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茉莉蜜茶(糖尿病能喝茉莉花茶吗?)

半佛仙人本仙人 0
文章目录:

茉莉蜜茶要涨价?我的青春完蛋啦。

1

这两天网上流传着一张图,让我破防了。

简单地说,500毫升的软饮要涨到3块5,1升要涨到5块。

虽然这事儿还没定,具体执行还要时间,但我一整天人都不好了。

因为我特爱茉莉蜜茶,真个读大学期间,我保守估计喝了有1000瓶茉莉蜜茶。

如果说人体的70%是水的话,那组成我身体70%的是茉莉蜜茶,没能达到100%不是它的问题,都怪糖尿病,代谢掉了30%。

苦了我,爽了我家马桶。

你说你不信有人这么喝,我只能说你对人类的认知还有局限,我那时候那么年轻身体那么好在能跑马拉松的状况下还能得糖尿病,是有原因的。

2

如果你在夏天干过体力活,靠双手吃过饭,你发现你热到水直接从身上漏出来的时刻,只能找到最近的小卖部,买上一升装的冰红茶或者茉莉蜜茶,站在阴凉地里仰着脖子灌。

你不喝,热气钻你脑子,你喝了,茶水带着冷气往上返,这一口仙气,才救了命。

有人说这些一升装的饮料都是屌丝饮料。

我知道,屌丝的哪是茉莉蜜茶,它能有什么错,屌丝的是一无所有的我。

你看上面那个涨价公告的落款是杭州顶津,那个地方当年是招学生去仓库货运兼职的,我真的跟同学去干过。

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搬。

每一分钱,都是拿命换的。

那时候顶着大热天在仓库卸货,最大的念想就是冰红茶和茉莉蜜茶。

不是绿茶和茉莉清茶不好,而是他们不够甜,不够刺激。

当你搬了一天全身要垮的时候,你只想要足够的甜头。

对不起啊茉莉蜜茶,是我连累了你,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可没钱的时候,谁不是屌丝呢,谁想做屌丝呢。

在微信和支付宝都没有的年代就有茉莉蜜茶了,它就一升卖四块,雷打不动,连同楼下冲你摇尾巴的小狗,总是昏昏欲睡的门卫大爷,这些熟悉的事物,共同组成了你生活的秩序感。

它都不是饮料了,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锚。

只要夏天总有四块钱的茉莉蜜茶,那生活就是可控的,大不了我还是一无所有,还能灌上茉莉蜜茶,一切都来得及。

想到这儿,我就觉得1升装的茉莉蜜茶,是世界最后的温柔。

它真有蜜,也真有茶。

比起依云水当然比不上了啦,可是比起那些加了代糖和果葡糖浆的饮料,它的成本挺高的,白砂糖六块多一公斤,蜂蜜十多块一公斤,茉莉花按照二十五一公斤算,绿茶十块一公斤,四五毛的成本在这里,算过得来。

它像是出生在普普通通的家庭,从小到大普普通通甚至学习不咋地的我。

我们循规蹈矩,每段人生都有迹可循,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们每个人都是茉莉蜜茶。

你说它有添加剂,它也就加些防止茶叶变色的维C和D-异抗坏血酸钠,再加上六偏磷酸钠防止它们分解。

然后加些柠檬酸钠和碳酸氢钠调节PH值,就是它的所有成分了。

它跟我一样,又能歪心眼到哪里去呢。

3

喝久了,我都会想,其实它也挺高级的,它那个磨砂的塑封瓶身,跟那群光面塑料感的瓶子,根本就不一样。

别的饮料也只是饮料,茉莉蜜茶能喝好几回。

它喝半瓶加半瓶水是茉莉清茶,再喝一半再加是普通茉莉花茶,再喝再加就是东方树叶茉莉花,再喝再加就是农夫山泉有点甜。

它这个性价比高极了。

我希望茉莉蜜茶最好价格永远都不变,永远,永远。

只是啊,只是。

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才知道,高级的饮料是不会拿塑料瓶装的,正常人也不会往饮料里反复兑水的。

错的不是他,是我。

我那些引以为傲的优点,跟茉莉蜜茶磨砂的瓶子一样,都微不足道,在别人眼中,都一样,都是塑料。

摸爬滚打这多年,什么也没混出头,我也注定不会是什么齐天大圣,我现在回山东老家亲戚问我有编制吗,我只能说是个体户,然后坐小孩那桌。

我甚至不敢放纵自己了,我真怕老天把我压在山下屁股朝外,我现在只求生活给我点诱食剂吧,不然生活的苦我咽不下去啊。

怎么,我怎么过成了这样子。

现在茉莉蜜茶都要涨价了,一升要五块。

我不会说三块是面子,三块五是不给面子,四块是生活,五块是不让我生活。

我只会觉得生活的锚突然断了,突然间世界的一切都变了,所有我最有安全感的事物,最终还是被熵增打的支离破碎。

茉莉蜜茶,你这么实在干嘛啊。

你能不能不涨价啊,材料贵你不会换果葡糖浆吗,塑料贵你不会不要这个磨砂的塑封吗,再不行你偷偷减掉50毫升也好啊,我会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怎么试探我的底线,你这个资本家还要我教你吗。

这让我真的很绝望啊。

现在我引以为傲的瓶装饮料身价一涨就是25%,它都高级了,而我十多年过去了,怎么还是这个不伦不类的样子。

我更难过的是。

我的爸妈也经历过尴尬的时刻,他们买打折蔬菜时经过那些摆摊卖小玩具的也会快步走,可我只要撒娇打滚,他们最后咬咬牙还是买了下来。

那时候,他们又是怎么过来的呢。

有时我真的很想念一个夏天的午后。

我没有作业,也没有什么可忙的,那个时候连茉莉蜜茶都没有出现,我看着电视睡着了,风扇吹着蚊帐沙沙的响,年轻挺拔满头黑发的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小声忙着,空气中全是肥皂和自来水管的味道。

那些日子,就像茉莉蜜茶。

再也,回不来了。

记者调查:饮料含糖量标注不清,奶茶店“几分糖”无明确标准

天气转暖,“狂炫饮料”的放纵让不少人大呼过瘾,但短短几天后,体重秤上的数字却又让人追悔莫及。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由糖类摄入过量而引发的健康问题逐渐被重视,“控糖”“减糖”“戒糖”等新概念逐渐流行。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市面上多数瓶装饮料的“甜度成谜”,而奶茶店所售饮料的含糖量更是没有统一说法,记者在一家店里询问时,销售人员干脆用纸杯接了一点糖浆现场展示称“三分糖,就是一点点”。

【市场探访】

多数瓶装饮料“甜度成谜”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居民每天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一瓶饮料中,到底含有多少糖?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超市进行探访。

在超市货架上,各式饮料琳琅满目。记者随手拿起一瓶可口可乐,只见瓶身的营养成分表上清楚标明,每100毫升可乐的含糖量为10.6克。这也就意味着,500毫升装的可口可乐每瓶含糖量为53克,只要喝下一瓶这样的饮料,就已经超过了膳食指南中的建议量上限。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瓶装饮料的含糖量,记者以一块重量约4.5克的方糖为标准来进行粗略计算,这瓶可乐的含糖量约等于11.8块方糖。

随后,在一瓶450毫升装的美汁源果粒橙瓶身上,记者看到,按照营养成分表的标示,每100毫升果粒橙的含糖量为9.4克。也就是说,一整瓶果粒橙的含糖量为42.3克,约等于9.4块方糖。

这两种饮料是明确标注了含糖量的,但记者注意到,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瓶装饮料,并未明确标出含糖量这一重要指标。记者查看了康师傅茉莉蜜茶、水溶C100、雀巢咖啡、红牛等多款备受消费者喜爱的饮料,均未在营养成分表中找到含糖量的标示。

除了普通饮料,一些奶制品也几乎“甜度成谜”。例如,旺仔牛奶、娃哈哈AD钙奶饮料、简爱饮用型酸奶、味全草莓牛奶以及养乐多等多款酸奶和果味牛奶饮品的配料表中,虽然显示产品中添加了“白砂糖”,但含糖量同样没有明确标出。

而且,对于部分饮料来说,似乎味道越甜,含糖量越是“难以说出的秘密”。反之,一些“低糖”“无糖”饮料,大多明确标出了含糖量。例如,统一绿茶推出的“低糖”版饮料,就在营养成分表中标明,每100毫升含糖4克。喜茶推出的低糖浓果茶、元气森林推出的低糖丝绒草莓乳茶、奈雪的茶推出的低糖柠檬茶,每100毫升的含糖量也均在5克以下。

不过,按照容量来计算,以一瓶450毫升的喜茶低糖浓果茶为例,每100毫升含糖量为4.9克,整瓶的含糖量则达到22.05克。按照膳食指南中“居民每天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的建议,喝下一瓶低糖饮料,当天的“甜蜜度”也几近饱和。

【饮品店探访】

奶茶店里的“X分糖”让人很迷糊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与瓶装饮料相比,市面上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现制现售奶茶、咖啡等饮品,含糖量更是含糊不清。一些商家对“含糖量”的标注方法则是花样翻新,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登录乐乐茶外卖平台页面后,记者随意选择了一款名为“热大口草莓桃”的饮料,在糖量一栏,标注着“少甜、正常甜、少少甜、少少少甜、不另加甜”等共计5个选项。而在蜜雪冰城外卖平台页面,含糖量的标注方式又换了个样,一款“草莓啵啵”饮料的糖度被分为“正常糖、七分糖、五分糖”共3档。贡茶外卖平台页面上,含糖量的标注方式也不一样,一款百香果茶的甜度有“标准糖、多糖、半糖、微糖”等4档。

“标准糖”到底是几克?“微糖”的含糖量实际能“微”到何种程度?“不另加甜”代表完全无糖吗?由于外卖平台页面上,无论是哪一种甜度,均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商家也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记者干脆到线下店去问个究竟。

在北三环中路一家名为“沪上阿姨”的饮品店内,记者询问一杯饮料的含糖量具体是多少。“甜度是可以自己选的,三分糖、五分糖、七分糖、全糖。”销售人员表示,顾客选择的饮品种类不同,每杯饮料的含糖量也不一样。记者随即购买了一杯名为“椰椰抹茶”的饮品。最终,在电脑系统上查询了半天后,销售人员表示,这款饮品正常情况下含糖量应该为10克,但具体是一杯含糖10克,还是每100毫升含糖10克却无法解释清楚。

在位于白石桥南地铁站旁的一家茶百道饮品店内,销售人员称:“三分糖就是一点点。”但“一点点”到底是多少?销售人员为难了:“这可没法形容。反正三分糖就是微甜。”

记者反复刨根问底后,销售人员才无奈地解释,每杯饮料的比例都是机器预先调配好的。比如,如果想要选全糖,就在饮料机上选择“15”。

“15”的单位是什么?克?毫升?对此,销售人员也有些拿不准,她犹豫了一下表示,机器上显示“15CC”,“应该不是毫升吧?15毫升,感觉挺多的”。接着,她又用手比画了一下,想让记者弄明白“15CC”到底有多少。

为了让记者有更加直观的认识,销售人员索性用纸杯从饮料机中接出一点糖浆后,将粘在杯底的少量糖浆展示给记者:“看,三分糖,就是这么一点点。”

【他山之石】

上海拟为含糖饮料设“红橙绿”标识

有不少关注健康的网友都曾呼吁,饮料中的含糖量,能不能也像其他营养元素一样,明确量化标出?

其实,早在2022年12月30日,新加坡就宣布开始实行饮料分级制度,根据每100毫升饮料中的含糖和饱和脂肪量,将饮料分为A、B、C、D四个等级。从A级到D级,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逐步增加。除了用不同颜色标识进行区分之外,饮料的含糖量还要清楚地显示在标签上,以便消费者能在购买时更好识别健康饮品。

而在我国,含糖饮料标注健康提示标识的做法,也将有望在上海实施。为了提升居民对含糖饮料过多摄入的健康危害意识,指导居民选择健康饮品,2023年年底,上海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包括三款,分别为“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红色标识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橙色提醒“每日添加糖摄入少于25克”,绿色标识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指导消费者优化消费选择,理性选择饮品。奶茶店、咖啡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分配机等也被纳入了规范的范围内。征求意见稿发出后,含糖饮料健康提示“红橙绿”系列标识开始在上海150余家含糖饮料的售卖场所进行试用,提醒消费者适当购买含糖饮料。

【提示】

“无糖”不等于“完全不含糖”

其实,“无糖”并不等于“完全不含糖”。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也就是说,无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含糖量在0.5%以下,而并非完全不含糖。

曾有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做过检测,所谓“不加糖”的奶茶,含糖量也在2.2至7.9克/100毫升之间,并非完全不含糖。

“我买咖啡时特意选择了不额外加糖,为什么喝起来,感觉还是有点甜?”有消费者表示。对此,记者在采访时,咖啡店的工作人员解释,消费者购买的是一款五常米乳拿铁,米乳是由五常稻米制成,本身口感上就会带有淡淡的甜味。也有饮品店的销售人员表示,即使顾客选择不另外加糖,也并不代表饮料完全“无糖”。比如饮料里添加的一些水果,可能本身就是甜的,或者是经过糖腌渍的;而奶茶中添加的芋泥、芋圆、麻薯等材料,在制作的时候,可能已经提前加入了糖,这些食材又是精细制作的高淀粉类食品,本身就容易快速升高血糖,所以糖尿病人是否能饮用还要根据自身情况。

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曾多次提醒,购买食品时不仅要看其是否标注“无糖食品”字样,还应综合参考成分表、热量表等诸多因素。同时,也要看该产品是用何种甜味剂代替了有关糖类。市面上一些“无糖食品”中虽然没有添加蔗糖,但添加了木糖醇、山梨醇、麦芽醇糖等替代品,这些替代品虽然能量很低,但过量摄入也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不能盲目过多食用。

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4种饮品,看看你喝对了吗

水是生命之源。

糖尿病患者补充水分,需要遵循少糖、少盐、少脂肪的原则。今天给大家推荐4款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补水饮品。

1.白开水

白开水具有最易透过细胞膜,促进新陈代谢,调节体温,输送养分,清洁身体内部,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功效,不含有热量,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

如果出汗不多,糖尿病患者喝白开水就能补充水分。如果觉得白开水味道差,可以放一点柠檬汁,也别有一番滋味。

提醒大家,在烧开后的自来水,需要继续沸腾几分钟,这样有利于清除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更健康。

2.淡茶水

各种淡茶水是补水的好来源。

无论红茶、绿茶、白茶、茉莉花茶、菊花茶、乌龙茶、大麦茶、荞麦茶、糙米茶等,都是无糖、无盐、无脂肪的健康饮品,不仅解渴效果好,还能够为人体提供钾元素和多酚类抗氧化物质。

糖尿病患者无论喝哪种茶水,都不要泡的太浓。

3.奶类及其制品

这里的奶类及其制品包括牛奶、酸奶、羊奶、马奶,不包括市售的乳饮料。

糖尿病患者增加奶类的摄入,不仅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还可增加钙和维生素的摄入。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饮用250毫升奶。

4.豆浆

豆浆是大豆粉碎后制作而成,其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大豆低聚糖等成分,除了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外,脂肪的含量及其他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相比,相对健康得多。

糖尿病患者喝豆浆就不要额外添加糖了。

健康饮品这么多,您最钟爱哪一种呢?

作者: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