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类型(二型糖尿病分为哪四种类型)
五种糖尿病类型,快一起来看看,你属于下面哪一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亲友被诊断为糖尿病。
有人血糖稍高,却没有什么症状;有人却因糖尿病并发症住进医院;有些人年轻力壮,却在一次体检中被告知患病……为什么同样是糖尿病,表现却千差万别?
难道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其实,糖尿病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可以细分为五大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看看自己或家人属于哪一种,并找到最合适的管理方案。
糖尿病,远不止“高血糖”这么简单!传统上,我们把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分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根据瑞典和芬兰的研究学者在2018年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糖尿病至少可以分为 五种类型,而不仅仅是1型和2型。[¹]
这项研究综合了患者的病史、胰岛素抵抗情况、胰岛素分泌能力等指标,发现糖尿病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以下五大类:
1. 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SAID)
2. 严重胰岛素缺乏性糖尿病(SIDD)
3. 严重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SIRD)
4. 轻度肥胖相关性糖尿病(MOD)
5. 轻度年龄相关性糖尿病(MARD)
那么,这五类糖尿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逐一解析。
第一类: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SAID)——容易被误诊的“1型糖尿病”这一类糖尿病主要出现在 年轻人 身上,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很多人以为“1型糖尿病”只发生在儿童身上,实际上,很多成年人也可能患上1型糖尿病,但却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
典型表现:
· 多数患者 较瘦,体重并不超标
· 起病较急,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 多饮、多尿、体重下降
· 体内 胰岛自身抗体呈阳性
· 依靠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
案例分享:
广州一位 32 岁的白领张先生,体检发现血糖异常,医生最初以为是2型糖尿病,给他开了口服降糖药。
但他的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后来检查发现他的 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最终确诊为1型糖尿病,改用胰岛素治疗后,病情才得到控制。[²]
管理建议:
· 这类患者 必须使用胰岛素,不能单纯依靠口服药物
· 监测血糖变化,防止酮症酸中毒
· 适量运动,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第二类:严重胰岛素缺乏性糖尿病(SIDD)——“隐形的1型糖尿病”这一类型的糖尿病和 SAID 类似,但患者 没有自身免疫问题,而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典型表现:
· 患者通常 较瘦,但不是因为免疫攻击导致的
· 胰岛素分泌能力明显下降,容易出现 血糖波动
· 可能伴随 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
管理建议:
· 这类患者 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 控制血糖的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第三类:严重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SIRD)——“代谢紊乱的警报”这一类糖尿病患者通常 体型肥胖,但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是 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这就是所谓的 胰岛素抵抗。
典型表现:
· 患者 BMI较高,容易合并 脂肪肝、高血压
· 胰岛素水平较高,但血糖仍然控制不佳
· 更容易发展成 2型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比如心血管疾病
管理建议:
· 减重是关键! 通过饮食调整和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可以使用 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 以降低胰岛素抵抗
· 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体检
第四类:轻度肥胖相关性糖尿病(MOD)——“胖一点,也容易得糖尿病”这一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通常 较年轻,但由于体型偏胖,导致胰岛素功能受到影响。
典型表现:
· 体型偏胖,但没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
· 血糖升高 较为缓慢,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
· 通过 生活方式调整,可以较好地控制血糖
管理建议:
· 早期通过 饮食和运动 控制血糖,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糖尿病
·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考虑 口服降糖药
这一类糖尿病主要发生在 老年人 身上,患者的胰岛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
典型表现:
· 年纪较大(通常在 60 岁以上)
· 血糖升高较慢,短期内风险较低
· 并发症风险相对较小,但需要长期管理
管理建议:
· 合理膳食,减少精制糖摄入
· 适量运动,保持血糖稳定
· 定期监测血糖,防止病情加重
无论属于哪一种糖尿病,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都是关键!
1. 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多吃 全谷物、蔬菜、优质蛋白。
2. 规律运动:每天至少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3.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特别是 腹型肥胖(大肚子)。
4.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每年检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误解和忽视! 了解自己的糖尿病类型,找到最适合的管理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控糖有道,健康常在”!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糖尿病,远离它的危害。
参考资料:
[¹] Ahlqvist, E. 等人(2018):《成人发病糖尿病的新亚型及其与疾病结局的关联:基于六个变量的数据驱动聚类分析》,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²] 广州日报:《误诊2型糖尿病,32岁白领险些酮症酸中毒》。
颠覆认知!2 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精准治疗迫在眉睫!
糖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血糖水平,使用同样的降糖药,有些人血糖降得很理想,有些人血糖却纹丝不动?
其他慢性病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比如高血压,同样的血压水平,使用同样的降压药,可能有些人效果好一点,有些人效果差一点,但不会差别太大。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一个很少人知道的真相:2型糖尿病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
很多糖友,甚至很多非专科的医生都不知道,“2型糖尿病”这个诊断其实并不精确,如果从发病机制上细分,2型糖尿病患者其实可以分为6种不同的亚型,不同亚型的病因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只有弄清楚自己是哪种亚型,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具体是哪6种呢?它们是:胰岛素缺乏型、肠促胰素缺乏型、胰岛素抵抗型、混合型、早发型、严重肥胖型。
下面咱们就来分别了解一下:
01
胰岛素缺乏型
这种类型糖友们比较熟悉,大概占所有2型糖尿病的25%左右。
胰岛素缺乏型的糖友一般有3个特点:病程长、年龄大、体型偏瘦。随着糖尿病的逐渐发展,胰岛β细胞逐渐凋亡,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就会表现为胰岛素缺乏。
这一型糖友的空腹C肽水平往往<1ng/ml,由于缺乏自身胰岛素,往往血糖波动较大,对磺脲类、格列奈类等促泌剂类的降糖药不敏感,一般需要联合使用胰岛素。
02
胰岛素抵抗型
这也是糖友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类型,在2型糖尿病中所占比例与胰岛素缺乏型相当。
胰岛素抵抗型的糖友也有3个特点:病程短、腹型肥胖、伴有多种代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
与第一种类型相反,胰岛素抵抗型的糖友空腹C肽水平往往会比普通人更高:>2.5ng/ml。
这型糖友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内脏脂肪堆积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胰岛素抵抗。所以,减重治疗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早期甚至能逆转病情。
03
肠促胰素缺乏型
这种类型的2型糖尿病人比例最高,大概占一半左右,但以前并不为人所知。
有些2型糖尿病人空腹胰岛素并不缺乏,胰岛素抵抗也不明显,但是却出现了餐后血糖升高,以前医生并不清楚具体的原因,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这类糖尿病人餐后血糖高,主要是由于肠促胰素缺乏。
肠促胰素是由肠道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的统称。这两种激素有保护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肠促胰素分泌不足,餐后胰岛素分泌就会减少,导致餐后血糖升高。
如果2型糖尿病人的空腹C肽水平在1.1~2.5ng/ml,就属于肠促胰素不足型。
这类患者使用肠促胰素类降糖药效果会比较好。常见的有两类: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等)、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
04
混合型
混合型不是一种独立的类型,而是指同时具有上述3种亚型的糖尿病人。常见的有2种:
①胰岛素缺乏型 胰岛素抵抗型
②肠促胰素缺乏型 胰岛素抵抗型
混合型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一般会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常用的药有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西格列他钠等)、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05
早发型
早发型指发病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
早发型2型糖尿病以前占比很低,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年增长很快。据统计,中国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13年来增长了4倍!
我经常跟大家说,糖尿病发病越早,越容易出现并发症。与其他2型糖尿病相比,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更高,而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 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甚至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
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衰竭更快,所以早期的饮食和运动管理比其他类型更重要。
治疗上,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更难控制,一般都需要联合用药。
06
严重肥胖型
严重肥胖,指体质指数(BMI)>35 (亚裔人群>32.5 )。比如,如果一个亚洲人身高170cm,那么体重>95kg就达到严重肥胖的标准。
严重肥胖型糖尿病人最关键的治疗是减重。包括但不限于生活方式管理、药物、减重手术等。
严重肥胖型糖尿病人的降糖药物可以选择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西格列他钠)、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药物联合治疗,一般不使用胰岛素。
以上就是2型糖尿病的6种亚型。糖友们,你是哪种类型呢?
颠覆认知!2 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六种,精准治疗迫在眉睫!
人们往往认为,血糖高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的。
但近年来,随着医学证据的更新与新型降糖药物的问世,引发高血糖的原因被不断“揪出”,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亚型也在逐步细分。对待高血糖的成因绝不能稀里糊涂,要找准源头,才能实现精准治疗。
在健康人的身体里,胰岛β细胞会按照所摄入葡萄糖的多与少,正常地分泌出足量胰岛素。如果胰岛素质量太差,降糖效果不佳;或者胰岛功能衰退,分泌不出足够的胰岛素,最后就会引发糖尿病。
“治疗2型糖尿病的前提是一定要进行亚型分类,不分型或分型没有分对,都会造成没有对因治疗,导致降糖、控糖效果差。”
如何精准分型?➡️➡️关注我,我都能帮你解决!!
判断高血糖的源头,有6个来源:胰岛素分泌不足、肠促胰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以上病因的同时出现、肾脏重吸收葡萄糖增加4倍、脂肪异位沉积。
首要的问题,是测定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判断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然而,人体内胰岛素代谢快,测定起来较为困难且准确性较低。已经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测定结果无法判定。而C肽是一种与胰岛素以1:1等分子量,从胰岛里面分泌出来的物质,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临床上,通常用C肽值,代表胰岛素的分泌量。
根据C肽水平的不同,结合患者的个体化特征,2型糖尿病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6种亚型。
01
胰岛素分泌不足型
这一类型是大家较为熟知、比较传统的2型糖尿病亚型,即胰岛功能差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完全不够,进而无法降低血糖。多发生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大、体型偏瘦的糖友身上,约占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25%。
一般来说,空腹C肽水平低于1纳克/毫升,可诊断为此类型的2型糖尿病。对于这类糖友,由于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单纯用口服药降糖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胰岛素。
02
胰岛素抵抗型
这类患者通常病程不长,伴有超重/肥胖、内脏脂肪多、脂肪肝或高血压等情况。其实,在测定空腹C肽水平时会发现,这类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总量非常高,空腹C肽水平高于2.5纳克/毫升。
但是,胰岛的降血糖作用却很差,发挥不了应有的降糖作用,也就是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这种亚型的患者约占2型糖尿病总数的25%。这种情况下,要想办法大幅度减脂,才能使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敏感起来。
此外,在治疗时,需要用一些胰岛素增敏剂,来缓解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再配合强化生活方式的管理,这类患者就非常有希望能够逆转2型糖尿病。
03
肠促胰素分泌不足
肠促胰素是由肠道细胞分泌出的两种激素——葡萄糖依赖性的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和胰高糖素样分泌多肽-1(GLP-1)。这两种激素都能起到保护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通常来说,如果肠促胰素分泌不足,那么餐后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出现明显障碍。“一些糖友的胰岛功能在空腹时还算正常,但是由于餐时肠促胰素分泌明显减少,导致了餐时胰岛素分泌远远不够,就会造成明显的餐后血糖升高。”空腹C肽水平在1.1——2.5纳克/毫升时,就属于肠促胰素不足型。这种类型约占到2型糖尿病的一半左右。
针对这类患者,在降糖的同时需要补充肠促胰素,相关药物目前有两大类。
一是DPP-4抑制剂,这是一种口服药,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
二是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都是能明显补充肠促胰素的。
04
混合型
临床上可能会遇到同时具有上述3种亚型的患者,我们定义为混合型,以下为常见的2种混合方式。
①2胰岛素分泌不足型(2A型) 胰岛素抵抗型(2C型):这类患者空腹C肽≤1.0μg/L且同时符合胰岛素抵抗临床评估。
②肠促胰素分泌不足型(2B型) 胰岛素抵抗型(2C型):这类患者空腹C肽在1.1——2.5μg/L范围内且同时符合胰岛素抵抗型的临床评估。
以上两种混合型患者的治疗仍以二甲双胍为主,采用胰岛素与GLP-1受体激动剂的复方制剂、TZD、SGLT2i等联合治疗通常有较好的效果,并且需要坚持改善生活方式,强化体重管理,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
05
早发型
早发T2DM是指发病年龄<40岁的T2DM,其中发病年龄<19岁为青少年起病的早发T2DM,19——40岁为成年起病的早发T2DM。中国13年来增长了4倍。
早发T2DM患者的临床结局往往更差,与晚发T2DM相比,早发T2DM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年轻的T2DM患者糖尿病肾脏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DR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高于T1DM,糖尿病诊断年龄每下降1岁,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3%,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5%。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更具有侵袭性,其胰岛β细胞的衰竭更为迅速,治疗选择更加有限,对早发型(2E型)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管理非常重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研究发现,达格列净、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和沙格列汀 二甲双胍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06
严重肥胖型(2F型)
BMI>35 kg/m2(亚裔人群BMI>32.5 kg/m2)。肥胖引起的体脂含量过高是IR和T2DM的重要原因[46],对于重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以减重为目的的各种治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药物、手术等。
代谢手术:对BMI≥35 kg/m2的T2DM患者的糖尿病缓解有效,减轻体重和糖尿病缓解的疗效似乎因手术类型而异。降糖药物可以采用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i、TZD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联合治疗,但一般不使用胰岛素。
替尔帕肽(Tirzepatide):是基于天然GIP序列生成的多功能多肽,它能够同时与GIP和GLP-1受体结合。平均半衰期为5 d,可以每周1次注射。GIP可增强GLP-1在抑制食物摄取和增强能量消耗方面的作用,从而降低患者体重10%——20.2%,腰围降幅为3.8——10.9 cm。与司美格鲁肽1 mg相比,更多降低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HDL-C水平。
SURPASS1、2研究显示,与司美格鲁肽相比,5、10和15 mg均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HOMA-IR,改善IR及减重21%。此外,由GIP、GLP-1和胰高糖素组成的“三重受体激动剂”Retatrutide 12 mg治疗组实现体重减轻≥5%、≥10%和≥15%的比例高达100%、93%和83%,平均减重可达24.2%。
总之,无论是新糖友还是老糖友,建议大家都到医院去测定空腹C肽,看看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这样有助大家了解自己高血糖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精准治疗方案,尽早获益。
如果你有以下问题⬇️⬇️⬇️
·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
都可以关注我,跟我聊聊
邹大进教授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