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嗜甜跟糖尿病(糖尿病和喜欢吃甜食有关系吗?)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到底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不要总怪遗传、怪糖,2个原因值得深思

现在的“糖人”越来越多,相信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当确诊糖的那一刻,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逐渐接受了事实之后,对于平时爱吃糖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是原因,而若并不爱吃甜的,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遗传。该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提醒大家不要总怪遗传和糖吃多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也别忽视了,下面就和大家讲一讲,建议学会避开。

对于有家人得糖尿病的人来说,自己中招的几率的确要比他人高一点,但这并不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家族史,但自己却中招了。

除了这个因素,大家想到的更多的一个可能就是跟吃太多糖有关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虽然它名字中有糖,但实际上它是代谢异常引起的问题,是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了,并非单纯吃糖吃出来的。不过,虽不是对等的,但长期摄入太多高糖分,是不利于胰岛健康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增加风险。

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多注意点不是一件坏事,管住嘴,少吃点,此外,也要少吃点盐分高、油脂高、蛋白过高的食物,有助于降低风险。另外,也有助于降低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肾病、骨骼、口腔疾病风险。

以下2个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也提醒大家要加以重视:

1. 炎症

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小毛病,甚至不需要干预也能慢慢好,但如果它是慢性的,提醒大家重视,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并不少,该病就是其中一种。

《自然医学》上指出,人体内持续的炎症,对于该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友来说,他们体内的有炎症水平易升高。这会影响到胰岛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它不仅容易增加发病风险,也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若忽视,并发症找来的速度或会更快。

所以,学会预防,降低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或就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建议:

平时不要乱吃药,也不要乱吃一些保养品,如果身体不舒服,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相关药物,而不是自行服用,尤其是抗生素和消炎药这两种常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药,更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上要少吃容易引起炎症的食物,比如重盐重油重糖的,而是应该常吃些有助于抵抗炎症的食物,比如新鲜果蔬,也要多饮水。

2. 肥胖

这既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同时也会加重体内炎症,增加风险。

对于不少糖友来说,体重都超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瘦人就不会得),与四肢比较胖的人相比,腰腹部胖的人,发病风险相对更高。肥胖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很多这样的人平时的运动量往往也比较少。

对于这个因素来说,控制好体重则有利于降低风险,其实没什么捷径,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关键。大家更要注意的是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另外不要过度减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体重太低也不是件好事,尤其对于老人来说。

综上所述,虽然该病和遗传和饮食有关,但不光只有这些,关于饮食,也并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太多,以上两个因素提醒大家要重视,把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炎症要积极看待并及时干预,给身体消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体怎么做,文中给出的建议不妨参考下。

参考资料:

[1]吃糖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答案在这里.北青网.2021.05.06

[2]炎症竟是糖尿病的重要帮凶!伤血管,损肝脏,促感染......危害无穷.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03.15

[3]国际公认:炎症是造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关键,尽早防治.潇湘名医.2019.12.06

[4]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吃出来的吗?这两个因素可能比吃危害更大!.丁香医生.2017.04.22

我国糖尿病激增,都是甜食作怪?医生提醒:真正危险的是这7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2021年全球糖尿病地图》,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位居世界首位。

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攀升。很多人将糖尿病的高发归因于甜食的摄入,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医生提醒,糖尿病的真凶远比甜食复杂得多,其中有7种危险因素更值得关注,甚至比甜食更具杀伤力。本文将带您深入探讨糖尿病的成因,揭开它背后的健康隐患,同时提供科学的应对建议。

什么是糖尿病?一种“隐形的健康杀手”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总病例的90%以上。

简单来说,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受限,导致体内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全身多个器官,如心脏、肾脏、眼睛和神经系统。

打个比方胰岛素就像人体的“钥匙”,它能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如果“钥匙”缺失或失灵,葡萄糖就会滞留在血液中,久而久之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糖尿病激增,甜食只是“替罪羊”?

甜食确实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但它并不是糖尿病的唯一成因。事实上,许多糖尿病患者并不嗜甜,而是其他生活习惯让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医生指出,真正危险的是以下7种因素:

1. 不良饮食习惯:高油、高盐比甜食更可怕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油、高盐、高热量的食物比比皆是。炸鸡、烧烤、火锅、奶茶等深受年轻人喜爱,但这些食物热量高,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案例:
35岁的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经常应酬,每周至少有三次大鱼大肉。他不爱吃甜食,却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空腹血糖达到了8.5 mmol/L,属于糖尿病前期。

医生发现,他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罪魁祸首正是他长期摄入高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

建议:

· 饮食应多样化,以清淡为主,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物和豆类。

· 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尽量选择鱼肉、鸡肉等优质蛋白。

· 减少油炸食品和外卖的摄入频率。

2. 久坐不动:现代生活的“慢性杀手”

久坐办公、缺乏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研究表明,久坐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90%。

案例:
28岁的王小姐是一名程序员,每天坐在电脑前10小时以上,下班后常常选择直接回家休息。

她体型偏瘦,但最近体检发现空腹血糖为6.9 mmol/L,属于糖耐量受损。医生提醒,久坐使得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代谢能力减弱。

建议:

· 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可以选择简单的拉伸动作。

· 每天保持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或游泳。

· 尽量多使用步行或骑行代替短距离出行。

3. 肥胖:糖尿病的“温床”

肥胖与糖尿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腰腹部肥胖(俗称“将军肚”),会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率为16.4%。

案例
42岁的刘先生体重95公斤,BMI(体质指数)达到30,属于肥胖。他在确诊糖尿病后,医生为其制定了减重计划,三个月内成功减重10公斤,血糖控制逐步稳定。

建议

· 控制总热量摄入,每餐七分饱为宜。

· 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延缓饱腹感。

· 养成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代谢。

4. 遗传因素:糖尿病会“传家”

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后代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其子女的发病概率约为40%;若双亲均为糖尿病患者,子女的风险高达70%。

建议

· 如果有家族史,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尤其是40岁以后。

· 提前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高风险饮食和生活方式。

5. 慢性压力:“隐形糖”推手

长期压力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而皮质醇是一种升糖激素,它会使血糖水平增加,并削弱胰岛素的作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让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

建议:

· 通过瑜伽、冥想、深呼吸等方法缓解压力。

· 学会合理分配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6. 睡眠不足:夜晚的“代谢杀手”

熬夜、睡眠不足会干扰身体的代谢节律,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35%。

建议:

· 每晚保证7-8小时的优质睡眠。

· 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或浓茶,不要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

· 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

7. 中老年女性的特殊风险:激素波动影响血糖

女性在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敏感性会减弱,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也更容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

建议:

· 绝经期女性应定期检查血糖,保持健康体重。

· 适当补充大豆异黄酮等植物雌激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应定期随访,监测血糖变化。

糖尿病患者的科学管理与养生建议

糖尿病并非不可控,只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科学管理,完全可以过上健康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 合理用药:服用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或注射胰岛素需严格遵医嘱,避免擅自增加或减少剂量。

2. 中医调理: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症”,可通过调理脾胃、滋阴润燥的中药材(如黄芪、天花粉)辅助控制血糖,但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3. 饮食控制:采用“低GI饮食”,如燕麦、藜麦等低升糖指数食物,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4. 监测血糖: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了解血糖波动趋势。

糖尿病的激增并非简单的甜食作怪,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使得糖尿病成为我国亟需应对的公共健康问题。

通过科学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甚至逆转糖尿病前期的状态。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滴积累的结果,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开始,为自己的健康投资,远离糖尿病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国际糖尿病联盟,《2021年全球糖尿病地图》。

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3. 英国剑桥大学糖尿病研究,发表于《柳叶刀》期刊。

4.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睡眠与代谢健康》。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嗜甜如命,吃糖上瘾你该怎么办?

什么是糖上瘾?糖究竟是什么?这里的糖,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典型的就是各种精制糖(白砂糖、葡萄糖等),以及大量含糖的加工食物(面包、甜点、饼干、蛋糕等)。吃大量糖会造成龋齿、肥胖,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加速机体老化等问题。

上瘾是因为感到快乐

当进食大量糖后,大脑内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多巴胺将讯号传送给大脑的伏隔核。伏隔核掌控着我们的快乐、成瘾、恐惧、安慰剂效应等,而且它还与前额叶皮层相连。大脑会将这种快乐的滋味记录下来,并且鼓励你重复这一行为。吃糖,我开心,大脑记住了,继续吃……这属于大脑的一种奖赏机制。

但是不断摄入大量甜食,为了稳定血糖,胰岛素必须“拼命”工作。好不容易把血糖稳定之后,你又吃蛋糕、甜品了,胰岛素又要出来工作了……当胰岛素不断工作得不到“休息”后,就会变得对血糖不再那么敏感,一开始是消极“怠工”,继而干脆“罢工”。这就形成了胰岛素抵抗。最坏的情况就是,胰岛素不再正常发挥作用,你因此患上2型糖尿病。

吃甜食上瘾的表现:

极度爱吃甜品,吃到停不下来;

一天不吃就心慌、脾气暴躁;

喜欢一个人偷偷吃;

吃完很后悔,甚至会采取催吐等行为。

以下人群容易出现吃甜食上瘾:

极度节食导致渴望高碳水摄入者;

压力过大且没有找到合适发泄途径的人;

从小喜欢喝各种饮料、果汁者;

伴有遗传因素者。

戒糖瘾 有计可施

咖啡和茶少加糖

许多人习惯于在咖啡和茶里放大量糖。如果你也是这样做的,请开始训练自己喝这些饮料时少加糖。循序渐进,从少加一匙或一包糖开始。只要坚持很快就会习惯,然后再少加一份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甚至会更喜欢不加糖的咖啡或茶。这不仅能减少你饮食中的糖分,还能证明减少糖分的摄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避免人造甜味剂

用人造甜味剂代替真正的精制糖,不会帮助你戒掉糖瘾。这是因为人造甜味剂对人体有同样的化学作用,它们仍然会刺激你对甜食和饮料的渴望,而且人造甜味剂还与许多令人不快的症状有关,如抑郁、偏头痛、焦虑、消化问题等。

吃含糖量少的零食

看看你正在吃的零食,它们的含糖量有多高?即使是全麦饼干或酸奶,它们的含糖量也超出想象。例如低脂酸奶只是用糖代替脂肪。不要再被“减肥零食”愚弄了,寻找含糖量较低的替代品,比如坚果、奶酪和水果,美味的选择有很多。

减少甜点的摄入量

如果你习惯餐后吃甜点,那么就从减少一次开始,一周接着一周,把甜食的摄入量从每周7次减少到每周最多4次,你会习惯于不那么频繁地吃甜食。在外面吃饭时,不要总是点甜点,喝杯纯咖啡或茶就可以了。

保持饮食多样化

不均衡的饮食会增加人们对糖的渴望,特别是当你的饮食中缺乏健康的脂类或蛋白质来增强饱腹感时。精制的淀粉类食物,比如意大利面、白面包或白米饭,吃完后会让你立刻有饱腹感,但它们消化得很快,这会使你的血糖水平飙升。然而不久后,你的血糖水平又会急剧下降,导致你想要更多的糖。蛋白质和脂肪没有这种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吃饭时保持营养均衡很重要。用全谷物类代替精制谷物也同样有帮助。

摄入更多膳食纤维

纤维有助于抵抗对糖的渴望。纤维的作用是减缓糖被消化和吸收的速率,这样就避免了糖分的激增,同时也降低了对糖的欲望。就像蛋白质和健康脂肪一样,纤维也能帮助你拥有长时间的饱腹感。

摄入足够的铬、镁和锌

适量补充这些矿物质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代谢糖,更有效地燃烧它。这些食物包括绿叶蔬菜、坚果、麸皮全谷物、青豆和黑巧克力。

避免饥饿

“饿怒症”这个词描述了同时感到饥饿和愤怒的感觉,如果你有糖瘾,那么你可能也经历过这种情况。这种感觉是由低血糖引起的,低血糖会让你觉得很饿,同时也会让你感到愤怒。当你试图忽视饥饿,长时间不吃东西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当你不吃饭时,你的身体开始渴求能量。某个时刻你会屈服于你的饥饿感,并尽可能快地满足它,通常会选择含糖量高的零食。

喝足够的水

如果你没有喝够水,你的身体会误以为你饿了。迫使你吃得比实际需要的多,这会导致不健康的体重增长。喝水其实是对抗超重的好方法,因为喝水能让你有饱腹感。最好随身带一瓶水,尤其是当你在两餐之间感到饥肠辘辘的时候。

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找一些喜欢的事情,每天为它们腾出些时间,因为一个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体内的血清素、多巴胺和内啡肽水平会提高,这会大大减少对糖的渴望。对糖的渴望不仅是生理所需,也可能有心理上的原因。当你感到压力或沮丧时,很容易就会去吃含糖食物,因为糖会刺激大脑让我们感觉更好。它真的可以作为“安慰食物”。然而过量的糖分实际上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这就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建议在心情不好时,可以做做舒缓情绪的瑜伽,将自己想吃甜食的注意力分散,用别的方式放松自己。

避开诱惑

如果你每次经过面包店都要进去瞅瞅,对超市琳琅满目的零食爱不释手,建议你可以选择故意避开这些区域,宁愿绕远路、不带钱也不要走近,为自己创造“不买甜食”的条件。

充分休息

研究表明,睡眠时间与对糖的渴望程度直接相关。睡眠不足的人更渴望吃糖。理由是,如果你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你的身体会渴望糖来提供快速的能量。你会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拿含糖的食物或饮料。但长期这样做,会导致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体重增加。

做好戒糖瘾的心理准备

戒断后的前几个星期,可能你会出现头晕、反胃、易怒等,因为你身体适应了糖分,突然没有糖会不适应,这是正常的。在此期间可以多喝水,规律吃三餐,多休息,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心情愉悦。

糖瘾不是几天就形成的,同理,戒断也需要一段时间。就当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当你的心态调整好,清楚认识到什么东西重要或不重要时,相信你,一定可以勇敢地对糖瘾说“不”!

文: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营养科 谢琪

来源: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