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正常糖尿病正常血糖(糖尿病患者正常)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糖友血糖降到7以下才算达标?控糖标准公布,3类人标准各不相同

确诊糖尿病后,患者每天关心的无非就是如何管理血糖,才能达到标准。为了满足目标血糖值,人们坚持用药、调整饮食、坚持运动,希望能对降糖有帮助。但很多人仍然会出现血糖不稳定的情况,每次测出来的血糖值都不一样,到底血糖多少才算好?今天就带糖友了解清楚。

为何血糖总是不稳?3个因素是关键

有不少患者表示,自己虽然一直都有意识地控制血糖水平,复查时医生却表示血糖不稳定,建议我多上点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血糖波动?问题或许和3个因素有关。

首先,患者自身存在的慢性病可能影响血糖稳定。当你存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对糖分调节能力变差,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其次,用药依从性差会导致血糖不稳定。看上去每天都在吃药,但吃药的时间间隔、用药方法不对,也影响降糖效果。原本应该餐前服用的降糖药餐后才吃,又或者前一天是晚上睡前吃的药,第二天却改到了下午吃药,都属于用药依从性差,对降糖不利。

第三点是对控糖标准不了解。有些人觉得血糖只有降到7以内才算是达标,为此对自己的血糖要求非常严格。但事实上,对不同人群来说,目标血糖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了解清楚,对控糖更有帮助。

糖尿病患者血糖降到7才算达标?别“一刀切”

对糖友来说,不少人都觉得目标血糖应该是7mmol/L才算达标,为了达到这个范围,不断的控制饮食,甚至采取节食的方式来降糖。事实上,血糖的目标值,各不相同,若是一刀切,只怕还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超出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带来低血糖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扰乱胰岛素的作用,对健康不利。

控糖标准公布,3类人对照看看

在这里公布对不同人群的控糖标准,3类人对照看看,自己的目标血糖到底是多少。

对普通的糖友来说,在确诊糖尿病后,不管是通过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还是吃药降糖等方式,能够将血糖稳定在空腹血糖在7mmol/L以内,是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平时随机测量血糖值不超过10mmol/L比较好

但是这个标准对3类人并不适用。

首先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范围能够达到5.3mmol/L以下比较安全,在进食大约2小时后,血糖不超过6.7mmol/L较为安全。特别提醒的是,这类人群孕期一定要警惕低血糖,当血糖低于4mmol/L时,小心血糖偏低。

第二类是老年糖友,在合并多个慢性病,并且有轻到中度认知障碍的时候,血糖范围也会放宽一些,能够保证空腹血糖在8.3mmol/L以内比较好,而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即可。

第三类是儿童和青少年糖友。对这些孩子们的血糖要求一般是空腹血糖不超过7mmol/L,和前面提到的标准一致。但另外还应该达到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低于6.5%。保持在这个范围内,才能避免对血管、靶器官等造成损伤。

对照这些标准,看看你平时对自己的控糖要求对不对?

血糖长期超标,警惕4个并发症

提醒大家,血糖超标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当你经常出现血糖不稳定的问题时,也可带来4个并发症,威胁健康。

第一种:心脑血管并发症

血糖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血管渗透压发生变化,诱发血压升高,还可能带来血管堵塞、狭窄等问题,诱发心梗中风等问题。

第二种:神经病变

比较典型的是手指、脚趾发麻,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皮肤溃烂红肿等病变。有不少患者也会因此出现糖尿病足。

第三种是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威胁肾脏健康的一大杀手。肾脏无法正常的代谢体内的废物,也会更容易发生肾脏恶变,甚至增加肾功能损伤肾衰竭的风险。

第四类是急性并发症

在短时间内血糖骤然升高,可能带来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等,患者可能因此昏迷不醒,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神经损伤,威胁生命安全。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值,你现在搞清楚了吗?了解适合自己的目标血糖值,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范围,而不是将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如果你无法长期稳定血糖水平,也可能让健康面临一些风险,带来4种并发症,威胁健康。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血糖血压正常标准和测血糖标准频率是多少·糖尿病之友·2022-01-27

2、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吃药?!控糖标准是什么?听听专家怎么说·北京卫视养生堂·2022-04-01

3、糖尿病的 6 个控制指标,看看自己达标了吗?·丁香医生·2019-08-31

得了糖尿病的人,血糖多少比较好?医生:尽量保持在这个范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血糖高了吧?”但问题是,血糖高到什么程度算高?

得了糖尿病的人,血糖到底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才能既不影响健康,又不让自己过得太苦?其实,这问题还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很多人控制血糖过于严格,天天盯着数字,低了不敢吃,高了吓得直出冷汗;还有人压根不在意,觉得只要没晕倒就行。

这两种极端都不靠谱。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到底多少才算合适。

说起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蹦出一串数字,比如空腹血糖要低于7.0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0.0mmol/L。

这些确实是比较常见的参考值,但问题是,这些标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血糖目标也得因人而异。

以年轻人为例,其身体代谢状况尚佳,血糖控制可更严格些,目标范围能设得更低,如空腹低于6.1,餐后不超8.0,如此整体健康风险会更小。

再看老年人,尤其是那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控制血糖不能太激进。如果一味追求“年轻人的标准”,很可能适得其反,低血糖反而更危险。

对于这些人来说,适当放宽一点,比如空腹在7.0-8.0之间,餐后不超过11.0,可能更实际。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和血糖长期控制得好不好密切相关,但这并不是说血糖越低越好。

尤其是老年人或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如果血糖降得太猛,低血糖发作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而低血糖的危害有时候比高血糖更致命。

专家建议,对这样的患者,血糖控制应该适度,别过分追求“完美数字”,更重要的是稳定和安全。

很多人测血糖的时候最关注空腹血糖,觉得只要早上起来一测“达标”了,整天就放心了。实际上,空腹血糖并不能完全反映血糖的控制水平。

餐后血糖,尤其是吃完饭两小时的血糖值,才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最需要关注的重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餐后血糖升高得太快,对血管的伤害更大。

吃饭后,血糖会自然升高,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餐后血糖总是居高不下,长期下去会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

简单来说,就是血管像被“泡”在高糖溶液里一样,时间长了,弹性变差,还容易堆积脂肪斑块,最终可能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问题。

研究显示,餐后血糖控制欠佳者,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较空腹血糖高者更高。

比如一个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勉强达标,但餐后血糖飙到13甚至14,这种情况看似问题不大,实则危险潜伏得更深。

所以,血糖控制不能光盯着早上空腹那一刻,更要注意吃完饭后血糖有没有“乱跳”。

血糖波动就像心情波动,有时候比数值本身更让人崩溃。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看着空腹值和餐后值还算正常,但白天上下浮动太厉害,忽高忽低,对身体的伤害也不小。尤其是一天之内血糖波动超过4mmol/L,就算不上“稳定控制”。

血糖的剧烈波动会给身体带来多重压力。

比如,血管内皮细胞对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反应都很敏感,忽然暴涨暴跌,就像血管里刮了一场“飓风”,容易导致微血管破裂或者炎症反应。

而且,血糖波动大会让身体的代谢负担加重,胰岛素分泌总是“疲于奔命”,时间一长,胰岛功能衰退得更快。

研究还显示,血糖波动大的人,比稳定高血糖的人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诸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肾病这类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与血糖的稳定性息息相关。稳定的血糖控制,不仅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还能让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后,生怕血糖高,总想着降得越低越好。但低血糖这个“隐形敌人”往往比高血糖还要危险。低血糖的症状可能刚开始只是出汗、心慌、手抖,严重时会引发昏迷,甚至猝死。

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容易出现低血糖问题。血糖降得太低,大脑会迅速“罢工”,意识模糊,摔倒、骨折等意外风险直线上升。

而且低血糖发生过一次后,身体的敏感度会降低,下一次发作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直接危及生命。

与其一味追求把血糖降到“年轻人标准”,还不如在安全范围内稍微放宽一点。

对于60岁以上的患者,血糖保持在7-8之间,有时候比追求更低的目标来得更实在,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更加安全可靠。

除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的一个关键指标。

它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以说是“长期成绩单”。即便某天的血糖看起来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偏高,说明总体控制还不够理想。

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目标。

对于部分年轻患者,要求可稍严些,如将相关指标控制在6.5%以下;而老年患者或身体欠佳者,则可放宽至8%以内。

这个指标不仅能指导日常治疗,还能预测并发症的风险,越接近正常值,长期预后越好。

血糖控制的关键在于稳定。想要把血糖稳住,除了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和心理管理同样重要。

在饮食方面,低GI(升糖指数)食物当属首选,诸如粗粮、蔬菜、坚果之类,皆可避免餐后血糖出现剧烈波动。

运动方面,饭后散步、慢跑或者骑车,每周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不仅能帮助血糖“消化”,还对心血管系统有好处。

睡眠和情绪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重要部分。长期熬夜或者精神压力大,会导致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更加难以控制。保持规律的作息和乐观的心态,能够从根本上减轻身体的负担。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迟家敏.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范围[J].保健医苑,2011,(04):6-7.

空腹血糖在7.5-8.0之间,是糖尿病吗?是否还有逆转的可能?

罗马不是一天修成的,糖尿病也不是突然到来,在糖尿病来临之前,其实患者还有一个“暂停开关”和“逆转按钮”可以按,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糖前期。如果患者能抓住这个时期,就能避免迈进糖尿病这道门槛。

空腹血糖在7.5-8.0之间,是不是糖尿病?

胡大娘有点揪心,上一次体检结果不太好,血糖超过7.0了,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但是从结果出来那天起,她就感觉自己吃不下饭,甜的东西一口不敢吃,人都瘦了一圈。胡大娘的老伴觉得这么下去不是一回事,还是到医院问问医生吧,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些对话。

胡大娘:“医生,我空腹血糖值这个结果,是不是糖尿病?”

医生:“虽然你的空腹血糖超标了,但是餐后血糖没有超标,暂时还不算糖尿病,另外,你的糖耐量在正常水平以下,这是一个好消息。不过,目前的情况还是有点危险,如果不注意控制的话,接下来很有可能发展成糖尿病。”

判断是不是糖尿病,不是单凭某个血糖值,还要看糖耐量、症状,所以大家看到自己血糖上升时先不要紧张,糖前期相当于一个警钟,还有挽回的余地,接下来怎么做才是关键。

医生反问胡大娘:“现在是否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胡大娘:“暂时没有。”

除了血糖指标,临床上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

患者猛灌水、肚子扛不住饿,想小便,一定要敲响警钟,看看自己有没有变瘦。

一般吃得多身上应该会长肉才对,可是现在却体重往下跌,这种反常现象要引起重视。

胡大娘:“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医生:“合理膳食,多吃粗粮,少吃精米细面,把日常饮食控制好,科学减重,可进行慢跑、骑车等运动,戒掉烟酒,规范用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定期检查血糖、尿液、心电图、B超等项目,预防并发症。”

仅用半年时间,胡大娘“逆转”糖前期,她是怎么做到的?

不再下馆子,自己在家动手做饭

胡大娘和老伴两个人都不喜欢做饭,平时很喜欢下馆子吃,但是饭馆里的菜油盐糖比较多,吃起来不太健康。她现在都是在家做饭,买了很多豆子、全谷物、粗粮,每天三顿饭换着吃。还跟着视频学习做杂粮馒头、全谷物面条。不过她没有把米面完全抛弃,合理搭配营养更全面,自己的肠胃也可以慢慢适应。

胡大娘分享了自己的一日三餐,朋友们可以参考:早餐会吃两个杂粮小馒头,再加一些凉拌菜,有时也会自己做鸡蛋饼吃。中午也会吃半碗杂粮饭和半个红薯,两盘时令菜和一份瘦肉,她爱吃虾仁、鱼丸、鸡胸肉,热量比较低。晚餐比较简单,有时一碗凉粉,有时两三个素菜包和杂粮粥。

控制饮食的时候大家要走出两个误区:

其一是拒绝一切糖,碳水也会转化,什么糖都不吃是不切实际的,应该是限制人工糖,也就是零食、包装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糖,例如饼干、巧克力、饮料等,这些患者应该少吃。

其二是顿顿吃粗粮,可能会营养不均,而且它的口感比较粗糙,一下子吃太多太猛肠胃会难受,还是少量、慢慢添加比较好。

早晚都去运动,选择骑自行车

胡大娘身材较胖,做其他运动都觉得累,骑车比较适合她,能够控制速度快慢,正好她每天早上要去买菜,可以骑车去,来回一趟差不多三十分钟,人也不会太累。每天骑车让她感觉心情放松,生活节奏慢了下来,而且身体得到锻炼,消耗不少热量。

经常运动帮助我们控制身材,不会过于肥胖,还能消耗热量减掉赘肉,同时能够加快血糖消耗,改善胰岛功能,避免过多的糖分积压在体内。可以说运动对糖前期患者非常重要,应长期坚持。

没有放松血糖监测,三个月查一次心脑肾

胡大娘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医生说不是糖尿病就完全松懈了,相反她感觉自己心中的那根弦更紧张了,因为如果她没有把血糖控制好,接下来十有八九会发展到糖尿病,她比其他人要付出更多精力。

也正是因为她充分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所以她严格检测指标,每周都复测血糖,同时还重视心脑肾等部位的检查。

中老年人血糖升高其实很正常,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活动量少了,很多人还很胖代谢也比较慢,很容易发展到糖前期,不过,到糖前期还为时不晚,只要能加强管控,尽快把血糖降下来,之后会恢复健康。

其实,不应该在发现血糖出现问题后才干预,平时就应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到了四十岁往后,发现自己慢慢发福了,饭量渐渐增大了,这个时候应该提醒自己注意控制。健康的秘诀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对待自己,身体会越来越健康。

参考资料:

[1]糖尿病前期易被忽视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关键·新华网.2018-11-14

[2]在糖尿病前期“逆转”!务必做好这5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22-04-24

[3]糖前期?如何守住抵御糖尿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医食参考.201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