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特病(2型糖尿病特病报销比例)
初中生患2型糖尿病,为何一些“老年病”盯上年轻人
14岁的童童还在成都读初中,最近却有了一个“小糖人”的身份。“孩子平时喜欢吃肉,长得比较胖,没想到这么小得了糖尿病。”童童的妈妈李女士带着孩子在医院检查发现,童童的各项身体指标都显示是2型糖尿病患者。
长期以来,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被认为是“老年病”,患病群体以老年患者居多。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一些二三十岁甚至十几岁的年轻人也患上了“老年病”。
“老年病”年轻患者增多
记者近期在四川多家医院相关“老年病”科室走访发现,看病的不少是年轻人。多位一线医生说,糖尿病、高血压等过去被视为“老年病”,现在确诊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门诊发现年轻的‘糖人’越来越多了,不少年轻人血糖都偏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李华琦告诉记者,近年来,该科室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不少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也患上了糖尿病。
21岁的小陈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最近总感觉头晕乏力,以为是工作较累休息不够,到医院检查被告知已经是个“糖人”,空腹血糖严重超标,需要立即吃药干预。
“平时很喜欢吃甜食,经常喝奶茶,有时候一天好几杯。总觉得年轻身体好,没想到居然得了糖尿病。”小陈说。
记者调研发现,除了糖尿病以外,高血压、脑卒中等传统的“老年病”也“盯”上了年轻人。不少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心梗等通常被认为是“老年病”的疾病,初发年龄持续下降。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正在给一位年轻患者测量心率。受访者供图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中,2012至2016年“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0.9至63.4岁,首次发病年龄构成中,40至64岁年龄段占比已经超过66%。该报告还指出,发达国家脑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在75岁左右。从总体上看,我国脑卒中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临床上看,这几年二三十岁的年轻脑卒中患者增多了。其中甚至不乏18岁以下的青少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柳华说。
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大约每6个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风险者中,就有一个是“90后”。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代理主任张震则表示,曾经见到20多岁就发生心梗的患者。
三重原因致“老年病”年轻化
为何“老年病”的年轻化趋势日益凸显?
——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
李华琦、柳华、张震等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老年病”的年轻患者,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例如,熬夜、久坐、吃外卖、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酗酒等。除了易感基因的遗传之外,很多年轻患者确诊“老年病”,都是由于这些后天不良习惯导致的。
此外,一些医生告诉记者,部分年轻人一边酗酒抽烟、大吃大喝不顾及身体,另一边却按“偏方”乱吃药,加速了疾病的发展进程。
——知晓率低、检查率低、治疗率低。
以糖尿病为例,全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在30%左右,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之后,患者的治疗率为26%左右,而采取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控制率能达标也仅为40%左右。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2019年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64.4%的人并未接受过医学治疗。
——年轻人营养健康意识淡薄。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青少年喜欢购买各种“垃圾食品”,有的家长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只要吃了不生病就没多大关系。多位医生表示,这种行为将给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加强提前干预管理
避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老年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专家呼吁,加强健康营养知识的普及,提升“老年病”在年轻人中的知晓率,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常见“老年病”的预防措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心脑血管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专家呼吁,要加快建设心脑血管、糖尿病、脑卒中等“老年病”的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加强国家层面的年轻人健康风险干预管理。
专家表示,风险预测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病”预防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加快对年轻人、老年人等不同风险人群制定不同的干预管理方案。
当前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融合应用,有利于加强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病”的健康管理。
张震等专家认为,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老年病”的管理,是随着病程进展不断进行调整的长期过程。随着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融入,“互联网 医疗”更符合年轻患者的看病习惯。
来源:新华社
约35%的发病率,超半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被这个疾病威胁!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主要的
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也是糖尿病患者中
最为常见的肾脏疾病
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
90%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
而临床研究发现
大约半数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
一定程度的肾脏疾病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病友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为34.7%。
而一旦发生糖尿病肾病,就有可能发生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早期为微量蛋白尿,随后发展为持续性蛋白尿,但此时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尿中泡沫多。
随着肾脏损害进一步加重,将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肾性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
糖尿病肾病早期具体有哪些症状呢?
1
泡沫尿
正常新鲜尿液为清澈透明、淡黄色的,这是因为尿液的表面张力很低,较少形成泡沫。
而尿中糖分、蛋白的增加,会使得液体表面张力升高,尿液张力升高,从而出现泡沫尿。
糖友们一旦排出经久不散的泡沫尿,应尽快到医院检查尿常规,排除泌尿系感染后做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2
水肿
当发生糖尿病肾病时,由于通过双肾的血流较少,肾脏缺血、缺氧,使肾素增加,导致肾小管对水和钠的吸收增加,使组织间隙的水增加,从而引起水肿。
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尿中蛋白增加,导致血中的蛋白减少,也会引起浮肿。
3
血压不易控制
当糖尿病病友出现高血压或在口服多种降压药后血压还不容易控制时,要警惕糖尿病肾病。
因为并发肾病时,由于水钠潴留及一些激素的分泌,会引起血压升高。
血压高不容小觑,血压控制不好,也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
糖尿病肾病需要控制血糖吗
血糖是引起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肾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不仅可使增高的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至正常,而且还可使轻度增高的微量白蛋白尿逆转至正常范围,阻止部分早期肾病进展为糖尿病肾病。
即使在临床蛋白尿期和肾功能不全期,严格的血糖控制也有利于减慢肾功能恶化的速度。
因此,积极地血糖控制是防止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措施。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
一般糖化血红蛋白≦7%,中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建议为7%-9%。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可能不准确,因为慢性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会被低估。
需要做哪些检查
要想预防或早期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变,一定要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每年都要进行筛查,检查项目如下:
病程大于5年的1型糖尿病以及所有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每年一次筛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CAR)。
所有成年糖尿病患者不管UCAR如何,每年需要至少检查一次血清肌酐,并用血肌酐估算GFR(肾小球滤过率)。
如发现UCAR异常,需要在3-6个月内再重复检查2次,如果3次中UCAR有2次升高,排除其他干扰因素,便可做出诊断。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这些肉类,糖尿病人务必避而远之!
糖尿病人的噩梦(糖尿病足)的预防
那些日常小习惯却是控糖大忌!
♥戳以上链接直接浏览♥
本文来源:糖尿病之友、健康时报
编辑:江瑾然 图片来源:123RF等
夜班值多了,真的会增加患病风险……2型糖尿病
过去一年,你值了多少个夜班?
想不起来了没关系
摸一摸脑袋
头发会给你最诚实的答案
头冷并不是唯一的副作用,夜班值多了,可能真的会有病……2型糖尿病。
一项用心良苦的队列研究
Zhilei Shan 等人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其立题堪称用心良苦:评估“夜班轮替工作”和“生活方式因素”的持续时间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并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了《英国医学杂志(BMJ)》上。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定义包括:吸烟,每天中高强度的活动时长低于30分钟,健康饮食指数评分排名在五分之三以下,以及 BMI25及以上。
夜班轮替工作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美国两大女护士研究队列
(图源:BMJ 网站截图)
这项研究的数据,基于护士健康研究(NHS 1988~2012,NHS II 1991~2013)共纳入143410名护士,并在基线排除了2型糖尿病,冠心病或癌症等疾病。
换句话说,众多护士们一开始入组的时候,都还是活泼健康的小可爱。
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地观察这几十年的夜班生涯,到底对她们做了什么。
研究人员对“夜班轮替”给出了明确定义:除了日常工作外,每月至少值3个夜班。
当然了,这项夜班标准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完全不在话下,甚至能够超额发挥完成。(说着感到一阵心酸)
研究结果表明:在长达22~24年的随访期间,共 10915 名护士发生2型糖尿病。
和没有夜班轮替经历、无不良健康生活方式的护士相比:
每增加5年的夜班轮替工作,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31(95%CI 1.19~1.44);
每增加1个不良生活方式,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2.30(95%CI 1.88~2.83)。
夜班轮替工作对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图源:文献截图)
对于同时有“夜班轮替工作”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护士,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83(95%CI 2.15~3.73),二者具有显著的叠加作用(P<0.001)。
其中,夜班轮替工作对叠加作用的影响占比为 17.1%,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占 71.2%,二者共同作用的影响占 11.3%。
不健康生活方式、夜班轮替工作
对2型糖尿病风险的影响(图源:文献截图)
最后,得出结论:夜班轮替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而且两者具有风险叠加作用。
不过,研究结论同时表明:相对夜班而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大。
所以,对医务人员的建议是:还是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2型糖尿病吧。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抽烟,每天保证中高强度的活动时长大于半小时,健康饮食。这样的预防效果可能更加靠谱。
毕竟,夜班这种东西,这辈子都不可能不值的
什么情况?街头出现"撸串喝酒人才培训基地"……
江苏一干部公示“13岁参加工作”回应:入杂技团乐队
“要办贷款吗”?接到这种电话的正确姿势是……
不值夜班,不可能的~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