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8型(糖尿病型包皮裂口)
糖尿病友必做的8个“年检”,积极预防并发症,健康迎新年!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一年一度的身体检查不仅是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更是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并发症的威胁不容小觑,因此,全面的身体检查,尤其是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2型糖尿病患者必做的8项并发症筛查,每一项都关乎您的健康与未来。
一、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通过定期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可以直观地了解血糖控制的情况。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保持血糖在理想范围内,是减少并发症风险的基础。
**二、血脂检查**
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等项目的检测,对于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调整降脂药物的使用,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血压监测
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的另一大并发症,它加速了血管损伤,增加了心脏病、中风和肾脏疾病的风险。因此,每年至少测量几次血压,以监测血压的变化情况。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更应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以保持血压在理想范围内。
四、肾功能检查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它会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甚至发展为尿毒症。因此,每年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项目的检测,对于及时发现和干预糖尿病肾病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应立即采取措施,如调整治疗方案、控制血压和血糖等,以延缓肾病的进展。
五、眼底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它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每年进行眼底检查,以及时发现视网膜病变的情况。对于已经确诊的视网膜病变患者,应根据病变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以保留尽可能多的视力。
六、神经并发症筛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会导致手脚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因此,每年进行神经并发症筛查,包括触觉、温度觉、振动觉等项目的检测,对于及时发现和干预神经并发症至关重要。对于已经确诊的神经并发症患者,应采取措施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以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七、足部检查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会导致足部溃疡、感染甚至截肢。因此,每年进行足部检查,以观察足部皮肤、血管和神经的状况。对于已经存在足部问题的糖尿病患者,应采取措施保护足部,如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受伤、定期检查足部等,以降低足部并发症的风险。
八、心血管评估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每年进行心血管评估,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项目的检测,对于及时发现和干预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对于已经确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除了以上8项必做的并发症筛查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其他必要的检查。例如,对于存在骨质疏松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应进行骨密度检测;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糖尿病患者,应进行心理评估等。通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并发症筛查,糖尿病患者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应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这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等方面。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可以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通过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保持心理健康,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减轻并发症的困扰。
总之,一年一度的身体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通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并发症筛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重视年检工作,积极参与各项检查和治疗措施,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糖尿病出现这8种表现:或是胰岛素抵抗,5个方法助提升胰岛功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饭后没多久就饿了,测血糖却还是高;体重不重,但肚子上的赘肉却顽固不下;明明睡得不少,却总是觉得疲惫?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问题,可能是你的身体在试图向你发出一个警告——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这个词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却早已悄悄隐藏在许多人的生活里。它如同一个不速之客,潜伏在身体深处,慢慢地改变着你的新陈代谢,最终可能将你推向糖尿病的深渊。
如何识别这个“隐形杀手”?又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胰岛功能,让它不至于被耗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胰岛素抵抗:隐藏的健康危机先说说胰岛素,它是人体内的一种“运输员”。
吃饭后,食物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胰岛素就负责把这些葡萄糖运送到细胞里,为它们提供能量。而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细胞对胰岛素的“指令”不再敏感,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导致血糖升高。
这就像一把钥匙变得生锈,打不开门了。
胰岛素抵抗的危险之处在于,它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对身体的破坏却在悄悄进行。
长期的胰岛素抵抗,会让你的胰岛细胞疲于奔命,最终导致胰岛功能的衰竭,糖尿病也就随之而来。
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处于胰岛素抵抗的边缘呢?以下这8种表现,或许能给你一些提示。
饭后容易犯困
吃过饭后,总觉得昏昏欲睡,注意力难以集中。
这可能是因为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水平快速下降,让身体感到疲惫。
腹部脂肪堆积
虽然体重正常,但肚子却越来越大。这种“苹果型”身材,往往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
胰岛素抵抗会促进脂肪更容易堆积在腹部。
皮肤暗沉或长黑棘皮症
颈部、腋窝、手肘等部位的皮肤变得粗糙、发黑,这种现象被称为“黑棘皮症”,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表现之一。
经常感到饥饿
即使刚吃完不久,也总觉得饿,这是因为葡萄糖无法被细胞充分利用,身体误以为缺乏能量,发出“饥饿”的信号。
疲惫乏力,精力不足
无论睡多久,依然觉得疲惫。
这是因为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葡萄糖,身体无法高效地“发电”。
血压偏高
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还可能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甘油三酯升高
血脂检查时,甘油三酯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偏低,这种情况通常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血糖波动异常
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偏高,或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水平的指标)升高,这些都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信号。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胰岛素抵抗的表现,不用过于恐慌。
虽然它不可轻视,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我们完全可以改善胰岛的工作状态,让它不至于“过劳”。
饮食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
减少高GI(升糖指数)食物的摄入,比如白米饭、白面包、含糖饮料等,选择糙米、全麦面包等低GI食物,让血糖平稳上升,减少胰岛素的负担。
2. 动起来:运动是最好的“药”运动可以让肌肉细胞主动“开门”,不需要胰岛素的帮助也能吸收葡萄糖。
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或游泳,可以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减重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减少腹部脂肪,能让细胞对胰岛素更敏感。
腰围控制在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4. 保证足够的优质睡眠长期睡眠不足会扰乱荷尔蒙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每天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维持血糖平衡。
5. 管理压力:别让皮质醇捣乱压力会导致皮质醇升高,而皮质醇会削弱胰岛素的作用。
学会放松,比如练习冥想、深呼吸,或者只是简单地听听音乐,都有助于降低压力。
从今天开始,保护你的胰岛胰岛素抵抗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健康危机。但好消息是,它的发展并不是不可逆的。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让胰岛细胞重新获得喘息的机会,让身体恢复到健康的轨道。
或许,你已经感受到一些身体的“警报”,但请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提醒。
你的身体正在试图和你对话,告诉你它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呵护。
你的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营养与代谢》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 《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 - 人民卫生出版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合集)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病因、主要分型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引起。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此外还有妊娠期发病的妊娠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
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主要由胰岛b细胞遭到严重破坏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
2、2型糖尿病
即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
【糖代谢状态分类、糖尿病诊断和临床表现】
正常血糖空腹<6.1mmol/L,餐后两小时或任意时刻<7.8mmol/L。
糖尿病空腹≥7.0mmol/L,餐后两小时或任意时刻≥11.1mmol/L。
葡萄糖调节受损是指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也称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
2、糖尿病及其急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升高和渗透性利尿而出现多尿、口干和多饮,因体内的葡萄糖不能充分氧化供能而导致易饥多食,因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强而出现体重减轻,形成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1型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30岁以前发病的糖尿病以1型占多数。
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三多一少的症状较典型,易出现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
【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使血糖在全部时间内维持在正常范围,并使物质代谢恢复正常。
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基本标准为空腹和餐后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具体目标应根据病情个体化。
对病情危重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适当放宽治疗目标,但只要获得目标后无明显的低血糖发生,则可制定更为严格的控制目标。
糖尿病现代治疗的5个要点是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患者必须通过综合治疗达到控制代谢紊乱,防止发生严重急性并发症、减少病痛和致残以延长“健康寿命”的目的。
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一、胰岛素
短效:正规(普通)胰岛素(RI)
中效:低(中性)蛋白锌胰岛素(NPH)
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作用机制:
激活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通过细胞内信号通路蛋白的级联磷酸化反应产生生物效应。
可加速葡萄糖转运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和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促进氨基酸转运、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等。
二、胰岛素类似物
速效: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
长效: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
作用机制:
与胰岛素类似,通过激活胰岛素受体发挥作用
三、双胍类
代表药:二甲双胍
作用机制:
促进外周组织摄取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减少肝糖输出、抑制葡萄糖在肠内吸收、增加靶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糖原合成酶活性,抑制胰高血糖释放等。
可能与激活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有关。
四、噻唑烷二酮类(TZD)
代表药: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作用机制:
选择性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r,调节胰岛素反应基因的转录。
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五、磺酰脲类(SU)
代表药:
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
作用机制:
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磺酰脲受体结合,阻滞与受体偶联的ATP敏感钾通道,阻滞k 外流,使胰岛b细胞膜去极化,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促进Ca 内流,引发胰岛素分泌。
六、格列奈类(餐时血糖调节剂)
代表药: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机制与磺酰脲类相似,促进胰岛素分泌。
起效快而维持时间短,更适合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七、GLP-1受体激动剂
代表药:艾塞那肽、利拉鲁肽
作用机制:
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肠道分泌的重要肠促激素。激动GLP-1受体可促进胰岛素合成与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控制食欲、延缓胃排空等。
八、DPP-IV抑制剂(格列汀类)
代表药:
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
作用机制:
抑制Ⅵ型二肽基肽酶可减少GLP-1的降解,提高其血浆含量,进而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九、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
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
作用机制:
抑制小肠a-葡萄糖苷酶,阻止碳水化合物水解产生葡萄糖,延缓其自小肠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可减少机体对胰岛素的依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十、SGLT2抑制剂(格列净类)
代表药:
达格列净、坎格列净、恩格列净
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钠葡萄糖同向转运蛋白2,阻止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而降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