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孩子糖尿病(儿童1糖尿病在18岁发育健全后会好转吗)
- 1、担心被同学发现,18岁大学生忽视糖尿病管理,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2、高考后已有多例就医!18岁男生患糖尿病6年,佛山医生:若有此症状,请小心!
- 3、18岁男生患糖尿病10年,也错了10年!医生:这几种情况要警惕
担心被同学发现,18岁大学生忽视糖尿病管理,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8岁的吴远(化名)是一名大一学生。11月10日,吴远突然晕倒在学校寝室,同学立即拨打120救护车将他送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非常危急,经过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抢救2天后才脱离危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治疗。
11月12日,记者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见到了正在输液治疗的吴远。吴远介绍,初中时,自己就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医生反复告知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他也一直坚持治疗,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进入大学后,他不希望同学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于是小心翼翼地隐瞒自己的病情,原本餐前需要注射的胰岛素,他总是和同学们一起吃完晚饭后回到宿舍躲在厕所里偷偷注射,或者干脆不注射。由于担心被同学发现,他也不再坚持测血糖。这次在寝室晕倒,是因为胰岛素用完了,他没有及时到医院去开药。几天后,开始出现多饮、多尿、精神萎靡等症状,他也没去医院检查,直至昏倒在地才被同学发现送进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介绍,吴远入院时,查随机血糖34mmol/l(正常值11.1mmol/l)血酮体7.3mmol/L(正常值0.3-0.6mmol/L),血气分析PH值6.83(正常值为7.4±0.05,PH≤7.35为酸中毒,PH≥7.45为碱中毒),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危重,立即收入急诊重症监护室抢救,2天后才脱离生命危险,目前仍需住院观察治疗一段时间。
邵挥戈表示,11月14日是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近些年来,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多与缺乏运动、饮食过度、体重超重有关,家长应引起重视,通过积极治疗、控制体重、合理锻炼、均衡膳食是可以恢复正常血糖水平的。但是青少年糖尿病多数为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坚持自我监测血糖,学会饮食运动管理,每3-6月医院复诊,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评估血糖控制水平,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剂量,切不可因为学习工作不便、或害怕别人知道病情而中断、耽误治疗。否则,长期高血糖容易出现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尿毒症等,并且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可引起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记者梅玫 通讯员张贻宇秦璐
来源: 潇湘晨报
高考后已有多例就医!18岁男生患糖尿病6年,佛山医生:若有此症状,请小心!
成年人患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
但青少年也有糖尿病患者
近年来
2型糖尿病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
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
佛山18岁男孩小方
在六年前
就已确诊了糖尿病
小方今年18岁,刚刚参加完今年的高考,从小就偏爱高油、高糖食物,六年前,体型肥胖的他,开始经常出现口干的情况,短期内体重也跌得比较厉害,还有频繁夜尿。12岁的小方,就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通过注射胰岛素和药物治疗,再加上积极控制体重,目前小方的血糖保持稳定。小方的体重已减到160斤,最近每周都能减重4-5斤,小方说,他的目标是140斤。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运林:
小方目前在逆转的过程中,后期他的胰岛培养细胞功能会恢复3-5倍,预计,两三个月之后,体重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胰岛素敏感性也会好很多。
随着中高考结束和暑假来临,最近接诊的糖尿病患者里就有七八个学生,有些还是在上初中的年纪,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运林介绍。
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是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上缺乏运动、学业压力大等都影响到血糖调控。王主任特别提醒,糖尿病的表现是“三多一少”,即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青少年和家长,要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而通过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青少年糖尿病是有可能实现逆转的。
正确认识体重
学会自我评估
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样的体重是正常体重。衡量是否超重肥胖,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去评判:
1.BMI——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重要标准。定期测量BMI有利于及时评判自身体重状态。
中国成年人体重判定标准
如:身高1.60米,体重60千克
BMI=60÷(1.6×1.6)=23.4375
23.4375在BMI值18.5~23.9 之间,因此体重正常。
2.腰围(WC)——重视控制腰围,预防腹型肥胖。围绕肚脐的腰部水平围长,是反映脂肪分布和脂肪总量的综合指标。腰围的正常范围:男性不超过85cm,女性不超过80cm,大于则代表超重或者肥胖。
3.人体成分分析——目前家用的体脂秤可以很好的分析出人体成分,想要更加精准可以去医院用专业的人体成分测试仪器。体脂率男性的标准是15%-20%,女性为25%-30%,内脏脂肪等级为1-10个等级,大于则为超重或者肥胖。
提醒各位家长
不要给孩子摄入
过多高油脂、高糖的食物
要让青少年儿童保证“吃动平衡”
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重很重要
另外,如果家族成员有糖尿病史的
也要留心血糖水平
定期体检!
(记者:李丹、先伟豪)
来源: 小强热线
18岁男生患糖尿病10年,也错了10年!医生:这几种情况要警惕
来源:宁波晚报
前段时间,18岁的北方男生小张(化名)如愿收到了一所南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的心情却一言难尽——原来,10年前,还在上小学的小张就被确诊了1型糖尿病,每天三餐前和睡前共要注射4次胰岛素。为此,爷爷成了他的“专职陪读”。
暑假期间,抱着再试一试的心情,小张慕名找到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毛玉山主任医师。没想到,这次就诊让小张一家人的心情柳暗花明——小张得的其实是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比1型糖尿病简单得多,他完全可以独自开启大学生活!
不当注射胰岛素
造成低血糖
当年确诊小张的是一家当地顶尖的医院,因此十年间几乎没人怀疑过“1型糖尿病”的诊断。只是,从确诊那天起,小张的生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十年来,小张注射胰岛素的剂量越来越大,吃得也越来越多。因为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调节胰岛素剂量,他经常突发低血糖,于是口袋里时时刻刻揣着糖。但因为不想向同学和老师透露自己的病情,小张每次吃糖都要“偷偷摸摸”避开同学。长年累月,这个习惯不仅给他留下了一口严重的蛀牙,还让他日渐自卑。
家人提到,有一次中午11点半左右,小张放学回到家,因为当时还没吃午饭,小张直接饿晕在了家里,等再醒来已经是下午4点,在当地医院的病床上。
“和高血糖对身体的慢性损害相比,不当注射胰岛素造成的低血糖更为危急,可致昏迷或外伤。”毛玉山医生说。
“身材”成了发现误诊的关键
170厘米的身高,体重却有78.8公斤,还是减肥后的结果。接诊时,小张的“身材”引起了毛玉山的注意。
他解释,1型糖尿病易发生于儿童。患者由于胰岛细胞受到破坏,造成体内胰岛素缺乏,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补充。但因为患者本身对胰岛素没有抵抗作用,胰岛素注射过量或不足时极易引发低血糖或高血糖。血糖剧烈波动会限制患者大吃大喝,因此从儿童期开始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很难出现肥胖体型。
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体内胰岛素作用效率下降,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就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对胰岛素具有一定抵抗作用,因此不易因为使用胰岛素稍微过量而发生严重低血糖,相反,在血糖稍有偏低时还会因饥饿感而增加食欲,容易多吃,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中体型超重或肥胖居多。
“虽然儿童糖尿病以1型居多,但由于现在肥胖儿童越来越多,2型糖尿病在儿童中出现的几率在明显升高。”毛玉山说。因此他怀疑,小张是在儿童期就发生了2型糖尿病这一“老年病”。
很快,糖尿病相关抗体测试证实了毛玉山的推断,而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他解释,注射胰岛素是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唯一方法,但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胰岛素注射和口服药物相结合。
调整治疗方案后,小张可以省去每天3针餐前胰岛素,暂时只需保留睡前1针加上口服药物即可,今后还有彻底摆脱注射胰岛素的可能性,这将大大方便他的生活,让他可以像同龄人一样独立开启大学生活,也让年迈的爷爷终于可以从多年的“陪读”中解脱出来。
毛玉山在日常门诊中(医生供图)
糖尿病患者
出现这些情况时应警惕
“过去的检测技术不如现在先进,对糖尿病类型的误诊和误治是有可能的,但很少被关注。尤其是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现的糖尿病,经过多年治疗后,很少有人会去怀疑最初的类型诊断是否正确,但这可能会对一个孩子或整个家庭的人生轨迹有很大改变。”毛玉山提醒,糖尿病患者应警惕以下情况:
首先,1型糖尿病患者很难出现肥胖。当1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进行性加重时,应怀疑是否为2型糖尿病。
其次,2型糖尿病患者以超重或肥胖居多,只有在严重高血糖情况下才会出现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当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低反复波动剧烈,且出现消瘦或酮症时,应怀疑是否为1型糖尿病;当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体型却日渐消瘦时,则应怀疑其他疾病。
因此他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勤测血糖,并结合关注体重,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到正规医院专科就诊,遵医嘱检查和用药。
另外他提到,现在社会上对糖尿病的偏见依旧存在,尤其是对青少年糖尿病,这导致很多像小张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不愿向朋友甚至亲人公开病情。但隐瞒病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其实是个不小的危险隐患,比如突然晕倒时可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因此,一方面大家应共同营造科学看待糖尿病、关爱糖尿病患者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也需学会直面现实、勇于接受病情对人生的挑战。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徐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