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徐鑫糖尿病(徐鑫糖尿病人)

北京卫视 0
文章目录:

「生命缘」今日21:10播出《生命之礼》与《保住自由》

《生命之礼》

赵旭,今年30岁,河北沧州人,这次怀上三胞胎已是她第二次怀孕,大女儿汐汐今年已经八岁了。赵旭的这次怀孕是自然受孕怀上的三胞胎,概率仅有七十万分之一,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幸运的事儿。但赵旭的老公刘洪林来说,一个人要养活一家子,这是他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无论生活压力再大,也阻挡不了夫妻俩对孩子的爱。

如今,赵旭怀孕已到36周,为了三胞胎出生时能更健康,赵旭很想坚持到37周足月。但由于赵旭之前做过一次剖宫产手术,在她的子宫上留下了一道瘢痕。现在,三个宝宝总重量已经高达20斤,而子宫瘢痕处的厚度仅剩1.2毫米。如果再坚持下去,瘢痕处随时都有破裂的风险,将危及母子四人的性命,所以医生建议尽快终止妊娠。

此次手术风险难度极大,由于赵旭身材肥胖,背部脂肪层过厚,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很难找到背部的脊椎间隙。而麻醉后,赵旭很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而一旦血压下降,就会造成肚子里的胎儿缺氧,出现呼吸窘迫,更严重的是出现胎盘早剥,胎死宫内。另外,赵旭由于是瘢痕性子宫,如果瘢痕处一旦出现粘连,那么很可能延误手术时间,胎儿在娩出的过程中,就可能会造成呼吸窘迫综合征。而且三个宝宝都是臀位,医生必须通过牵拉足部,将胎儿娩出,在娩出过程中,有造成胎儿的下肢骨折的风险。由于是三胎妊娠,胎儿产出后,子宫容易出现收缩乏力,出现大出血,危及生命。

面对风险重重的剖宫产手术,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产科的曹艳敏主任以及她的团队,能否守护母子四人性命安全呢?

《保住自由》

糖尿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近些年随着患病率的上升,糖尿病所带来的疾病负担越来越严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中国是糖尿病的重灾区,中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高居全球首位

今年39岁的徐鑫,已经有15年的糖尿病病史。过去他总是潇洒恣意,爱吃爱玩,从不在意血糖控制。没想到,今年年初,却因此而付出了代价。

春节期间,徐鑫的脚趾被鞋磨破了一个小口,没想到短短十几天时间,他左脚的伤口从一个不足1厘米的小口,发展到严重的感染、溃烂。原来,徐鑫患上了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糖状态下,肢体血管堵塞、神经麻痹,一旦有伤口就难以愈合,腐烂破溃。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生率高达11%,其中有20%的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患者常常需要截肢来保住性命。但是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王江宁大夫,看到徐鑫只有39岁后,希望能够让他接受更好的治疗,尝试保腿。可是截肢仅仅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是想要保住,却是个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进行7次手术才能完成。中间有任何意外,就可能功亏一篑。

面对生命和自由的抉择,徐鑫选择相信医生。在医患共同的努力下,徐鑫能否保住自由?

今日21:10,北京卫视《生命缘》,敬请关注!

这种越来越“年轻化”的病,千万要警惕

11月14日

联合国糖尿病日

据估算

我国糖尿病患者规模已超9700万

大约每14人就有1人患病

频频带你全面了解下「糖尿病」

01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主要分三种类型:1型、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接受治疗并接受随访。发病机制主要为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

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该类型发病人数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可通过药物和调节生活方式联合治疗,控制病情。

妊娠期糖尿病: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才出现的糖尿病。大多可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血糖。分娩后可恢复,但也有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可能。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特点

如果你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就要小心了!即“吃得多、饮得多、尿得多 体重减少”

如果抽取静脉血测得的血糖达到以下指标,很有可能就患有糖尿病了!

(△图源:央视新闻)

注:妊娠糖尿病不适用于此法诊断

糖尿病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图源:央视新闻)

糖尿病更折磨人的是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引起失明、肾衰、糖尿足病(严重者需要截肢)、心脑血管疾病等,对身心健康伤害极大。

02 哪些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患者近1.3亿,居全球第一。今年4月,中国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在线发表中国最新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很多人在糖尿病前期时,并不自知

如果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你就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务必提高警惕

  • 年龄≥40岁
  • 超重与肥胖
  • 高血压
  • 血脂异常
  • 生活中经常久坐
  • 糖尿病家族史
  • 妊娠糖尿病史
  •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以下这些前期征兆也应警惕!

(△图源:央视新闻)

03 这些糖尿病误区你“中枪”了吗?

糖尿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

39岁的徐鑫以饮料代水,已有15年的糖尿病病史,今年年初患上了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即将面临截肢。

35岁的杨天真,为治疗糖尿病切掉半个胃,她在微博中写到“我糖尿病已经六年了”,患病那年,年仅29岁。

23岁的电竞选手Uzi发文宣布退役,因患上糖尿病导致身体条件下降。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临床上发现,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30岁以下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也明显增加。我们眼中的“老年病”正在危害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心健康。

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就是最大的“凶手”: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经常熬夜不规律的作息、缺乏运动等等导致年轻“糖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专家这样解答(央视频号:央视一套)

糖尿病是吃糖太多引起的?

(△图源:视觉中国)

糖尿病的成因有很多,一般受遗传、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爱吃糖与糖尿病发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吃的糖与血糖也是两个概念。

无糖糕点没有糖就可以放心吃了?

无糖糕点虽不含人工添加的蔗糖,但仍可能含有淀粉、葡萄糖浆、麦芽糖浆等配料,它们升高血糖的能力也很高

04 如何预防或控制糖尿病?

“管住嘴”

饮食控制是预防或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吃了。需要控制的是“总热量”,无论是吃主食、副食、水果等都需要考量它所含的热量,做到合理配餐,平衡膳食

(△图源:视觉中国)

  • 主食定量,建议粗细主食搭配食用,其中全谷物、杂豆类应占到主食总量的1/3。
  • 餐餐都要有新鲜蔬菜,常吃鱼禽、畜肉适量,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等加工肉类制品。
  • 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升糖指数水果。
  • 建议调整进餐顺序,在一餐的最后吃主食,做到细嚼慢咽。

“迈开腿”

坚持运动,强身健体!每周3-5天,每天半小时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建议进行走步、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要注意适度,不宜给身体带来过大负担,不建议老年患者参加剧烈运动。

“健康生活”

(△图源:视觉中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和改善糖尿病也有重要作用。放下手中的饮料、奶茶、甜品等,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给自己过大压力,这样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广州这家医院15年肺移植232例,一半换肺因慢阻肺

60岁的李林(化名)是名严重的肺气肿病人,有多年抽烟史的他,需要无创呼吸机才能生存,每天只能窝在家里,毫无生活质量可言。换肺成了唯一的出路。身高1米8的李林,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供体肺,完成了手术。令医生印象深刻的是,李林在手术室即可拔去气管插管,不到三周出院,如今处于康复期的他已经可以出门四处走走看看了。

给李林换肺的,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肺移植团队。这家医院早在2003年11月22日即完成了华南第一例成功的肺移植手术,到今天刚好是15周年。

广医一院肺移植团队负责人徐鑫主任告诉记者,截止2018年11月,广医一院共完成肺及心肺移植232例,其中心肺联合移植10例。今年截止目前共完成肺移植手术59例,这一数字在华南位列第一,在全国排第二。

2018年,广医一院成为全国首家能够采用自有技术实施体外供体肺灌注术(EVLP)并成功用于临床的医疗机构。而应用肺移植快速康复技术,包括早期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等,使得超过7成患者1月左右康复出院。

肺移植最难是抗感染

“需要换肺的肺气肿病人,通常肺部膨胀得像气球,而回缩起来却像慢动作,弹性很差,肺部通气状况已经无法供应给身体所需的氧气。”徐鑫主任介绍,走两步就喘,爬楼梯更是不可能,这样的病人通常“生不如死”。换肺成为换取新生的唯一路径。

与其他器官移植相比,肺移植手术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是感染。一方面,术后的抗排斥药会让人体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肺脏直接和外部大气环境相衔接,感染风险很高。因此,肺移植比其他脏器移植的要求更高。在如何抗感染上,广医一院的肺移植团队有坚强的“靠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今年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广医一院呼吸专科位列全国第一,胸外科排在第五,ICU排在第十。

数据显示,目前广医一院肺移植手术成功率超过95%,1年生存率约90%,3年生存率达到70%,5年生存率也有50%,达到国际水平。

徐鑫主任介绍,因肺气肿而接受肺移植的第一个患者是一名60多岁的老人,因为严重的肺衰竭而不得不换肺。在肺移植后,这个老人还继续工作并出国旅游。这位患者存活了13年多,最终因前列腺癌在年近80岁时去世。这样的移植后存活时间,在国际上也居于前列。

此外,随着肺移植手术的改进,从前需要前胸到后背开大切口差不多一尺长,如今手术切口可以缩小到一个手掌长左右,也有利于病人身体功能的恢复。

换肺病人一半因慢阻肺

“一半的肺移植手术病人,都是慢阻肺。”徐鑫主任告诉记者。

今年11月21日是第17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始终不晚,重视气道疾病的管理”。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是老百姓常说的“老慢支、肺气肿”。现代社会中,由于吸烟,雾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吸入,慢阻肺的发病率极高。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的慢阻肺患病率达13.7%,总患病人数约有1亿人,已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常见慢性疾病。

不过,并非所有慢阻肺病人都需要换肺,长期有效的管理,可以延缓病情加剧,改善生活质量。徐鑫主任给慢阻肺病人四个建议: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决不吸烟;二是找一个呼吸内科医生做好慢病管理,尽量与医生成为朋友;第三是控制好病情,不要让内科病发展到需要外科医生来处理的地步;第四,如果真到了要换肺的程度,也不要害怕外科医生。“一个好消息是,在肺移植病人中,慢阻肺病人的手术和康复都比较顺利。”

徐鑫主任介绍,广东省的器官捐献工作开展得很好,排在全国第一,供体肺目前相对充足。需要纠正的一个误区是,肺移植并非只能做一次,事实上病人有多次移植的机会。“2007年,有位57岁的病人换了右肺,2012年,这位病人又换了左肺,目前病人已经68岁,状况还不错,以后会不会需要第三次移植?我想只要有需要,就仍然有机会。”

【医生简介】徐鑫,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胸外科病区主任,器官移植科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肺移植学组副组长,国家卫健委肺移植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肺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2011年博士毕业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15年于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进修。从事微创胸外科及肺移植专业十余年,对该两个领域的前沿技术有深入了解及丰富经验验。编写微创胸外科专著2部,作为专利设计人获得胸外科相关器械专利10余项。

【记者】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