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不得糖尿病(为什么以前的人没有糖尿病患者)
古代人吃五谷杂粮,却很少患糖尿病?你知道他们都是怎么吃的吗?
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仍然有人会说,以前的人以五谷杂粮为主,而且因为伙食里没有油水,所以米面吃得特别多,也没有那么多人超重,也没有那么多糖尿病。为什么现在低碳饮食要把米面一类主食作为头号大敌,必欲除之而后快呢?
我看到过很多解释,总觉得还是差那么一点意思,尤其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项大家没有提到,这个事项对减重和控糖实践都有非常实际的作用。
虽然我是低碳饮食的拥趸,但为说明问题,我暂时叛变立场,站在相反的方向,和一些通常的回答PK如下:
1、以前都吃不饱,怎么会超重?
好吧,既然是这样,那我如果仍然像以前那样,比如以前一个男人一顿吃250克米饭,我也吃250克米饭,这样可以吗?
肯定听有人说太多了,一顿吃250克米饭,这是要赶着去和糖尿病约会吗?但是八十年代以前,国家给成年男子的定量高的是一个月56斤,最低的也会有45斤,那不是每顿250克吗?
2、以前的人体力劳动消耗大,吃进去的淀粉几乎全部燃烧干净,所以不会囤积成脂肪,也不会降低胰岛素敏感度,所以没问题。
好吧,那么我也每天锻炼十个小时,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别问我怎么锻炼十个小时,你就把我当成咱们前乒乓球冠军王涛,或者是那些NBA运动员,他们的消耗够大吧?是不是有足够的消耗就不会超重或者患糖尿病?肯定不是嘛。
3、粗茶淡饭,食物原始,加工制品少,高纤维食品多,不好消化,所以升糖指数低。
那既然是这样,我吃全麦食品就好了,或者多吃粗粮、玉米面、高粱米、芋头、马铃薯,这些可以吧?低碳饮食为什么还是不赞成呢?
对低碳饮食不怎么同意的朋友,你们对我这样和低碳饮食PK是不是觉得挺给力的?好吧,现在我要恢复本来的面目,来回答刚才自己提出的质疑了。
首先,所有前面三个如果,都是无效的!
一顿250克的米饭,肯定危险;每天锻炼十小时,也不能保证脱离危险,王涛和NBA球员们也会中招;至于粗茶淡饭全麦食品,也是一样,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讲过,很可能也是智商税。
既然这样,那么以前的人为什么少有超重和糖尿病呢?我的答案是这样的:
以前的人很少有糖尿病,并不是没有人得过糖尿病。史载,司马相如,隋炀帝,欧阳修这些人都有糖尿病。
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他们的特点是生活都比较好,不但每餐要吃250克主食,还要吃肉,又吃饭又吃肉。
身体优先消耗糖原,如果同时吃很多米饭和肉,体力活动优先燃烧糖类,米饭是不是会被完全消耗掉不说,至少脂肪很容易被存储起来,然后随时转换成糖类供能继续燃烧。
相当于一个人在一刻不停地吃东西,胰岛素也跟着上蹿下跳无休无止,这样的情况,想要不胖或者远离糖尿病,当然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同时高脂高碳是大忌,比单独的高碳还要凶猛得多。
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所谓以前吃不饱不会得糖尿病就是另外一种解释了。
吃不饱是因为没有足够脂肪,一餐米面把胃都撑大了,当时可能都吃不下了,但是只要一开始体力劳动,很快就消耗光了,又产生了饥饿感,这就是吃不饱。
如果能够真能像以前的人一样,高碳水,但是不吃脂肪,又是粗茶淡饭,不吃加工制品,还每天体力劳动或者是大强度锻炼十个小时,我想很可能也不会超重或者血糖超标吧。但是前提是,这三项都要保证,缺一样都不行。
真正结果是怎样我不知道,这里面毕竟可能有小概率事件发生,但我却基本可以肯定,没有人会这样做,就算想要这样做也很难做到。因为以前的人,在不得糖尿病不超重的同时,付出的是多么痛苦的代价,身体不能提供能量,还要剧烈消耗,现在谁能做到?
有更好的减重和控糖的餐饮模式,为什么要做这种痛苦的尝试呢?
患糖尿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她得益于4件事
上次给大家分享了一篇糖友控糖的经历,反响热烈,很多网友都想再看一点这种例子,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患者姚女士病史是40年,她的儿子也是糖尿病患者,目前正在用她的法子一起控糖,母子二人经常交流心得。那么,为什么她的血糖一直很稳定,也没有出现并发症呢?她说得益于4件事。
患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得益于4件事
第一件事:转变心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在患病前,姚女士听说过糖尿病,但是对它不了解,也不知道严不严重,患病后她听身边的朋友说该病治不好,一辈子都得吃药,她感觉生活一下子就没了色彩,连最喜欢的二胡都不想去碰。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她去医院复查,血糖又升高了,医生说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转变心态,不能任其发展。
姚女士专门买了一本关于糖尿病的书,终于对该病有了一定认识,它虽然治不好,会跟着一辈子,但是它能被控制,只要按时吃药、改变生活习惯,把血糖稳定住即可,它的并发症很可怕,对眼睛、神经、心脏都有危害,所以,一定要预防并发症出现。
身边有朋友好心建议她,要不要从网上找“大师”看一看,买点“秘方”回来吃,姚女士拒绝了,她知道网上能保证治愈的药都是假的,千万不能迷信,不能病急乱投医。就算要吃药,那也是听从医生吩咐服用正规的降糖药。
姚女士非常爱吃肉,每顿都要吃,以前她最爱吃红烧肉、糖醋排骨,所以身材很胖,如果让她把肉戒了,简直比登天还难,她后来想到一个方法,既能顿顿吃肉,又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其他爱吃肉的糖友也可以借鉴。
姚女士吃肉有“三个原则”,红肉不吃、肉皮不吃、不放调料,在看了相关书籍后,她了解到经常吃红肉对身体不好,尤其是加了大量调料和食用油烹饪出来的肉,从那以后,每次吃肉优先选择鱼肉、虾、鸡肉,而且不吃皮,烹饪的方法很简单,用水蒸或者用砂锅炖,豆瓣酱、花椒、猪油都不吃,只放点葱姜蒜增香。
另外,在整体饮食上她还把握了六个原则,那就是粗粮为主、荤素搭配三七分、规律进餐、绝不多吃、先喝碗汤、禁烟酒。晚上8点以后坚决不加餐,实在饿了会喝一杯牛奶或吃个苹果,油炸的食物一口都不会吃。
姚女士之前没有运动的习惯,吃饭后喜欢坐在那修剪花草,有时也会出去遛遛狗,连广场舞都很少跳。患病后她一反常态,买了一双运动鞋和一身运动服,每天晚上人少的时候去跑步。她165斤,个子不高,刚开始跑的时候不到五分钟就喘个不停,两条腿发软,心里只想放弃,但是转念一想,这不光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一定要坚持下去,凭着这股毅力,从五百米坚持到了3公里。
运动后她发现自己的血糖降得很快,从15mmol/L,降到13mmol/L、10mmol/L,现在餐后血糖已经能控制在7以下。因为她太心急了,运动三个月后发现自己膝盖疼得厉害。
医生检查后告诉她运动过度了,减肥控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定要注意两个“度”,一个是运动的难度,一个是运动的速度,要适合目前的状态,从简单的有氧运动做起。姚女士调整了运动量,从3公里降到1公里,膝盖就不再疼了,血糖也很稳定,身材有肉可见地瘦下来,肚子上的游泳圈都变小了。
不能因为你运动了、吃得少了就不吃药了,要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不是血糖轻微偏高。吃多少药、怎么吃,应听从医生指导,同时还要把复查结果告诉医生,根据当前的变化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再提醒一句,不要害怕吃药对身体不好有依赖,它没有那么可怕,如果经常换药,很有可能造成血糖波动,不能乱听别人忽悠。
姚女士最后想告诉大家,关于糖尿病的注意点还有很多,每一天都不能放松,不想并发症找上门,就要端正态度,从饮食、运动、吃药三个方面着手,同时还要定期测量,血压、血糖、体重、腰围都可以在家自己测,抗糖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是为了健康,这些就不算什么了。
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医生说出了真相:背后有六个原因
家人们,健康这事儿,真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糖尿病,这可是如今困扰不少人的健康难题。今天,必须给大家唠明白,糖尿病到底为啥缠上有些人,又该怎么躲开它。在咱们生活里,好多人都觉得糖尿病离自己挺远,可真等查出来,才发现原来它早就悄悄潜伏了。
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事儿。张女士,一位 42 岁的职场女性,平时工作忙得像个不停转的陀螺。最近一段时间,她总感觉嗓子干巴巴的,像被火烤着一样,喝多少水都不解渴。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被渴醒,只能迷迷糊糊地爬起来找水喝。一开始,她只当是工作压力大,累着了,没太在意。可慢慢地,更奇怪的事儿发生了。她吃饭还是和以前一样,甚至有时候加班还会多吃点,可体重却像坐滑梯一样,越来越轻。这下,张女士心里开始犯嘀咕了,寻思着不对劲,赶紧跑去医院检查。
到了医院,张女士挂了内分泌科李主任的号。李主任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神里透着专业和关切。他仔细地询问了张女士的症状,然后开了一堆检查单。等各项检查结果出来后,李主任看着手里的化验单,眉头微微皱起,严肃地对张女士说:“张女士,您的空腹血糖值达到了 8.6,饭后两小时血糖值是 11.2,这已经远远超过正常范围了,初步判断您是糖尿病。”
张女士一听,整个人都懵了,瞪大了眼睛,满脸疑惑地问:“医生,我家里人都没有糖尿病啊,我怎么会得这个病呢?”
李主任放下化验单,耐心地解释道:“糖尿病可不是只靠遗传,虽然遗传因素可能占一部分,但它绝不是唯一的导火索。咱们一起捋捋您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说不定就能找到答案。”
张女士有些紧张,声音都不自觉地提高了:“医生,我平时吃饭挺正常的,甜食也不怎么碰,怎么会这样呢?”
李主任点了点头,语气平和地说:“很多人都和您有一样的误解,觉得糖尿病就是吃甜食吃出来的。其实啊,糖尿病的成因可复杂着呢,得从多个角度来看。”
经过一番详细的问诊,李主任开始给张女士分析起来。
肥胖惹的祸:李主任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张女士,您看您的体重指数(BMI)偏高,尽管您说最近体重在下降,可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在作祟。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可是糖尿病的一大‘帮凶’。肚子上的赘肉多了,脂肪就会在身体里捣乱,让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也就是产生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呢,就像是血糖的‘指挥官’,负责调节血糖,它要是‘指挥不动’了,血糖可不就乱套了嘛。”
张女士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确实,我平时工作忙,经常加班,回到家就只想瘫在沙发上,很少锻炼。”
缺乏运动拖后腿:李主任接着说:“缺乏运动也是个大问题。您想想,运动就像是给身体这个‘小机器’做保养,能让它更好地利用胰岛素,把身体里的糖分代谢出去。要是长期不运动,身体代谢就像生锈的齿轮,越转越慢,血糖就容易升高。”
张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唉,我就是太懒了,以后可得动起来。那除了运动和体重,还有别的原因吗?”
压力过大成隐患:李主任表情严肃起来:“压力过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您之前提到工作压力大,人在压力大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这皮质醇要是分泌过多,就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正常工作,糖尿病的风险也就跟着增加了。”
张女士深吸一口气,无奈地说:“看来我的生活习惯真得好好改改了。”
饮食结构不合理:李主任又说道:“饮食结构也很关键。虽然您不爱吃甜食,但您每天早上吃油条配豆浆,中午吃快餐,晚上点外卖,这些食物大多是高脂肪、高热量的,而且主食还都是精细加工的。这样的饮食,会让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胰岛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
张女士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一直没注意这些。”
睡眠不足添乱子:李主任最后补充道:“还有一个常见原因是睡眠不足。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熬夜,长期熬夜会把身体的代谢节律搅乱,胰岛素的分泌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为啥现代人得糖尿病的越来越多。”
听完李主任的分析,张女士恍然大悟:“原来糖尿病的原因这么复杂,不是单一的遗传或者吃甜食。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李主任认真地说:“糖尿病虽然目前还没办法彻底根治,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再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把血糖控制住。您现在还处于早期,只要改变生活习惯,病情发展是可以大大延缓的。”
“具体该怎么做呢?” 张女士迫不及待地问。
控制饮食有妙招:“首先是控制饮食。以后多吃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像蔬菜、水果、全谷物这些。减少精制糖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比如蛋糕、油炸食品。主食可以换成糙米、燕麦这些杂粮,它们消化吸收慢,能让血糖更平稳。”
运动锻炼不能少:“每天坚持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速度大概保持在每分钟 100 - 120 步;骑自行车也不错,既能放松心情,又能锻炼身体;游泳的话,对关节压力小,还能锻炼全身肌肉。每周至少保证 150 分钟的运动时间,运动不仅能帮您减轻体重,还能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更好地控制血糖。”
规律作息要牢记:“一定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不要熬夜。晚上 11 点前就上床睡觉,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睡眠好了,身体的各项机能才能正常运转,胰岛素分泌也会更稳定。”
定期监测很重要:“还要定期监测血糖,家里备个血糖仪,随时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别犹豫,该配合药物治疗就配合,千万不能拖着。”
张女士又问:“医生,糖尿病会不会很快就有并发症啊?”
李主任神色凝重地说:“糖尿病最可怕的就是它的并发症。要是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全身的血管和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像冠心病、脑中风;还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肾脏慢慢失去过滤毒素的能力;眼睛也会遭殃,出现视网膜病变,严重的甚至会失明;还有肢端坏疽,脚部或手部的组织坏死,后果不堪设想。”
张女士有些害怕:“那我是不是以后就得一直吃药了?”
李主任安慰道:“不一定。像您这种早期糖尿病患者,要是能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血糖是有可能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恢复正常的。就算需要用药,也只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别太担心。”
离开诊室后,张女士心情很复杂,但她心里清楚,自己必须做出改变了。回到家,她就开始行动起来。每天早上不再吃油条豆浆,而是煮一碗燕麦粥,再搭配一个水煮蛋和一些蔬菜;中午不再点外卖,自己带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有糙米饭、清炒时蔬和清蒸鱼;晚上也不再瘫在沙发上追剧,换上运动装备,去小区里快走半小时。每天晚上 10 点半,她就准时上床睡觉,不再熬夜刷手机。
三个月后,张女士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当李主任看到她的检查结果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张女士,您做得太棒了!您的空腹血糖已经降到了 6.2,体重也减轻了 5 公斤,血糖基本恢复正常范围了,这就是坚持改变生活方式的成果。”
张女士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太感谢您了,李医生。要不是您耐心讲解,我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也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从张女士的经历就能看出,糖尿病的发生不是毫无缘由的,它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所以,家人们,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赶紧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糖尿病这个 “健康杀手” 。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