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健脾和糖尿病(健脾是治疗糖尿病唯一途径)

心血管专家罗继红 0
文章目录:

血糖高,多是“脾虚”所致,中医名方:健脾化湿,巧妙稳血糖

看到主题的时候,相信已经知道,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糖尿病与脾虚夹湿”的关系。

直接进入正题,先给大家讲医案:

该女子姓何,年龄23岁,但已经患糖尿病2年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呢,效果一般,可以说是“忽好忽坏”。

于是就决定投中医调理一下看看,初次见该女子的时候,只见身材纤瘦,坐着的时候弯腰弓背,看起来特别的没有力气,乏力,问诊的时候话也不多,说多了就感觉累。

最厉害的是该女子旁边的两个大水壶,自从开始问诊就一直喝水,询问得知,一天喝水差不多有5000ml左右。

主要的症状:食欲不振,嘴巴发甜,腹胀,大便稀,小便多,月经色淡延迟,乏力,困倦。脉沉细,舌苔白润

检测了一下空腹血糖,竟然高达18点多。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见方:

扁豆,茯苓,苍术,藿香,佩兰,莲子肉,陈皮,白术,薏苡仁,桔梗,砂仁,党参,山药。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月余之后,患者口渴、小便的现象明显减轻,大便也有了成型的趋势,血糖也降到了14点多。

既然有效果,那就继续投用月余,患者再服用30剂,结束后,血糖降至9点多

之后,又根据患者的表现,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配上“金匮肾气丸”进行改善,血糖再次检测将至7点多,也逐渐稳定。

一年以后复诊,病情没有再复发,已经稳定。

从症状上来看,该女子血糖出现异常,主要因素是因为“脾虚湿盛”,因为水湿不化,才导致出现糖尿病诸证。

口甜说明水湿困于脾脏,脾之味泛于口。大便稀,是因为湿邪不被运化所致,腹胀,中焦之气升降无权,舌苔白润,是因为水湿泛于舌面

脾,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湿邪困于脾脏的时间越长,脾就不能生化气血,气血不足,人就容易乏力,犯困。

该女子喝水还多,脾又不运化水,就直接变成了尿液排出体外,于是患者的小便就特别的多,同时,身体得不到应有的水分滋养,于是就会口渴,不断喝水,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当脾的运化能力越来越差,以至于身体内的能量无法被正常运用,于是血糖就会开始升高。

缘由清楚了,下面就来看下方子:

扁豆,茯苓,苍术,藿香,佩兰,莲子肉,陈皮,白术,薏苡仁,桔梗,砂仁,党参,山药。

方中的党参、白术、山药、苍术等有利于强健脾气;薏苡仁,茯苓利水渗湿;陈皮理气和中除湿;佩兰、藿香芳香化湿;砂仁理气化湿消胀。桔梗引脾精入口腔,解决口渴。

这就是整个用药的思路,非常简单明了。

因为糖尿病是“代谢类”疾病,代谢也就是中医讲的“运化”,而体内所有器官,掌管运化的就是“脾脏”。

也因此,脾和糖尿病之间可以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尤其是一些“腹型肥胖”的人,通常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大家如果有相应的问题,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切勿随意用药。

我是@心血管专家罗继红,您身边靠谱的中医师!

糖尿病,多是因为“脾虚”,中医名方:健脾益气,巧妙降糖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了正常人体水谷精微的代谢过程,突出了脾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刚好展现了中医对于脾的认识。

在中医看来,脾的主要作用在于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人体吃下去的饮食水谷经过口、食道进入到胃,通过胃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将食物变成糜烂的状态,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食糜转化为富含营养的水谷精微物质,进一步化生成气血,并且脾胃主管将精微物质输布运送到全身,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脾胃功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损害,导致脾胃虚弱、脾阳不振,那么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不能正常地运作。糖尿病人就会出现脾胃无法将精微物质成功输送到各组织器官,而堆积在血管脉道之中,这时,就会出现全体各个脏器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那么,中医常说的消渴症的“三消”(包括上消、中消、下消)症状就会出现。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医案:

患者姓张,女,今年59岁。见诊的时候见患者身体消瘦,患者自述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纳食多常,眠可,大便正常,无明显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通过视频看到她舌苔,舌红少津,苔燥。检查了血糖,血糖值为11.9mmol/L。

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给他开出一方:

黄芪、黄精、葛根、天花粉、白术、茯苓、玄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黄连、山药。

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半个月之后,患者口渴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但是活动时仍然感到疲劳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血糖降到了8.9mmol/L。

效果好转之后,给患者在原方之中加减了几味用药,继续服用了半个月。患者乏力、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消失了,血糖降到了7.5mmol/L,又将上方改成丸剂,长期服用。1年后复访,病情没有再复发,血糖恢复正常。

从患者的症状上看来,主要是脾出现了问题,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脾受到损害时,脾就不能生化气血,导致气血不足,那么人就容易出现乏力,犯困。由于脾受到了损伤,人体喝下去的水无法转变成具有营养的津液,出现口渴多饮,水不能运化只能下行,这就是造成多尿的症状。当脾的运化能力越来越差,人体所得的营养越来越少,自然而然就消瘦了。

清楚了病情的原由,我们来看一下方子: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为主,又能生津止渴,黄芪补气升阳,以助脾之升清;山药、黄精味甘淡性平,能滋养脾阴;葛根味甘入脾,能升阳健脾,止渴生津;天花粉、麦冬润肺生津,养阴益胃;生地黄、枸杞子益肾补肝、生津养阴;黄连、玄参清热滋阴;丹参活血化瘀,与党参、黄芪相合,有益气活血之功。诸药配伍,健脾益气为主,意在治本;兼顾生津清热、化瘀活血,意在治标。标本兼治,才能血糖稳定,症状改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脾失健运,机体得不到滋养,导致津亏气虚,化燥生热,以致于产生各种并发症。气虚血行无力,则致血瘀,瘀血内阻会加重糖尿病,最终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大家有相关的症状,需要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切勿随意用药。

糖尿病,多因“脾虚”,中医教你巧用三味药,健脾益气,稳降血糖

糖尿病的治疗中,健脾益气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中医中,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将食物转化为气血,并将营养输布至全身。若脾胃功能失调,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物质无法有效转化和利用,导致血糖控制困难,出现消渴症状中的“三消”(即多饮、多食、多尿)以及心悸、乏力等症状。因此,强化健脾益气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

我曾接诊过一位患有糖尿病六年的患者,尽管持续用药,但血糖控制并不理想,症状也有所加重。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舌苔和脉象,我判断他为气阴两虚型的糖尿病。

在开具药方时,我特别选用了三味药材作为主要成分,它们是黄芪、知母和白术。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后,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血糖水平也稳定下降。

选择这三味药材作为主药有其深远的意义:

黄芪,性味甘温,能补气固表,具有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的功效,常作为方剂中的君药使用。黄芪能够促进水分转化为体液,并且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调理作用,有助于消除水肿。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能够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其效果与某些降糖药物相似。

知母则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能够平衡黄芪的温热性质,防止患者出现上火症状。同时,知母还能够缓解糖尿病患者因胃火旺盛而导致的饥饿感。

白术则是健脾的良药,与黄芪和知母配伍,能够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糖分。

这三味药材的巧妙搭配,不仅有助于稳定血糖,还能够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智慧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