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霜糖饮(糖霜配料)

菜馍君 0
文章目录:

爱吃甜品的鲁迅:咱们吃货的心是相通的

鲁迅对甜点颇为喜爱,无论去到哪儿,他都有意尝试一下,不管是在杭州、北京、厦门,还是广州、上海,这一习惯始终相随。鲁迅日记中,关于他到稻香村购买点心的记录,便有十数次之多,这是名符其实的热爱。

稻香村源于苏州,是进入京城的第一家“南店北开”的糕点铺。前店后厂,自制各式南味糕点,好看好吃,深受各方人士的欢迎。鲁迅是浙江人,对江浙风味的稻香村食品自然偏爱——但他那口味刁钻的二弟周作人,并不会认同他对稻香村的态度——“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稻香村等一干点心铺子,从未入过周作人的法眼。

甜点,我所爱也

鲁迅和周作人闹掰,从八道湾搬出来居住,母亲鲁瑞和妻子朱安也跟了过来,每每买了糕点回家,先请母亲挑拣享用,再让朱安选她爱吃的,然后才归他自己享用。

他去到厦门时,当地饭菜不对他胃口,便吃点心自我补充,他写信告诉许广平,“此地的点心很好”,只是,令他烦恼的一个问题是,买来的点心无处可放,而厦门蚂蚁又太多,随时找上他的点心,最后只得扔了。

跟抽烟一样,鲁迅对点心也并不挑剔,不论什么品种,都会尝一尝。他对点心没什么任何戒备,凡到各地,也以品尝当地的点心为乐事。条头糕、饼干、嵌桃麻糕、玫瑰白糖伦教糕……没有什么是不能试的。他不只喜欢中国甜点,对外国点心也一样向往,他也去北京东城的法国点心铺,买蛋糕过过瘾。

某次,有人带给他河南的特产柿霜糖,他立马爱上了这特产,频频在日记和作品里提起。鲁迅还把柿霜糖当成珍贵的待客之物,曾经用它招待一位河南籍高姓女士,以为人家会夸上一番,哪知高女士见多不怪,未当稀罕物,还告诉他,你这个柿霜糖是河南汜水出产的,他这才想起对方是河南人,便自嘲“请河南人吃几片柿霜糖,正如请我喝一小杯黄酒一样,真可谓‘其愚不可及也’”。

大约是太爱点心之故,导致鲁迅的牙齿很不好,他的日记里便有数次看牙病的记录。

1913年5月3日,鲁迅到王府井徐景文牙医处看牙,按约定补了四颗牙齿,从牙医那儿出来,转身到稻香村买了一元的小饼干——在鲁迅这儿,治牙和吃甜点可以并驾齐驱,两不耽误。

周作人:北京的点心不行

鲁迅大方地承认自己馋,在美食面前,他一点儿都不扭捏。

他曾对曹聚仁说:“我们都是马二先生,吴敬梓写马二先生那么馋,吴敬梓自己一定很馋的。”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对吃别有一番研究。而鲁迅自己,也一样有研究,比如《在酒楼上》里的那句“酒味十分正;油豆腐也煮得好,可惜辣酱太淡薄”,便是他于食物的精彩见解。鲁迅喜欢的下酒菜,是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这四种小菜,对他可是永久的蛊惑。

小菜味美,海鲜亦是所爱,鲁迅亦对蟹情有独钟,日记里有数次吃蟹记录。但北京不比江南,此地不产蟹,自然属贵重之物,吃蟹的机会不比南方,但只要争取,机会自然也会有的。比如,遇老友齐寿山请客,菜品中有蟹,自然要多吃几只,吃爽了,喝爽了,兴奋了,回家时夜色已深;比如,星期天无事,到集市上买蟹自己煮来吃,过过嘴瘾。

除了蟹,鲁迅还爱吃山药,山药是好东西,不但可以当主食,更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益心安神,宁咳定喘,延缓衰老,鲁迅有胃病,吃上一碗山药粥,实在是最好不过的食物。

鲁迅是浙江人,火腿亦是其至爱之一,凡熟悉鲁迅的朋友,如果在家里招待他,都会使用金华火腿做菜,满足他这个嗜好。曹聚仁的夫人王春翠为招待鲁迅,曾特意做了火腿冷碟,因这道菜未引起鲁迅的注意,而不免让曹夫人心生惆怅。

鲁迅:谁懂吃货的心?

与鲁迅相熟的朋友送他礼物时,常有人送他火腿。他自己也是烹饪火腿的行家,在厦门时,常用火腿做菜。

吃之外,鲁迅还喜欢喝茶,鲁迅日记中亦频频出现喝茶的记述,观音街的青云阁、东安市场的中兴茶楼、中央公园的来今雨轩,都有留下过其足迹,去得最多的则是青云阁,并非此处有特别的地方,主要是它顺路。青云阁并非茶楼,它是个综合性的商场,其中设有若干茶社,其中最著名的一家叫玉壶春,这是鲁迅常光临的地方。

那时候的茶楼,大多既可以喝茶,也可以品尝各种点心或者面食,因此,懒得吃饭的人,去喝茶的同时,再来份点心或面食,照样可以填饱肚子,就不用专门去吃饭,类似于现在的餐吧。而东安市场的中兴茶楼则要更高档些,不只可以喝茶,也能摆酒席请客,兼有酒楼的功能。

鲁迅喝茶算是频繁的,诸朋友中,许寿裳、刘半农、钱玄同、孙伏园等人都曾有与鲁迅品茗的经历。

想来,他与朋友们的聊天,无非是闲谈、叙旧、约稿、交换对时事的看法,等等。来今雨轩是他最爱的茶楼之一,他在北京的数年间,多次光临此地。1926年8月13日,与齐寿山合译的《小约翰》完稿,便约了几个朋友,往来今雨轩办个小型庆祝会;同年秋,鲁迅将离京南下,朋友们又在来今雨轩为他送别。1929年5月鲁迅回北京省亲,住了不到20天,曾两次到来今雨轩,一次是赴李秉中的婚礼,另一次是赴沉钟社杨晦、冯至等人的宴请。

来今雨轩之所以受欢迎,一是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央公园内,环境极佳;二是它的档次较高,菜也烧得精美。

除来今雨轩外,中央公园还有许多茶座,鲁迅光临的亦不在少数。

茶叶方面,鲁迅对杭州的龙井多有偏爱,也喜欢普洱。

茶或者咖啡?

2009年,广东曾做过一次许广平鲁迅藏清宫普洱茶的拍卖,仅用时五分钟,一块重3克的普洱茶砖拍出12000元的高价。因鲁迅之名,普洱也大升其值,平实而论,不过是拍卖市场上的一种炒作行为而已。

鲁迅喝茶,决非细斟慢饮的功夫茶,他喜欢大口大口喝,茶要浓,口感要重,他追求饮茶的自然朴实,排斥把饮茶作为品质生活的装腔做势。因此,他不喜功夫茶,拒绝慢悠悠的鉴赏。

他曾写过《喝茶》一文,并非生活小品,只是借以讽刺某些文人的无病呻吟。

这一点,怕是他和林语堂等人的本质区别了。

在北京时,他爱使用一只有盖的旧式茶杯,泡浓茶;到了上海,改用小壶泡茶,对茶的品质也有了一些讲究,要喝新鲜的好茶,依然很浓。有时候,他还劝许广平也一起喝,正是在上海,许广平学会了喝浓茶。

鲁迅好茶,对洋饮料亦不排斥,他曾喝过几回咖啡,只不过咖啡不是他特别喜欢的饮料罢了。在鲁迅日记中,曾有数次与朋友和同事共饮“加非”的记录,这“加非”,就是现在的“咖啡”。

民国之初,经常到咖啡馆里坐坐,大约是非常小资和时髦的行为了。

本文摘选自菜馍双全(本人)新书《鲁迅:大先生,小日子》

原题为:《左手香烟,右手甜点》

甘蔗与古代制糖技术

甘蔗属有5个种:热带种、大茎野生种、细茎野生种、印度种、中国种。南太平洋、新几内亚、伊朗、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东部等都曾被认为是甘蔗的起源中心。现在专家们认为,甘蔗属有3个原产地:一是起源于印度;二是起源于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群岛的Saccharum officinarum;三是起源于台湾和中国南部南岛人的 Saccharum sinense。补充一句,我国南方至今还生长着一些种类的野生甘蔗,其中有一种称为甜草根子,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东一带,与栽培甘蔗很相似。

甘蔗林

我国是最早用文字记载甘蔗的国家。在公元前3世纪初,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辞·报魂》里就有一种甘蔗制品“柘(zhè)浆”,《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注“柘”为甘蔗,“柘浆”即为甘蔗汁。

西汉未的刘歆(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西京杂记》曾述及“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所谓石蜜,即是指以甘蔗为原料制成的固态制品,这与战国后期的液态“柘浆”,应该是一个技术进步。高帝即是指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可知汉初的蔗糖制品尚是稀罕之物,否则不会作为贡品献于皇帝。当然,汉代柘浆依然存在,不过用途又有了拓展。元鼎五年(前112)十一月辛巳朔旦,汉武帝祀于甘泉宫,令司马相如等数十人赋诗称颂,共同制作了《郊祀歌》十九章,中有“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颜师古注引应勋曰:“柘浆,取甘柘汁以为饮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甘蔗汁可以解去贵人们早上犹未退去的宿酒。由此可见,至迟在西汉中期,人们使用甘蔗汁,不但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还往往用来作解酒之用。

甘蔗汁

公元一世纪,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的《杖铭》中载有“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西汉以后,开始有“蔗”字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生卒年不详)《齐民要术》卷一引《异物志》曰:“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迮(zé)取汁为饴饧(táng),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柘”和“蔗”的读音可能来自梵文“sakara”,而国外关于甘蔗的最早记载见于印度的《吠陀经》,据此可以推断,食用的甘蔗品种是国外传入,而非原产中国的野生品种。很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传播到南洋群岛,由广东进而传入我国南方湘鄂地区。这就同《楚辞》的记载衔接起了。

张衡

东汉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著《七辨》,其中有“沙饴石蜜”的称谓。所谓“沙饴”,即是指结晶状糖类制品。我们知道,淀粉糖呈粘稠状,而要想得到结晶状糖类制品,除了蔗糖是不可能有第二种替代品的。应该说,最起码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能够见到具有砂糖雏形的蔗糖制品了。

南朝齐、梁时陶弘景(公元456—公元536),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术又提高一步。

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一年遗使至“摩揭它国”求取熬糖法,然后下诏令扬州上贡当地种植的甘蔗进行试生产,其成品的色、味均远胜于摩揭它国,当时人们称之为“沙糖”,又称为“霜糖”。“摩揭它”(Magadha)为古印度时代的奴隶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曾一度统一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时最为强盛,至公元四世纪的笈多王朝时仍为印度强国。中国晋、唐僧人法显、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产方式相对先进,它是利用火的热能作为蒸发方式来进行生产的,因而有更快的生产周期。唐太宗不惜远离数万里之遥而派人前往,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说,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更具实际意义。

白砂糖

当摩揭它的制糖法取来之后,扬州的甘蔗成了制糖的最好原料。但必须指出,这里说的扬州,并不是指今天扬州地区,而是唐初属于扬州管辖的岭南东西两道,即今天广东与广西。由于岭南甘蔗味甜而多汁,其质量远比西域摩揭它国的好,所以生产出来的蔗糖在味与色的方面都远胜于摩揭它国产品。

“沙糖”一词,从上文可知,出自于唐初,由于其呈河砂状,故名。今天一般写作“砂糖”。又由于其色泽为白色霜状物,因而当时又称为“霜糖”。我们知道,今天的砂糖有白砂糖与赤砂糖之分,从制作工艺上来说,白砂糖远比赤砂糖复杂,既然唐代的蔗糖已被冠以“霜”名,其色当为白色或接近的白色,因此可以认为,唐代的制糖工人们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的蔗糖提纯及脱色工艺,其生产流程应该与今天的技术相去不远,在没有一定的化学工业知识为前提基础下是不可能生产出来的。“霜糖”的生产关键是脱色,据《新唐书》载,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国内的制糖工匠发明了“滴漏法”为蔗糖脱色。其法是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一个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就是把黄泥浆作为吸附式脱色剂来制取白糖。这种办法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古代的蔗糖生产已经能够采用接近于现代化学脱色技术而进行生产了。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唐大历年间(766~779),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由此可知,中国蔗糖生产,源于战国而定型于唐初,史有明文记载,应该成为基本的定论。

吊装甘蔗

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至此中国方有沙糖。”此后一些述及中国蔗糖历史的人,往往以此为据,认为中国的砂糖始于唐初。但此论其实并不确切,早在汉代以前,“沙糖”一词就已出现了。东汉名医张仲景曾以“沙糖”调制“青木香丸”;而南北朝是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又有“取(蔗)汁为沙糖甚益人”之语,可见远在唐初之前中国已有了原始的结晶状砂糖,只不过唐太宗派人从西域摩揭它国学习相对较先进的制糖技术后,使中国的砂糖生产得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跃进罢了。

宋代洪迈所作《容斋随笔》载,宋代蔗糖的产区主要在福唐(今福建福清县东南)、四明(今浙江宁波)、番禺(今属广东)、广汉、遂宁(均属今四川)等五个地区,其中就质量而言以遂宁所产的为最好。

鉴真

甘蔗于公元754年,由唐朝鉴真和尚将制糖法传入日本,同期植蔗制糖技术由福建传往中东,再经地中海传入意大利和西班牙。公元1490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时,将甘蔗带去并植于圣多明哥,以后制糖技术逐渐传入美洲各国。

“小鬼当家”做吃货 美食万圣嗨翻天

国庆一过,又是万圣!万圣节是西方一年一度名正言顺地整蛊“闹鬼”的日子,但对于可以把任何节日都过成“美食节”的中国人来说,万圣节究竟吃什么可是大问题!尤其对于宝宝来说,万圣节最大的吸引莫过于光明正大做吃货的“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所以,怎么安排好宝宝的万圣节美食,就成了爸爸妈妈们的当务之急。

在万圣节有两样食物是必备的:南瓜和糖果。南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不仅能保护胃黏膜,帮助宝宝消化,还含有丰富的锌,能够有效地促进宝宝生长发育;而糖果本身就是“Trick Or Treat"活动的标志,也是宝宝的万圣最爱!本期小编就向爸爸妈妈们推荐3款南瓜食品和3款DIY糖果,简单易学又创意十足,好看好吃好玩,让宝宝做个开心的万圣小吃货!

【万圣南瓜来当家 营养健康顶呱呱】

奶香南瓜派

作为最应景的传统美食,南瓜派是餐桌必备。浓郁的奶香和着南瓜的香甜味,非常能够刺激宝宝的味蕾,香甜可口又健脑益智,妈妈必学哦!

用料:低筋面粉125克、南瓜250克、鸡蛋4个,淡奶油125克,白砂糖30克,黄油50克,糖粉30克。

做法:

1、室温软化的黄油切小块,加入糖粉、面粉,用手搓成屑状的粗粒;

2、加入两个蛋黄和成面团,面团揉至光滑,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冷藏30分钟;

3、南瓜切成小块上锅蒸熟,压成南瓜泥,加入细砂糖、2个鸡蛋和淡奶油,搅拌均匀;

4、面团从冰箱拿出后擀成0.5厘米的圆形面片,放在派盘中,边缘和底部用手压实,用擀面杖擀去边缘多余的部分;

5、用叉子在饼皮底部插一些小洞,防止派皮受热膨胀鼓起。将南瓜馅倒入派皮中,9分满即可;

6、烤箱预热180度,中层,180度烤10分钟,转150度再烤30分钟即可。

五彩南瓜饭

所谓入乡随俗,万圣节来到了中国,自然也要变化出中国化的美食。这款五彩南瓜饭味道丰富、颜色鲜艳,一定让宝宝吃到合不拢嘴呀!

用料:小南瓜、米饭、腊肠、玉米、虾仁、香菇、西芹、盐、黑胡椒碎、生抽

做法:

1、小南瓜切去1/3做其它用途,剩下2/3挖空内瓤、南瓜籽,稍稍雕刻边缘成为南瓜盅备用;

2、香菇泡软后和西芹、腊肠切成玉米粒大小,锅里加少许橄榄油将之炒香;

3、加入虾仁、米饭翻炒均匀,再加入适量盐、黑胡椒碎、生抽调味;

4、将炒好的花色米饭放入之前挖好的南瓜盅内,隔水蒸至南瓜软绵,食用时用勺子挖食。

蜜汁南瓜饮

有了主食,汤饮也不能少啊。这款蜜汁南瓜饮非常润泽,很符合入秋滋润的传统,甜甜蜜蜜,宝宝最爱!

用料:南瓜250克,蜂蜜适量。

做法:

1、老南瓜洗干净切掉外皮和南瓜籽、内瓤丝等,切成段,然后再切成片;

2、处理好的南瓜上蒸锅蒸至熟,用筷子能轻易插透最好;

3、蒸好的南瓜盛入大碗内,用筷子或勺搅拌成南瓜泥,喜欢细腻口感的用漏网过滤一遍,拌入适量蜂蜜即可食用。

【不给糖糖就捣蛋 创意十足DIY】

鬼脸南瓜奶酪蛋糕

超萌的鬼脸小蛋糕,万圣节主题完美应和。而且蛋糕软绵绵的,相比于硬糖更容易消化,很适合宝宝食用。

用料:小麦面粉130克,鸡蛋2个,南瓜泥200克,泡打粉5克,奶酪2块,巧克力1块,黄油100克,红糖50克,白砂糖30克,肉桂粉半勺,肉豆蔻1/4勺。

做法:

1、将红糖与细砂糖加入软化的黄油中,用刮刀将黄油与糖类的先混合拌匀;

2、用电动打蛋器将黄油混合物打至体积膨胀,颜色明显发白,大约用时3分钟;

3、逐个加入室温的鸡蛋,加完全部鸡蛋的黄油糊,不能出现油水分离的情况,可以把搅拌盆放在温水里浸泡着继续打发,或者用一只电吹风,一边吹着热风,一边继续打发;

4、面粉 泡打粉 肉桂粉 肉豆蔻粉全部过筛,加入黄油混合物中,加入南瓜泥,切拌均匀。小三角奶酪切丁备用;

5、将南瓜面糊挤一半的量在模具中,铺上切成小丁的奶酪,再倒入剩下的南瓜面糊;

6、180度,烤箱中下层,烤焙20分钟左右,竹签插入中心拔出无粘连即可取出;

7、放凉后倒扣,小蛋糕就乖乖的滚出模具来,取一些巧克力溶化后涂在鬼脸蛋糕上做装饰。

小幽灵霜糖饼干

霜糖饼干一直都是万圣节的传统糖果,小幽灵的造型既应节又可爱,创意十足!

用料:黄油90克,低筋面粉380克,鸡蛋2个,牛奶适量,糖粉100克,苏打粉1/2勺,柠檬汁2大勺。

做法:

1、黄油切小块室温软化,将糖粉分次性加入黄油中(加糖粉做出的是干脆的,砂糖是酥脆);

2、把黄油打发成羽毛状,鸡蛋打散后分3次加入黄油中搅拌均匀,看湿软的程度适当添加牛奶,注意蛋液一定到打到都吸收后,才能加下一次;

3、加入过筛后的粉类,用手随意揉搓成团,无粉状即可,包塑料袋冷藏30分钟醒面;

4、蛋白加塔塔粉,打到发泡,分次加入糖粉继续打发,并加入适量柠檬汁调味;

5、调好颜色装入裱花袋,面团擀压成1CM厚的面皮,压模;

6、摆入烤盘,中间留有空隙;

7、装饰糖霜即可。

小黑猫翻糖饼干

作为万圣节最应景的动物之一,糖果里怎么能缺少了黑猫的身影呢?这款小黑猫翻糖饼干,小小诡异又不失可爱,最适合给来讨糖吃的宝宝啦。

用料:牛油100克,糖粉80克,蛋液30克,香草粉3克,低筋面粉200克。

做法:

1、将牛油与蛋从冰箱取出恢复室温,低筋面粉过筛。

2、把牛油放入搅拌盆中,用打蛋器搅拌混合成柔软的乳汁状;

3、把糖粉和蛋液分别分2次加入搅拌盆中,每次加入都搅拌混合到发白;

4、把香草粉和低筋面粉一次性加入搅拌盆中,搅至均匀;

5、用保鲜膜包起放入冰箱冷藏30分钟以上,使其松弛即可;

6、从冷藏柜中取出饼干的面团解冻后揉至均匀,用擀面棍压扁擀薄,厚度大约0.5cm到1cm;

7、用事先准备好的模板放在饼干面皮上,用刀刻出图案;

8、放在烤盘上,拿进烤箱中烘烤15分钟,上火150℃,下火170℃。

9、用黑色蛋白膏细裱勾出内衣的轮廓线条,线条要流畅,最后加出眼睛。

——妈妈网原创资讯

更多精彩母婴资讯,可关注【妈妈网】微信获取!还有大波妈友福利等着你哦!

如何关注: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妈妈网】or【mama_cn】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