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尿甜嗎(糖尿病的病人尿是甜的吗)
辟谣|糖尿病人的尿一定是甜的吗?没事别乱尝
糖尿病的名字让人感觉就很甜
也有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尿应该是甜的
要不然,干嘛叫糖尿……病!
图片来源:网络百度搜索
还有一部分人
想当然的以为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
于是通过尝尝尿液味道是否是甜的来判断有没有患病
嗯……好有勇气!给我钱我都不会尝的!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问题来了!
糖尿病人的尿一定就是甜的吗?
如果尝出来自己的尿是甜的,就一定是患了糖尿病了吗?
我们来一个一个的说
图片来源:网络
一、 糖尿病人的尿不一定就甜:首先表明,我……真的……没有尝过!
但是可以从理论上说一下,真的不一定甜!
第一个发现糖尿病病人的尿是甜的人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威利斯。
怎么发现的呢?
这就要从一群勤劳的蚂蚁说起了,威利斯发现:蚂蚁比较习惯糖尿病人的尿。
我们都知道,蚂蚁是喜欢吃甜食的。比如洒在地上的蜂蜜,如果你不去管它,一定会有成群的蚂蚁来搬糖。
正是因为这个现象的出现,所以威利斯认为估计是尿里面有糖,
于是……
他就果断的尝了尿……发现,果然是甜的!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这一发现说明了糖尿病人的尿会甜,但是并不能说所有糖尿病人的尿一定是甜的。
糖尿病人的尿甜还是不甜要看肾!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升高如果超过肾糖阈值,尿就会甜,因为肾脏工作能力有限,整太多的糖进来真的受不了!自己吸收不了的,就要关门不让进了,那么就会从尿液中出来了。
如果血糖浓度是肾脏接受能力范围内的,尿液也不会那么甜的,和正常情况差不多。
所以,糖尿病人的尿不一定就是甜的!你也别乱尝了!
有的人为了知道自己有没有糖尿病,“卧薪尝尿”
一旦发现尿是甜的,就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
其实,正常人的尿,也可能是甜的,甜不代表就一定是糖尿病了!
也许是你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吃了太多的含糖食物导致的,比如:含糖饮料、奶茶、含糖巧克力、糖果、含糖的沙琪玛等。
同时,还有一项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尿糖水平并不代表血糖的真实水平,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对尿糖的监测代表血糖的监测结果。[1]
进一步说明了,不能傻傻的通过尿液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也不能因为尝着尿液不甜就认为自己一定没有糖尿病。
想要判断是否有糖尿病,还是需要到医院做检查的。
三、糖尿病诊断的3个指标和条件:[2]指标:
指标①: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指标②:任意血糖≥11.1mmol/L
指标③:空腹血糖≥7.0 mmol/L
指标④:口服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条件:
①②都有,可确诊
①③都有,可确诊
③④都有,可确诊
总结:糖尿病人的尿不一定就是甜的,要看血糖的浓度,浓度高可能会导致尿液变甜。
其次,尿液甜也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可能是糖吃多了导致的。
要想确定是否有糖尿病要参考三个指标和三个条件,并且配合医院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冯春颜, 胡纪文.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与尿糖相关性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10):28 30.
[2]. 杨月欣, 葛可佑. 中国营养百科全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2019: 82.
#健康科普排位赛#
【科普】糖尿病人的尿真是甜的吗?
关于糖尿病,社会上流传着各种说法,
其中最为流传的一种就是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
很负责任地回答大家是的,确实是甜的!
(这可不是因为有人尝过)
是因为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超过肾脏重吸收能力
多余血糖排出尿液
导致尿液有甜味
不过,这可不能成为你们在家自测的唯一标准哦
因为尿中有甜味不能确诊糖尿病
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
一起来了解!
糖尿病人的尿真的是甜的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并不一定都是甜的。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都含有糖分。
血糖控制平稳时: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得相对平稳,尿液中可能不会有葡萄糖,因此尿液不会发甜。
血糖水平较高时: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高,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时,多余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这时尿液中就可能含有糖分,从而使尿液呈现甜味。通常,当血糖水平超过10mmol/L时,尿液中可能会出现无法吸收的葡萄糖。
肾脏问题:此外,如果糖尿病患者伴有肾脏疾病,导致肾糖阈下降,也可能导致尿液中糖分增加,从而使尿液变甜。
因此仅凭尿液有无甜味,是不能准确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相对于尿糖检测来说,血糖检测更能精准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确诊需要通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吗?
糖尿病并非由进食糖直接导致。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发病原因也不尽相同。
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环境因素:饮食、生活方式、肥胖等环境因素也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摄入过多的糖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但糖尿病并非仅仅由吃糖引起,其他高热量食物、缺乏运动等也是危险因素。
自身免疫机制: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可能因自身免疫机制而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因此,虽然饮食中的糖分摄入需要控制,但糖尿病并非单纯由吃糖引起。
糖尿病伴随可怕的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其并发症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
视网膜病变:高血糖损害视网膜微血管,可能导致失明。
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损害肾脏微血管,可能引发肾衰竭。
神经病变:可累及周围和自主神经,引发肢体麻木、疼痛、心跳异常等症状。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如冠心病、心肌病。
脑血管疾病:高血糖影响脑血管结构和功能,可能导致脑梗死和脑出血。
糖尿病足:足部感觉减退,供血不足,容易引发溃疡、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截肢。
得了糖尿病,需要怎么做?
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控制饮食:规律饮食,定时定量,控制每日摄入总热量,限制碳水化合物和油脂摄入。
增加运动:保证每周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利于保持体重及控制血糖。运动前需咨询医生,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计划。
监测血糖:规律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方案。
合理用药:合理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如果出现并发症,还需要使用治疗并发症的药物。
定期复诊:建议每3-6个月于内分泌门诊复诊,评估血糖情况以及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广卫君小结: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并不一定都是甜的,糖尿病的发病也并非单纯由吃糖引起。但糖尿病的并发症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患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科学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定期复诊,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编辑:陈佳 责编:陈广泰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真是甜的吗?医生解答了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
目前,我国糖尿病不仅有着发病率高但检出率低的特点,病人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经潇湘晨报·晨视频记者了解,长沙市各大三甲医院接诊的部分糖尿病患者甚至还处在上学阶段,直到出现急性并发症后才入院治疗。
此外,市民对糖尿病还存在一定误区,如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一定是甜的,糖尿病是可以被治愈的,血糖达标后就不需要再服药了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潇湘晨报·晨视频记者采访了长沙市第三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黄佳斯、内分泌科副主任章婷。
尿糖的量与糖尿病程度不一定相关
据广州日报2021年报道,一名26岁的程序员平日酷爱吃外卖、喝甜饮料,体重也一路飙升至180斤。一次在路边小便后,他的尿液竟吸引来一群蚂蚁,随后他伸出手沾了一点尿液舔了一口:甜的,比绿茶的甜度还甜一点。随后,该男子主动前往医院,被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尿液都是甜的吗?长沙市第三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黄佳斯介绍,“轻度的糖尿病患者就不一定会有尿糖,或者如果尿液样本放置过久被细菌污染、患者本人服用过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这类药物,也都不一定会查出尿糖。”
在医学上,一般不采用“甜度”来描述尿液中含糖的量。黄佳斯介绍,在尿常规的检验结果中,尿糖一项会有相应的符号“ ”,“ ”号越多,表明尿液中含糖量越高,“一般最多到4个‘ ’。”
值得注意的是,尿糖的量与糖尿病的程度不一定完全相关。“尿液里面的糖实际来自于血液。”黄佳斯解释,人体内肾脏类似于一个过滤器,会过滤所有的血液。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群血液中的糖在经过过滤后会重新吸收回到体内。但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时,就超过了肾脏的重吸收能力,此时糖就会出现在尿液中。由此可见,尿糖的量不仅关乎血糖,还时刻受到肾脏过滤及重吸收功能的影响。如果肾脏出现了问题,也会影响尿糖的结果。糖尿病的诊断也并不局限于“尿液是否含糖”,黄佳斯指出了这一误区。在临床中,除了尿液检测,通常还会同时进行血糖检测、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等,“血糖检测查出来的是扎手指的这一瞬间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可以反映出近2-3个月来的平均水平。”
有年轻化趋势且发病率整体提升
在公众的印象中,糖尿病是一种中老年病,但由于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越来越多不到30岁的年轻人,甚至还在学龄阶段的青少年,也成为了糖尿病患者。
在内分泌科工作了16年的章婷肯定了糖尿病有年轻化趋势的说法。她告诉潇湘晨报·晨视频记者,十多年前,来到门诊的糖尿病患者大多为50岁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是近年来就出现了一批十几岁的糖尿病患者,还在上学的阶段,并且数量越来越多。”
章婷回忆,自己接诊过年纪最小的糖尿病患者仅12岁,“这个小男孩家庭条件挺不错的,送到医院来的时候胖胖的。”男孩父母表示,由于儿子喜欢喝“营养快线”,家里都是“一箱一箱往回搬”。
经过检查,这名男孩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章婷为他开出了二甲双胍,并提醒他戒掉零食和饮料以此控制血糖。据介绍,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章婷认为,糖尿病除了存在年轻化趋势,整体的发病率也有了明显提升,这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变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首先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快餐、水果和零食等随处可见;其次,碳酸饮料、果汁奶茶的品种越来越多,增加了人体糖分的摄入量;再次,点外卖和在外就餐的次数的增加,摄入高油盐食物的机会也相应增加;最后,随着交通工具的完善,人们步行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随着网络购物的便利度提升,人们逛超市的次数都减少了,导致运动的缺乏,提升糖尿病的发病率。”
发病率高但检出率低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在2015-2017年全国第8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有54%的糖尿病患者未确诊,也就说确诊率不到一半。记者从长沙各大医院了解到,确实有不少患者都是在出现了急性并发症后,才来到医院被发现患有糖尿病。
章婷介绍,在长沙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也接诊过许多出现频繁口干、短时期内暴瘦甚至昏迷后入院才被发现是糖尿病的患者,“大多以20-30岁的年轻患者为主。”同时,当出现短暂的视力下降、皮肤破损后不易愈合和反复发生尿路感染等情况时,也可能是糖尿病的预兆。
糖尿病为何会呈现发病率高但检出率低的特点?章婷认为,这与市民忽视体检以及检查不彻底有关。“许多年轻人认为糖尿病是老年疾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忽视体检,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也不放在心上,直到出现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才得到治疗。”另外,目前65岁以上的社区居民虽然可以定期接受免费体检,但大多是检测空腹血糖。“老年人群体的糖尿病可能是因为胰岛功能衰退产生,更多的可能表现为餐后的血糖升高,这也是影响检出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临床医学中,我国接近90%糖尿病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虽然不能治愈,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有效缓解,有些早期治疗的患者甚至可以停药后血糖维持正常。
在糖尿病早期,我们身体内过多的葡萄糖会导致胰岛功能减退,但不至于完全衰竭,“如果这个时候能早期诊断、及时就医确诊、接受正确治疗控制好血糖,就相当于在保护还没有减退的胰岛功能,给胰岛喘息的机会,那么胰岛功能就有机会恢复。”章婷说。
但缓解并不代表治愈,一旦生活习惯再次“放纵”,糖尿病可以卷土重来,所以不可掉以轻心,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陪伴我们终生,才能远离糖尿病。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