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糖耐指标(糖尿病糖耐指标会高吗)
#糖耐指标正常值是多少
糖耐检查结果出来,这么多红色箭头,想着下午过去给医生看一下报告的,结果天不遂人愿。广州今天是狂风暴雨,昨晚到现在都没停过。小家伙每天午休起来就要找他爸爸,现在总是这样把衣服撩起来。哪位大神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又跑到阳台上去找,找了一圈没找到。
从小就粘他爸爸,三四个月就会叫爸爸了,一岁多才会叫妈妈。现在马上一岁半了,除叫一些叠字的名称,其他的都不会说,也不肯说,也不知道各方便的发育是否跟得上。现在牙齿才八颗,身高79,刚好20斤。不过看他这么调皮好动,应该是没有大问题的。找不到他爸爸想来拿手机打视频,不给就使劲哭,他爸爸看见估计又要心疼三秒钟。
血糖值正常就不会得糖尿病?错,这一指标超标,也可诊断糖尿病
“医生,这是不是弄错了啊?我的血糖值明明是正常的,为什么说我是糖尿病啊?”
就诊室里,一位50多岁的阿姨情绪激动地在质问医生,一旁的病人和家属的目光都停留在了她的身上,然后又望向医生,好像他们心里也有这样的疑问。
我经常也会收到一些网友的私信,问我他的血糖是正常的,但检查的医生却跟他说得了糖尿病,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单纯的血糖值正常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得糖尿病,有一项指标也非常重要,若是它超标了,一样可以诊断糖尿病,下面我就跟大家聊一聊,相信看完后您就知道了!
首先,第一个问题:空腹血糖正常,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在很多人看来,血糖水平就是判断自己有没有得糖尿病的标准,但其实并非如此,有的朋友虽然测了血糖,但结果可能不一定很准确,比如试纸过期了、测量方式不正确等因素,就可能会影响到测量结果。
另外,血糖也分空腹和餐后,它俩一样重要,只看一种是不严谨的,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从血糖值诊断糖尿病,一般来说,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了。确诊之后,还要分型,有的人可能是1型,也有的人可能是2型,通常来讲,后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
所以,血糖正常,不是说就不会得糖尿病。要知道,该病是一种比较隐匿的疾病,有不少患者一开始是没有什么明显身体表现的,只测了空腹,但没有测饭后的,并不知道具体情况,而餐后血糖如果超标,将会增加出现血管并发症的几率。特别是对于60岁以后的老人而言,由于胰岛素功能下降,很多人的餐后血糖都容易升高。
其次,诊断糖尿病,除了看血糖,还要看另一个重要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
美国糖尿病协会已经把这项指标列入到了该病的诊断标准中,在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将它首次纳入到了诊断标准中,它的水平如果≥6.5%,就可作为确诊该病的依据了。不过,如果没有超过这个标准,同样地,也不是说就不会得糖尿病,它和血糖值都重要,想要得出更准确的诊断,应当都要参考。
此外,这项指标不仅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手段,还可以作为筛查高危人群、评估并发症风险的一种手段,它的水平对于判断该病的不同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它的水平可能要比血糖水平更具有参考,因为它比较稳定,可以反映人体内过去8到12周的血糖情况,跟你有没有空腹、有没有服用药物是没有关系的,不受影响。但血糖水平是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的。
所以,由此可见,血糖正常,医生却说是糖尿病,其实并不是误诊,可能你没有注意糖化血红蛋白这项指标,它超标了,一样可以诊断的。
但是,为什么血糖正常,糖化血红蛋白会超标呢?
这两个指标反映的血糖情况不同,正如上文所说,有的人空腹测正常,但餐后值却在飙升,但自己却不知道。也有部分患者,他的胰岛功能异常了,餐后血糖会升高,但还是可以慢慢分泌胰岛素的,所以测空腹时,数值就可能是正常的,容易让患者产生“我的血糖正常”的错觉。
看到这,想必大家已经对这项指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血糖正常不一定就没事,也要看这一指标,如果超标了,也是可以诊断的,提醒大家要注意,尤其是老年朋友们。不过,这一指标没有必要过于频繁地检测,另外,它与测血糖不同,测的时候也是不需要空腹的。
综上所述,血糖明明正常,只是糖化血红蛋白高,也可以是糖尿病,这两个指标同样重要,不是可以谁代替谁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想要揪出糖尿病,除了检测血糖值,也别忘记检查这一项指标。想要尽快把血糖降到正常范围,光吃药是不够的,糖友也要注意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两种方法若缺了一种,都是指标不治本,不利于长期稳定血糖,除此之外,也希望广大糖友们要注意调节情绪,定期监测并记录血糖,降血糖不只是医生的事,自己更要多上心。
预防糖尿病又添一“神器”!这种营养素约60%的人都缺
糖尿病,人类一大敌人。
在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前期。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饮食和运动,可以有效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但人总有“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时候,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别的有效方式。
最近一篇关于维生素D的研究,好像给了我们新思路......
维生素D居然对糖尿病有用
近日,来自日本某大学的团队开展的一项试验表明,每天口服维生素D与安慰剂相比,在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耐量受损人群中,可使他们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1%。
Tips:糖耐量受损人群即为“糖尿病前期”,血糖水平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
试验纳入了年龄在30岁或以上的糖耐量受损人群,以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到维生素D组(630人)与安慰剂组(626人),其中621名参与者为单纯糖耐量受损,635名参与者为糖耐量受损伴空腹血糖受损。
在三年的随访期内,维生素D组630名参与者中有79名(12.5%)患上糖尿病,安慰剂组626名参与者中有89名(14.2%)患上糖尿病,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维生素D组的630名参与者中有145名(23.0%)血糖恢复正常,安慰剂组626名参与者中有126名(20.1%)血糖恢复正常。
这些结果表明,维生素D对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耐量受损人群有一定的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作用。
不止糖尿病,
维生素D对这些病也有用
维生素D在身体中发挥着许多重要作用,帮助你保持健康的骨骼和关节,以及维持良好的免疫系统功能。
有一些人体试验显示,维生素D具有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维生素D通过抑制脂肪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来提高肝脏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会一定程度对降低血糖起作用。
阳光维生素也可能有助于保持血脂健康,多篇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水平。
除此以外,维生素D可调节血压,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病和脑卒中发生风险。研究数据显示,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可使心血管病患者死亡风险降低30%。
补充维生素D要多管齐下
维生素D缺乏主要发生在受太阳照射不足、食物来源短缺的人群中,以婴幼儿、家庭妇女、老年人多见。此外,消化道疾病、肝肾等疾病都能引起维生素D缺乏。
2018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19~50岁成年人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400IU,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建议摄入量为每天800IU。
想要获取维生素D,通常来讲有三种途径:
01
充足日晒
可以在早上9-10点或下午3-4点间到户外进行日晒活动,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不过切记要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在涂防晒霜、有衣服或者玻璃窗等障碍物遮挡皮肤的情况下日晒,相当于无效行为。当然也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免灼烧皮肤。
02
天然食物
可加强富含维生素D食物的摄入,如牛奶、乳制品、鸡蛋、三文鱼、深海鱼、虾等,具体含量看下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维生素D补充剂
无论饮食还是日晒,都难以保证可以稳定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而维生素D补充剂具有精准剂量的优势,可以轻松补充每日所需。
总的来说,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言,维生素D是否充足很重要,建议大家平时在关注血糖指标的同时,也可以监测下维生素D水平,并且通过饮食、日晒、药剂等方式积极补充,帮助控糖。
参考文献:
[1]Effect of active vitamin D treatment on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DPV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Japanese population.BMJ 2022; 377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2021-066222 (Published 25 May 2022)Cite this as: BMJ 2022;377:e06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