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手冷(糖尿病手冷是怎么办)
手发麻,还特别凉?可能是这种病!建议这么做
大家是否和小名一样
有过这种体验
午睡起来后整条手臂麻木
像是无数只蚂蚁爬过
或是久蹲厕所、误提重物、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等
会引起身体局部发麻
有木有?!
网络配图
前不久,有网友向小名求助:
最近,右手的手指有些发麻,弯曲的时候很疼,手也特别凉。请问这可能是什么病?
网络配图
为此,小名请来
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
来自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张昊
作详细解答
张昊表示,“右手指发麻”需要了解麻木发生的时间,是否是持续麻木,或者是某一姿势时才麻木?麻木具体是哪几个手指?
张昊分析,常见的手指麻木可见于从颈部发往手指的神经出现问题,比如颈部的神经卡压(神经根型颈椎病)、肘部的神经卡压(肘管综合症),腕部的神经卡压(腕管综合征)。
此外,末梢神经问题也会出现麻木的症状,比如糖尿病末梢神经损伤、多发性神经炎等等,前者有糖尿病病史,后者麻木往往是四肢对称出现的。
网络配图
针对“手指弯曲时有疼痛”这种情况,首先考虑是否有 “晨僵”的可能,也就是早上起来手指关节僵硬,屈伸时疼痛不适,活动后症状减轻。所以需要观察手指关节有无变形,需要复查风湿免疫指标。另外,痛风、腱鞘炎等也会有手指弯曲时疼痛的可能。
最后,“手特别凉”要区分感觉手冷和真的手部皮肤温度低。建议这位网友可以让其他人替你判断一下,也可以用发凉的手贴一下脸部,比较一下有没有温度差。最常见的手凉的原因和末梢循环差有关,但较难明确定位到某一种疾病。
综合您提出的三个症状:手指麻、活动疼痛、手凉。中医对其有更明确的认识,都可以被归类于痹症的范畴,结合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可进一步确认是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不同痹症种类。
关于去哪里看病比较好的提问,根据您现有的症状,建议先去推拿科或伤科完善骨与关节的检测,去风湿科完善风湿免疫指标的检查,去神经内科完善神经系统的检查,去传统中医科从中医的角度明确一下自己的体质状况。
在治疗上,若查不出明确的现代医学的疾病。我们有一种叫做对症治疗的方法,推荐您可以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热敷药熨等内服外治综合使用。将您最关注的不适症状清除掉。最终通过体质改善,彻底解决不适问题。
本文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张昊
(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团)
科普内容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来源: 名医话养生
手冷脚冷,不防来几颗红枣
冬季天气越来越冷,人容易气血不足,肠胃也容易出问题,不少人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酸软无力等症状。出现此类问题,最简单的改善方法,就是吃几颗红枣。
红枣的营养价值
目前,市场上称为枣的果实不少,如:红枣、大枣、冬枣、酸枣、青枣、沙枣、乌枣、黑枣和拐枣。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口感相似,有的相差甚远。依据《干制红枣》(GB/T 5835-2009),我们平时常吃的干制红枣是用充分成熟的鲜枣,经晾干、晒干或烘烤干制而成,果皮红色至紫红色。
有关研究数据显示,鲜枣通常含水丰富(一般在69%~76%),拥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人体必需营养素,还富含黄酮类抗氧化活性物质。干枣在晾晒过程中维生素C会有所损失,但仍然还有多种维生素,且铁含量增加。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建议,成年人每天推荐摄入维生素C量为 100 毫克。也就是说每天只需食用40克的鲜枣(约6颗),就能满足身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
干制红枣质量等级
《干制红枣》(GB/T 5835-2009)将干制红枣分为干制小红枣和干制大红枣两类。其中干制小红枣主要用金丝小枣、鸡心枣、无核小枣等品种制成,而干制大红枣用灰枣、板枣、婆枣、山西(陕西)木枣、大荔圆枣、晋枣、油枣、圆木枣等品种和类似品种干制而成。
不同品种的红枣干制后会呈现不同的外观特征,如果实形状、色泽浓淡、果皮厚薄、皱纹深浅等,且果肉和果核的比例也大有不同。
依据《干制红枣》(GB/T 5835-2009),当干制红枣可食用部分的百分率超过一定的数值为肉质肥厚。鸡心枣可食部分不低于84%为肉质肥厚,其他品种可食部分达到90%以上为肉质肥厚。标准将干制小红枣分为特等果、一等果、二等果和三等果4类,将干制大红枣分为一等果、二等果和三等果3类。
干制大红枣等级要求
如何挑选一颗好枣?
红枣并非越大越好,不同品种差异明显。一般好枣的肉质饱满紧实,上手捏一下有比较厚实的触感。
观察干制红枣果皮红色的深浅和光泽度。优质的干制红枣,果皮颜色一致,一般呈现深红或紫红,鲜艳有光泽。
观察干制红枣果实的外观形态。优质的干制红枣,果实丰满,皱纹少而浅,果肉肥厚有弹性。
红枣是普通的滋补调养佳品,可以经常食用,但切忌过量。枣属于性甘辛热之物,故糖尿病患者、外感风热的人和体质燥热的人不适合食用。
内容参考
1.《质量与标准化》
2.《干制红枣》(GB/T 5835-2009)
春不养阳,手脚冰凉!有这6种表现的人抓紧时间调理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当阳气不足时,病症都会找上身来!
著名中医李可认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当你的阳气处在一个固秘(饱满)的状态下的时候,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而人体所有器官、吃进去的食物,各种营养成份,这些东西是属于阴。
因此阳气只能养,而无法补。
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同,人在春夏两季,耗费的阳气最多,所以在这个时候特别要强调养阳。
阳气不足,易患6种小病痛
手脚冰凉
阳虚则生外寒,阳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
虚得越厉害 ,手脚的温度就越低,症状严重的人,膝盖以下、胳膊肘以下都是凉的。
注意
有一种冷需要和阳虚的冷区别开来,就是四肢末端冰凉,手到了胳膊那里就不凉了,脚到脚踝以上就不凉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不是虚了,而是堵了。
往往是由于肝气不顺畅,导致气血壅滞,阳气闭塞于内,不能通达四肢所致。
此时需要行气活血,而不是单纯的养护阳气。
怕寒怕冷还怕风
阳气足则机体功能状态就饱满,阳气虚化生的热量不够、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
这种怕风怕冷是长期的,不是暂时的。
这种人平时穿的衣服总比别人多,耐热不耐寒,常年体温偏低。
他们头怕风吹、后背怕凉,但生病很少发高烧,往往是低热,到37℃多就很难受了,吃退烧药也不好退。
注意
气虚也会怕冷怕风,不同的是气虚一般会出现稍微活动就气喘、出汗的情况,此时补脾胃、补气效果更好。
频繁的感冒咳嗽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说:“邪风之至,急如风雨”。意思是说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如风雨般迅速,让人防不胜防。
阳气足的人病了,症状看起来很严重,但来得快去得也快;而阳虚的人反而症状轻微,痊愈得慢。
因为,疾病症状是阳气与外邪争斗的表现,阳气充足则“战况激烈”;阳气不足虽“战况缓和”,但邪气反而会直接入侵身体深处、缠绵反复,自然就好得慢。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西医又叫变应性鼻炎。多表现为清晨接连不断地打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在接触过敏原后还会随时打喷嚏。
更尴尬的是,这类病人在不感冒时也会有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还可能不自觉地从鼻孔滴下。
从中医的角度说,这就是正气不足、寒邪入侵于表、郁滞于鼻窍,主要跟肺、脾、肾的虚损有关,诱因多是空调的过度使用。
胃寒、胃痛、腹泻
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胃部发冷,一受凉或吃些寒凉的就肚子痛、拉肚子,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这就是阳虚、脾阳不足引起的。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是五脏的后勤部,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地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
所以大家平时不要贪凉,不能过多地喝冰饮、吃冰淇淋及寒凉食物,也不要随意乱用抗生素,这都会损伤阳气。
夜尿多、睡眠不好
有的人晚上没喝多少水,上床睡觉前也上厕所了,但睡到半夜还是要起夜,甚至还要起来好多次,第二天早上起来人昏昏沉沉的,整天没精神。
这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清长。
“养阳”要先“护阳”
阳气就如同我们身上的“矿产”,“适度开采”才能长盛不衰。因此,养护阳气不仅要做到“开源”,更要重视“节流”。
不做以下损伤阳气、耗散阳气的事,才是最有效的养!
熬夜,总是超过晚上11点才睡觉;
冷饮和凉茶是日常饮品,喜欢吃生冷寒凉食物;
习惯光脚穿鞋,天气较凉时还爱穿凉鞋、拖鞋,天冷时露着膝盖穿短裙;
过度节食,营养不良;
长期在阴暗湿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长期、大量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毒中药等;
长期过量运动,或喜欢桑拿,出汗过度;
大汗淋漓后喜欢吹风,甚至洗凉水澡。
驱寒养阳,身暖气强
寒邪侵犯人体,都是从表到里,由浅至深的,所以当有外寒时要及时驱除。
驱寒有三个特别简单的办法,谁都能办到:
晒太阳
晒太阳可以壮人阳气,因此大人小儿都要常晒太阳。
寒气重的人会边晒边打喷嚏,还有人晒太阳就流清鼻涕,这都是在排寒。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所以建议大家晒太阳驱寒时不妨重点晒晒头顶。
泡脚
泡脚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让寒气排出体外。
同时,泡脚还能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有助于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状态。
但是,泡脚时需要注意,泡脚的水温不宜过高,40~45℃左右为宜;每次泡脚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持续15~20分钟即可。
另外,脚部有伤口的糖尿病患者、患有静脉炎或静脉曲张等血管病患者不宜泡脚。
生姜红糖水
“生姜 红糖”两者搭配有助于驱散寒气、温养阳气。
做法:姜洗净切碎(去不去皮皆可),置入锅中,放入适量的水与红糖一起煮。先用猛火烧开,然后再用慢火煲半小时左右。煮好后趁热喝即可。
来源:世界中联套针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