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奶粘么(糖尿病的奶水对孩子有问题吗)
糖尿病人能喝牛奶吗 糖尿病如何饮食
糖尿病的饮食是非常的重要的,很多人对于糖尿病的饮食不了解就会造成血糖升高的现象,糖尿病能不能喝牛奶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糖尿病的一些饮食的知识。
糖尿病人能喝牛奶吗
1、奶是很多人都爱喝的饮品,因为它不仅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钙,还能使人们的皮肤变得白皙,那么糖尿病人能不能喝牛奶,其实患有糖尿病的人是可以牛奶可以喝,因为牛奶可以提供很多营养。
2、尿病人实际上与健康人一样,摄入的主要三大营养物质脂肪、蛋白质和糖比例要合理,否则会在肝脏这个化工厂互相转化,会耗费很多的能量,就象北煤南运、南粮北调一样耗费运输能力,实在不上算。
3、奶中含有3.3%-3.5%的乳蛋白质,它的消化吸收率可达96%。牛奶中含有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等多种人体必需却又不能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多喝牛奶可保证有足量的蛋白质摄入。
4、奶比其它动物脂肪的消化吸收率要高。多喝牛奶可以获得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5、些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对防止动脉硬化和血压都有好处。牛奶中含有4.6%—6.7%的乳糖,能促进肠道内有益的乳酸菌生长,维持肠道的正常消化功能。
6、糖有益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对钙的吸收,可防止机体因缺钙而产生骨质疏松等病症。
7、奶的营养价值高,有助于肠道的消化,是可以的喝的,只要每天少量的饮用,每天一杯还是可以的,每天在坚持的运动效果会更好。
血糖高吃什么食物好
小扁豆
小扁豆具有降糖、降甘油三酯和有害胆固醇的作用。用小扁豆30~50克煮食,每天1次,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者有良效。
山药能有效改善高血糖,山药中的黏滑成分也是由黏蛋白形成的。黏蛋白能包裹肠内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缓慢地吸收。这一作用能抑制饭后血糖急剧上升,同时也可以避免胰岛素分泌过剩,使血糖得到较好调控。
芋头
芋头最适合需要限制热量的人,芋头中含有黏蛋白、镁、锌、维生素B1等有效成分,它还含有半乳聚糖,能有效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山药的热量较低。100克芋头中,热量仅为58千克。人们多是将芋头煮熟后再食用,这样虽然容易损伤黏蛋白,但是有利于其他有效成分的吸收。
黄瓜性味甘凉,甘甜爽脆,具有除热止渴的作用。研究表明,黄瓜含糖仅1.6%,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代食品,并可从中获得维生素C、胡萝卜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等。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能抑制人体内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
菠菜性味甘寒,止渴润燥,归肺、胃经。具有润燥清热、下气调中、调血之功效。适用于胸膈闷满、脘腹痞塞型糖尿病。
苦瓜
苦瓜性味苦寒,肉质柔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高居各种瓜类之首。药理研究发现,
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不仅有类似胰岛素样作用(故有植物胰岛素之称),而且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有人试验,用苦瓜皂苷制剂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总有效率可达到78.3%。
洋葱性味辛温,甜润白嫩,是人们喜爱的佳蔬。洋葱不仅含有刺激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物质,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而且其所含的前列腺素A和硫胺基酸,有扩张血管,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因此,对糖尿病伴有血脂异常者最为适宜。
韭菜味辛,性温。入肝、胃、肾经。具有理中行气、散血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患者。
芹菜甘寒,能除心下烦热,散节气,下瘀血。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作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可以长期食用。
黄膳
黄鳝性味甘温,具有补五脏、填精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膳所含的黄腊素A和B两种物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肉桂性味辛温,具有补元阳、暖脾胃的作用。研究发现,肉桂可使血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建议在烹调时加入1~3克肉桂末,但肉桂辛热,不适宜阴虚型糖尿病患者。
南瓜甘温无毒,有补中益气功效。南瓜含有能抑制葡萄糖吸收的果糖,能与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结合,有防止胆固醇过高,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
研究表明,南瓜中还含有腺嘌呤、戊聚糖、甘露醇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并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每天煮食南瓜100克,对改善症状有良效。
薏苡仁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是补肺健脾、利尿除湿的食药两用之品。研究显示,薏苡仁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者。
萝卜
萝卜味辛、甘,性温。归肺、胃经。具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食积胀满型糖尿病。
藕
藕味甘,性寒。归心、脾、胃经。生用具有清热解渴、凉血止血、散瘀醒酒之功效;熟用具有健脾养胃、滋阴补血、生肌止泻之功效。适用于多饮仍烦渴不止、饥饿、形体消瘦型糖尿病,兼有吐血、衄血及热淋者尤为适宜。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的介绍,大家应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其实只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且对饮食上面了解的相对透彻一点,就不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了饿,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糖尿病一口奶都不能喝?医生:不怕并发症,4种奶尽管喝!
文 | 微光健康
编辑 | 微光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欢迎来到你的身体——一个每天都在上演惊心动魄“血糖大战”的神秘江湖!这里有英勇无畏的胰岛素大侠,负责维护血糖秩序;也有狡猾多端的葡萄糖帮,一旦势力过大,就会搅乱整个江湖,导致血糖飙升!更别说还有一群“隐形刺客”——糖尿病并发症,一旦他们出手,那可真是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样的江湖背景下,“奶”突然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有人说:“糖尿病人能喝奶?你怕不是想让血糖原地爆炸?”也有人反驳:“奶可是营养大佬,怎么能一刀切地拒绝它?”
那么,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喝奶?答案是:当然能!但要选对奶!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哪4种奶,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喝?(顺便再看看,哪些奶是“血糖刺客”!)
人物设定:脱脂牛奶,江湖人称“温和白衣客”,低脂、低热量,走的是“精简路线”!
普通全脂牛奶里,脂肪含量较高,而脱脂牛奶则是经过“脂肪筛查”的精英版本,脂肪含量极低,但蛋白质和钙质依然强悍。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脱脂牛奶就像是一个不惹事、不添乱的“温和白衣客”,既能提供营养,又不会让血糖大起大落,非常适合血糖管理。
喝奶小贴士- 早上喝一杯脱脂牛奶,补充蛋白质,还能延缓胃排空,让血糖更稳定。
- 搭配燕麦或坚果,还能增加饱腹感,避免吃太多主食导致血糖飙升。
人物设定:无糖豆奶,江湖外号“豆中侠客”,以植物蛋白为主,低糖低脂,稳健不惹事。
豆奶,尤其是无糖豆奶,在糖尿病江湖里绝对是个好人设!它不像普通牛奶那样带有乳糖,植物蛋白的优势让它在血糖管理方面更温和。关键是,大豆异黄酮还能帮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让你的“胰岛素大侠”战力更强,不再轻易被血糖帮压制!
喝奶小贴士- 无糖豆奶 ≠ 甜豆浆!千万别买那些加了糖的豆浆,不然你喝的不是健康,而是“血糖炸弹”!
- 搭配全麦面包、鸡蛋,早餐更均衡!植物蛋白 优质碳水 蛋白质=血糖更稳定!
人物设定:希腊酸奶,绰号“蛋白宗师”,低糖低碳水,身怀高蛋白绝技,能稳住血糖江湖!
普通酸奶虽然健康,但有个大问题:很多市售酸奶加了糖!这就像是给“血糖帮”送装备,一杯下肚,血糖直接嗨翻天!但希腊酸奶不同,它是经过滤掉大量乳清的“高浓缩版本”,蛋白质更高,糖分更低,对于糖尿病人来说,简直是“血糖友好型酸奶”!
喝奶小贴士- 买无糖希腊酸奶!别被那些“低脂”噱头骗了,重点是无糖!
- 加点坚果、奇亚籽,增加膳食纤维!这样能让血糖更平稳,饱腹感更持久。
人物设定:A2牛奶,乳糖不耐人群的“温柔奶爸”,帮助消化,不让肠胃作妖!
有些糖尿病人不仅要担心血糖,还得和“乳糖不耐”斗智斗勇——每次喝普通牛奶,肠胃就开始上演“翻江倒海”的戏码!A2牛奶的蛋白质结构更温和,不含A1 β-酪蛋白,更容易消化,既能提供牛奶的营养,又不会让肠胃翻脸!
喝奶小贴士- 适合乳糖不耐受但想喝牛奶的糖尿病人!
- 搭配高纤维食物,比如水果燕麦,能让血糖更稳定!
当然,江湖险恶,除了上面4种“友好奶”,还有一些“假好奶”在暗中捣乱,糖尿病人要谨慎避开!
加糖奶制品市面上的很多“草莓牛奶”“巧克力牛奶”看似美味,实则加了大量糖分,喝一口,血糖直接冲天!
调制乳有些“乳饮料”根本不是纯牛奶,而是乳粉 糖 香精的混合产物,喝它?那还不如直接吃糖!
超市里五颜六色的酸奶,大部分含糖量惊人!如果你看到“草莓味”“蓝莓味”酸奶,记住:这玩意儿基本上是糖精 香精大礼包!
最后的江湖总结——奶要喝,得选对!糖尿病人并不是“一口奶都不能沾”,而是要挑选对血糖友好的奶!记住这4种:
脱脂牛奶——低脂高钙,营养稳妥
无糖豆奶——植物蛋白,平稳血糖
希腊酸奶——高蛋白,低糖低碳水
A2牛奶——乳糖不耐受者的福音
喝对奶,不仅不会让血糖失控,还能补充优质蛋白和钙质,让身体在“血糖江湖”里更稳妥!所以,糖尿病人别怕奶,选对了,你照样可以喝得安心!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出版社,2020年。
中国营养学会:《乳制品与健康共识(2021)》,中国营养学会官网,2021年。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
周莉莉、马冠生,《乳制品消费与糖尿病风险的研究进展》,《中国食品学报》,2021年,第21卷,第5期。
让你血糖飙升,有并发症的,正是这些“好习惯”
指导专家
傅晓英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李映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母义明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一但患了糖尿病,第一要务就是控糖!控糖方法和技巧,你也尝试了很多!但,控糖效果还是非常差,最后并发症都出来了!
这到底是为啥?不吃了,也不懒了,但还是没打败高血糖!
其实,造成控糖差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你自认为是控糖 “好习惯”、“好方法”,却是让你升糖,产生并发症的“坏方法”!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健康时报-糖友会微信公号:“糖来糖往”(jksb2016)
主食要尽量少吃,错!
危害:
1、造成营养匮乏。由于主食摄入过少,葡萄糖来源缺乏,则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还会日益消瘦、乏力、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低下。经常主食摄入不足,会影响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如糖原、核蛋白等)合成。
2、加重并发症的发病率。由于主食吃得很少,糖友会认为已经控制了饮食量,从而对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使每天摄入的总热量远远超过控制范围,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
这样吃才健康:
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结构,不能一味限制主食摄入。合理搭配的原则是每餐的副食量最好超过主食量,特别是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所占比例如果超过这餐的主食量,降糖效果就更为显著。
例如,这餐主食量为2两,这餐蔬菜量如果达到2~3两以上,血糖就会显著下降,如果再同时搭配适当的肉、鱼、蛋、奶等,餐后血糖还会下降和稳定。
血糖控制越低越好,错!
危害:低血糖可能会造成死亡
对于糖友来说,血糖高了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但血糖过低,低于3.9mmol/L时,就会出现饥饿、出汗、手抖、头晕、心悸、眼前发黑等情况。
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补充糖,就可能引起昏倒,甚至可以造成永久的神经损伤,导致死亡。
这样吃才健康:
控制血糖,求“稳”不求“低”。糖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度达标就可以,不妨记住一个数字:七十七,即空腹血糖低于7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低于1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又没有低血糖即可。
老年病人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治疗要以尽量少发生或不发生低血糖为基本原则。
吃饭只吃粗粮青菜,错!
由于粗杂粮餐青菜比其他食品的血糖反应要低,控糖效果要好,所以,很多糖友都会选择用粗杂粮和青菜来作为饮食的全部,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危害:
1、体质下降。虽然血糖一时控制得不错,但时间久了,体质明显下降,经常头晕、乏力、感冒,甚至还贫血!
2、血糖也会升高。如果糖友吃多了粗杂粮同样也会增加淀粉的摄入,血糖也会升高。
这样吃才健康:
1、既要控制热量摄入,还要保持膳食平衡。
为了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我们每天都要从食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摄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各种营养素。
2、一些粗杂粮不适合糖友。像粘玉米、粘小米等它们中的支链淀粉对控糖也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体重不超标就ok,错!
一直以来衡量人体胖瘦的BMI指数(即体重(kg)/身高(m²),而且认为完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肥胖程度。
危害:很多人虽然看上去很瘦,但内脏脂肪已严重超标,属于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这种体型的人正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专家纠正:体重不反映体型,只能代表一个人有多胖,不能代表哪里胖,因此,对于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者来说,控制好腰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在生活中不妨经常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就属于腰围超标,要小心了。定期做血压、血脂、血糖筛查,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加强运动。
喜欢“裸奔”控糖,错!
“裸奔”是指糖友不吃药控制血糖的状态,很多人说糖友能不吃药就不吃药,担心长期用药会损害肝、肾,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危害:或可能将药量加大
糖尿病友们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此时,再用原来的剂量就不够了,而需要增大剂量甚至要多种降糖药联合治疗,这样不但身体受到损害,而且医疗开支进一步增大,实在得不偿失。
专家提示:实际上,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药物所致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所以,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服用,还是比较安全的,不良反应仅见于个别患者,往往在停药后可消失,不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
天天跑步或长时间运动,错!
有些糖友对运动降糖“情有独钟”,认为运动可降糖、降体重、增强身体免疫力,就拼命地运动。
危害:有一位患者自己买了一台跑步机,一天做两次跑步机运动,每天跑30多公里把自己弄的很疲劳,他认为这样坚持不懈的运动必有好处,可他不知道运动疗法是把双刃剑,运动适度可降糖,运动过度反而升糖。
专家提示:糖友运动要根据年龄、体重、血糖水平、有无并发症等而进行,空腹血糖》16.7mmol/L时应暂停运动。运动应当在餐后30分钟以后,每次运动时间要控制在30分钟左右。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健康时报-糖友会微信公号:“糖来糖往”(jksb2016)
本期编辑:毛圆圆
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健康时报网2016年07月15日《高低搭配控糖不累》、2016年06月30日《腰是控糖大将军》、2015年09月25日《糖妈妈控糖有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