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筛(糖尿病自我筛查)
江苏:强基层惠糖友“两筛三防”再升级
9月24日,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江苏省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孵化联盟大会在南京举行。记者从大会上获悉,自2017年江苏省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孵化中心成立来,“省--市--基层”的帮扶模式持续推进,“两筛三防”(即筛糖尿病、筛糖尿病并发症,防糖尿病发生、防并发症发生、防并发症进展减少致死致残)糖尿病智能化管理系统将覆盖联盟基层单位,有效推动江苏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工作在基层的落地,提高基层医生对糖尿病的诊治能力,使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获益。
创新联盟发展模式,提升基层糖尿病诊治能力
糖尿病是危及国人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中国目前有超过1.3亿糖尿病患者。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老百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2017年,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确立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和江苏省级机关医院内分泌科两家内分泌学科为省级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孵化中心。
据江苏省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孵化中心主任、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教授介绍,孵化中心成立以来,创新了“省级孵化中心 市级分孵化中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盟发展模式,通过分中心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育、轮训、坐诊、对口精准传帮带等方式,上接省级内分泌孵化中心,下联基层机构的分孵化中心,培养基层医护骨干人才,提高基层对糖尿病的诊治能力。
孵化联盟不断壮大,惠及基层医患
目前,江苏省内分泌特色科室孵化联盟单位达300多家,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分孵化中心17家、协同孵化中心7家。中心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重点帮扶基层医疗单位,培训基层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单位197家,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建设验收合格单位60家,进修医务人员近300名。
据了解,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作为省级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孵化中心,不断升级优化孵化工作方案,持续扩大孵化覆盖面,加强省市孵化中心联动互动,努力提高基层特色科室建设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前不久荣获江苏基层特色科室省级孵化中心2020年度工作考核一等奖。
人工智能助力“两筛三防”,提升基层诊治能力
江苏省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孵化中心成立三年来,不仅制定出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分孵化中心标准、编写江苏省基层糖尿病“两筛三防”手册、三个“专家共识”作为指导基层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同时,江苏省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孵化中心不断创新模式,人工智能加持,助力“两筛三防”,推出“两筛三防糖尿病智能化管理系统”,计划将覆盖联盟基层单位。
孙子林教授介绍,“两筛三防”糖尿病智能化管理系统是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研究成果进行智能转化,更精准地进行糖尿病智能筛查、智能教育、智能转诊。“两筛三防”策略不仅强调良好的代谢控制在糖尿病并发症三级预防中的作用,更强调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并发症的筛查。
该平台上线运行后,基层医生可以直接输入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等基本信息,通过人工智能即可判断患者的情况,并指导患者完善相关检查,以及饮食、运动教育等。实现政府监管、省(分)孵化中心教学、社区管理的糖尿病管理联动机制。
孙子林教授表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糖尿病筛查能力,不断提高糖尿病诊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水平,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两筛三防”糖尿病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基层的落地,惠及更多基层糖尿病患者。(王倩 刘敏)
“1.15”津城大筛:更快,更“白”,更“Sunshine”
来源:津云
今天,是个值得铭刻的日子。
今天,天津解放73周年纪念日。
今天,天津众志成城抗击奥密克戎的第八天。
今天,天津开展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今天,天津发起推进社会面“清零”的总攻!
今天,@所有天津人,你们都是英雄!
清晨,“健康”来敲门。全市各区、各街镇、各社区,第三次全员核酸检测如约开始。没有大张旗鼓,满眼云淡风轻。看上去,是平稳、有序、心安、鼓励、团结和一如既往的幽默风趣。
我们,就是这么稳!
“隆园6栋可以发号啦!”听到组长指令。“叫楼组”的工作人员开始挨家挨户敲开6号楼居民的家门。
“大爷,您可以下楼做核酸了。”“大娘,给您号,下楼了。”
32层的楼,根本没有时间等电梯,“叫楼组”组长,也是这个社区的志愿者武健一路快走上下楼,和队员们逐门通知大家下楼做核酸。
“这一天得爬个几十层楼。”武健说,“叫楼组”的45个人都是社区青年居民,一直上下楼得体力好,他自己的微信步数这些天都是2万起步。
记者看到,每一栋的居民凭号牌下楼做核酸检测。“没有号牌的不给做,这样就能避免大家呼啦一下都下楼排队,造成拥挤了。”居民王女士说,“这招太好了。第一轮检测时候,大伙儿呼啦全下楼排队,那天风大,棚子都给吹散了,人又多,排队等了两个多小时才做上。从第二次开始,就发号了,一栋一栋地发,有号的下楼做核酸,人少了,等了也就半小时,就全做完了。今天看着人好像比上次更少。”
双街镇柴楼隆园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穆瑶告诉记者:“为了加快检测速度,今天我们又增加了两条检测通道,检测台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了8个。”
每条通道排队人员不多。“隔开一米距离,别离太近啊!”“现场秩序组”的成员正在维持每条队伍的秩序。队首一位,队尾一位,中间一位来回“巡逻”。这支队伍里都是居民志愿者和社区年轻党员。穆瑶说,这个组有30多人,也是“机动组”,哪个岗缺人就从秩序组往外调。
在湘江道台北路校区的操场上,河西区下瓦房街福建路社区的2670名居民在这里有序地进行核酸检测。
第三次筛查前夕,该社区对运作流程重新进行了细化。给每个居民发了一张卡片,卡上写着家庭住址和居民姓名,居民凭卡排队检测,做完核酸就把小卡片投到箱子里。如果有家庭成员没在家,就把名字写在背面,先做完的家人把卡片给没有做的家人,待全家都做完核酸,再把卡片投入到箱子里,最后工作人员清点卡片,就可以知道是否全部人员都进行了检测。
福建路社区书记主任赵维说:“为了减少老人排队时间,工作人员会在征求排队居民的同意后,给老人们一张绿色的卡片,让他们免排队优先检测。”
在检测现场,一位居民发来了求助信息,说今天早上回不去,家里现在只有两位老人,下楼不放心。志愿者孙颖就主动告诉这位居民:“没关系,你放心,你告诉我位置在哪儿,我去送两位老人下楼,再安全给他们送回家。”
今晨武清气温低至零下6摄氏度,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正式开始。相较于前两轮核酸检测,第三轮核酸检测更加顺畅、高效。检测点网络更加通畅,居民们的配合度越来越高,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上手更快了,整个核酸检测环节时间大大缩短。
第一时间做完核酸的居民禁不住感慨,“第三次核酸检测已做完,为天津速度点赞!”“速度嗖嗖的!”“今天早上做得更快了,十分钟!”居民们纷纷为又快、又科学精准的核酸检测流程点赞。
看着医护人员更为熟练地操作,居民泰然自若,完全没有了恐慌的心态,大家越来越坚信:众志成城,没有跨不过的坎,所有努力,都指向胜利!
“5号楼的居民,请携带身份证,下楼做核酸……”在红桥区咸阳北路街团结社区泉富家园小区,社区志愿者洪烨正在爬楼挨家挨户地敲门,通知居民朋友们做核酸检测,从第一次核酸检测开始,洪烨就一直在小区里面做志愿服务。
“辛苦各位工作人员了!他们提供的服务很贴心,我很满意!”刚刚做完核酸检测的泉富家园小区76岁居民张红说:“我做了三次核酸了,真是一回比一回强!逐渐精细化的服务减少了我们排队等候的时间,从我下楼到做完核酸检测,只用了不到十分钟!为所有工作人员点赞!”
在河东区常州道街道红城社区,2个采样场所,8个采样点核酸检测工作顺利进行中。截至上午10点30分,这里已经完成了90%居民的核酸采样工作。“太牛气了!好一个畅快了得!厉害了中国速度。”刚做完核酸检测的社区居民常鑫说,“这次速度更快了,服务更好了,我们真的要为社区服务点赞!”
南开区体育中心街时代奥城社区的胡先生对记者说:“我觉得核酸检测的流程越来越简化。二筛和三筛都是扫一下身份证就可以了。今天我八点多下来的,排队10分钟就做完了。而且现场志愿者给大家服务,秩序非常好。”胡先生是湖北人,他和家人说了天津的抗疫情况,家里人非常放心。
我们,就是这么暖!
“周大娘,慢点啊。”为了让身体不便和年幼的居民能够减少排队等候,双街镇柴楼隆园社区检测点开启了爱心通道。武健推着坐轮椅的周大娘用最短时间完成了核酸检测。对于一次次享受这样的照顾,周大娘特别感谢工作人员。“我们老两口身体都不好,我这腿也不跟劲儿,亏了有志愿者们帮忙,要不你说我们这老两口怎么办呢。”周大娘握着志愿者的手,连声道谢。
8岁孩子自己来做核酸?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小朋友的妈妈朱女士也报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这次核酸检测被派到了其他社区工作,而“三筛”这天只剩孩子独自在家。
“他妈妈昨天晚上就给我们打电话把孩子托付给我们了。希望我们能带着孩子做核酸,这肯定没问题。”穆瑶说,“我们安排了专人志愿者到家里接孩子,走爱心通道做检测,再将孩子送回家中,全程有人盯。家长做志愿者为大筛作贡献,我们必须要让志愿者放心。”
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辛劳付出,也赢得市民群众的爱戴。
“我们一早就过来做志愿服务,引导居民排队做核酸,现在身上都冻透了,居民一早就拿来了姜糖水让我们暖身子,真是太感动了!”1月15日,天津市正式开始第三次核酸检测。在河北区鸿顺里街道团结里社区,十四中教职工志愿者刘秋蔚告诉记者。
最让刘秋蔚感动的是,早上一家三口拿着暖宝宝给志愿者送过来。“这社区的居民真是太好了!平时,我们主要是教书育人,通过这次志愿活动也是给学生们做表率,大家一起抗击疫情。”刘秋蔚表示。
河东区红城社区里,一位穿着鲜亮颜色防寒服,带着鸭舌帽的“潮人”朱于中大爷,正拿着他的照相机记录着一幕幕齐心协力的抗疫瞬间。平时喜爱摄影的朱大爷将拍摄的画面做成视频,成为永恒的记忆留存下来。“这次核酸筛查,我看到了工作人员的辛苦,看到了小区群众的配合,看到了天津这座城市的担当。作为小区的一员,希望通过镜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支持这些抗疫英雄们!”朱大爷说。
“来来来,把这暖宝宝贴上!出太阳之前最冷了!”早上天还不亮,北辰区瞰景园社区居民田野来到检测点,撕开暖宝宝包装,递给工作人员。“贴在脚踝上,这样腿脚都更暖和一些!”他的“经验之谈”让大家都纷纷效仿!
10箱方便面、14个喷壶、3盒手套、8包暖宝、10包火腿肠,田野给社区工作人员送来了不少“补给”。
“社区工作人员忙着核酸检测,连饭都顾不上吃,挺不易的。咱也帮不上别的忙,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送点吃的和用的。”田野说,“咱大天津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得真不错!相信疫情很快就能过去,全民抗疫,有你有我!天津加油!”
我们,就是这么飒!
在天津西青区“三筛”的现场,有一个身影与众不同,她就是奥运冠军、天津市举重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书记佟文,作为天津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佟文像普通的志愿者一样,在社区核酸检测、居民服务的现场忙碌着。
“疫情来临了我第一时间就想到自己是党员,不能在家待着,就想着赶紧看看小区有什么需要干的。”佟文第一时间到了社区的大门位置,看到核酸检测现场人手不足,就在群里让党员、志愿者集结,把他们分为了不同的组,对应社区不同的分区,选好组长。
随后,佟文和志愿者一起去“扫楼”,挨家挨户地敲门、加微信、建群,把小区居民分不同的群里边,同时,他们还制作了电子表格,让大家“接龙”填写,谁做核酸谁没做核酸一目了然,提高了筛查效率。“遇到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我们就去家里告诉他们去做核酸。有的老人需要高血压、糖尿病的药,我们就帮助他们去指定医院的门特取药。还有一位39周的孕产妇,我们也给她做好了与相关单位的对接。我们还建立了食品物资供应群,对接食品集团及时进行物资供给。”这些天佟文干的活儿一件接一件,忙得不可开交。
在和平区核酸检测现场,志愿者中隐藏了不少文艺圈儿的“高手”,吹拉弹唱、能歌能舞,在寒冷的冬天为排队等候的居民群众解压打气,疏导情绪。他们积极向上、乐观热情的态度感染了现场的群众,获得了大家的点赞。
在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采样点,因为“把抗疫弄成了曲苑杂坛”而火了的街舞“大白”再次现身。他们是CHUC天津街舞联盟战疫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服务队召集人吉顺告诉记者,1月9日联盟发出《街舞青年战疫请愿书》,紧急号召全市街舞从业青年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仅仅4天,就有200多人参加。
“最开始,我们只是在舞蹈圈子里召集志愿者,报名的都是舞蹈从业者和爱好者。后来在网上火了之后,很多圈外的年轻人受到感染,联系我们也想要加入进来。比如昨天有几个DJ新加入进来,还有乐队乐手、饭店老板、花店老板等,很多都是年轻的自由职业者。大家觉得,这是一种传播正能量的行为,他们也从中收获了社会的认同与赞赏。”吉顺说。
因为一段街舞而在网上火出圈的“大白”也在现场,她叫王调霞,是一名街舞教师。15日在检测现场,她和工作人员一起组织大家排队,维持秩序。王调霞告诉记者,之前筛查的时候因为检测通道录信息,所以穿着防护服,网友就这样认识了街舞“大白”。她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天津抗疫加油。
“身强体壮,拒绝红码,下楼核酸,利利麻麻!”在开封里小区,喊话居民下楼做核酸的志愿者因为语言幽默,让下楼来的居民笑声阵阵。他也是一名街舞教师,他叫陈浩男,负责到各楼门通知居民下楼。
“太有才了,这种方式挺好,排队也不烦了。”居民张先生笑着说。
“今天喊了七八栋楼,嗓子加大喇叭,让大伙儿都能听得见。”陈浩男说,自己喊的词儿,大部分都是现想的,包括网上火了的“123做核酸”都是临场发挥的。“相声没学过。这是天津人与生俱来的天分。”
“这些年轻人真棒!这才是咱天津人的精气神儿,测个核酸不叫嘛事儿,什么病毒咱都不怕!天津人就是这么乐观!”一名掏出手机录视频的天津伯伯忍不住给小伙子们点赞。
吉顺告诉记者,刚开始参与志愿服务时,大家也没想到要跳街舞。但是,在工作中他们发现,在寒风中排队等候检测,有些居民难免会产生急躁、不耐烦等情绪。这时候,有人提出来,咱们来一段儿给大伙儿解解乏,转移一下“注意力”,自个儿也能活动活动、驱驱寒。没想到,一舞之下,效果特别好。很多居民连连叫好,还把视频发到了网上。会跳舞的“大白”一下子火了!
对此,吉顺表示:“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志愿服务上,成为‘哏儿都网红’那是顺带手的收获。”
此时此刻,全员三筛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此时此刻,我们都是天津的守卫者!
此时此刻,我们都应该竖起大拇指,
为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点赞,
为你我和身边人点赞,为天津点赞!
津云新闻记者 霍艳华 赵颖妍 吴宏 段玮 董立景 陈汝宁 田巧梅 苑美丽
摄影 马成 蒲永河 吴涛 戴涛 设计 王聪 桂立萌
跨院跨科协作 前移糖网病筛防关口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防工作站,医生正在为病人拍摄照片。
“自糖尿病被确诊的那一天起,患者就应尽早进行眼健康检查”——这已是国内外权威专家的共识。内分泌专科与眼科紧密合作,把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融入到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要实现这一点,跨院、跨科合作势在必行。
在这一点上,汕头医界已作出探索: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自成立糖尿病视网膜筛查防治办公室起,便与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实现跨院协作,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糖网病防治关口前移,探索建立了积极有效的针对内分泌科及病房病人的“筛查、诊断、转诊与治疗”防控模式,4年多来,已有近万名患者从中获益。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宋芾 通讯员 李培煌
已为近万名患者开展筛查
在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住院大楼12层内分泌科住院部,有一间“特殊的办公室”,那就是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与附二院内分泌科共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防工作站”。
建立这样一个工作站有何意义?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立曙教授用一个案例来为笔者说明——
53岁的患者肖某,来院就诊时口干、多饮伴消瘦症状已有7年,曾在外院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且合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其父母均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该患者间断服用降糖药物治疗,未定期到正规医院复诊,也没有持续监测血糖、血压。
近一年来,肖某开始出现四肢麻木、双眼视物模糊,口干、多饮、消瘦等症状加重。来院一周前其感觉自己的右眼视力明显下降,这才到内分泌科就诊。陈教授为其进行空腹血糖检测、眼底筛查等,后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视网膜病变(右眼底视网膜出血)、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像肖某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研究数据显示,在工作站筛查的4000名糖尿病患者中,发现得了糖尿病后,没有主动检查过眼底的患者比重达到了65%,而没有检查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有这种病”。
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坚持检测血糖,再不断调整药物剂量,久而久之,有部分患者就会放松警惕,产生惰性,甚至不以为然。长此以往,糖尿病的并发症就找上门了,而视网膜病变就是其中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防工作站,就是为了将糖网病的防治关口前移,让更多糖尿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筛查和防治。
据悉,2015年至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防工作站已为汕大医附二院内分泌科近万名患者提供糖网和眼底慢性病筛查,有效地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眼底照片即时传输 快速出报告
据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元凶”。在糖尿病罹患人群中,其患病率为24.7%—37.5%。而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决于患者患病时间的长短,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以及个体的差异性。病程越长,患病率越高,致盲率也更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以做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保住视力;而且相比晚期,早期治疗的难度小,费用也更低。
因此,糖网筛查就成了每位糖尿病患者在住院第一天就需进行的项目。记者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防工作站内看到,这里配备了专业的眼底照相机,患者的眼底照片在拍摄之后,将即时传输到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糖网筛查防治办公室。检查后1—2天内,患者就能够在手机上查看自己的眼底检查报告。一旦发现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可通过绿色转诊通道到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及早接受治疗。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双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黑影、飞蚊等症状,通过眼底镜检查或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即可确诊。如果眼底有出血点,建议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陈立曙教授告诉笔者,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如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的眼底筛查,可降低失明风险94.4%。
对于已经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定期复查则便于医生随时进行激光治疗。有些患者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激光治疗,导致玻璃体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机化增殖膜形成、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失明,如果激光治疗及时、恰当,则可避免。
探索糖网病防治诊疗规范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糖网病的预防及治疗也是终身性的。积极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最根本的方法,也是各种治疗方法的基础要求,在群众中普及眼健康知识,科学规范地进行糖网病综合防治也非常重要。
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副院长陈伟奇教授表示,国家已提出“重大病防治,重在战略前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重于防,精于治”,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将以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综合防治体系为着力点,从公共卫生层面加强糖网患者管理,探索糖网病防治诊疗规范,为我国眼健康事业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除共建糖网筛防工作站外,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还积极搭建医师交流平台,加强眼科和内分泌学科交叉融合,通过业务学习、技术指导等方式,提升医师临床、科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