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谷氨酰胺(谷氨酰胺糖尿病人慎用)
怎么减少肥胖炎症与胰岛素抵抗?谷氨酰胺或许值得补充
根据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和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谷氨酰胺可以帮助肥胖症患者减少脂肪组织的炎症并减少脂肪量。研究人员还表明,谷氨酰胺水平如何改变几种不同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但是,在建议补充谷氨酰胺作为肥胖治疗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该研究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
一、谷氨酰胺很重要
谷氨酰胺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具有许多关键功能,例如提供能量和保持肠道健康。它还对例如对免疫系统重要的白细胞和T细胞具有抗炎作用。
二、研究方法
在当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从52名肥胖妇女和29名非肥胖妇女的腹部收集的脂肪组织中代谢过程的差异,他们将谷氨酰胺确定为比较两组时最大差异的氨基酸。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的谷氨酰胺水平平均低于正常体重者。这项研究表明,较低的谷氨酰胺水平还与较大的脂肪细胞大小和较高的体内脂肪百分比有关,而与体重指数(BMI)无关。
三、谷氨酰胺治疗可能对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结果表明,谷氨酰胺治疗可能对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知道,谷氨酰胺对于细胞分裂和癌症的代谢也很重要,因此,在谷氨酰胺被推荐作为膳食补充剂来帮助治疗肥胖症及其并发症之前,需要对可能的长期副作用进行更多的研究。”该研究的通讯作者、Karolinska研究所Huddinge的医学系教授兼高级医师Mikael Ryden说。
四、谷氨酰胺水平影响不同基因的表达
研究人员还通过动物和细胞分析的结合表明,谷氨酰胺水平影响不同基因的表达,而低谷氨酰胺水平则导致脂肪组织中促炎基因表达的增加。注射谷氨酰胺两周的肥胖小鼠比接受对照盐溶液的小鼠脂肪组织炎症更少。他们的体脂肪量,脂肪细胞量和血糖水平也降低了。在对培养的人类脂肪细胞的分析中,随着浓度增加的谷氨酰胺孵育后,促炎基因的表达和脂质含量降低。根据这项研究,在用5-20毫摩尔(mM)的谷氨酰胺处理11天后,观察到最大的效果。
五、谷氨酰胺怎么起作用?
研究人员还详细研究了当谷氨酰胺水平改变时,脂肪细胞内部会发生什么。他们发现,谷氨酰胺影响一种称为O-GlcNAcylation的机制,该机制可以控制表观遗传学变化,即由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而不是由我们基础DNA序列的变化引起。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O-GlcNAcylation的水平较高,而用谷氨酰胺处理的小鼠和人细胞的细胞核中O-GlcNAcylation的水平较低。
六、谷氨酰胺抗炎
Mikael Ryden说:“我们的研究表明,谷氨酰胺通过改变几种不同细胞类型中的基因表达,在脂肪组织中具有抗炎作用。这意味着长期肥胖期间可能发生的谷氨酰胺缺乏会导致表观遗传变化,从而加剧体内炎症。”
研究人员说,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充分了解哪些基因和细胞过程受到的影响最大。#糖尿病##减肥##健康知识科普#
谷氨酰胺(GLN)是怎么让你变大的
嗨喽,大家好,这里是KI健身,我是教练ki胖,嗯,以后叫ki胖就行了,千万别叫ki神了,已经够膨胀了,你们再这样我得上天。
今天要跟大家说的是谷氨酰胺,昨天说的是支链氨基酸,每次醒来,我总会想起来,上一篇文章里又忘了啥啥啥了,我这脑子啊,真是醉了。
在说谷氨酰胺之前,再次跟大家强调一下,跟大家说的这些氨基酸都是一些营养素,对于运动人群呢,适当的补充能够提高运动表现,有更好的训练效果,对于普通的训练者,首要的是把饮食控制好,训练安排好,早睡早起,然后才是补剂,对于不健身的人群呢····
那你进来干嘛?
好了,咱们进入正题,说一下今天的主角:
谷氨酰胺呢,英文是Glutamine,简称GLN,跟支链氨基酸一样,都是蛋白粉中比较常见的成分。在ki看来,如果硬要区分的话,支链氨基酸(BCAA),主要作用是修复和防止肌肉流失,谷氨酰胺(GLN)在某些方面要比支链氨基酸更胜一筹。
两个都是保护肌肉的强有力盾牌。
谷氨酰胺是我们身体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占人体游离氨基酸总量的60%,听着是不是感觉吊吊的,事实上更牛。
它属于非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可以由谷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合成。
我的天呐!
现在还有人问我非必需氨基酸是啥?
你要疯啊!讲蛋白质那节课你没来啊!
必需和非必需就不跟大家解释了,当时还告诉了大家一个口诀:一家来写两本色·书(苏)。
想知道的自己去看啊,别做伸手党。
跟大家说一点就是昨天说的肌肉修复仨贱人,是组成支链氨基酸(BCAA)的亮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
你要是想记呢就记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加上亮氨酸组成支链氨基酸(BCAA)
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加上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GLN)
一个是组成,一个是合成,还是噱微有些区别的,咱们不细究。
我猜,你已经晕了:
这个记不住也没事,咱们说说谷氨酰胺的功能,以及运动中的应用。
首先说功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长肌肉,
不管是增肌还是减脂的,长肌肉永远都是你要争取的一件事,当然,当然,当然,前提还是要训练。
谷氨酰胺能够为身体提供氮,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还能刺激细胞的生产和分化。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胰岛素、生长激素和睾丸酮的分泌。
还是跟支链氨基酸对比,会发现,谷氨酰胺在促进激素分泌这个功能上,要多出一个睾酮。
所以说在增长肌肉方面,谷氨酰胺的功能要更强大一些,更容易让你大。
研究表明,口服2克谷氨酰胺就能使生长激素的水平提高4倍,使胰岛素和睾酮分泌增加,从而增强肌肉的合成作用。
在训练的时候,谷氨酰胺还能够起到增加力量提高耐力的作用
这一点跟肌酸是有区别的,肌酸的话以后说,谷氨酰胺是通过聚集肌糖原增加力量,通过减少酸性物质造成的运动能力的降低或疲劳,从而提高耐力。
在提高运动表现上,谷氨酰胺效果是比肌酸差一些的。
谷氨酰胺还有能够防止蛋白质分解的功能,
谷氨酰胺能够提供氮,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还能够机体抗氧化能力,稳定细胞膜和蛋白质结构。
谷氨酰胺还有以下的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机体代谢状况;
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参与合成谷胱甘肽;
改善脑机能;
等等吧,功能比较多,咱就不说了
上一篇在介绍支链氨基酸的时候,告诉大家,没必要专门补充,因为乳清蛋白里就有支链氨基酸,所以说的训练前后补充是指补充蛋白粉的同时一并补充支链氨基酸。
然后粗心的ki忘记了还有很多土豪是训练过程中单独补充支链氨基酸(BCAA)的,这个是没问题的,我也很羡慕别人的在训练的时候喝的是带颜色的水。
不建议大家单独补充支链氨基酸是一个是上面说的,蛋白粉里就有,没必要单独再买,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的运动强度还没到那个地步,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训练上。
如果真的需要补充的话,其实谷氨酰胺反而更需要考虑,为啥呢,听我慢慢忽悠
啊,不是,是听我跟你讲道理
大强度训练的时候,身体内的谷氨酰胺会下降50%,不管是运动,生病长期营养不够的时候也会下降。
再有就是它跟支链氨基酸一样,都有着防止肌肉流失的功能。
关于谷氨酰胺的服用呢
首先是你的运动强度得跟上,一天可以分2~3次补充
补充的最佳时间是运动前10~30分钟,运动后立刻,两餐之间和睡前。
关于用量呢,肯定是按照说明来了,很早之前的健身相关书籍建议呢,一天10克就可以了,甚至不需要超过10克
然后嫩,聪明好学的ki,红杏出墙····
呸,是你懂得,去查了一下,现在一般的建议呢是一天20~30克
一切的基础是你运动强度要跟上,不然啥都是白扯。
对于糖尿病人、严重肾功能不全或者严重肝功能不全的人要慎服。
在这也跟大家推荐一种循环式的服用方法,咱们用普通的训练者举例,
就是第一周的时候选用较大的剂量(如果强度不是超级大一天10克谷氨酰胺就已经不少了),
然后2~6周,选用较小剂量(一天4克左右)
六周以后继续循环,这个也是非常不错的方法。
如果你一天两练,或者强度很大,用量翻倍是没有问题的。
你要是再牛一点,翻三倍都行,这个不是抬杠,因为训练强度差别真的很大。
在这里还得插一点蛋白粉的内容啊,一个是建议大家补充蛋白粉之前要补碳水,当然现在很多蛋白粉里是含有碳水的,如果你的粉里碳水很低,那就一定要补充碳水。
尤其是训练之后,先补充碳水,这是为了防止掉肌肉。
是的支链氨基酸和谷氨酰胺都有保护肌肉的功能,但是前提是有碳水,如果碳水严重不足的话,他俩也会变成强弩之末,顶不住的。
身体缺乏能量的时候肯定要有人出来顶啊,所以及时补充碳水,然后再喝粉,能够防止蛋白质分解,提高利用率。
为啥建议训练完半个小时喝粉啊,这个是因为训练后半个小时左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比较大,同时吸收会更好,有个名字叫“开窗期”,所以建议半个小时左右的时候喝粉。
训练过程中是不建议喝粉的,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好了,关于谷氨酰胺的内容呢,就说到这里,如果大家有需要的话,可以试一试
爱健身,爱生活,希望健身能够带给大家更好的生活,这里是KI健身,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点赞、转发、评论,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KI健身。谢谢大家的支持。
【讲座】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已知与未知
文章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 : 442-445
作者:汤晓涵 李霞 周智广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是一种成年发病的、进展缓慢且具有自身免疫抗体的糖尿病。它具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部分特征,同时疾病本身在临床表现、免疫学特征、疾病转归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异质性。随着对LADA的认识逐渐加深,关于LADA的疾病分类、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原则均有了新的进展和争议。本文将围绕LADA的定义与分类、诊断和治疗三个方面中存在的已知和未知进行阐释。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是一种成年起病、诊断初期不需要依赖胰岛素,且具有自身免疫血清学证据的疾病。LADA的发病机制与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类似,即胰岛β细胞遭到自身免疫损害,但其起病时的临床表现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相似,多表现为起病迟缓,不需依赖胰岛素治疗。鉴于LADA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的异质性以及新证据的累积,有关LADA的已知和未知在不断更新。我们将从LADA的定义与分类、诊断和治疗三个方面探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争议。
一、LADA的定义与分类
根据其命名,LADA的定义侧重于成人起病、起病隐匿和具有自身免疫证据这三个特征[1, 2]。然而针对其定义,目前仍有争议:(1)成人起病:是否需要限定起病年龄以及年龄截点仍不明确。尽管成人起病与进展缓慢的相关性较强,也有儿童青少年患者进展缓慢的报道[3]。(2)隐匿起病:指起病初期类似T2DM,症状不典型,目前LADA的诊断中将不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时间定为6个月,然而此“窗口期”在不同人群中仍存在差异[4]。此外,起病隐匿(侧重起病方式)是否就代表着进展缓慢(侧重疾病进展)尚不确定。(3)自身免疫:除了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ies,GADA)外,其他自身免疫标志物对于LADA的诊断价值仍未明确。
关于LADA的疾病分类仍不确定,存在争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综合考虑临床特征和病因学将LADA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单独的类型,认为LADA是一种混合型糖尿病,不是T1DM的亚型,具有独特的中间(介于T1DM与T2DM之间)临床表型。而202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侧重于病因学证据,将LADA定义为自身免疫1型糖尿病的一种亚型[5]。
LADA的独特表型在遗传学特征、临床特征、代谢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6]。在遗传学特征上,T1DM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危单倍型频率以及T1DM相关非人类白细胞抗原易感基因(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以及胰岛素基因的易感基因型频率)从T1DM、LADA到T2DM逐渐降低[7, 8]。在临床特征上,LADA患者的胰岛功能以及衰退速度均介于T1DM患者和T2DM患者之间,并且胰岛自身抗体的数目和滴度能预测其胰岛功能衰退速度[9]。
LADA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最常合并的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在中国LADA患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或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任一抗体阳性率为18.9%,与经典T1DM无显著差异,但GADA高滴度LADA患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低滴度者[10]。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在T1DM、LADA和T2DM患者中逐渐下降,呈连续疾病谱变化[11]。GADA高滴度LADA患者合并其他自身抗体如21羟化酶抗体、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阳性率也高于低滴度者。在代谢特征方面,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在T2DM、LADA和T1DM患者中逐渐降低,也呈现连续谱变化[12]。LADA患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比例也介于T1DM和T2DM之间[13]。除此之外,LADA患者的炎性标志物(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脂联素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的水平在T1DM和T2DM之间也呈现连续疾病谱的变化[14, 15]。这些证据表明,LADA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群体。
然而,基因学相关研究的结果支持LADA是T1DM疾病的一种亚型。T1DM的特征基因较T2DM的相关基因更能鉴别出LADA,提示LADA患者的基因与T1DM更相近[16]。研究发现DR9/DR9基因型的频率在LADA和T1DM中相似,均高于正常对照。而人类白细胞抗原-DQ单倍型在LADA中与T2DM不同[17]。T1DM和LADA均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相关,而只有T1DM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基因相关,提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基因具有区分LADA和T1DM的潜力。
以上对于LADA的分类均有研究证据的支持,提示LADA在疾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免疫学特征方面均具有异质性。
二、LADA的诊断
LADA的诊断主要依据成年起病、诊断后至少6个月不依赖胰岛素以及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其中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是对LADA诊断价值最大的血清学证据。胰岛自身抗体如GADA、胰岛素瘤相关蛋白-2抗体和锌转运体8抗体对于LADA的诊断价值已有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近年来更多研究者开始探讨其他自身抗体对LADA的诊断价值。四次跨膜蛋白7作为四跨膜蛋白家族的成员,是在自身免疫1型糖尿病中最新发现的免疫反应靶点,在LADA患者中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四次跨膜蛋白7抗体阳性与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相关,并且能在LADA患者中预测β细胞功能衰退速度[18]。
在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中表现为阳性的胰岛自身抗体主要是GADA,并且其在发病后能较长时间保持,因此,GADA是目前最常应用于LADA诊断的自身抗体[19],近年来GADA滴度对LADA患者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与GADA低滴度LADA患者相比,高滴度LADA患者具有低年龄、低体重指数、高糖化血红蛋白、低代谢综合征发生率、高其他自身抗体发生率以及高糖尿病人白细胞抗原易感基因型的特点[20]。T细胞转录因子(如FOXP3)在高滴度LADA患者中较低,提示β细胞破坏较严重[21]。同时,GADA滴度在LADA患者中能预测β细胞功能衰竭[22],高滴度LADA患者胰岛功能衰竭速度快[23]、更容易依赖胰岛素治疗[9]。鉴于GADA滴度与LADA患者的异质性以及疾病进展速度密切相关,是否有必要在LADA的诊断标准中纳入GADA滴度值得深入探讨。
除了自身抗体外,免疫细胞标志物在LADA患者中也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LADA患者具有B细胞亚群的改变,表现为边缘区B细胞比例增加,滤泡B细胞比例下降,产生白细胞介素-10的B细胞比例下降,并且与胰岛功能和血糖相关[24]。LADA患者中性粒细胞数目在T1DM、T2DM之间也呈现疾病谱的表现[2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反应与胰岛功能有关[26]。除此之外,LADA患者T细胞亚群也具有数目和功能的改变,其调节性T细胞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减少[27],CD4 T细胞甲基化程度较正常对照增加[28],Th1/Th2细胞比例失衡[29]。
此外,有研究者对其他血清/体液标志物在不同类型糖尿病中的LADA诊断价值进行了评价。多项低度炎性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白细胞介素-6等)联合模型在不同类型糖尿病中具有潜在的LADA诊断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3)[14]。无创指标尿C肽/肌酐比值能从T2DM中鉴别出LADA(曲线下面积为0.835)[30]。胰岛素原相关指标在不同类型糖尿病中也具有一定的LADA诊断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38)[31]。如果这些良好的模型表现在其他大样本量人群能加以验证,或许能应用于临床辅助LADA诊断。
三、LADA的治疗策略
目前对于LADA的治疗较公认的治疗策略是延长进展至胰岛素依赖阶段的“窗口期”,保护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其衰退速度,早期予以胰岛素治疗,尽量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但是在LADA诊断早期何时启动胰岛素治疗暂时没有公认的标准,是否需要在疾病不同的阶段进行个体化治疗仍存在争议[32]。研究发现,LADA患者中空腹C肽和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在随访观察中均呈现快速-缓慢下降的双相模式,同时,β细胞功能衰退速度在LADA患者中也呈双相模式,早期下降显著,之后缓慢下降[22],这提示在疾病早期治疗策略的核心应致力于延长非胰岛素依赖阶段的“窗口期”,减缓β细胞功能下降的速度以及保护甚至恢复胰岛功能。另外,GADA滴度在LADA患者中是β细胞功能衰竭进展的最有力的预测指标,93.8%的GADA低滴度LADA患者在8年随访后仍具有残存胰岛功能(空腹C肽≥200 pmol/L),LADA患者胰岛功能衰退的异质性也为对LADA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性。尽管目前认为LADA的治疗仍需早期进行胰岛素治疗,但部分研究发现口服降糖药物在LADA患者中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西格列汀在LADA患者中治疗21个月的效果同胰岛素治疗效果相同[33]。一项1年的随访研究发现,LADA患者在胰岛素之外使用西格列汀较单用胰岛素组能更好保护残余C肽功能[34]。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杜拉鲁肽在GADA低滴度LADA患者和T2DM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要高于GADA高滴度LADA患者[35]。
最新的LADA共识建议根据LADA患者的C肽水平进行个体化治疗。在LADA患者C肽<0.3 0.7="">0.7 nmol/L的患者可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欧洲糖尿病协会推荐的T2DM治疗路径进行适当调整,即考虑予以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和(或)胰岛素治疗,并且定期复查C肽水平[32]。
目前对于LADA的研究在诊断、鉴定、治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争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拓展、验证并应用,相信这将拓宽对于LADA疾病的了解并最终推动LADA精准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作者投稿及专家审稿请登录中华糖尿病杂志官方网站:zhtnbzz.yii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