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65(糖尿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65岁大娘查出糖尿病,“元凶”是什么?三种食物建议少吃

糖尿病的大名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谁都不希望自己患上,因为它暂时没法根治,意味着以后都要吃药。而说到糖尿病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自己平时的饮食有没有问题,有没有犯了禁忌,今天就来和大家说一说。

65岁大娘查出糖尿病,“元凶”到底是什么?

以前,马大娘和邻居聊天都会吹嘘自己身体好,能下地能劈柴,什么毛病都没有,说自己有福气。她还真不是吹牛,五年内去医院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她却感觉身体不太对劲,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这两年自媒体流行,马大娘也跟着拍视频,她让儿子教自己怎么用手机,然后每天在厨房制作美食和网友分享,做好了还会把美食吃光光。她做的一般是家常菜,比如说油炸花生米怎么做好吃,怎么给花生裹糖霜等等,还会做面食、甜点,基本上做成的美食都她吃了。

因为饮食变化,她比以前胖了很多,但是她没有在意,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依然沉浸在制作美食中。有一天,一个邻居见到她,说她好像变瘦了很多,马大娘心想怎么可能呢?自己每天吃那么多美食,应该变胖才对。

结果她到家一秤,自己真的变瘦了,她仔细想了想,最近总是觉得饿,饭量都变大了,还会觉得口渴,夜里都醒来喝水上厕所,难道自己真的生病了吗?她把症状跟儿子一说,儿子立马敏锐地感觉到不太寻常。

最终马大娘被确诊糖尿病,从此她对美食也失去了兴趣,每天闷闷不乐。马大娘现在的空腹血糖是8.2毫摩尔/升,超过正常范围,而且还有相关症状,医生告诉马大娘要注意控糖,不能再胡吃海喝了。

马大娘认为自己的饮食和以前没有太大变化,难道是花生引起的吗?其他食物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油脂。

在讨论花生和糖尿病的关系前,先来和大家说说,为啥胰岛功能减弱了?

首先是长期的高糖环境,每天身体内不断产生大量葡萄糖,对身体的负担很大,一般这个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细胞们玩命干,拼着一股子狠劲把葡萄糖搬运完,最后的结果就是元气大伤损兵折将,细胞的搬运能力变差,以前能干两倍的活,现在只能完成一小部分。

另一种就是胰岛快被掏空,产生的胰岛细胞不够用、质量差,甚至有的细胞不想继续工作,产生叛变的念头。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胰岛功能下降,如果不及时保护止损,等到它完全罢工了,一切就不能逆转了。另外,也有一部分人天生胰岛就差,和基因、肥胖等因素有关,这就不能让饮食背锅了。

那么,吃太多花生,到底会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

花生只是众多饮食中的一种,它对身体的影响力有限,如果吃的是生花生或煮熟的,不仅没有坏处还有好处。但是对于胰岛有风险的人来说,任何富含油脂的食物都不能吃太多,防止出现代谢异常,因此有必要控制花生的摄入量,包括其他核桃、猪油等食物也是如此。

花生中的油脂好坏参半,不饱和脂肪酸有调节作用,但是饱和脂肪酸也会增加血管硬化风险。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拼命吃油炸的、裹了糖霜的花生,对代谢的影响会更大。

马大娘以前也很喜欢吃花生,她的花生都是自家种的,鲜的、煮熟的都爱吃,因为没有添加油盐等调料,吃起来很健康,而且也不是天天吃。后来为了教大家做美食,她用油炸、盐卤、裹糖等多种方式烹饪花生,吃的量比较多,所以油脂就超标了。

短时间内身体变化不大,她也没有重视,但是时间一长就出现问题。因此,元凶不是花生,而是她用了错误的方法去烹饪,并且摄入量过多

另外,上文我们也说过,花生只是一种食物,马大娘平时还会制作其他美食,大多是富含碳水的、含糖量较高的食物,这些食物吃多容易发胖,对代谢也有影响。

不想胰岛罢工受伤,这些食物尽快端下饭桌

第一种是油炸的面食

面食加上油脂后热量翻倍,经常吃对血糖产生影响,不利于胰岛正常工作。平时我们的主食中已经有面食,不要额外油炸,例如春卷、炸馒头、糖糕、油饼等。

第二种是甜腻的烘焙食物

糖和疾病并非因果关系,但从预防疾病角度考虑,控制糖分摄入是有利的,因为一旦糖吃多了,体重会增加,而肥胖的人通常会出现代谢异常的问题,可能对胰岛有害。

第三种是各种酱料

炒菜的时候放上一勺酱料,油盐糖就都有了,所以这类食物经常吃也会损伤生理功能。建议用天然食材调味,少用加工好的调味品。

人的饮食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以前吃得健康不代表以后也是如此,当习惯发生变化时自己要关注身体变化,不要生病了还没察觉。另外,要奉劝大家,食物吃本来的风味比较好,额外添加会升高风险,还是简单一点比较好。

参考资料:

[1] 花生是有害还是有利?怎么吃更健康?看完告诉家里人·中国农科新闻网.2022-04-06

[2]糖尿病是个什么病?这些常识你必须知道.人民日报.2021-11-14

[3]糖尿病真的可以“逆转”,关键在这里·健康中国.2021-07-14

65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医生提醒:这3种素食,糖友需尽量少吃

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好了,虽然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我国人民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

由于以我们现在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无法彻底治愈糖尿病,因而对于糖尿病人来说,除了按时用药之外,通过日常生活的管理来控制血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有一些糖友对于“控制饮食”的理解有些片面,经常会将“多吃蔬菜”理解为“多吃素食”,反而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

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有3种素食需要谨慎食用、尽量少吃,以免血糖升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65岁陈叔因糖尿病并发症不治身亡

陈叔今年65岁,由于经年累月不太健康的饮食习惯,又不愿意跟老伴儿一起去晨练,他在去年的时候因为多次被测出空腹血糖达到了8mmol/L以上,被确诊为糖尿病

医生给陈叔开了降糖药,又叮嘱他要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开始,陈叔严格遵循医嘱,每天按时服药,不仅多吃菜、少吃饭,还每天都跟老伴儿一起去锻炼身体,很快,陈叔的血糖就回到了正常范围。

这令陈叔非常高兴,但也让他放松了警惕,他觉得现在他的血糖已经比较正常了,于是也不定期监测血糖了,降糖药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觉得不舒服了才吃一次,更糟糕的是,陈叔在饮食上也不太注意了。

因为陈叔过去就非常爱吃番薯、土豆等食物,但为了控制血糖,陈叔刻意减少了吃番薯的次数和数量,改为吃蔬菜。血糖控制好之后,陈叔又恢复了自己“爱好”,每天都要吃番薯、土豆等食物,还觉得“反正自己吃的也是素菜,应该对血糖没有什么影响”。

可从大概半个月前开始,陈叔就经常感到口渴、乏力,一开始他觉得这是他得了糖尿病原因,就没有太多在意,只是又吃了一次降糖药。

但这几天,陈叔觉得自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而且明明天气渐暖了,他却经常觉得四肢冰冷,还变得十分嗜睡。

晚上睡前,陈叔就跟自己老伴儿说了发生的异常情况,老伴儿一听就劝他第二天早上赶紧去医院看一看,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陈叔就因为昏迷被紧急送入了医院。

经过急诊检查,医生发现陈叔的血糖高达32mmol/L,而血浆的渗透压则高达360mOsm/L,诊断为高血糖高渗昏迷,情况十分危急。

遗憾的是,虽然医生全力抢救,但仍然没能挽回陈叔的生命。陈叔的老伴儿和儿子听到这个噩耗是悲痛万分,他们没想到陈叔的血糖已经高到了会夺走他生命的地步。

血糖多高时容易出现并发症?

医生对陈叔的家属解释道,高血糖高渗状态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着较高的致死率,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糖尿病并发症。但这种病在发生之初实际上非常隐匿,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发病较急。

实际上,从陈叔最初觉得口渴、乏力时,他可能就已经发病,但当时陈叔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到医院就诊、检查血糖等情况,延误了病情,最终导致陈叔因此身亡。

而陈叔发生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原因,就是他以为自己的血糖控制好了,就可以“放松警惕”,不仅不按时吃药,还常吃番薯、土豆等升糖快的食物,令血糖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人体处于脱水状态。

一般而言,如果人体的血糖在短时间内升高到超过16.7mmol/L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除了高血糖高渗状态外,还可能会产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致死率已经大幅下降,但是在延误治疗等情况下仍然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同样会导致机体脱水甚至是出现休克,而且在出现酮症酸中毒时,身体为了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会开始排出钾,导致患者血钾降低。而血钾降低可能会影响心脏节律,甚至是导致心跳骤停。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除了会导致急性并发症之外,还可能会导致一些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单就血糖水平而言,只要患者的血糖超过正常范围,那么患者的身体其实就已经开始受到高血糖的损害,血糖水平越高、血糖波动越大,损害就越严重。

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等,不过,这些慢性并发症不像急性并发症那样,会一下子就夺取患者的生命。

根据患者血糖控制的好坏,患者可能要在患糖尿病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会出现慢性并发症,因而,患者只要遵循医嘱、好好控制血糖,并定期检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是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到来。

医生提醒,如果患者的空腹血糖经常超过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经常超过11.1mmol/L就需要引起注意,因为哪怕血糖超标不多,也可能会因为日积月累的高血糖状态而引起并发症。

此外,评估自己是否会产生糖尿病的并发症不仅仅要看血糖的情况,还应该参考糖化血红蛋白的数据。

糖化血红蛋白是用以评估患者过去一段时间血糖波动情况的指标,如果这个指标超过8.1%,通常医生就会认为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波动较大,那么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是比较大的。

因而,医生提醒,如果患者要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一定要定期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监测。

而为了让自己的各项指标都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患者应当注意日常饮食管理,不能“想当然”地曲解“医嘱”。

少吃这3种素食,更利于控制血糖

医生表示,通常医生都会提醒糖尿病患者多吃蔬菜等升糖比较慢的食物,而对于精制米面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则要格外注意控制。但实际上,有许多患者就像陈叔一样,经常会片面地理解医嘱,简单地将“蔬菜”与“素菜”画等号,还觉得自己多吃“素菜”一定不会影响血糖。

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要少吃3种素食,对于控制血糖有更大的帮助。

第1种素食就是陈叔特别爱吃的红薯、土豆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包括莲藕、山药等素食都属于这一类食物。

这类食物虽然说是“素菜”,不过它们富含淀粉,糖尿病患者多吃这类食物的效果和多吃米饭是“差不多”的,因为淀粉在进入人体内很快会被分解为葡萄糖,吸收率还很高,升糖的速度非常快。

如果糖尿病患者大量进食淀粉类食物,就会导致血糖升高快、波动大,而且淀粉类食物还有较高的热量,多吃此类食物可能会导致患者摄入总热量超标,可能会引起肥胖等问题。

第2种素食就是腌菜类食物,咸菜等就属于此列。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都比较喜欢吃腌菜,一方面他们觉得腌菜口味较重、比较下饭,另外一方面,当然也是因为腌菜便宜而且可以存放较长时间。

但问题是,腌菜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添加很多的盐分,多吃腌菜会让人体摄入的食盐超标,会引起高血压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长期摄入过多的食盐,还可能会令血管痉挛或是令血液变得更加粘稠。简单而言,就是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将会互相影响,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另外,腌菜中也可能会含有细菌或杂质,对于抵抗力较弱的糖尿病人而言,可能会造成患者受到细菌感染。而糖尿病患者受到感染后,相对更加难以治疗,因此,患者还是应当从饮食入手,少吃腌菜类食物,避免“病从口入”。

第3种素食就是花生、松子等坚果类食物。

许多人都认为每天吃坚果有益于身体健康,于是就坚持每天都会吃一点坚果类的食品。

少吃一点坚果类的食品当然有利于身体健康,但大家都知道,这类食品经常是“吃了就停不下来”,不知不觉就吃得太多。由于坚果通常富含脂肪,如果糖尿病患者吃了太多坚果类食品,就可能会因为摄入的脂肪太多而造成肥胖,并令胰岛素抵抗加重,导致血糖升高。

因而,糖尿病患者多吃这3种素食不仅对控制血糖无益,还会加重糖尿病的情况,甚至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坚持低盐、低糖、低脂的饮食,多吃蔬菜而非“素菜”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听了医生的解释之后,陈叔的家属都后悔不迭,他们也只以为多吃素菜有利于健康,没想到番薯、土豆等素菜反而是“升糖”的元凶,最终还“害死”了陈叔,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

糖尿病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群可免费筛查肺结核

华声在线3月24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吴昊 杨艳)昨天上午,湖南省第24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在长沙举行。记者获悉,我省是全国结核病高疫情省份之一,目前,我省积极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肺结核患者管理新模式,为糖尿病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群提供免费肺结核筛查。

今年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日,主题是“开展终结结核行动,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2018年全省共登记肺结核患者5.2万余例,肺结核报告发病率78.8/10万,肺结核报告发病人数及报告发病率分列全国前列。

2018年,在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各级疾控中心加强学校疫情监测,建立了“日巡查、周报告”制度和学生年龄段结核病患者预警追踪制度,及早发现疫情苗头,及时处置,有效地防范了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同时,规范了学校入学新生肺结核筛查工作,全省共筛查1.68万所学校,筛查学生235万余人。

为了让肺结核患者得到更规范的诊疗服务,我省结核病诊疗工作已由疾控机构移交到定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