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垌化(糖尿病的糖化血糖值)
瞭望 | 从3.7%到28.4%,河南健康素养提升背后
“群众听得进去啥我们讲啥,咋样科普效果好我们咋讲。”
“医生天天追着讲科普,老百姓不入脑不入心也不行,还是要让老百姓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把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这样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才有内生动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烁
在群众头脑里搞健康建设,河南成就显著——河南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3年的3.7%(全国平均水平9.48%),一跃为2021年的28.4%(全国平均水平25.4%)。
“河南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健康促进发展之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若石说。
健康素养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之一,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是解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问题的首选策略。
在河南900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生活在农村,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基础相对薄弱,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不高。
把无形的健康理念融入有形的工作之中,河南在群众头脑里修起健康素养的“观念长城”。
健康中原行太康站的义诊现场(2018年7月19日摄) 河南省卫健委供图
选拔优秀科普人才
8月12日,第四届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总决赛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举办。
这一赛事被誉为河南健康科普的最强品牌。从2018年起,河南已累计组织系列赛事200多场次,近3万名医务工作者参赛,获奖选手将入选“河南省健康巡讲专家团”。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大众视角普及医学健康知识、促进人群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离不开优秀科普人才、青年英才。大赛恰恰有利于培养健康传播人才,让他们崭露头角。目前,大赛选拔出的专家团成员已经成为健康服务走进千家万户的纽带和桥梁。同时,比赛还丰富了河南科普资源库,一批优秀作品被科普专家带到基层,帮助群众用活泼有趣的健康科普筑起维护健康的安全屏障。
带队参加过第三届大赛的滑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宗民告诉记者,比赛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一些老百姓卫生意识不强,手足口病多发,我们就发挥医务工作者的创造力,以洗手舞的形式,让大家明白勤洗手的重要性。通过比赛,医务人员也可以借鉴更多不一样的科普风格,更好为群众服务。”
据了解,河南一大批中青年医学人才被大赛吸引,并成长为科普新星。他们成为河南省健康科普的代言人,活跃在面向群众科普的第一线。
触角延伸到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是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抓住乡村医生群体,提高他们的健康科普能力,有利于引导群众重视自身健康、提高维护健康的技能。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为此大力组织省级科普专家,围绕健康科普要求和乡村实际,打造标准课件,培训乡村医生。
8月8日,在河南省健康中原服务保障中心的直播间里,五位省级科普专家通过大屏幕与河南新郑的观众线上对话。
王晓伟是新郑市新村镇时垌村的一名村医。他介绍,平时接诊的老年人比较多,其防病、治病意识比较薄弱,上年纪后记性也不太好,有时反复交代几遍老人们还是记不住。“怎么能把科普讲到乡亲们的心里去,是最令我头疼的事。”
这次对话让王晓伟大开眼界。“专家们通过风趣幽默的方式与大家交流互动,就像拉家常一样,我特别受用。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引导乡亲们重视自己的健康了。”王晓伟说。
不少专家还总结出乡村医生搞健康科普的小妙招。河南省级健康科普专家李瑞华说:“村医进行健康科普一定要学会见缝插针。吃饭时,为乡亲们讲吃什么好、什么食物有营养;下地劳动时,跟乡亲们说怎样安全使用农药、怎样保护腰和膝盖;乡亲们外出打工前,可以给他们讲疾病预防;有产妇生了孩子,就是讲怎样把孩子养得健康聪明的好机会……从乡亲们身边的事情入手,健康科普就能更接地气。”
让健康科普入脑入心
“医生天天追着讲科普,老百姓不入脑不入心也不行,还是要让老百姓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把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这样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才有内生动力。”河南省级科普专家陈小兵说。
为了健康科普知识能入脑入心,引导群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科普专家们在健康传播形式上下足功夫。
豫剧《乡村医生》在河南省汝南县的演出结束后,村民刘翠兰意犹未尽地和同伴说:“以前那些健康知识不好记,这个戏的唱段我熟得很,一听就懂,马上就能记住。咱们一定要多学学,健健康康生活……”
以豫剧演出为开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还积极探索以健康科普专题电视栏目、健康科普新媒体专栏、舞阳农民画、曲剧、越调等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载体,创新健康宣教方式,为群众捧出一道道丰盛的健康文化大餐,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除了唠家常、讲故事,我们还编戏曲、说相声、打快板、演情景剧,寓教于乐,群众听得进去啥我们讲啥,咋样的科普效果好我们咋讲。”健康科普专家、河南省中医院21世纪接种门诊副主任护师赵荷苹说。
据了解,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已建成五级传播平台,各级建立广覆盖的宣传矩阵。在主流媒体、行业自媒体设立科普专栏,实现科普传播同频共振。同时做实乡村传播,主动融入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等平台,运用乡村大喇叭传播科普音频,让村村响起健康科普之声。
此外,河南还大力开展“全媒体 面对面”科普,仅2021年抗击疫情期间,网上点击、手机信息、楼宇广告、大喇叭播放就达13.66亿次,全年开展巡讲10.4万次,覆盖1540万人次,有效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科普宣传。
“早晚刷牙,过去在村里是学生娃和吃商品粮的人才干的事,我们这么做得被村里人笑死。今天听了专家讲座,知道了刷牙能预防好多病,也知道这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以后我也得天天刷两次。”在“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走进河南温县的科普现场,一位老人听了科普专家关于口腔健康的讲座后说。
河南省首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金奖得主、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医生王亚寒告诉记者,他在河南民权县庄子镇流通村开展科普讲座时,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在讲座结束后拉着他的手说:“我儿子因为脑梗还在住院,今天听了你的讲座我明白了,这是他平时生活习惯不好引起的。他的住院费我不担心,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能报销不少。你的讲座是为了让我们更健康,少油、少盐、少糖,我记住了,感谢你们。”
未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将持续扎实推动健康素养提升,重点抓好精品科普创作和乡村大喇叭播健康两个工程,满足城乡群众多元化需求,继续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不断在群众头脑里修起健康素养的“观念阵地”。■
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持续向乡村和基层延伸,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实现村村通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张雅婷 广州报道
4月15日,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清远市石岐村召开全省“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启动现场视频会,推广清远市“粤智助”应用经验,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下沉。省有关单位和21个地市通过视频参会,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杨鹏飞,清远市市长温文星,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张帆等出席会议。作为“粤系列”政务服务平台又一重大成果,“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审批服务便民化的部署要求,广东充分依托数字政府改革集约化建设优势,建设“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平台。改造接入原由各部门建设的单一业务自助终端,并探索与银行金融服务终端开展“政银合作”,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和标准化运维。截至目前,“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平台共接入40348台自助设备,其中有19721台部署在全省各个行政村。“粤智助”现已开通打印证明、网上挂号预约、城乡居民养老金资格认证等211项基层高频服务事项,业务总量2268万笔,日均业务量达13万笔。
“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作为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成果,为全省6300万农村群众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办事体验,实现了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家门口办事不求人。
优化基层政务服务,打通“最后一百米”
2017年底,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依托一体化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坚持政务服务“移动办、指尖办、一次办”的理念,先后推出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等“粤系列”移动政务服务品牌,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和企业办事。为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补齐农村地区政务服务短板,构建泛在普惠的政务服务体系,广东省政府于2021年启动“粤智助”全省行政村全覆盖专项行动,由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集中建设统一的自助服务平台,并联合省农信联社在全省所有行政村投放2万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为基层群众“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提供全新体验。杨鹏飞表示,“粤智助”与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省事、粤省心等在线服务平台联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格局,成为完善我省政务服务体系的一块重要“拼图”。
对于群众而言,基层尤其是镇、村等偏远地区缺少便捷的办事渠道,存在办事难、办事远、交通不便、流程不熟等痛点。“粤智助”以“整体政府”理念破解一个部门一类机、一项服务一种机的难题,解决群众办事需要进多扇门、操作不同终端、不同体验的问题,在节约财政资金的同时,也让偏远地区群众充分享受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
响应适老化的政策要求,“粤智助”重点关注农村不会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更有针对性地改造办事页面,优化名称、简化流程,使页面更加通俗易懂。
集成211项高频服务,实现“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成”
为保障每一位村民都享受集体经济利益,肇庆市高要区蛟塘镇良村2021年曾开展户籍留档审查工作。“良村登记总人口525户2142人,人数多、时间紧,现场需要核对证件,复印村民户口簿和身份证,工作量非常大。”良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在使用“粤智助”办理后,村民只需刷身份证就能快速打印户口簿和身份证,收集户籍信息留档核查,减少了村民等待时间,减轻了工作人员负担。
据统计,良村的“粤智助”20天内共办理打印户口簿和身份证业务1442笔。“现在良村每个村民都知道村委会有了‘粤智助’,以后缴纳水费、电费、社保 查询、证件打印等都可以在村里自己办理。”工作人员说。
这只是“粤智助”在基层应用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粤智助”含公安、司法、人社、医保、民政、税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30多个部门的211个服务事项,重点保障社保卡信息查询、城乡居民养老金资格认证、以及免费打印身份证复印件、网上看病、打印粤康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就医备案、农产品销售、存折查询和打印等8项典型服务。此外,“粤智助”已对接“粤省事码”实现扫码登录,群众不带身份证也能在自助机上办事。
为便利农村居民高效办事查询,“粤智助”提供城乡居民养老金资格认证、身份证复印件免费打印、存折查询打印、参保缴费记录及社保费信息查询等各类服务。其中,城乡居民养老金资格认证现已成为“粤智助”高频热门事项,使用量超6.8万次。习惯使用银行存折的老年人如需查询老龄补贴,也可通过“粤智助”直接查询,不用前往镇银行网点打簿查询。
为方便农村居民就医,“粤智助”对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远程问诊服务,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可以在“粤智助”上复诊,医生远程开具电子处方以便群众购药,解决了农村群众去大医院交通不便、挂号难、路费及食宿费用等问题。
对于跨地区就医报销业务,“粤智助”提供异地就医备案服务。经医保局审核通过后,群众即可到开通联网结算服务的医院刷医保卡看病,尤其为投靠子女的老年人以及异地工作人员看病报销提供方便。
为帮助解决农产品没有销售渠道、卖不出去、增产不增收等问题,“粤智助”对接广东省农信联社“悦农生活•鲜特汇”电商平台,已有725万人注册,入驻商户2206户,上架产品4738个。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不少地市要求进城出城需出示健康码及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考试、出入特定场所等日常生活场景有时也需要提供检测记录,群众可通过“粤智助”打印粤康码及核酸检测记录。目前,粤康码打印量已突破28.5万次。
除了丰富的政务服务事项外,“粤智助”为满足群众使用需求,还提供党史、生活百科和中小学教育等阅读服务,更加贴近基层群众生产生活。
全心全意服务“三农”,“乡村振兴金融特派员”在身边
为更好发挥“粤智助”的作用,省农信联社组织辖内农商行向全省行政村派驻乡村振兴金融特派员,协助做好“粤智助”的投放安装以及推广应用,让群众办事“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成”。
刘慧敏是廉江农商行乡村振兴金融特派员驻村办的一员,负责为廉江城北街道办角湖垌村片区的基层群众提供所需的政务、公共及金融服务。为配合做好“粤智助”投放,刘慧敏多次前往角湖垌党群服务中心,商议机具的布放场地、测试网络等,并全面了解群众迫切需要的服务功能。群众对“粤智助”从陌生到喜爱,让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更多群众。
推广“粤智助”,普及服务事项,介绍业务功能,协助群众使用等工作,同样成为乡村振兴金融特派员的重要任务。雷州农商行附城支行的乡村振兴金融特派员就现场指导了一名群众通过“粤智助”进行线上糖尿病问诊,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线上医生详细咨询了该名群众的身体状况、服药情况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如何服药、正确饮食等,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
“粤智助”的投放也让群众获得越来越多的数据红利和幸福感。湛江徐闻下桥镇下桥村的一位村民在徐闻农商行乡村振兴特派员的讲解及指引下,通过“粤智助”快速申请了无犯罪记录,如通过审批将可直接在“粤智助”上打印。
截至目前,在全省乡村派驻特派员12680人,由全省81家农商行通过“内派 外聘”等形式派驻至全省行政村,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特派员派驻及“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投放全覆盖。
“为民服务无止境,‘粤智助’投放全覆盖只是新起点。下一步,广东农信将继续深化政银合作,全面推进‘广东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实施以‘一支部、一特派、一体机、一平台、一授信’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工程,推动‘政务 金融’融合发展,形成“村村通政务 户户通金融”乡村服务格局。”省农信联社张帆书记表示。
服务覆盖全省21个地市超6300万人,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有了新抓手
通过“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的建设,实现全省政务服务就近办理、异地办理、一次办成。截至目前,“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共23430台,覆盖全省21个地市所有行政村,已服务1200万群众,办理业务2268万笔。
以清远市为例,不到半年时间,“粤智助”已实现从连樟村1个村,到全市1031个行政村200万基层群众全覆盖的飞跃。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清远推出了“粤智助”电视频道清远试点项目,将“粤智助”植入广电网络电视机顶盒,频道内设“政府服务查询、政府服务预约、生活百科、中小学教育、法律援助、远程医疗、普惠金融”等栏目,使政务服务向社区居家客厅和乡村家庭延伸,让农村孩子在“双减”背景下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让群众足不出户查询各种政务信息。
在功能层面,“粤智助”将进一步提升民生服务能力和交互体验,融合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搜索、智能客服、语音交互办事及引导咨询等服务;试点通过5G政务外网专网(APN)接入“粤智助”,提高自助机部署灵活性。
除此之外,“粤智助”还将不断拓宽渠道合作领域。持续深化政银合作成果,拓展运营商等第三方机构合作,助力政务服务在基层地区的下沉和延伸。同时,探索通过多渠道自助终端开展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现与周边省份自助政务服务异地办理,共同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从3.7%到28.4%,河南健康素养提升背后
来源:【大河健康报】
来源:新华社
在群众头脑里搞健康建设,河南成就显著——河南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3年的3.7%(全国平均水平9.48%),一跃为2021年的28.4%(全国平均水平25.4%)。
“河南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健康促进发展之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若石说。
健康素养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之一,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是解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问题的首选策略。
在河南900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生活在农村,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基础相对薄弱,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不高。
把无形的健康理念融入有形的工作之中,河南在群众头脑里修起健康素养的“观念长城”。
健康中原行太康站的义诊现场(2018年7月19日摄) 河南省卫健委供图
选拔优秀科普人才8月12日,第四届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总决赛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举办。
这一赛事被誉为河南健康科普的最强品牌。从2018年起,河南已累计组织系列赛事200多场次,近3万名医务工作者参赛,获奖选手将入选“河南省健康巡讲专家团”。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大众视角普及医学健康知识、促进人群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离不开优秀科普人才、青年英才。大赛恰恰有利于培养健康传播人才,让他们崭露头角。目前,大赛选拔出的专家团成员已经成为健康服务走进千家万户的纽带和桥梁。同时,比赛还丰富了河南科普资源库,一批优秀作品被科普专家带到基层,帮助群众用活泼有趣的健康科普筑起维护健康的安全屏障。
带队参加过第三届大赛的滑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宗民告诉记者,比赛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一些老百姓卫生意识不强,手足口病多发,我们就发挥医务工作者的创造力,以洗手舞的形式,让大家明白勤洗手的重要性。通过比赛,医务人员也可以借鉴更多不一样的科普风格,更好为群众服务。”
据了解,河南一大批中青年医学人才被大赛吸引,并成长为科普新星。他们成为河南省健康科普的代言人,活跃在面向群众科普的第一线。
触角延伸到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是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抓住乡村医生群体,提高他们的健康科普能力,有利于引导群众重视自身健康、提高维护健康的技能。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为此大力组织省级科普专家,围绕健康科普要求和乡村实际,打造标准课件,培训乡村医生。
8月8日,在河南省健康中原服务保障中心的直播间里,五位省级科普专家通过大屏幕与河南新郑的观众线上对话。
王晓伟是新郑市新村镇时垌村的一名村医。他介绍,平时接诊的老年人比较多,其防病、治病意识比较薄弱,上年纪后记性也不太好,有时反复交代几遍老人们还是记不住。“怎么能把科普讲到乡亲们的心里去,是最令我头疼的事。”
这次对话让王晓伟大开眼界。“专家们通过风趣幽默的方式与大家交流互动,就像拉家常一样,我特别受用。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引导乡亲们重视自己的健康了。”王晓伟说。
不少专家还总结出乡村医生搞健康科普的小妙招。河南省级健康科普专家李瑞华说:“村医进行健康科普一定要学会见缝插针。吃饭时,为乡亲们讲吃什么好、什么食物有营养;下地劳动时,跟乡亲们说怎样安全使用农药、怎样保护腰和膝盖;乡亲们外出打工前,可以给他们讲疾病预防;有产妇生了孩子,就是讲怎样把孩子养得健康聪明的好机会……从乡亲们身边的事情入手,健康科普就能更接地气。”
让健康科普入脑入心“医生天天追着讲科普,老百姓不入脑不入心也不行,还是要让老百姓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把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这样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才有内生动力。”河南省级科普专家陈小兵说。
为了健康科普知识能入脑入心,引导群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科普专家们在健康传播形式上下足功夫。豫剧《乡村医生》在河南省汝南县的演出结束后,村民刘翠兰意犹未尽地和同伴说:“以前那些健康知识不好记,这个戏的唱段我熟得很,一听就懂,马上就能记住。咱们一定要多学学,健健康康生活……”以豫剧演出为开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还积极探索以健康科普专题电视栏目、健康科普新媒体专栏、舞阳农民画、曲剧、越调等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载体,创新健康宣教方式,为群众捧出一道道丰盛的健康文化大餐,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除了唠家常、讲故事,我们还编戏曲、说相声、打快板、演情景剧,寓教于乐,群众听得进去啥我们讲啥,咋样的科普效果好我们咋讲。”健康科普专家、河南省中医院21世纪接种门诊副主任护师赵荷苹说。据了解,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已建成五级传播平台,各级建立广覆盖的宣传矩阵。在主流媒体、行业自媒体设立科普专栏,实现科普传播同频共振。同时做实乡村传播,主动融入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等平台,运用乡村大喇叭传播科普音频,让村村响起健康科普之声。
此外,河南还大力开展“全媒体 面对面”科普,仅2021年抗击疫情期间,网上点击、手机信息、楼宇广告、大喇叭播放就达13.66亿次,全年开展巡讲10.4万次,覆盖1540万人次,有效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科普宣传。
“早晚刷牙,过去在村里是学生娃和吃商品粮的人才干的事,我们这么做得被村里人笑死。今天听了专家讲座,知道了刷牙能预防好多病,也知道这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以后我也得天天刷两次。”在“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走进河南温县的科普现场,一位老人听了科普专家关于口腔健康的讲座后说。河南省首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金奖得主、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医生王亚寒告诉记者,他在河南民权县庄子镇流通村开展科普讲座时,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在讲座结束后拉着他的手说:“我儿子因为脑梗还在住院,今天听了你的讲座我明白了,这是他平时生活习惯不好引起的。他的住院费我不担心,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能报销不少。你的讲座是为了让我们更健康,少油、少盐、少糖,我记住了,感谢你们。”未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将持续扎实推动健康素养提升,重点抓好精品科普创作和乡村大喇叭播健康两个工程,满足城乡群众多元化需求,继续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不断在群众头脑里修起健康素养的“观念阵地”。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