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冷足吗(糖尿病足凉怎么办?)

齐鲁壹点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足患病有哪些症状表现?天冷如何护理?

糖尿病足的出现给我们的下肢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不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疗,病情不断发展后期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状,不仅治疗起来更加困难,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状产生。要想摆脱糖尿病足首先要对该病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那么糖尿病足患病症状有哪些表现?

1、发凉、怕冷、麻木、疼痛。

糖尿病足患者可自感双足发凉,比一般人腿脚更加怕冷。平常双足感觉迟钝,似有袜子套在双足。有些患者行走百步即可感觉肌肉酸胀不适,被迫止步,休息一段时间后,可再次行走。夜间平卧时,感觉脚趾有疼痛感。

2、胼胝

糖尿病足患者因足底感觉功能减退,足部着力点改变,足部长期磨损而出现胼胝。若胼胝部位出现破溃时,需要注意,破溃的可能并不只是表面一点小破口,其深部通常有较深窦道,经久不愈,病情严重后进而影响日常行走。

3、坏疽

糖尿病患者因足趾端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足趾端发黑坏死,伴剧烈疼痛,进而坏死的趾节脱落,影响患者正常活动。

4、感染

糖尿病患者皮肤一旦出现轻度的破损(如抓痕、皮肤皲裂、挤压等),即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途径。感染不易被察觉,不易控制,可蔓延至筋膜、肌肉、骨质,有截肢的风险,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冬季天气寒冷气温降低,很多糖尿病足患者病情容易在这一时期发作甚至加重,我们需要格外注意,重视患肢的护理预防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病情的恢复,那么冬季糖尿病足患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严格控制血糖。血糖只有保持在正常范围,才能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足。控制血糖首先要管住嘴,其次是迈开腿。采用 节制饮食、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和运动等措施。

2、足部注意保暖。入冬后,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多种恰当的取暖方法,如有热水袋,但在取暖时应防烫伤。如穿棉袜(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等。但切忌用热水袋或照红外线灯,因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损害,足部的感觉迟钝,容易烫伤或灼伤,烫伤一点也会发展至足部感染坏死,因此要格外注意。

3、鞋袜要舒适。预防糖尿病足提倡穿棉线袜子,袜子要软、合脚,袜子尖部不要过紧,不穿松紧口袜子,不穿有洞或修补不平的袜子。不宜穿着不透风的尼龙涤纶袜。汗多者应多准备几双鞋袜更换,以便保持鞋内干燥,不宜使用爽身粉吸水,以防毛孔堵塞而感染。穿鞋前应检查鞋内有无砂石粒、钉子等杂物,以免脚底出现破溃。

4、每日用温水洗脚,水的温度不宜超过40℃。双脚浸泡5~10分钟后,即用柔软的干毛巾擦干,足趾缝里不要残留水分。擦干脚后可用少许植物油均匀地涂搽在脚上,再轻轻地按摩几遍,去掉鳞屑及明显角化层。冬天可多穿双袜子或晚上使用护脚套,不得使用电热毯及热水袋,也不宜日光曝晒。

总结:糖尿病足的发生给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平时多注意下肢部位的锻炼,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及时的去进行检查治疗,更多关于下肢血管方面的问题可以拨打电话0531—86972999进行咨询。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糖尿病足,天冷更要细心呵护

胡老爹70岁了,已经有10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入冬以来,天气寒冷,胡老爹左脚趾皮肤上出现了一个绿豆大小的破溃口,开始的时候他没太注意,后来,破口越来越深,并出现了局部皮肤发黑,露出皮下组织及骨骼。看到这种情况,家人焦急地将胡老爹送到医院。通过详细的检查,胡老爹被诊断为糖尿病足,需要进行左脚趾截肢治疗。近期,像胡老爹这样因糖尿病足住院治疗的患者明显增多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人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可以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得以避免,通过科学的治疗而得以痊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是降低糖尿病截肢率最关键的措施。冬季是糖尿病足的好发季节,冬季糖尿病足的发生常与如下因素有关:

1.血糖控制不佳;

2.足部干燥、干裂处理不当;

3.取暖不慎烫伤、烧伤;

4.脚气、胼胝、鸡眼等处理不当;

5.不适合的鞋袜摩擦皮肤导致破溃感染。

那么冬季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足呢?

首先,要控制血糖。高血糖可促进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良好的血糖控制不仅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而且有利于糖尿病足的恢复。

其次,每天要检查双脚。要对双脚皮肤进行仔细的检查,尤其要注意足底、趾间等容易受到挤压的部位,注意上述部位是否有红肿、皮肤皲裂、变色、水泡、足癣、创伤等情况,皮肤感觉是否正常。触摸足背动脉,判断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大多糖尿病足起初仅仅表现为足部的细小破溃,如果足部出现水泡、局部发红、变硬、破溃、发凉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此外,要尽量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穿硬底鞋、高跟鞋等,以防足部摩擦受损。运动时,要穿运动鞋、棉布袜。要坚持每天用温水泡脚,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低于37℃,泡脚时适当用双脚按摩互搓,促进足底血液循环。冬季皮肤干燥,洗足后要涂抹润肤膏,使皮肤柔润,以预防出现皮肤的皲裂。天气冷时,不要使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暖脚,以防烫伤。可用厚袜或毛毯保温。

文/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汪英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

糖尿病患者总感觉腿脚特别凉,可能与这6种疾病有关,赶紧就医

在寒冷季节,尤其是在停止活动时,下肢特别是脚便会感到寒冷。

这是因为人体下肢距离心脏最远, 局部血流相对缓慢所导致的。但有时即使气温并不太低,鞋的保暖作用也很好,仍然感到下肢发冷,这时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免延误病情。

引起下肢异常寒冷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是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病变,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

发病初期,大多表现为受寒后足部发冷、麻木、疼痛,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若病情加重,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走几步路之后就感觉下肢无力,需要停下来歇一歇);肢体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加剧;严重者有肢体端溃疡和坏死脱落。

2.闭塞性动脉硬化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肢体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

随着病情的进展,缺血程度加重,出现下肢持续疼痛,尤其是当肢体抬到高位时疼痛加重;疼痛在夜间更为剧烈,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汗毛脱落、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稀疏。

在病变晚期,可出现趾、足或小腿的干性坏疽和溃疡,且较为广泛。糖尿病患者常有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

闭塞性动脉硬化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多见于腹部主动脉下端的大、中型动脉闭塞,两下肢同时发病。

对于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等老年患者,如发生上述症状,需要引起警惕。

3.肢端动脉痉挛症

肢端动脉痉挛症又称雷诺综合征,是由于支配周围血管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表现为手指等四肢对称性阵发性发白,随后潮红、疼痛,通常因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在寒冷季节中发作较频繁,起病缓慢。患者在受寒之后,尤其是与冷水接触之后容易发作,故冬季多发。

对于抵抗力低的患者,由于指端缺血而发生的溃疡,有可能导致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这也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正确而及时地应用抗感染药物 有助于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4.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多表现为乏力、怕冷、腹胀、 便秘、嗜睡、月经过多;重者可出现黏液性水肿,表现为眼睑浮肿、鼻宽大、唇舌肥厚、皮肤干燥角化、毛 发稀疏干黄、眉毛外侧1/3脱落、声音低粗、心率缓慢、不可凹陷性水肿。

在寒冷季节,有些严重患者可出现黏液性水肿昏迷,表现为体温低、低血压、呼吸浅慢、心率缓慢、 低氧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5.神经系统疾病

一些神经衰弱的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出现持续性下肢寒冷的感觉。

表现为心悸、气短、 多汗、腹胀、头痛、易失眠、疲乏等症状。而这些患者在体格检查时并无异常现象,此时应考虑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嫌疑。

临床上,我们常见有些癔症患者由于言语暗示产生的双下肢寒冷感觉。

可见,下肢寒冷也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作者: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