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比喻(糖尿病足的症状是什么样子)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下肢有这些信号要注意得了神经病变,防治方法给您了!

糖尿病已经悄然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慢病,慢慢的到来,让人防不胜防,但了糖尿病的人,首先的问题就是防并发症,怎么防呢?当然就要提前了解相关知识,今天我们讲一讲糖尿病人周围神经病并的预防知识!

今年59岁的李先生,糖尿病史10余年,期间一直口服二甲双胍治疗,两年前出现双下肢麻、凉、痛,他一直没有太在意,血糖也控制的忽高忽低,半年前症状加重,最后因一次剪指甲而引发了感染,导致了足足大面积溃烂,成了糖尿病足病。

一、糖尿病人为何会出现双下肢麻凉痛?

首先要提醒广大糖尿病友,如果已出现肢麻凉痛,就要注意了这就是所说的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为什么会有这种症状发生呢?因为在身体的表层皮肤,充满着神经末梢的感应器,如触觉、温度、痛感等外来的刺激,就会由神经网络把信号传到大脑来诠释。如果把神经比喻成一条电线,那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常是外层的电线皮破损。这时候就会出现异常的神经感觉,典型的症状是四肢远端的麻木、疼痛、发凉和感觉异!

当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光会让下肢受损,严重者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还可出现体温调节、泌汗异常及神经内分泌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受损神经类型,糖尿病神经病变通常分为四类:

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损伤影响周围神经的感知能力,如温度觉和触觉。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会影响手臂、手、腿、足和足趾,造成疼痛或失去知觉。这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

近端神经病变:神经损伤导致髋部、大腿、骨盆和臀部疼痛。肌无力和腿部疼痛也是近端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

局部神经病变:对某一特定神经或神经群的损伤。局部神经病变通常会导致强烈的、突然的肌无力、疼痛和感觉丧失。

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一系列关键的人体机能,如心脏和呼吸频率、胃肠活动、性功能和血压。很多自主神经病变患者无法感知其血糖下降至危险的低水平。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了还能治好吗?

糖尿病人如果出现早期的下肢发麻或发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治疗,就能逆转,但治疗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疗程,如果不及时治疗,一不小心碰破了,就引发足病了,这样不但治起来费事,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截肢的风险。

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因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

营养神经:常用药有甲钴胺等。

抗氧化应激 :如α-硫辛酸等

改善微循环 :常用药如胰激肽原酶、前列腺素E1、己酮可可碱、山莨菪碱、西洛他唑、活血化瘀类中药等。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等。

2、对症止痛治疗 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米替林等。

3、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中药汤剂、针灸、中药熏洗等治疗。

4、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或者采用动脉微灌注直治,这两种治疗目前效果最好,见效也最快。

三、得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饮食怎么吃?

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一环,得了糖尿病或相关并发症后,更要加强饮食管理,在饮食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以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为原则,主食以疏糖营养馒头为主,副食肉、蛋、奶、油要适量,一日1个鸡蛋、半斤牛奶(脱脂)、100克瘦肉、各种蔬菜500克,烹调食物油25克,以保证机体营养供;

糖尿病人除了饮食,还要注意三餐后的运动,以步行为主,餐后行走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四、糖尿病友得了神经病变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降糖药:无论使用胰岛素还是其它药物治疗,稳定性和监测对保证药物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减少饮酒:酒精会导致血糖波动,且常常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还含有可导致超重的无营养热量。

如有必要需减肥:超重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还会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概率。

选择健康脂肪:坚果、豆类、植物油、低脂乳制品、瘦肉和家禽产品所含的脂肪可被人体加工、利用和清除。人工或添加脂肪,通常被称为反式脂肪,会被人体储存而非利用,通常会导致高胆固醇和体重增加。

避免摄入过多糖:高度精炼或加工的糖如含高浓度葡萄糖或果糖的甜味剂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和下降。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是合理控制血糖并防止进一步神经损伤的关键。

治疗其他并发症:影响血糖、血压和血流或神经控制的健康状况如心脏、肝脏和肾脏疾病,均可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概率。

运动:规律运动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降低胆固醇,改善肌肉效率和耐力,改善血流。建议每周运动150分钟,最好分为5个30分钟来实施。

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要怎么预防?

因此我们糖尿病患者应加倍重视,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理想的范围,同时保证血脂、血压等指标达标,从而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应该在保持上述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达标的情况下,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理应用药物治疗。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血糖高了,看脚就知道?脚部出现5个变化,提醒你及时降糖

哪怕在今天,在很多人看来,糖尿病依旧是个“老年病”,和自己关系不大。

但事实上,糖尿病离我们越来越近。在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患糖尿病,每3个成年人中更是有1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控制血糖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努力,那经常听老一辈说,走路多有助于降血糖,是真的吗?

一、走路就能降血糖,是真的吗?走多少步好?

走路是最简单最放松的运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走路好处不少,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更有人说走走就能降血糖,这是真的吗?

一项由范德比尔特大学研究人员发布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上的研究,在调查了5677名平均年龄为51岁的参与者后,发现了步数与患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每日步行量增加与降低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随着步数增加糖尿病风险会逐渐降低,达到8000步后,效果会越发明显。每天10700步的人相对于走6000步的,患2型糖尿病风险更是直接降低44%。

但这个走路不是散步那种慢慢走,而是有强度的快走,对体力有一定要求的。

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李庆雯指出,运动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称为“五驾马车”之一。有人将快步走形象地比喻为具有降糖效果的“散步药丸”。

那到底要走多快呢?《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小时步行速度每增加1千米,患糖尿病的风险就降低9%。此外,降低糖尿病风险的最低步行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相当于男性每分钟87步,女性每分钟100步。

因此,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不妨加快步行速度,这对健康更为有益。

二、腿脚是人体“血糖仪”,有5个表现需警惕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球20至79岁人群中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近一半的患者未被确诊。

在2013年的全国调查中,我国未被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换句话说,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6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患上糖尿病!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指出,腿部可以被称为人体的“血糖仪”,因为当血糖超标时,我们的腿部可能会发出提示信号:

1.瘙痒难忍

高血糖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瘙痒感。这种痒通常发生在手和脚部位,可能伴随着“蚁走感”,尤其在夜间更加明显。

2.腿脚麻木

长期血糖超标会损害血管内壁,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起腿脚麻木的感觉。

3.皮肤皴裂

高血糖会损害自主神经,导致皮肤出汗减少,异常干燥。长期血糖超标还可能导致皮肤脱水,进而引起皮肤干燥和皴裂。

4.出现“糖斑”

这是糖尿病的特异性皮肤病变,表现为小腿前侧出现边界清晰的褐色斑块,通常不伴有疼痛或瘙痒。

5.伤口不易愈合

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过程,因为它减少了皮肤细胞的营养供应,降低了皮肤自我修复能力。这可能导致伤口迁延不愈,也可能形成无痛性水泡,特别是在双腿和足部。

这些症状可能是高血糖或糖尿病的迹象,因此对于出现这些迹象的人群,建议及时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干预和治疗。

三、这3个坏习惯养出糖尿病,很多人还在犯

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约为35.7%,总人数比糖尿病患者还要多,这数亿人可谓是糖尿病的潜在风险群体。

糖尿病前期人群以及中心性肥胖者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高危人群。如果不加以控制,每年有5%至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

而若想阻止疾病持续发展,生活中的3个高危行为可千万不能再做:

1.久坐不爱运动

长时间静坐会导致代谢需求和血流量下降,进而使血压、餐后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急剧升高。

另外,久坐不动还易导致肥胖,而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从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2.熬夜、晚睡

根据2023年发表在医学期刊《内科学纪事》月刊上的一项研究,熬夜更容易导致糖尿病。

相较于“早睡早起”型的人,那些经常熬夜、晚睡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72%。

3.把饮料当水喝

一瓶500毫升的饮料含糖量约为50克,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每日游离糖的摄入标准。

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因为其中的糖分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长期摄入还可能导致胰岛功能下降,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虽然糖尿病前期常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却存在较大的健康隐患,我们要及时警惕并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参考资料:

[1]《每天10000步,糖尿病风险降低44%,还降低心脏病、癌症风险》.医诺维.2022-12-17

[2]《每天坚持走路锻炼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走路注意5点,效果才能翻倍!》.健康时报.2023-08-12

[3]《腿脚是人体的“血糖仪”!发出以下 5 个信号,一定要警惕》.科普中国.2024-03-2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三种新技术治糖足

准分子激光疗法:缺血型的糖足患者效果好

“糖尿病足有三个类型,神经型、缺血型和神经缺血型,其中,后两者所占比例达到80.9%。目前,对于神经病变的糖尿病足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对于缺血型病变的糖尿病足患者,可以尝试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融和血管新生疗法,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谷涌泉教授介绍。

2016年11月6日,谷涌泉教授在国内率先实施了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融法,用于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谷涌泉教授介绍,准分子激光是一种冷激光,进入到体内之后,可以将斑块和血栓进行汽化,继而溶解。

这种方法治疗非常迅速,根据病人病灶长短,基本可以达到一秒钟一毫米的前进速度,治疗每进行30秒,停顿1~2秒即可。相较于传统的球囊扩充方式,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融法的远期效果更佳。谷教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的血管就如同一个个长长的水管,生锈之后就会产生堵塞,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将血管暂时通一通,“水锈”继续留在血管内,时间长了会越锈越多,很快又会堵塞;而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融法,可以将“水锈”进行彻底的清理,从而使血管畅通。

目前,全国近20家医院可以进行此类手术,未来还将继续在全国推广。

新型生物型创面基质膜:提高溃疡的修复速度

“这块小小的薄膜居然拯救了我的脚!”48岁刘先生患糖尿病多年,数月前,他因为修趾甲时不小心把右足底皮肤剪破了,很快,整个足部出现严重感染肿胀。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糖尿病足中心副主任医师殷汉回忆,当时刘先生因外伤足底部溃疡,常规功能敷料修复非常缓慢,创面迟迟不能愈合,于是给患者尝试了一种新型生物型创面基质膜材料,惊喜的是就是这块小小薄膜,让溃疡修复有了明显改善,3周后创面竟完全愈合了。

殷汉医生介绍,这种薄膜材料是取自猪的小肠黏膜下层组织的天然细胞外基质类生物衍生材料,主要成分为溃疡修复所必需的胶原纤维,能促进血管再生和部位特异性的组织再生。它可以替代各种自体组织瓣,用于覆盖创面,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组织的发生。

目前这种材料除了用于皮肤溃疡修复外,还被广泛用于腹膜、肌腱和硬脑膜等组织缺损的治疗和重塑,全世界已经有超过一百万例患者采用该材料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速成全接触石膏支具:减压又便捷

糖尿病足患者借助支具进行减压,可以减少局部感染,并加速了伤口愈合,因此,也就衍生出了各种减压装置,其中最常见的有三个:全接触石膏支具(TCC)、可拆卸石膏步行器(RCW)、速成全接触石膏支具(iTCC)。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糖尿病足中心主任王爱萍介绍,全接触石膏支具TCC,可以有效治疗大多数的非感染、非缺血型糖尿病足底溃疡,治愈率达72%~100%,平均治愈时间为5~7周。但TCC也有不少缺点,一是,TCC需要配备专业的治疗师或石膏技师;二是,糖友及其家属或医疗服务人员平时不能查看伤口,无法了解愈合情况;还有的患者自述TCC会影响舒适睡眠。

可拆卸石膏步行器RCW,虽然可以随时查看伤口、重复使用、提高了患者的睡眠和洗澡质量,大大缩短了石膏技师的工作时间并降低了材料成本,但正是因为RCW可拆卸,糖足患者的依从性就会降低,他们通常会按照自认为舒适的方式来做,而且鞋子过重,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

而速成全接触石膏支具,是在RCW上绕一圈粘性绷带、弹性绷带或石膏绷带改造而成,解决了TCC和RCW的局限性,从而提高了患者依从性,也能起到减压、便捷、方便检查伤口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把标准化TCC与iTC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治愈率和平均治疗时间相同,并发症也无差异,而iTCC的材料和人力成本明显低于TCC,更快捷简便、更经济实惠;还有一项平行研究把RCW和iTCC在神经性糖尿病足溃疡进行了对比,与RCW相比,iTCC治愈率更高、且愈合时间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