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治糖尿病高手(根治糖尿病的神方)

北青网 0
文章目录:

“天堂需要我去治糖尿病”四川名中医亓鲁光逝世,生前扎着针坚持看诊

8月5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多位知情人处了解到,四川省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医师亓鲁光教授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医治无效,于8月4日下午在成都去世,享年71岁。

亓鲁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表示,早在5月5日下午,亓鲁光在医院门诊出诊时,就已感到头隐隐作痛,有些不舒服,大家都劝她回去休息,但是她说: “病人来一趟不容易,我给他们看完吧。”亓鲁光一边接受扎针的治疗、一边给病人看诊,直到最后一个病人离开诊室。

亓鲁光扎着针坚持看诊 图据 亓鲁光学生王冰冰

8月4日晚间,亓鲁光的朋友圈发布了一则图文,两张图片为她生前在海边灿然大笑,面向蓝天展开双臂的照片。配文为:

“各位,再见了。天堂需要我去治糖尿病,帮着造小baby去了。想我的话就8月6日上午9点,成都东郊殡仪馆‘悼念大厅’来送送我吧(需要48小时核酸哦)”

知情人透露,该条朋友圈为亓鲁光的儿子,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熊文汇代为发送,“希望人们永远记住她开心的样子。”

亓鲁光4日晚朋友圈 图据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据了解,亓鲁光擅长治疗代谢紊乱综合征、肥胖;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善于用中西两套方法处理疑难病,特别是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如糖尿病坏疽、皮肤病变、神经病变、肾病等西医难治的并发症,用中药治疗均取得可喜的疗效。

公开资料显示,亓鲁光于1951年10月出生,为主任中医师,修中医内科专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7年。她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第5批、第6批名中医指导老师,曾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四川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成都市科学进步三等奖,发明专利多项,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在德国爱思唯尔科技出版社出版。

年轻时的亓鲁光

红星新闻记者 刘珂君 综合报道

奥森跑步14年战胜糖尿病抑郁症,65岁物理学教授写出中国版“跑步圣经”

奥森公园,是京城跑友们心目中的“跑步圣地”。14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有一位老人的身影总是按时出现在这里,他就是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林。坚持跑步,不仅让他有效控制了血压和糖尿病,治愈了抑郁症,还成为跑友圈中的“奥森传奇”。

为了与更多人分享他的跑步心得,作家出版社近日整理出版了曹林的《奥森日记》。有跑友把这部日记称作“中国版《跑步圣经》”,而曹林更愿意把它当做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些总结,“相信它会对很多人有所帮助,也会有很多人需要它”。

坚持跑步14年,他治好了糖尿病

2000年,曹林从东北来到北京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抗肿瘤抗病毒纳米药物研究。因为工作环境的变化,他开始频繁熬夜,也放弃了以前喜欢的运动,加上酷爱肉食,不知不觉间,身高不到170厘米的他,体重已达172斤。慢慢地,他感到了身体的异常。“最困难的是出门系鞋带,弯腰下去,中间隔着凸起的肚子,真是千难万阻,气喘如牛。”他回忆,那段时间自己常常在课堂上有要晕倒的感觉,“从一楼走到四楼实验室,要歇四次,还会把内衣湿透”。

奥森冬跑

到医院一检查,曹林的餐后血糖值已经达到30左右,是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前兆。2006年初,他住进了医院,除了重症糖尿病,还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和抑郁症。医生告诉他:“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你需要终生服用药物,或依赖胰岛素来生活。”这使他的心情更加灰暗。

20天后,当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出院时,护士长追了上来,她说:“你别灰心,曾经有人靠跑步控制了糖尿病,但是也需要为此终生坚持不懈,不知你是否能有这种决心和毅力。”这番话为曹林点亮了一盏心灯,他立刻回答:“只要靠吃苦能做到的事,我都能做到。”

从那时起,他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跑步。刚开始,他只是徒步,慢慢地,从跑400米,到能跑1000米,到后来可以跑10000米,跑步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运动和节食,半年时间内,他的体重就由172斤减到了125斤。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由每次两片,到一片,到半片,到四分之一片。最后,完全停用了药物,只靠跑步和饮食疗法,控制甚至治好了糖尿病。

这14年来,不管电闪雷鸣,不管风雪严寒,曹林从未停止过跑步。他还参加了多次马拉松比赛,并用3小时50多分钟跑完了全程。他的故事也在跑友圈中逐渐传开,有人叫他“奥森老人”,也有人叫他“奥森传奇”。“我对这些溢美之词总感觉不好意思。”曹林说,“我只是做到了大家都能做到又都没有去做的事。”

抑郁症消失,他更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

曹林告诉记者,糖尿病人大多伴随有抑郁症。“当处于抑郁状态时,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紊乱,导致血糖升高。反过来,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又会使病人更加悲观失望,加重抑郁状态。”在最严重的时候,曹林甚至感觉到,自己对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即便是亲人的亲情,即便是追求奋斗了几十年的科研事业,也都感觉淡漠。”

作者和孙英杰,3次北马女子冠军

在坚持跑步之后,不仅血糖、血压得到了控制,他的抑郁症也慢慢消失了。“原来对未来那种无望无助的情绪改变了,心里的大石头没有了,变得平和清爽多了。”从科学角度来看,曹林认为,“跑步可以让人释放出大量的荷尔蒙和多巴酚,产生异乎寻常的快感。长期坚持跑步,抑郁症就会缓解或彻底痊愈。”

跑步也让曹林越来越年轻。“锻炼使我的体重一直保持在125斤左右,臂部腿部和腹部肌肉力量都较强壮,有时还跟朋友相互炫腹呢。跑步的人,脸上还不易长老年斑。因此,虽然知道自己已经是老人了,但只要跟年轻的跑友们在一起,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年纪。”

在他看来,跑步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怡情悦性;既可磨砺心智,又可体道明理。“跑者都会不自觉地把跑步精神化,它不是展露给别人看的,而是对人生意义的美好追求。马拉松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认识,铸就了我坚韧不拔,随遇而安,不慕虚荣,永远低调,永不低头的内心世界。”

14年的跑步生涯,让曹林的心态也有所变化。“刚得病时觉得生死面前,都是小事,活着就好,在生死的问题上过于看重‘死’的那一刻,而不太在意生活中的小事情。”他说,“现在年纪渐老,却反了过来,对死看得淡了一些,更多的抱着‘哭着来,笑着走’的态度,更加重视的是生活里面的细节,更加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觉得应当更好的品味生活里面更加细致的味道。”

写下200多篇日记,结识全国跑友无数

从靠吃药控制疾病的糖尿病人,到不用任何药物控制血糖的正常人;从只能跑很短的距离,到能用四十几分钟跑完十公里的路程。2012年时,曹林已由以前的大胖子,变成身材略显消瘦的跑步达人了。

当时,很多朋友都鼓励他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让更多人通过跑步找回健康。于是,他开始在QQ上写跑步日记,写给自己也写给跑友们。“从那时到现在,从未间断过跑步和写跑步日记。”这些年来,他写了200多篇日记,不仅记录跑步心得,也将跑步生活的人事见闻和人生思悟,融于文字之中。

因为文笔优美,还兼具故事性和哲思,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追看他的跑步日记。“现在, QQ上我有2000多好友,加了1000多个群。跑步圈里知道我的人就更多了,全国各地的都有。我也到各地去跑马拉松,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而他们经常用网名称呼我——黑龙。”

在他的跑友中,有马拉松的世界冠军,也有只为健康而跑的业余跑者;有充满活力热情的年轻人,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中老年人,也有癌症患者、盲人、糖尿病患者。中国女子马拉松记录保持者孙英杰就和他相识在奥森公园,她感慨地说:“黑龙老师在书中回忆了我2014年第一次与他在奥运森林公园里冒着小雨跑步的温馨往事,以及我个人马拉松生涯的甜酸苦辣……时隔六年,我们仍旧一同奔跑在马拉松的路途上,正如黑龙老师所说,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尽管结识了众多跑步高手,但曹林说,他心目中的偶像还是自己。“我跑了14年,从没中断过,像每日三餐一样定时定量完成任务。每当遇到困难时,身体里总好像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是坚持,另一个是退却,最后那个坚持的人胜利了,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疫情期间,一天做2000个深蹲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曹林一度无法外出跑步。从1月23日开始,他把跑步改为在家里做深蹲。“每两天做一次深蹲,一次做2000个,外加100个仰卧起坐和100个俯卧撑。”当听到这组数字的时候,记者非常惊讶,曹林解释,“这种快速深蹲与普通的深蹲有所不同,蹲得不那么深,但要求蹲起的速度快,实际上类似于混氧跑或间歇跑,既能提高腿部的力量又能提高速度耐力,感觉上相当于中等强度跑10公里或慢跑20公里。”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曹林又回到了他钟爱的奥森公园。“很可能我是第一个进入森林公园跑步的人。”他在日记中写道,“那年的除夕,正下着大雪,公园还没修好,我从一处没封好的路口进入公园。公园里面瑞雪飘然,树影婆娑,近处不见路径,远处像有无数个瑞兽在蹲踞窥探。我一边跑一边暗暗的祝颂,感谢上帝,感谢北京市,为我修了这么大的一个大园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奥森跑步,以至于周末跑步都感到有点拥挤,但曹林总是能在其中找到曲径通幽之美。“北园里有个北山,山下有几片湖水及河流环绕,峰回路转,山水相连,信步走去,有时大半天找不到出路。如果约上三五好友,带着吃喝,在湖边小榭或草地上聊天看书,可消磨整个假日。奥森的好处还有四季的变化,春天沁人心肺的花香、夏天的百亩向日葵花和薰衣草。如果在秋冬的凄风苦雨或冬天的大雪纷飞中跑步,会体验到人类的各种不同感受。”

从小就爱看书的曹林,赞赏海明威平静简练的语言、新闻报道式的格调,也喜欢米兰·昆德拉笔下绝妙的幽默和深邃的哲理。正因为如此,他的《奥森日记》在平实中也闪烁着文学的色彩。“年已65岁了,忽然有了想继续写作的想法,自己也感觉奇怪。但是这个想法却像升起的炉火一样,慢慢在扩大和燃烧。”曹林说,如果这本书评价好,他会继续写下去,可能会尝试写一写纯文学的东西。他还幻想着,能到山上去住,或住在小岛上,每天跑步、看书、写作。(照片由作者曹林提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俐

编辑:关一文

流程编辑:吴越

岭南经方--刘志龙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经验介绍

刘志龙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经验介绍

原创 王艺霖 刘志龙工作室

1. 重视病因,详察病机,因地制宜

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立论,在治疗上也多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原则。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湿,当地居民贪凉,喜饮凉茶,恣食生冷,内伤脾胃之阳。加之岭南多湿,湿邪易阻滞气机,影响脏腑功能,临床所见患者以脾肾阳虚夹湿者居多。因此,刘教授认为,消渴病机,虽以阴虚燥热为主,脾肾阳虚亦不少见,在消渴病的治疗上,不能拘泥于滋阴清热之法,而应详察病机,因地制宜,辨证论治。

2. 寒热为纲,活用经方,辨证论治

刘志龙教授在治疗临床表现为热性的消渴病时,常用玉液汤为基础方以益气养阴清热。其中,热证又可分为肺胃热盛证与肠道湿热证。肺胃热盛证常表现为口渴甚,食欲旺盛,大便干燥,怕热,汗多,舌红苔黄,脉洪大。《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22条指出:“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治疗肺胃热盛证多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方加减。肠道湿热证常表现为烦热、口黏、小便短赤、大便黏不爽、下痢臭秽、舌红苔黄腻,治疗常用清热利湿之葛根芩连汤为主方加减。临床上,若伴有舌红、苔黄干、口渴,或腹泻、心率偏快,或伴有颈项强痛,腰腿痛者,应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最为适宜。

刘教授在治疗临床表现为寒证的消渴病时,常用附子理中汤为基础方加减,以温补脾阳。《素问·本藏篇》言:“脾脆,善病消瘅。”清·楼英在《医学纲目》中论述了消渴病机:“饮食不节,劳倦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以甘温之药为主。”胰腺功能衰退,与中阳不足有关,故治疗时需要振奋脾阳,才能使胰腺功能活跃,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临床中,寒证多分为脾阳虚证与肾阳虚证。脾阳虚者常表现为口不渴,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治疗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常加枳壳、厚朴等理气药,促进胰岛素分泌;脾虚湿盛者,加白术、苍术、茯苓。肾阳虚者多表现为畏寒,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脉沉弱,治疗以温阳利水之金匮肾气丸或真武汤为主方。

消渴病在临床中亦常见寒热错杂证。《伤寒论》厥阴病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论述了厥阴肝经为病,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证之机理。消渴病的发生与厥阴肝之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所云:“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主症”。刘教授临床中见口干口苦、视物模糊、胸闷气短、腹胀、大便溏泄、舌干少苔、脉弦涩者,表现为上热下寒证时,首选清上温下之乌梅丸。方中,乌梅生津止渴,敛泄肝木;人参益气补脾生津;干姜、附子、细辛、桂枝、蜀椒温肾祛寒;黄连、黄柏清解郁热。

临床中对于一些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刘教授运用经方治疗,亦收良效。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肾水范畴,证属湿热者,刘教授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以解毒利湿消肿;肾虚水泛者,常用真武汤以温肾健脾利水;蛋白尿者,加山药、芡实、金樱子;血尿者,加白茅根、侧柏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血痹范畴,《金匮要略》曰:“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刘教授临证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地龙、全蝎等活血通络之品。如患者手足寒、四肢麻木怕冷,常用当归四逆汤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糖尿病性胃轻瘫属中医痞满范畴,临床中症见胃脘痞满、纳差、呕逆肠鸣的患者,刘教授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平调寒热,消痞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