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四岁(4岁糖尿病后期怎样治疗)
4岁女宝确诊糖尿病!你还在给娃吃这种垃圾零食吗?
前几天,江苏淮安一个 4 岁女孩突然呕吐、呼吸急促、精神不佳。去医院一查,结果是糖尿病……
(来源:新浪微博@淮安发布)
很多妈妈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吗?
01是不是糖吃多了,就会得糖尿病?
不完全是。
糖尿病也分几种,像新闻里说的 1 型糖尿病,在儿童和年轻人里更常见。
得了 1 型糖尿病的孩子,本身身体里缺乏胰岛素,吃进去的糖利用不了,血糖值就会很高,同时出现一些典型症状——喝的多,尿的多,还变瘦了。
新闻里的小女孩,得的就是这个类型的糖尿病。
现在的医学领域里,还没能完全确定 1 型糖尿病的病因。一般认为,是孩子本身就得了 1 型糖尿病,才会出现血糖高的,吃糖只是加重了这种结果,让血糖高的症状显现了出来。
那……是不是说吃糖跟糖尿病就没关系了呢?
也不是。别忘了,还有 2 型糖尿病呢,也就是大家印象中老年人会得的那种糖尿病,不过现在在小孩里也越来越多了。
(来源:搜狐网)
这种糖尿病就跟糖有点关系了。比如,大家都知道糖吃多了容易胖,而“小胖子”往往更容易得 2 型糖尿病。
这样看来,孩子吃糖太多,确实是有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的。
02糖也分好坏,不必谈糖色变
虽然吃太多糖会引起肥胖、糖尿病、蛀牙之类的问题,但也不必完全禁止孩子吃糖,那孩子也太可怜了。
而且,糖也有好坏之分呀,比如牛奶、果蔬这些天然食物里的糖,就是“好糖”。
而那些人为添加的糖,以及果汁、蜂蜜、糖浆里自带的糖就属于“坏糖”了。前面提到的吃糖太多的危害也都是这些“坏糖”的锅。
比如,一个苹果里有 10g 天然果糖,这就是好糖;而同样一杯含 10g 果糖的苹果汁就不太健康了。
这是因为,苹果里的果糖被植物细胞壁包裹,消化吸收起来没那么快,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会进入血液。而果汁是直接把这些果糖聚在一起“暴风吸入”,对人体的影响可就大了。
要是果汁里还添加了白砂糖之类的,那就更不健康了。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强烈建议,游离糖(也就是咱们说的“坏糖”)摄入量在儿童摄入总能量中的占比应该在 10% 以下,最好在 5% 以下。
也就是说,满足这个条件,给娃吃点糖还是可以的。
03怎么避免零食中的“坏糖”?
世卫组织说的“坏糖”控制在 5% 以内,具体是啥概念呢?
但市面上卖的食物和饮料,很少会说自己到底有多少“坏糖”。这里,糕妈教大家两个方法来大致判断:
第一:看营养成分表
一般包装上都有,它长这个样子:
没看到有糖?别急,可以看里面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是非淀粉类的食物,碳水化合物的量就约等于糖含量,高的话就要警惕了。
如果是淀粉类食物(比如麦片、面条、面包、饼干)的话,因为淀粉本身在碳水化合物里就占了很大比例,所以我们需要接着验证是不是还有“坏糖”。
第二:看配料
配料里的成分都是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序的,要是在前几位就看到了前面提到的那些“坏糖”代表,就要小心了。
比如下面这款麦片里就出现了白砂糖和葡萄糖浆。
当然了,非淀粉类食物也可以把营养成分表和配料结合起来看。
比如下面这款酸奶,从营养成分表可以知道每 100 克里含 13.5 克的碳水化合物,一盒 200 多克就大约有 27 克碳水化合物,其中大部分都是糖。
再看配料这边,白砂糖和蓝莓浆这样的“坏糖”排在了第二位和第四位,可见含量应该不低。
这样算来,即使扣掉生牛乳里自带的一部分“好糖”,一盒这样的酸奶也很有可能超过了一个 4~6 岁孩子每天 19g 的“坏糖”限额。
所以,爸妈们给孩子挑吃的要睁大火眼金睛咯,远离“坏糖”多的零食,帮娃从小养成限糖的好习惯。毕竟每个娃都已经是家里的甜心宝贝了,可不需要再吃那么多糖啦~
—题图来自梨视频—
四年级小学生竟然患上糖尿病!未成年人出现多饮、多尿、突然消瘦时应警惕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吴莉莉 刘汉友
最近两个月,四年级小学生阿朵(化名),总是口干舌燥,一天就能喝六七瓶水,每个课间都要上厕所,还动不动就饿。
不久前,阿朵突然瘦了10斤,夜里经常小腿疼痛,家人以为她缺钙了,赶紧带她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儿科生长发育门诊就诊。一查,竟然是糖尿病,已经出现了糖尿病性酮症,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出现酸中毒,抢救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未成年人也可能患糖尿病,以 4~6 岁和 10~14 岁多见
在中大八院儿科,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阿朵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7%,空腹血糖高达16.3mmol/l,是正常的两倍多。
门诊医生熊远青果断判断是糖尿病,赶紧把阿朵收治入院。在敖余森主任医师及赵杰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制定了一套细致的胰岛素降糖、饮食运动指导及糖尿病知识宣教治疗方案,阿朵的血糖在入院第二天控制到了安全水平。
糖尿病是大人、老人家才有的疾病,小孩子怎么可能患糖尿病呢?原来,在 15 岁以前出现症状的糖尿病,被称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各年龄均可发病,小至出生后3个月,但以 4~6 岁和 10~14 岁多见。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能够降低血糖的物质。和成人糖尿病不同,成人多数是2型糖尿病,是由于机体对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血糖升高。而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中,有90%~95%以上的儿童属于1型糖尿病,是人体产生胰岛素不足造成的血糖升高,因此大部分糖尿病儿童需要终身给予外源性的胰岛素治疗。除了1型和2型糖尿病,极少部分为特殊类型糖尿病,而阿朵的具体情况,还在等待基因检测的进一步确诊。
无独有偶,这是中大八院半个月内收治的第二个确诊糖尿病的未成年人了。今年3月中旬,14岁男孩小江(化名)也是因为口渴、呕吐到急诊就诊。小江的情况更是危急,他出现了胸痛胸闷、烦躁的症状。急诊立即予心电、血氧监测、低流量吸氧,开通双静脉通路,并完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随机血糖29.84mmol/L,尿葡萄糖阳性( ),尿酮体阳性( ),确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过儿科医护人员紧张抢救和细致护理,小江终于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
未成年人糖尿病易误诊、漏诊,口渴恶心及时就医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糖尿病的特点,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低,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总患病人数不少。儿童糖尿病起病多急骤,其中有1/3到1/2是以酮症酸中毒症候群起病,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发生率越高,临床中易误诊、漏诊,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
治疗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了预后。尤其是重度糖尿病的患儿。
中大八院儿科负责人敖余森提醒,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而未成年人年龄小,对饮食、运动等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对糖尿病的认知不够。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可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家长和社会需提高对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认识和识别能力,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
当孩子出现多饮、多尿、消瘦等情况时,需警惕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可能。特别是出现烦渴、恶心、呕吐、腹痛、关节肌肉疼痛、呼吸深快、呼气中带有水果味等症状时,需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能吃能喝却日渐消瘦,4岁孩子患上糖尿病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白菲斐 陈海华 李燕妮
提起糖尿病,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中老年人或是肥胖人员的形象,然而,在湖北襄阳市妇幼保健院,却接诊了一位4岁的糖尿病患者,不仅年龄小,还非常瘦。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成斌提醒,儿童如果出现“三多一少症”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4岁的乐乐,近1个月似乎特别爱喝水、特别能吃饭、特别能尿尿,但肉眼可见比以前消瘦。一开始,乐乐的爸爸妈妈并没有重视,但最近一周,爸爸妈妈发现乐乐不玩耍了,精神也越来越差,于是带着乐乐来到襄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
乐乐的样貌,引起了该科副主任医师王成斌的警惕,他立即给乐乐进行了末梢血糖检测,乐乐的血糖值竟然高达25.6mmo1/L(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尿常规显示:酮体3 ,葡萄糖3 ,潜血1 ,蛋白质2 。
“糟了!乐乐可能是发生了儿童危急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王成斌当机立断,将乐乐收至儿科PICU 病区,并在李静娈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紧急抢救治疗。经检查,乐乐被确诊为“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6小时的有效治疗后,乐乐的病情趋于稳定,2天后转出PICU病区来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住院期间,工作人员对乐乐的爸爸妈妈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家属正确使用胰岛素笔,合理监测血糖水平,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乐乐血糖逐渐稳定在正常水平内。
王成斌介绍说,糖尿病是终身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儿童糖尿病中90%是1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的终身替代治疗,且需在自我监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和饮食管理、运动治疗等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而治疗的目的是消除高血糖引起的临床症状,积极预防并及时纠正酮症酸中毒,纠正代谢紊乱,力求病情稳定,使患儿获得正常生长发育,保证其正常的生活活动,预防并早期治疗并发症。
王成斌提醒,当家长知道孩子患上糖尿病时,应该积极面对,使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自律的精神。“许多患上糖尿病的儿童,长大后身心健康,都能成为社会中优秀的一员。”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