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降糖仪器(降糖仪器的使用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免去每天扎手指的痛苦,动态血糖仪了解一下
有糖尿病的患者都知道,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血糖监测是医生了解患者糖代谢的紊乱程度,调整治疗方案、观察降糖效果以及后期作为病情随访的重要参考。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血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测静脉血浆糖
此种方法更多地是在医院开展,患者自我监测时不可能随时随地监测静脉血浆糖。
2. 末梢血糖仪
这是一种快捷、准确、简便的血糖监测方法,也是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最常用的重要方法。
3.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也需要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进行分析,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要比血糖稳定得多,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能反映这次抽血前8~12周之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是反映较长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坏的良好指标。
但是,不管用什么方式监测,人体的血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点时的血糖还是各种糖化蛋白的监测,都没有办法精准的反映全天的血糖波动,因此持续监测血糖一直是人们的梦想。
什么是动态血糖监测?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研制动态血糖监测,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应用于临床,人们可以便捷全景式的观察到个体葡萄糖水平的瞬息波动。2005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运用临床,除了能够实时显示监测的结果之外,还有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报警功能、预警功能。
目前,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我们国家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实时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和回顾式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一般由葡萄糖感应器、传感器植入装置、发射器、记录仪和分析软件等组成。其原理是通过置于皮下的葡萄糖感应器中含有的生物酶,与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再由葡萄糖感应器发射到分析软件,转换成血糖值,可以全面地连续反映全天的血糖水平,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还可以探测到常规监测技术无法探测到的隐匿的高血糖和低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如何使用?
1. 患者在医院填写动态血糖监测知情同意书。
2. 在身体的特定部位植入动态血糖监测葡萄糖探头。
3. 链接记录器和发送器。
4. 绿灯闪烁表示机器正常工作。
5. 特定的保护装置固定仪器。
6. 记录动态血糖就餐、运动、治疗情况。
哪些患者需要做动态血糖监测?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1.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可以持续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使它更好地达标,同时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 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
3. 目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所谓围手术期,就是在即将进行手术和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的患者,针对这样的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血糖的过度波动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影响。
回顾式的动态血糖监测
1. 1型糖尿病患者。
2. 需要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 正在进行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反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的低血糖、没有症状的低血糖、夜间的低血糖。
5. 无法解释的高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增高的患者。
6. 血糖波动特别大的患者,或出于对低血糖的恐惧,刻意地保持高血糖的患者。
7. 妊娠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
通过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对患者进行教育,能够让患者了解饮食、运动、睡眠、情绪以及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医患沟通,利于患者病情,在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同样重要。
第一、患者要做好饮食、运动、睡眠以及降糖药物使用的记录。
第二、在佩戴的过程中不建议进入磁场,比如去做核磁共振,进行x线检查等。
第三、佩戴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不建议进行盆浴或者浸泡洗。
第四、手机对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是没有影响的,可以放心使用。
本期医学内容合作者:田竹芳 西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学会用这6种器械锻炼,降血糖、调血脂、降血压效果都很好
很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不仅降血糖、调血脂、降血压,还要塑形,就办理了健身卡。对于初次去健身房的糖尿病患者,又不想请私教练习,应如何做呢,本文就告诉您方法。
有氧运动:跑步机 椭圆机
1.跑步机
如果您喜欢走路或跑步,可以选择跑步机做有氧运动。初学者可以选择5左右的配速,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配速。
如果选择走路,速度又不能太快,可以增加跑步机的坡度,增加难度,这样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能量更多。注意使心率保持在中等强度(170—年龄)范围内。
如果您的膝关节不好,或者身体比较胖,可以选择椭圆机做有氧运动。
因为膝盖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跑步>椭圆仪>自行车。
2.椭圆机
正确的椭圆机使用方法:
双手轻握器械上方的扶手;手随着脚依次向前进行蹬踏运动;注意脚后跟不要离开踏板,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的位置;等手脚的运动达到比较协调的程度后,再逐渐增加手的推力和拉力。
每次运动前要有5分钟热身运动,运动后有5分钟的整理运动,中间运动时间保持30分钟为宜。
抗阻运动:腹 胸 背 臀
除了有氧运动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做力量锻炼。很多糖尿病患者看到健身器材无从下手,其实可以通过一看二调三试四练的方式使用健身器材。
1.腹肌训练器
这个组合器械叫腹肌训练器,就是消除大肚腩,打造马甲线、小蛮腰的器械。如果不会用,可以按一看二调三试四练的模式开始运动。
一看:每一个组合器械都在醒目位置标明几个信息:一是什么器械,比如上面这个就标明“腹肌训练器”;二是标有人体肌肉的目标肌群图示,比如这个腹肌训练器就在腹肌处涂红,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训练的位置;三是有简单的动作说明。
二调:由于每个人的训练负重不同,所以组合器械都有配重片 ,可以通过一个插栓,快捷、方便地调节负荷大小。
比如“腹肌训练器”就从12.5千克开始、35 千克、42千克等等依次递增,锻炼时先从小重量开始,以一组能完成8~12次力竭为宜;另外一些器械,还需要调整座椅或训练凳的高低、前后等。
三试:每一次做动作时,身体位置、姿态与稳定非常重要,新手有时在器械上,为了完成大重量的动作,弯腰弓背,躯干前后左右晃动,不稳定既造成其他肌肉替代发力,又容易受伤。比如卷腹这个动作就需要保持骨盆及下肢稳定。
在动作还原时,器械配重片不发生碰撞,肌张力不消失。特别提醒的是,新手往往放松过快,配重片被冲击得咣当作响。
需要注意,动作节奏为2-4秒地缓慢放松,保持肌肉张力不放松,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练:坐于训练凳上,双脚自然分开,手放于头部两侧,向前至腹直肌充分收缩,向后还原至初始位置。
向前2-4秒,向后2-4秒,呼气发力,吸气还原。每组8~12次,中间休息30~60秒,每次做5组。
2.练胸——器械坐姿夹胸
身体位置、姿态与稳定:(先调节器械)坐于训练凳上,双脚自然分开脚尖向前,膝盖朝向脚尖的方向,收腹骨盆保持中立位,挺胸肩胛骨后缩下降,脊柱保持正直,背部、臀部紧贴于训练凳上,躯干保持稳定,双手正握闭握训练把手。
动作幅度与安全提示:向前至双臂自然伸直,胸大肌充分收缩,向后还原至初始位置,器械配重片不发生碰撞,肌张力不消失。向前双臂伸直时,肘关节不超伸不锁死,肩胛骨保持稳定,躯干保持稳定。
3.练背——器械坐姿划船
身体位置、姿态与稳定:(先调节器械)坐姿,大腿靠紧训练垫,使下肢固定,双手窄握距,正握闭握训练把手,双臂自然伸直。
动作幅度与安全提示:向后时肘关节略超过身体,背阔肌充分收缩,向前还原至双臂自然伸直,器械配重片不发生碰撞,肌张力不消失。向前双臂伸直时,肘关节不超伸不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肩胛骨保持稳定, 腰背挺直不弯腰弓背,躯干保持稳定,不可前后晃动。向后2-4秒,向前2-4秒。
4.练腿练臀——史密斯器深蹲
身体位置、姿态与稳定:站姿,双脚略宽于肩,双手宽握距正握闭握杠铃,放于颈后斜方肌上部,屈膝大腿与地面平行或臀部略低于膝关节。
动作幅度与安全提示:向上至身体直立,膝关节自然伸直,股四头肌充分收缩,向下还原至大腿与地面平行,向上时膝关节不超伸不锁死,向下时膝关节不超过脚尖,运动过程中膝关节不外翻不内扣,脊柱保持挺直,不弯腰弓背。
如果你是第一次到健身房,建议先从这些固定器械开始。一看二调三试四练,因为它们的轨道是固定的,图示清晰、相对安全,能更好地帮助你找到肌肉的发力感觉,是糖友健身房初学者最适合的训练方式。
备注:动作图示照片选自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健身教练》一书,在此致谢!
作者:牟利宁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主任护师
济南营养学会秘书长
山东省首届健康大使
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级)
《糖尿病之友》杂志社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一周一次的依柯胰岛素,正式进入医保?平稳持久降糖,使用更灵活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会不会因为它而变得更简单?”这是很多人听到“依柯胰岛素”这几个字时的第一反应。
这个被称为“一周一次”的降糖“黑科技”,不仅给打针恐惧症的患者送来了福音,还让糖尿病的管理变得更加灵活!
现在,它正式进入医保,意味着更多患者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这一创新药物。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在糖尿病治疗的道路上,依柯胰岛素能带来哪些改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降糖新秀”,看看它背后的科学故事。
要搞清楚依柯胰岛素的意义,得先弄明白糖尿病是怎么来的。说白了,糖尿病就像是身体里的胰岛素“罢工”了:有些人是因为胰岛素的产量不够,有些则是胰岛素产量够但“工人”(细胞)不买账,拒绝“接货”。
胰岛素的任务是帮助血液里的糖分子进入细胞,给身体提供能量。胰岛素一旦出问题,糖分子就像堵在“高速路”上的车,哪儿也去不了,结果血糖就噌噌往上飙。
糖尿病并不是简单的“血糖高”,它还会给身体带来一连串的麻烦,比如影响视力、损害肾脏,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全球每10个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而中国的患者人数更是“称霸全球”,达到1.4亿左右。这个数字听着就让人后背发凉。
相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经验:血糖一高,医生就会说,“调整饮食、加强运动、记得按时打针。”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尤其是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每天打针不仅麻烦,还容易让人产生心理负担。
有些患者因为害怕打针干脆偷懒不打,有些则因为忘记注射时间导致血糖波动。对很多人来说,胰岛素注射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让生活时刻被“绑架”。有人甚至调侃:“每天揣着针管出门,我都快成为‘行走的药房’了。”
而且,传统的胰岛素注射需要非常严格的时间管理,吃饭时间、用药时间都得掐着点来,这种“精密仪器”般的生活方式让很多患者苦不堪言。更别提那些年纪大、记性差的患者,操作稍一出错,就可能导致低血糖,轻则冒冷汗,重则晕倒,甚至危及生命。
就在大家苦苦挣扎的时候,依柯胰岛素横空出世。它最大的亮点就是“一周一次”,彻底打破了传统胰岛素“每天打针”的固有模式。听起来是不是很酷?其实,背后的科学原理一点也不复杂。
依柯胰岛素是一种超长效胰岛素,通过特殊的分子设计,它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可以长达7天。
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慢释放胶囊”,在一周内持续释放胰岛素,维持血糖的稳定。这种长效机制不仅减少了注射的频率,还能避免因为忘记打针导致的血糖波动。
根据相关研究,依柯胰岛素的降糖效果和传统胰岛素相当,但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了。想象一下,从每天打针到一周只需要打一针,这种变化对患者来说简直像是“从地狱到天堂”。
有人可能会问:“它听着确实不错,可效果真的能保证吗?”这里就得提到几个关键的医学实验。
- 全球III期临床试验:在一项涉及3000多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依柯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方面的表现与传统胰岛素“针锋相对”,完全不落下风。更重要的是,患者对它的依从性更高,低血糖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 长效机制的验证:研究发现,依柯胰岛素注射后的药效可以在一周内保持平稳,这种平稳的血糖控制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毕竟,血糖就像水管里的水,流得太急会冲坏管道,流得太慢又不能满足需求,只有“稳定输出”才能保护身体。
- 患者满意度调查:在一个横跨多个国家的调查中,超过80%的患者表示更喜欢依柯胰岛素的用药方式,因为它减少了生活中的“打针焦虑”,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生活。
依柯胰岛素正式进入医保,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过去,这种创新药物的价格相对较高,很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而进入医保后,患者的用药负担大大减轻。
根据医保政策,患者自付的比例仅为10%-20%,这意味着更多人可以用得起这种“降糖神器”。
更重要的是,这是国家对创新药物的一种认可。医保的覆盖不仅让患者受益,也鼓励了更多药企投入到新药研发中。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像依柯胰岛素这样的高效药物进入大众视野,为糖尿病的管理提供更多选择。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建议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的管理不仅靠药物,还需要患者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改变。以下几个建议或许能帮到你:
- 控制饮食: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和粗粮。吃饭时记得慢慢嚼,别急着“狼吞虎咽”,给胰岛素一点“反应时间”。
- 坚持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改善心肺功能。
- 监测血糖:无论用的是传统胰岛素还是依柯胰岛素,都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
- 保持心态平和:压力过大会影响血糖,学会放松自己,比如听听音乐、和朋友聊聊天,这些小事都能让你的生活更轻松。
依柯胰岛素的出现,像是一阵暖风,吹散了糖尿病患者头上的“乌云”。从每天打针到一周一次,它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负担,也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虽然糖尿病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用药,我们完全可以和它“和平共处”。
对每个患者来说,健康之路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心态,这些都是跑完全程的关键。未来,也许会有更多创新药物加入到糖尿病治疗的“军团”中,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相信科学、拥抱变化,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可以更加轻松自如。
信息来源
- 中国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依柯胰岛素临床试验数据
-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023全球报告》
- 国家医保局2024年药品目录调整公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