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或年(糖尿病年糕)
糖尿病与长寿关系被发现,柳叶刀:30岁患糖尿病,寿命或缩短14年
84岁的张大爷和邻居刘大爷诉苦,说自家30岁的孙子前两天确诊“糖尿病前期”。
刘大爷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了,对于糖尿病知识都有一定理解,说道:“这糖尿病前期还不算糖尿病患者,积极干预是可以逆转的!”。
张大爷无奈道:“道理我都懂,但孙子和我隔着辈分,我说的他都不听,可把我愁坏了。”
“糖尿病可不是小事,研究说了,越早得糖尿病,这个寿命就越受影响。”
“还有这种事?那我可得好好说说他,再怎么样也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种慢性病,但有种糖尿病却很特殊,攻击性很强,那就是——早发2型糖尿病。
一、柳叶刀:30岁前患糖尿病,寿命缩短14年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疾病,通常通过良好的血糖管理可以实现与疾病共存的生活状态,对生命不构成直接威胁。
然而,早发2型糖尿病却比较特殊,它极具攻击性,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慢性、渐进性糖尿病大相径庭。
早发糖尿病指的是40岁之前确诊,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早发2型糖尿病患病率大概为10-15%。
与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拥有更高的体重指数(BMI)、更高的血压、更高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脂浓度,以及血糖控制的迅速恶化。这些不利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者过早死亡。
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与未患糖尿病的人相比,在30岁、40岁和50岁被诊断患有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将分别缩短约14年、10年和6年,可见早发糖尿病对寿命的影响。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昕指出,早发型糖尿病的病情复杂,其病因多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三点:首先,年轻人普遍存在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久坐少动、频繁食用外卖等,这种高脂、高热量、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为糖尿病的发作按下了“加速键”。
其次,体重和腰围的增加,尤其是超重和内脏脂肪过量,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进而降低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最后,遗传因素和家庭生活环境也对早发型糖尿病的发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对于早发2型糖尿病,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保持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我们可以有效减少早发糖尿病的风险。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人重视自己的血糖指标。那血糖偏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开封市人民医院主管检验师李庆敏表示,虽然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一个显著特征,但高血糖状态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
有时,血糖水平的暂时上升可能是由于特定原因所致,如前一天晚上过量摄入高糖分食物。此外,某些应激情况,如感染、昏迷、手术或分娩等,也可能引发血糖的短暂升高。
这是由于在这些情况下,人体会释放过多的糖皮质激素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血糖水平一过性升高。然而,一旦这些诱因被消除,血糖水平通常会自然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哪怕是确诊了糖尿病,糖尿病的控制标准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的浓度也会不断增加,所以标准就没那么严格。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针对65岁以上的老年糖友的血糖控制目标进行了明确更新,这些目标并非大众认为的“空腹血糖必须<7mmol/”。
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健康状态”和“是否应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两项指标来个性化推荐。
身体健康主要是看有无慢性病,如卒中、高血压、1~3期慢性肾脏病、骨关节炎等,低血糖风险较高药物则包括胰岛素、磺脲类、格列奈类药物等。
1、健康状态良好的老年糖友
健康状态:无共病或合并≤2种除糖尿病外的慢性疾病。
血糖控制目标:未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7.2mmol/L之间;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8.3mmol/L之间。
2、健康状态中等的老年糖友
健康状态:合并≥3种除糖尿病外的慢性疾病。
血糖控制目标:未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8.3mmol/L之间;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6~8.3mmol/L之间。
3、健康状态差的老年糖友
健康状态:合并≥1种治疗受限的慢性疾病(包括转移性恶性肿瘤、需氧疗的肺部疾病、需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晚期心力衰竭),且预期寿命较短。
血糖控制目标:无论是否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都应控制在5.6~10.0mmol/L之间。
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数据,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已攀升至30%。这意味着,约有7813万老年人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其中绝大多数(超过95%)为2型糖尿病。
此外,还有45%-47%老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这一群体也面临着较高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除了饮食因素,日常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做好以下4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远离和控制糖尿病:
1.戒酒、少喝饮料
酒精摄入过量往往伴随着高能量食物的过量摄入,这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同时,过量饮酒还会损害胰腺功能,引发肝脏损伤,增加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戒酒,并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选择饮用白开水、淡茶或咖啡。
2.控制油、盐、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保持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至关重要。
过多的烹调油和肥肉摄入会导致能量过剩,增加肥胖风险,进而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产生不利影响。
3.每周运动150分钟
运动是降低血糖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还能减少肥胖风险,避免胰岛素抵抗。
成人最好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此外,还可以结合抗阻运动来增强肌肉力量。
4.别熬夜早点睡觉
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胰岛素的调节能力。
研究显示,与每天睡足7小时的人相比,睡眠时间不足,每天少于5小时睡眠时间的人,在25年内被诊断出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的风险更高。
糖尿病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饮食、运动、睡眠等多个方面。通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健康速递 | 30岁、40岁、50岁患上糖尿病,分别会减寿多少年?》.中日医院.2023-10-11
[2]《血糖高一定是糖尿病吗?》.开封市人民医院.2023-12-15
[3]《超过65岁,空腹血糖控制到多少才合理?2024年新标准公布,不是7mmol/L!》.糖尿病之友杂志.2024-02-22
[4]《11万人研究发现:经常吃这些食物,更容易患糖尿病!竟不是油和肉……》.健康时报.2023-12-2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未来10到20年或迎来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高峰期
中青在线讯(杨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原春琳)近日发布的《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醒:若不在特定人群范围内给予干预,未来10~20年,中国会迎来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的高峰,给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带来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报告》给中国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画像: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60岁以下的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比例超过50%;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因依次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梗阻性肾病和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的病因谱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的中位住院费用比非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出30%;慢性肾脏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合并冠心病、心衰和脑卒中的比例分别为18.2%、16.0%和12.9%。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际上,糖尿病肾病是导致尿毒症的主要病因,而既往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中,约一半由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与发达国家的疾病构成明显不同。《报告》称,随着近30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与发达国家报道的患病率水平相当,糖尿病肾病已取代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位病因。
《报告》详细分析了因患尿毒症而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状况:血液透析是我国透析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91.0%);透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岁,比美国和日本报道的透析患者平均年龄要年轻;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患病率分别为402.18/百万人口和39.95/百万人口,透析患者的发病率为122.19/百万人口;透析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为45.5%,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为27.1%;透析患者的住院次数为1.8次/每人每年;透析患者在人群中占比与其高昂的医疗花费不成比例,具有“医疗费用放大器”的作用。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江华教授认为,近30年来,慢性肾脏病的死亡率在增加,而它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防治的技术和手段,而是很多人不知晓、缺乏科学的数据。中国有1亿多肾脏病患者,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如何做出中国的标准与指南,是一个挑战。
对此,《报告》执笔团队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一,亟需推动建立全国性的肾脏疾病监测体系,基于已有多源数据库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为肾脏病的监测与管理带来新的契机;第二,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特征存在明显地区和城乡差异性,需要加强基层医院肾脏专科资源的配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加快区域性肾脏病诊疗中心的建设;第三,糖尿病肾病为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的最常见病因,中国肾脏病的学科建设需要向糖尿病肾病倾斜,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杠杆、结合分级诊疗制度、以专业协会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工作,以降低因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所带来的沉重负担;第四,终末期肾脏病消耗我国大量医疗资源,建议提升我国透析服务的可负担性和可及性,包括提高医疗保障力度、加强全国尤其是基层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据介绍,由北京大学肾脏病学系和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报告》,基于4个全国大型数据库,由30位工作委员会成员历经12个月编写完成,在50名国内外咨询专家的支持下,统计了近100万例肾脏疾病患者资料,全面描述了我国慢性肾脏病和尿毒症患者的疾病特征及负担。(健康中国)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糖尿病与长寿关系被发现,柳叶刀:30岁患糖尿病,寿命或缩短14年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约1.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早期症状极其隐匿,很多患者难以发现,因此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渐渐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临床表现,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尿多、体重下降。
如果此时还后知后觉不及时干预,让身体持续处于高血糖状态,则可能出现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伤害多个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眼睛:高血糖会损害眼部的微血管,导致视网膜受损,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止会让视力受损,看东西模糊,严重还可能引发失明。
神经系统: 糖尿病性神经 病变是神经系统受损的结果,可引起感觉丧失、疼痛、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
心脏和血管系统: 高血糖可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炎症,增加心脏病、冠心病、中风等风险。
肾脏:20%~ 40% 的糖尿病患者可合并糖尿病肾病,因为持续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肾小球,逐渐导致肾功能衰竭。而这一并发症在早期可能并没有明显症状,有些患者可在运动后出现泡沫尿,因此需尤为注意。
生殖系统:糖尿病还可能影响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健康。男的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女的月经不调或影响生育。
皮肤:高血糖容易引起体内水分流失,导致皮肤干燥,出现瘙痒问题。助于改善皮肤干燥的情况。而在皮肤抵抗力弱时,也容易受到真菌感染,出现皮肤癣。
足部: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 病变和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足部感觉丧失和血液循环不良,这增加了患足部溃疡和感染的风险,严重甚至要截肢。
此外,糖尿病剑桥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团队发表在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越早被诊断出患有2型糖尿病,预期寿命可能会越短。
该团队对两项主要国际研究队列(新兴风险因素合作组织和英国生物银行)约150万参与者的数据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每早10年患2型糖尿病,预期寿命就会减少约4年。特别是在30岁时就被诊出2型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可能会缩短多达14年。
虽说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多项临床数据表明,其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饮食等。
2023年发表在《自然·医学》的一项研究就显示,全球每年有1410万例新发2型糖尿病,可归因于11条不良饮食因素,这也意味着,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来的”!
开展分析的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团队分析了184国糖尿病患者数据,发现导致全球2型糖尿病的三大关键不良饮食因素:全麦食物摄入不足、过量食用精米精面、大量摄入加工肉类。
而我国等东亚国家影响最大的单一因素是全麦食物摄入不足(35.8%),其次则是精米(23.8%)和未加工红肉(主要为猪肉)食用过多。
全麦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其中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食物在肠道中的吸收速度,减缓血糖升高的过程。
全麦食物的摄入不足会导致饮食中膳食纤维的不足,使得血糖更容易波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精细主食如大米和白面经过加工后,去除了大部分外层的胚芽和麸质,使其失去了原始谷物的纤维,摄入后会被迅速消化,引起血糖迅速上升。
如果大量吃这类高GI(升糖指数)食物,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从而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肠、火腿等,通常含有较高盐分和脂肪以及添加剂,长期高脂肪饮食可导致体重增加,引起胰岛素抵抗,而高盐饮食会加重自身血管负担,引起血压升高,加速糖尿病发生。
此外,常吃红肉也是糖尿病的“催化剂”,来自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每周吃两次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一提到糖尿病防治,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控糖。但实际上糖尿病的发生跟我们平时吃的糖没有必然关系。
糖尿病的“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而我们吃的糖主要指容易转化成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果糖、乳糖等,它们虽然最终都将以单糖的形式被人体吸收进而影响到血糖,但并不是引发糖尿病的“真凶”。
部分人极端的“弃糖”饮食是非常不可取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如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可能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严重会昏迷并危及生命。
据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糖尿病患者应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保持食物多样化。
而对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通过一定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也有一定逆转机会!
2023年7月,《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联合使用“500111”生活干预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预防效果更好,或可将糖尿病风险进一步下降17%。
2023年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悉尼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BMJ 子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一篇研究显示,每天进行中等至高强度运动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 UK Biobank 数据库中的59325名参与者发现,与每天运动少于五分钟的人相比,每天运动5-26分钟,糖尿病风险降低37%;每天运动26-68分钟,糖尿病风险降低59%;每天运动超过68分钟,糖尿病风险降低74%。
健康人群应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而糖尿病患者则应养成居家监测血糖的习惯,具体可参考《2022年中国高血糖防治指南》:成年人的空腹血糖数值为3.9~6.1mmol/L,餐后一小时血糖数值为6.7~9.4mmol/L,最多不超过11.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数值需≤7.8mmol/L,餐后三小时血糖数值需恢复正常水平。
如有异常,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必要时可能需要使用针剂。
参考资料:
[1]O’Hearn M, Lara-Castor L, Cudhea F, et al.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ttributable to suboptimal diet in 184 countries[J]. Nature Medicine, 2023, 29(4): 982-995.
[2]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Life expectanc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ges at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23 million person-years of observation.September 11, 2023DOI: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3)00223-1
[3]李晓华.患有糖尿病,饮食照着吃.《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3年第8期17-17,共1页
[4]杨帆,彭玉林,王平.基于“五脏”探讨糖尿病并发症及病因病机.《中医学》 2023年第5期996-1000,共5页
[5]卞令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3年第10期20-20,共1页
[6]罗光荣.警惕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预警.《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2年第3期62-63,共2页
[7]吴德先.糖吃多了就会得糖尿病?很多人都存在误解.《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2年第9期91-91,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