次还要严重,哪怕象邓通那样再为他吸脓也无济于事。一代仁君的生命正在迈向终点。
现代医生从种种迹象怀疑刘恒其实是个糖尿病患者。因为背疮不愈正是糖尿病的反应。虽然可以通过吸脓短暂地让患者有好转的错觉。但最终还是会以并发感染而死。事实上刘邦可能也是糖尿病患者。他的箭伤到死也没愈合,但时间拖得很长,明显不是创伤直接致死。
事实上,人类虽然在上古就认识到了糖尿病,但对其病理认识都是二十世纪的事了。以汉代的医学水平根本谈不上了解,更别说治愈了。
就这样,刘恒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在病榻上,他把江山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刘启,并对他说:“如果有急事,可以让周亚夫来处理军事。”
刘恒肯定这时早就看出了大汉江山所面临的巨大危险。其实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先搞活经济,再强化中央集权。如果老天再多给他几年生命,可能他能够自己把这些事解决。遗憾的是,时间不够了。
虽然如此,刘恒也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好皇帝之一。然而当他的儿子刘启继位后,对其评价却是毁誉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