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糖糖尿病(低聚糖糖尿病人能吃吗)
低聚糖
今天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有关低聚糖的知识。
低聚糖是指含有2~10个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包括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普通低聚糖包括一般的二糖如蔗糖、麦芽糖等,和麦芽三糖、麦芽四糖等。功能性低聚糖的种类众多,是今天分享的重点,这类寡糖的共同特点是:难以被胃肠消化吸收,甜度低,热量低,基本不增加血糖和血脂。从营养的角度看,也有把非淀粉多糖(纤维素、果胶等)归为低聚糖的,和功能性低聚糖一样都有难以消化吸收,可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等特点。
天然低聚糖在自然界中较少,仅大蒜、洋葱、芒壳、天门冬、大豆、菊苣根和洋蓟等植物中有少量存在。
多数低聚糖都能促进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防止腹泻,减少有毒发酵产物的形成,这也可以减轻我们的肝脏负担。
部分病原菌会侵入肠道,而甘露糖等低聚糖可以吸附它们,防止其在肠道内繁殖。有研究发现添加低聚糖可降低畜禽感染沙门氏菌的风险。
双歧杆菌可发酵低聚糖,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主要是醋酸和乳酸),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并保持一定的渗透压,防止便秘的产生。
低聚糖还具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心脏舒张压的作用,在一些研究中还发现有不明显的降糖作用。
低聚糖也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它们主要是作为免疫刺激的辅助因子来发挥作用,提高抗体免疫应答能力。有报道显示甘露寡糖可显著提高动物血清lgA、lgG的水平。另有研究发现口服甘露寡糖能极显著提高哺乳动物植物凝集素、淋巴细胞转化率、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双歧杆菌在肠道内能自然合成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和叶酸等。双歧杆菌还可以将乳糖分解成乳酸,提高水溶钙含量,有利于牛奶等食物的消化吸收。
低聚糖日常需求量小,每日通常仅需3g左右,在推荐量范围内不会引起腹泻。
低聚糖难以消化吸收,不提供能量或很少,适合肥胖病人、糖尿病患者等人群食用。
低聚糖还不会被口腔病原菌分解生成酸性物质,可以预防龋齿。
大多数低聚糖都有一定甜味,可作为甜味剂。不过低聚龙胆糖则比较特殊,有苦味,一般用在咖啡饮料、巧克力等食品中添加风味。
有双歧菌增殖效果的低聚糖类有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低聚乳果糖、乳酮糖、大豆低聚糖等。母乳喂养婴儿肠道内形成双歧杆菌菌群,就与乳酮糖有关,当然,母乳也为婴儿提供了他们缺乏的抗体,这也是为什么建议母乳喂养的原因。
一些低聚糖不能促进双歧杆菌增殖,但具有一些特殊的作用。海藻糖不仅能用于食品保存和加工,还可提高动植物细胞抵抗干燥、高温、寒冷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因此它常被作为脏器、疫苗、动物精液、菌种保藏等的稳定剂。它也能用在化妆品当中,能防止皮肤受晒受冻,保持皮肤水分,不至过分干燥。此外,包括壳质低聚糖在内的一些低聚糖具抗肿瘤作用,有医疗的潜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低聚糖过分摄入有可能导致腹泻。棉子糖和水苏糖主要存在于豆类食品当中,它们难以被消化吸收,会产生一些气体和其他产物,可能导致胃胀气,这也是为什么吃大豆容易胃胀的一个原因。
国产“糖尿病疫苗”面世,每月只需注射一次!病人不用做药罐子了
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疾病,但其“不可治愈、只能控制”的模式,还是困扰了大众和医学界。而且,每天频繁地吃药也让很多患者感到难以适应。若是有一种疫苗,通过注射就能短期控制血糖,而且不用每天吃药,那该多好。而这样的研究医学界一直在推进。
我国科学家首创1型糖尿病全新治疗性DNA疫苗在2019年的时候,我国科学界已经成功研制了治疗一型糖尿病的疫苗,这是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免疫室主任奚永志团队研发的。
基于B7-1-PE40KDEL外毒素融合基因的DNA疫苗,在前期的动物实验中,疫苗可以治疗一型糖尿病,纠正患者自身紊乱的细胞以及体液反应免疫应答,修复损伤破坏的胰岛β细胞,恢复自身胰岛素的分泌。
最为重要的是,这种药只需要每个月注射一次,就能维持一个月的效果,这样就能避免糖尿病患者每天吃药的麻烦。目前,该药已经在申报进行临床试验。
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这是医学界的共识。世卫组织的统计显示,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达2.8亿,每10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超过了1.3亿人,患病率达到11.6%。
作为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缺乏,从而引起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类物质出现代谢紊乱的综合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糖尿病(T1DM)、II型糖尿病(T2DM)、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目前在医学上,糖尿病无法根治。原因就在于目前的医疗科技,并不能通过外部辅助的手段,帮助受损的胰岛发挥技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只能持续依靠药物的辅助来使得胰岛素发挥应有的作用。
虽然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是通过服用降糖药以及注射胰岛素等药物控制的方式,可以使得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
针对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一型糖尿病,每天按时注射胰岛素是唯一的方法,只是在注射的方式上有所区别,其本质都是保证体内胰岛素水平的正常。
二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只是其生物作用受损,因此在治疗上是控制和监测为主,通过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来实施治疗。
此外,针对二型糖尿病,实施胃转流手术,通过胃阻断、胃肠吻合、肠肠吻合等改变食物的生理流向,从而改善患者身体的胰岛素抵抗,进而来达到治愈的目标。不过该项疗法目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实施风险很大,成功率也不一定能保证,仅仅还是一种设想。
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轻信市面上的“降糖骗局”,导致人财两空,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三个常见谎言。
一、X个疗程根治糖尿病
继发性的糖尿病只要去除病因,血糖水平就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原发性的糖尿病无论是一型还是二型,目前都没有根治的办法。用药是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状态,那些说可以通过几疗程根治糖尿病的人,不用怀疑,百分百都是骗子。
二、服用保健品快速降糖
2016年,患糖尿病八年的老刘出现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腐烂的右脚差点被截肢。原来老人这些年只通过吃保健品来控制血糖,可事实上花光了积蓄,也没有达到任何的治疗效果。
保健品不是药品,甚至于很多保健品的疗效都要打折扣,至于说可以快速降糖的保健品,那根本不存在,除非是骗子将降糖药忽悠成保健品来卖。
糖尿病的本质,就是因为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以及其发挥机制出现了损毁,导致代谢紊乱而产生的疾病,只有通过正规的药物治疗,才能辅助血糖以及代谢处于正常水平。
三、无痛食品放心吃
无糖食品不是真的不含糖,而是不含蔗糖,蔗糖包含了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这些成分确实不会出现在无糖食品中,但事实上,无糖食品还是会添加低聚糖等甜味剂。很多所谓无糖食品的辅料中都有淀粉添加等成分,而作为碳水化合物,其进入体内还是会分解成糖分,一次性吃太多,照样会导致血糖升高。
所以糖尿病患者无论吃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总摄入量,合理的调节饮食,才能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总之,药物科学的运用、饮食合理摄入、运动正确调节,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的用药和生活习惯,才能使身体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
参考资料:
[1] 我国科学家首创1型糖尿病全新治疗性DNA疫苗,光明日报,2019.4.21
[2] “甜蜜”的困扰——糖尿病能被彻底治愈吗,中国科学院,2015.12.25
[3] 糖尿病患者到底该怎么吃?这些误区一定不要有,科普中国,2020.8.1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39健康超能团#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糖尿病知识 ↓ ↓ ↓
“甜蜜家族”成员“搭”上生物合成快车
生活里的甜蜜基本和饮食相关,比如蔗糖、蜂蜜……,它们大多是单糖和多糖。可你知道吗?“甜蜜家族”里还有一位成员,虽然我们平时很少接触,但却须臾难离,它就是寡糖,又叫低聚糖。
寡糖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糖,它只能从天然食物中萃取,或通过生物酶降解获得。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孙媛霞研究员带领的功能糖与天然活性物质研究团队,“搭”上生物合成技术,设计出一条功能寡糖生产新路线。
寡糖应用领域广
“我们常喝的双歧杆菌酸奶里就有它的影子。”孙媛霞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寡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具有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内营养物质的生成与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脂浓度、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龋齿、防治糖尿病和保护肝脏等生理功效,可作为蔗糖替代品应用在功能性食品或低能量食品中。
“大豆寡糖具有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增殖,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保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等益生元功效。”孙媛霞介绍说,由于低聚糖中的化学键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所分解,故而通常不易被唾液和胃液消化,能通过上消化道直通肠道发挥作用。低聚糖可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转化成乙酸、丙酸等有机酸和短链脂肪酸等等,短链脂肪酸约有95%会被大肠迅速利用吸收,为大肠上皮细胞提供能源。有机酸可以促进矿物质的吸收,有研究发现,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都有促进钙、磷、镁的吸收作用。
生产工艺需要改进
记者采访获悉,寡糖的发现和生产,距今不过百余年历史。科学家们一直在为高效获取寡糖而孜孜以求。孙媛霞以历史较长的壳寡糖为例介绍说,早在1811年法国学者布拉克诺首先在蘑菇中发现了甲壳几丁质,紧接着法国学者欧吉尔在昆虫的外壳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甲壳质,1894年德国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发现几丁聚糖。可是由于没有加工提取的合适方法,也没有发现其特殊的功能,在其后的100年中,甲壳质慢慢被科学界所遗忘。半个世纪后,日本学者发现了藏在螃蟹壳中的壳寡糖,其才重新成为研究热点。
“为了能够使这种物质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科学家们努力攻关,使提取技术不断进步。”孙媛霞说,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研发从大豆、甜菜、棉籽等原料中提取大豆寡糖的技术,主要采用膜法从植物原料中提取纯化,获得的棉子糖和水苏糖含量仅为30%左右,制约了大豆寡糖的功效及应用;而国外主要采用色谱分离制备方法,虽然产品纯度可以达到70%以上,但生产方式仍未摆脱植物种植提取模式。
“世界范围内的功能寡糖生产主要依赖于水解和提取,存在产率低、成本高且对环境不友好等问题,我们需要一种更高效持续的生产工艺。”孙媛霞说道。
生物合成高效环保
去年年底,在开展功能糖与天然活性物质研究中,孙媛霞团队通过模拟植物体内合成大豆寡糖的化学反应机制,构建了一条新型多酶级联合生成大豆寡糖技术路线,挖掘了植物中大豆寡糖合成酶蛋白分子编码基因,以廉价的蔗糖为原料,重新设计出一条功能寡糖合成的技术路线,并在体外构建了多酶级联反应系统,实现了肌醇半乳糖苷、棉子糖和水苏糖三种功能寡糖纯生物合成。这一技术利用分步级联及辅因子循环转化策略,解决了多酶反应系统中酶稳定性差等普遍难题。
由于在合成过程中采用细胞破碎粗酶液作为反应介质,避免酶纯化步骤和添加昂贵的辅酶因子,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多步级联与循环转化反应,肌醇半乳糖苷、棉子糖和水苏糖的产率得到很大提高。
日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AEM)上全文发表,并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孙媛霞表示:“与传统植物提取工艺比,整个过程只需调节底物和酶催化剂即可实现不同寡糖的生物合成,且没有任何有害废弃物排放,可真正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环境友好。”(孙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