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米粑(糖尿病人大米怎么吃)
#夏日开胃餐#家乡米粑
籼米具有益气、养阴、润燥、补气养心、养肝滋体、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其糖分含量低,常食用籼米,对预防糖尿病有一定作用。经常食用籼米,还可以预防脚气病,消除口腔炎症和口臭;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并对脂肪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By 阿进先森
用料
- 籼米粉 1000g
- 豇豆 适量
- 五花肉 200克
- 香干 5块
- 青椒 2个
- 开水 适量
- 食用油 适量
- 盐 适量
- 老抽 一勺
做法步骤
1、籼米粉加入适量的开水搅拌均匀即可,戴一次性手套防止粘黏,不要太稀,籼米粉搅拌像包汤圆皮一样即可
2、馅料:五花肉,香干,豇豆,青椒切成小块,锅烧热加入适量油先加入五花肉粒炒制淡焦黄色加入香干煸炒均匀,加入适量的酱油上色炒香,加入豇豆,青椒翻炒均匀加入适量的食用盐,(馅料味道一定要比平时炒菜味道要重一点哦)再加入适量的水焖五六分钟即可(馅料不用太熟七八熟即可)倒出备用,然后像包汤圆一样把馅料包起来即可
3、锅烧热加入适量食用油,将米粑摆放均匀加入一碗清水,中小火焖之水干出油起脆壳即可
4、成品是不是好有食欲呀
小贴士
老家的美味,很简单的
籼米粉的营养功效
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大冶美食推荐之——蒿子粑
大冶美食推荐
蒿子粑
相信到了每年清明时节,大冶总有那么一些美味让大家惦记着,说起蒿子粑,是大冶的一种农家特色小吃,大冶人基本上都会弄。做法不一,但大致相同,在农村,清明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弄这种蒿子粑吃。
蒿子粑
蒿子,本是一种乡间野草,可食用,常用于配料。为一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黄绿色,有臭气。茎直立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顼被短毛。蒿子采摘后有一股天然的香味,和艾草有些类似,但更清香一些,不刺鼻。
蒿子粑
清明前后,湖北黄石大冶市蒿子蓬生,巴掌蒿、锄头蒿、细米蒿、臭蒿等受到大冶人的青睐,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去掐蒿子,掐回做菜吃,做粑吃,蒿子粑几乎是人人爱食的天然绿色食品。此粑在制作过程中营养和品种均未受到破坏,自然风味保持完好,且对美容、健体、防病抗衰有奇效,有大自然的原汁原味,无公害,高营养,高质量,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愿。它不仅含有一般米粑所含有的人体必需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而且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对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和肝硬化等六大疾病有食物疗效,当饭又当菜,百食不厌。
品尝一下散发着浓浓的艾香诱人的蒿子粑
儿子在新闻一线、亲家患病后治愈,湖北作家柯于明:想写一部家庭“战疫志”
作家出版社日前出版了诗文集《战“疫”之歌》,书中作品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从大量战“疫”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优秀之作,旨在以文学传递力量,为抗击疫情作出一份贡献。书中汇集的65篇作品,来自65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作者。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四位,听听他们笔下的战“疫”故事。
“我现在还在武汉,住百步亭,这是大儿子的家。”春节前来到武汉帮忙带孙子的湖北作家柯于明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春节竟过得如此惊心动魄。他所住的百步亭社区,曾因为一场“万家宴”成为备受关注之地。而柯于明所担心的,远不止这一点。
大儿子已有俩月没进家门柯于明在湖北咸宁一家媒体工作,因为春节前孙子放寒假,儿子、儿媳忙不过来,他只好前往武汉帮忙。原计划是想等到孩子上完节前的课外班,就举家回咸宁过年。没料到疫情急转直下,他和老伴都困在了武汉,一直到今天,仍在居家隔离。
柯于明的大儿子是《湖北日报》摄影记者,一直在一线工作。自从大年三十上午前往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采访后,他已经两个多月没回家了。“随着疫情日益严重,他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每天往返于几家定点医院,并多次冒着危险进入核心区和ICU采访,拍摄了许多医生、护士奋战在一线的照片和视频。”柯于明告诉记者,由于武汉的疫情尚未结束,大儿子仍在医院、街头采访,不知何日是归期。
大儿媳妇是江岸区法院的一名公务员。“这些日子里,除了支持丈夫工作,照顾老人小孩,她跟单位所在社区的同志一起,深入到居民中做防护宣传,劝人戴口罩,送菜上门,帮忙买药,还上门测量体温,拉网排查发烧者。”
柯于明和老伴带着两个孙子,闭门不出,可心天天悬着,时刻担心儿子、儿媳妇的安全。隔离期间,小孙子还曾经发烧过一次,“是感冒,但很吓人”。
按楚地乡下风俗,农历正月二十是“补天”的日子,要在锅中煎烤一种圆形的米粑,分给全家人吃,以求一年风调雨顺。但当天返家取采访设备的大儿子,连楼都没上,自然也没能吃上母亲特意煎的米粑。柯于明把这段故事写成了《补天》一文,被作家出版社的诗文集《战“疫”之歌》收录其中。文中写道:“大孙子懂道理,现在爸爸不上楼,他就忍着。而小孙子却不干,哭闹着要下楼去见爸爸,我拿棒棒糖哄他,他也不要。儿子在单元门口通过门铃话筒听到了哭声,可惜他不能上楼来安慰一下。”
亲家大年三十在丽江确诊大年三十这天,丽江市人民医院确诊了一位新冠肺炎患者。他是柯于明的亲家。“亲家随我小儿子去那里旅游,没想到在武汉就感染了,在丽江被发现。亲家年高体弱,长期患有重症糖尿病,又人生地疏,这次染恙,凶多吉少。我天天为他捏把汗。”
没想到,奇迹竟然出现了。柯于明在散文《云自南方来》里,记录了亲家治愈新冠肺炎的经历。“亲家没有因为是武汉人而受到任何歧视,反而得到了及时、精心的治疗。丽江市人民医院和分院组建医疗救治小组,省医疗专家专门前来会诊,20多名白衣天使天天围着他转。他只要一按床铃,医生护士都跑步来到跟前。经过医护人员18天精心照料,亲家完全康复,捧着鲜花走出了医院。而那20多位医护人员,从大年三十到元宵节都没能回家团圆。亲家出院那天,连声高喊:感谢你们!感谢丽江!感谢云南!旁边的护士连忙劝他:不要激动,不能大喊。”
和亲家一同出游的是柯于明的小儿子一家,他们也一直在丽江隔离,期间曾出现过发烧症状,好在有惊无险。小儿子在《楚天都市报》当记者兼编辑,在被隔离丽江的两个多月里,一直在想办法远程采访,发表了20多篇武汉战“疫”的暖心故事。柯于明的朋友开玩笑说:“你小儿子在丽江搞了个‘战时丽江记者站’,是在‘外围作战’,你大儿子是在‘武汉保卫战’的主战场,你们家算是个典型的‘战疫之家’了。”
3月24日,小儿子一家终于平安飞回武汉,但还得继续居家守望。
全家成武汉人战“疫”的缩影柯于明所住的小区叫“百步亭花园”,他说这里名副其实,小区装扮得像花园。“我的楼前有樱花、桃花、白玉兰等,一到春天,竞相开放。尤其是那棵两丈来高的木本迎春,开起花来就像千百只白蝴蝶站在枝头扇着翅膀,煞是好看。”
在接受本报记者“云采访”时,他特意打开窗户,拍下小区的景色,通过微信传了过来。照片中,已是一片春意盎然。他感慨地说:“这次疫情,给我的最深感受是,人一定要珍惜自己,善待自然。疫情发生后,大家都关回家中,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大自然得到了喘息机会,院子里的鸟多了,天空蓝了,河水净了,大气污染好多了。可见过去人对自然侵犯过多。”
目前,柯于明一家的生活算是稳定、有序,通过网上平台买菜,也还算方便。他透露,这几天小区是可以出去的,但要戴口罩,做好登记,一家人只准有一人外出,最长两个小时须返回。
武汉封城以来,柯于明还没有出过一次门。“这两个月,倒是逼着自己真正当了一回‘坐家’,天天泡在电脑前,写了不少战‘疫’作品,至今有诗歌近百首、散文15篇、歌词3首、歌曲1首。质量不敢说,数量是高产的。”焦虑的日子里,他唯有靠写作来排解,只有“写作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可以抚慰自己的灵魂”。
4月8日,武汉市将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柯于明乐观地估计,再过半个月,他就可以放松地出门,一家人就能团圆。“疫情过后,最想的是一家人在一起,补吃团圆饭,补拍全家福。往年都拍全家福的,今年不能中断。有人说,武汉封城给一座千万人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但生活不能停摆,我们还得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他还有个创作计划,打算把自己在这段时间写的10万来字,加上两个儿子的大量照片和新闻故事,合起来出一本书,书名暂定为《补天——我们家的抗疫志》。“我们家是全民战‘疫’的一个缩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无数个家,国家强大才有百姓安康。”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俐
柯于明供图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