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腺糖尿病(糖尿病人的胰腺)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里,为啥“没有”移植胰腺?
-修理机器的时候,最常用的套路是什么?
-换零件。
图片来源:giphy
这种套路不止适用于机器,对人体同样适用。
心脏移植,适用于严重心肌病;
肺移植,适用于严重肺纤维化;
肾脏移植,适用于尿毒症等终末期肾病;
肝脏移植,适用于肝癌、肝硬化等疾病;
……
得了糖尿病,不就是胰腺不好使了?
要知道,2017年按WHO标准诊断的中国糖尿病总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1.2%,全球十几亿的患者,怎么就没人想到换胰腺呢?
为了治疗糖尿病,早就有人试过移植胰腺
早在50多年前,就已经有过“胰腺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先例了。
1966年12月17日,Kelly和Lillehi在美国明尼苏达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临床胰腺移植,第一例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维持了6天。
图片来源:giphy
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胰腺移植在临床大器官移植中还挺常见的。
过去3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完成超过46000例胰腺移植,胰腺移植的数量仅次于肾、肝、心脏移植,位居第四位。
图片来源:giphy
既然移植胰腺例数这么多,那我怎么没听说过因为移植胰腺,治好糖尿病的案例呢?
移植胰腺只能治1型糖尿病,但90%~95%糖尿病属于2型
大家都应该知道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90%~95%糖尿病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而5%~10%糖尿病患者属于1型糖尿病。
很可惜,移植胰腺只能治疗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主要问题是胰腺分泌胰岛素不足,导致血糖升高;接受胰腺移植后,移植胰腺的胰岛β细胞能正常泌胰岛素,维持糖代谢。
2型糖尿病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分泌胰岛素”,而在于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作用。
胰腺移植的适应症范围很窄符合要求的人太少
根据2006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胰腺移植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的指征为:
已经实施或者正在计划实施肾移植的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治疗不能防止反复的严重急性代谢并发症(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的糖尿病患者;
对外源性胰岛素产生了严重的临床和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胰腺移植”可以说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后办法,不到最后关头,一般不会动用。
胰腺移植往往伴随着肾脏移植,供体真的不好找
事实上,90%需要胰腺移植的1型糖尿病患者,也同时需要进行肾脏移植。
而且,实施胰腺移植 肾脏移植手术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胰腺和肾脏的供者需要是同一个人;
- 供者年龄不宜超过40岁;
- 供者生前无高血压、恶性肿瘤、肺结核等,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和无明显感染病变史;
- 供、受两者ABO血型相同,HLA-6位点配型,淋巴毒试验阴性或10%以下。
能够等到符合条件的供体,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即使符合手术要求手术后仍面临很多问题
除了适应症窄、供体少之外,胰腺移植还面临很多其他问题和风险。
手术成功率
腺移植术是十分复杂的腹部手术,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3年移植胰的有效存活率仅为50%。
术后排异
在胰腺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排异药物如环孢素A,但这类药物可能会造成肾功能损害,对患者造成一定影响。
术后并发症
胰腺不仅分泌会胰岛素,也会分泌胰液;而胰液含有大量消化酶,必须进行处理;如果移植术后胰液处理不当,可能并发胰腺炎、胰瘘、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不用“移植胰腺”来治疗糖尿病了吗?
图片来源:giphy
参考文献:
[1]安东尼.L.科马罗夫.哈佛家庭医生全书.许宗瑞,李立,付颖,等译.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18
[2]丛玉隆.实用检验医学:上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Wang L, Gao P, Zhang M, et al.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JAMA 2017;317:2515-23
[4]张伟杰, 陈实. 总结胰腺移植现状,促进我国临床胰腺移植发展 [J] .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9,40 (5): 257-259
[5]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Kelly WD, Lillehei RC, Merkel FK, Idezuki Y, GoetzFC. Allotransplantation of the pancreas and duode-num along with the kidney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Surgery 1967; 61: 827-837
提醒: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胰腺癌!3类人群及早到医院筛查
57岁的老李不抽烟不喝酒,唯独有个爱吃肉的喜好,几乎顿顿都要吃肉,连早餐也得吃点猪肉才满足,简直是无肉不欢。
因为爱吃肉,特别是烤肉、腌肉,老李的体型自然偏胖,也有“三高”问题,但平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舒服。所以当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佳的时候,老李也只当自己是得了胃病,到医院检查。
结果这一查,却查出轻度糖尿病和胰腺导管腺癌!查出胰腺癌,老李十分讶异,连问医生是不是搞错了,自己并没有感觉特别不舒服,也没有一般癌症患者有的坏习惯,怎么癌症就突然找上门来了?
胰腺在人体内是第二大消化腺,同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其实并非所有长在胰腺的癌症都叫胰腺癌,我们一般所说的胰腺癌是指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上发生的癌变,也就是胰腺导管腺癌,几乎占了全部胰腺癌类型的95%。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胰腺癌发病率平均达到7/10万人,在上海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5/10万。根据河南省肿瘤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男性的胰腺癌发病率以平均每年1.1%的增幅上升。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特点:
1、早期难诊治
胰腺癌在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导致大多数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这主要是因为胰腺的位置比较特殊,深藏在左上腹最深处,和肝脏、肠胃、胆等器官相邻,位于腹腔深处。
当患者出现上腹疼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很容易误诊为慢性胃病而错失早发现的机会。再加上胰腺癌的发生并没有确切的病因,导致发现困难。
2、发展速度快、易转移
根据统计,一个大约2厘米的胰腺癌病灶,就有40%的可能性已经出现淋巴转移,一旦确诊胰腺癌,70%~80%的患者都会出现肝转移、肺转移、腹膜转移等,发展十分迅速,而2厘米肿瘤对肝癌来说还只是亚临床。所以,一旦确诊胰腺癌往往就已经到了中晚期。
癌症的发生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很多癌症都是因为坏习惯而导致的。
研究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胰腺的负担,比如吸烟、暴饮暴食、酗酒、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喝咖啡等,在临床上发现,喜欢高脂肪饮食的人血脂水平更高,容易对胰腺的微循环造成影响,所以更容易出现胰腺疾病。
1、一个坏习惯必须改掉
开头案例中的老李虽然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但最终还是发现患了胰腺癌,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坏习惯,想要预防胰腺癌,这个坏习惯一定要改,那就是长期高脂肪饮食。如果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食物,多余的脂肪就容易堵塞胰管,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而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则会增加癌变风险。
加工肉类也属于高脂肪饮食的一种。英国癌症杂志曾刊登发表瑞典的一项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每天吃2片咸肉或1根香肠会使胰腺癌的风险增加20%。而就算摄入较少的加工肉食,也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每天摄入100克的加工肉食就会增加38%的胰腺癌风险,如果每天摄入150克的加工肉食,会增加57%的胰腺癌风险。
2、三类高危人群需及时筛查
除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之外,想要预防胰腺癌还要注意筛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洪德飞特别强调,以下3类胰腺癌高危人群需要马上或定期到医院检查或筛查:
- ①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和普通人群相比,这类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明显上升,所以需要做好基因筛查,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
- ②原本没有无糖尿病史的人却突然检查出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这时候就要警惕有胰腺癌的风险;
- ③慢性胰腺炎人群以及有胰腺癌病变可能的囊实性肿瘤等患者。
胰腺癌的症状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导致早期诊断率低,因此,学会辨别胰腺癌的症状,注意与普通疾病区分,才能降低误诊、漏诊的概率,做到早诊早治。
1、中上腹饱胀不适、疼痛
这是胰腺癌比较常见的症状,但却极其容易跟“胃病”混淆。胰腺癌通常会导致胆管或胰管梗阻,影响了胆汁排泄,从而会导致胆囊和胆管的压力过大,患者就容易出现腹部饱胀不适和疼痛的症状。不过,胰腺癌导致的这种疼痛和普通的胃病不同,一般是隐痛,而且在饭后疼痛的范围扩大、加剧。
2、腰疼
当胰腺癌影响到腹腔的神经丛时,患者就会出现持续性的疼痛,而由于胰腺的位置比较靠后,所以患者一般会出现腰疼的症状,通常会在夜间出现疼痛,平躺、仰卧姿势会加重腰疼症状,而侧卧或弯腰又能减轻疼痛,这也是胰腺癌的典型症状。
3、黄疸
6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都会出现黄疸的症状,因为胰腺癌会影响胆汁的排泄,所以当出现黄疸的时候,除了要怀疑肝脏疾病外,还要警惕是胰腺癌的可能。
4、体重减轻
大部分胰腺癌患者会有明显的体重减轻症状,而且和胃病导致的体重减轻不一样,胰腺癌患者通常是出现进行性的消瘦。
5、突发糖尿病
由于胰腺癌变会影响血糖的调节功能,因此,如果是突发的糖尿病,应该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大大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临床上主要靠上腹部增强CT来帮助诊断胰腺癌,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及时做好胰腺增强CT。
四、提醒:30%~50%的胰腺癌患者伴随糖尿病有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大约有30%~50%的胰腺癌患者都伴有糖尿病,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几年后被发现患有胰腺癌,由此可见胰腺癌与糖尿病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不过,目前的医学研究还无法确定究竟是糖尿病导致了胰腺癌,还是胰腺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5类情况,要做好筛查:无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大于50岁;突然检查出糖尿病而且血糖很高;没有肥胖症状;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不好。
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夺走了无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要想预防胰腺癌,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外,还应该注重体检,发现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检查。##谣零零计划##2021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患有胰腺癌》.大河健康报.2019-12-24
[2]《面对“癌王”,只能举手投降?| 世界胰腺癌日》.健康中国.2021-11-18
[3]《吸烟、酗酒、肥胖、熬夜……胰腺癌与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人民网.2021-08-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胰腺癌和糖尿病有关?医生:糖尿病人2个习惯改不掉,胰腺很受罪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医生坐在诊室里,手中握着一份检查报告,眉头紧锁。他抬头看向坐在对面的中年男子张先生,深吸一口气说道:"张先生,您的胰腺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张先生一脸惊愕,结结巴巴地问道:"李医生,我...我不是只是糖尿病吗?怎么会和胰腺有关系?"
李医生缓缓放下报告,语重心长地说:"张先生,您可能不知道,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糖尿病患者最终被诊断出胰腺癌。这并不是说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得胰腺癌,但确实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张先生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颤抖着问道:"那...那我该怎么办?"
李医生温和地笑了笑,说道:"别担心,让我们从头开始,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
胰腺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作为外分泌腺,它分泌胰液帮助消化;作为内分泌腺,它分泌胰岛素等激素调节血糖。当胰腺功能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导致糖尿病或胰腺癌等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长期血糖水平升高。而胰腺癌则是一种恶性肿瘤,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很高。
李医生继续解释道:"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长期患有糖尿病可能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另一方面,胰腺癌也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张先生听得一头雾水,问道:"李医生,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李医生点点头,开始详细阐述:"首先,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胰腺造成慢性损伤,增加癌变的风险。其次,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往往较高,而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可能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另外,"李医生继续说道,"胰腺癌细胞会分泌某些物质,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升高。有时,胰腺癌引起的糖尿病可能是肿瘤的首个信号。"
张先生听完后,神情凝重地问道:"那么,我们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预防胰腺癌呢?"
李医生微笑着说:"预防胰腺癌,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两个习惯尤其重要:戒烟限酒和控制饮食。"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胰腺癌的风险。烟草中的致癌物质会损伤胰腺细胞,而过量饮酒则会导致慢性胰腺炎,这都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李医生解释道。
"至于饮食,"李医生继续说,"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这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也能降低胰腺癌的风险。"
张先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道:"除了这两点,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李医生回答:"当然,还有几点很重要。规律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压力管理也很重要,因为长期的睡眠不足和过度压力都可能影响血糖控制。"
"另外,"李医生补充道,"定期体检也很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常规的血糖监测外,还应该定期做一些特殊检查,比如肿瘤标志物检测、腹部超声等,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问题。"
张先生听完后,神情轻松了许多,说道:"谢谢您,李医生。我明白了,我会好好注意的。"
李医生欣慰地笑了笑,说:"很高兴您能理解。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只要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大大降低疾病的风险。"
就在这时,诊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李医生的助手王护士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
王护士说:"李医生,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某些降糖药可能会影响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李医生接过报告,仔细阅读后,对张先生说:"这项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这种常用的降糖药可能有助于降低胰腺癌的风险。而某些增加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则可能增加风险。不过,这些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张先生听后,有些担忧地问道:"那我现在用的降糖药会不会有问题?"
李医生安慰道:"不用担心,我们开具的药物都是经过严格评估的。不过,这提醒我们,在选择降糖药时,不仅要考虑降糖效果,还要考虑其他潜在影响。我们会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张先生点点头,又问道:"李医生,我听说有些人得了胰腺癌,但一开始被误诊为糖尿病,这是真的吗?"
李医生叹了口气,说:"确实存在这种情况。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有时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糖尿病或血糖控制突然变差。这就要求我们医生在诊断时要特别警惕,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糖尿病家族史、突然出现糖尿病症状的中老年患者。"
"所以,"李医生强调道,"如果您发现自己的血糖控制突然变差,或者出现持续的腹痛、消化不良、体重明显下降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胰腺癌治愈率的关键。"
张先生听完后,若有所思地说:"我明白了,李医生。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遵医嘱好好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
李医生欣慰地点点头,说:"您能有这样的认识很好。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帮助控制血糖,还能降低多种疾病的风险。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随着夕阳西下,诊室里的谈话也接近尾声。张先生起身准备离开时,李医生叮嘱道:"张先生,希望您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您的家人朋友。预防胰腺癌,控制糖尿病,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张先生郑重地点头答应,脸上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虽然前方的路可能并不平坦,但只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一定能战胜疾病,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2.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0, 20(2): 65-84.
3. 王伟等. 糖尿病与胰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9, 35(6): 531-534.
4. 李明等. 二甲双胍对胰腺癌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0, 36(3): 309-313.
5. 张华等. 糖尿病患者胰腺癌筛查策略探讨. 中华内科杂志, 2021, 60(5): 44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