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针打哪(糖尿病打针是什么针)
有了这个东西,糖尿病患者还怕打针吗?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长期注射胰岛素确实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还可能导致出血、断针、注射部位感染、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等问题;还有少数患者有“打针恐惧症”,一看到注射针,立刻全身瘫软,注射时甚至出现“晕针”。
那么,除了心理沟通、加强患教、提高注射操作技术培训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德国科学家率先研发了一种无需金属针头的注射方式——无针注射器,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使用。除此之外无针注射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疫苗注射、牙科和医疗美容领域。
无针注射器是没有针头,注射的时候通过注射器主机产生压力将胰岛素注射器药管(医用塑料材质的)前端极细的小孔压进体内,整个注射过程没有金属异物入侵肌体,从而实现微创微痛,舒适注射,没有针头彻底避免恐针现象。
无针注射器特点:
避免针头刺入皮肤,消除金属过敏和针头带来的恐惧,避免针头划伤和断针带来的伤害。无针注射消除了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提高了注射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
药物是弥散式进入体内的。传统针头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后,在针尖的位置聚集成一个药池,而无针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是呈现一个5cm直径的雾状均匀分布区域,跟皮下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吸收更充分。糖尿病患者用普通针头注射胰岛素,在餐前通常要提前30分钟注射,因为吸收慢,药效会延迟。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在饭前5分钟注射即可。
无针注射方式,胰岛素吸收的更充分,无胰岛素残留,可以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本身是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如果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以后,没有被充分吸收有残留的话,会导致组织增生,产生硬结,时间久了,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无针注射方式可以延缓这种现象出现。
无针注射方式由于是弥散式注射,吸收充分,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会节省15-20%的胰岛素使用量,降低费用。
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重复使用所导致的感染几率,使用更安全。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对糖尿病患者肌体的伤害。
无针注射器避免了针头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让糖友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无针注射给恐针的糖友们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舒适!所以建议害怕打针的糖友们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恐针的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记得转发身边也有恐针情况的糖友看哦~
联合国糖尿病日,程氏针灸降糖穴位处方赶紧收藏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你知道吗?
联合国糖尿病日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今年的糖尿病日主题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是现代社会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病变与肺、胃、肾甚至五脏都有关系,又以肾为关键。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及病变轻重程度的不同,将糖尿病分为上、中、下三消。
上消,主要表现是口渴,这跟肺热有关;
中消,主要表现是多食,跟胃热有关;
下消,主要表现为多尿,跟肾虚有关。
得了糖尿病,不仅终身要吃药打针,还要忌嘴,感觉人生乐趣都少了很多。但是,控制饮食其实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医治效果。
“药穴同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百药箱,里面装的药就是穴位。糖尿病也有其对应的“药之穴位”。穴位降糖有双向的调节作用,不用担心引起低血糖,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有助于减轻症状,减少或预防并发症。所以,建议大家与西药配合使用,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注意,给大家的建议是与西药配合使用,而不是单独使用穴位,因为穴位降糖虽然有一定的作用,而且是有全身性的调节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状态、根本病因的调整有益,但相比西药来说,降糖的速度较慢、降糖能力较弱。穴位降糖是一种配合西医治疗手段,需要长期坚持,养成一种自我治疗的生活习惯。
一位男性糖尿病患者,初诊的时候很吓人,空腹血糖竟然高达 15.8,脸色晦暗,口唇也青紫色,口气很重,并且有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这个血糖值是什么概念呢?一般空腹血糖高于7 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而长期持续高血糖状态在 16.7 以上,就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险情况。
什么又是“三多一少”症状呢?
这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临床中很多患者并不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所以经常得了糖尿病很 多年却不知道,因此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定期监测血糖很重要。
这个患者已经开始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了,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让他加强饮食控制、调整饮食结构,适度增加散步、慢走等锻炼,一方面 给他制定了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案,主穴是然骨。
然骨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在足的内侧,先找到足内踝尖,在其前下可以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解剖上叫做舟骨粗隆,这个粗隆的下方就是然骨穴了。
针刺的时候选用的是 1.5 寸的长针,深刺、强刺激是用这个穴位降糖时的方法,所以如果我们平时要按摩这个穴位降糖的话,就一定要用力一点,使穴位局部的酸胀感持续得久一些,才会有效。
在针灸的基础上,还开了几副中药配合治疗。针灸是一周两次,中药是一周 6 付,这样的针药结合治疗,持续了一个月后,他自己监测的血糖变化曲线,空腹血糖由原来的 15.8 毫摩尔/升,一周后降到 11.2 毫摩尔/升,第二周降到了8.5毫摩尔/升,第三周以后稳定在 7.8 毫摩尔/升,身体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取得了非常好的平稳降糖作用。
程氏针灸之降糖基本穴位方
降糖穴位除了然骨外,经过临床和实验验证有效的穴位还有足三里、肾俞和三阴交,采用的治疗方法以点揉法为主,即先用力点下, 使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在维持向下用力的基础上,改点为揉,增强 这种酸胀感,使之向四周放散为佳。还有一些穴位可以明显改善“三多一少”症状,可以配合使用。
口渴——鱼际(手太阴肺经穴)
多食——内庭(足阳明胃经穴)
多尿——关元(任脉穴)
随症加减穴位有:
高血压——太冲(足厥阴肝经穴)
便秘——天枢(足阳明胃经穴)
盗汗——阴郄(手少阴心经穴)
眼病——睛明(足太阳膀胱经穴)
下肢麻木、感觉过敏——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穴)与太溪(足少 阴肾经穴)对按
皮肤瘙痒——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和血海(足太阴脾经穴)
我国首个《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发布,无针注射技术正式进入临床诊疗序列
来源:环球网
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受限于药物特殊性,目前只能注射给药,针头引起的身心不适让众多糖尿病患者抵触甚至放弃胰岛素治疗,这使得大部分患者错过黄金治疗期,加剧并发症到来,拉低生活质量,减少寿命。为改善应用胰岛素患者的生存现状,无针注射器顺势而生,经历众多国内外权威专家实验论证后,我国首个《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在京发布。
2020年8月5日,由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制订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正式发布,近百年历史沿袭胰岛素用针扎的老方法已经落伍。
由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滕卫平教授牵头,发表于BMJ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约1.298亿,成人患病率约占12.8%,而血糖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仅有25.9%,长期血糖不达标者,抵抗力明显下降,极易成为易感人群,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又成为高致死率人群。而胰岛素的适时和及时介入,能使糖尿病患者迅速平稳血糖,大大降低感染风险。但传统胰岛素注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患者的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较差,也是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有超过两千万的中国成人患者,每天必须承受胰岛素注射所带来的痛苦,但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并不理想。证据表明,应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51.3%的患者会因为恐惧、疼痛等原因抗拒治疗,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也会因各种原因导致中途放弃,或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我国胰岛素应用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专委会主委赵芳主任介绍,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可以减轻患者注射痛苦,并经大样本量的多项研究证实,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同等剂量胰岛素下,较更换为无针注射器前更平稳。
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告诉记者,无针注射器利用压力射流的原理来完成药液的皮下注射,进入皮下后较有针明显弥散,有助于吸收,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缓解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指引”的推出为医护人员提供科学的操作指导,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更优的胰岛素注射选择。
针对无针注射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牵头,联合国内十余家三甲医院共同开展的 “FREE研究”结果显示,无针注射胰岛素组较有针注射组,获得了更好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数值;注射疼痛感及不良反应更低;胰岛素注射剂量减少;无新发硬结产生,综合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有针胰岛素注射组。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一系列相关研究的无针注射器具,均采用我国一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相关无针产品斩获德国红点奖、日本Gmark奖、中国红星特别奖等诸多国际大奖;无针研发和科技水平已位于世界前列。
此次《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的制订,依托民族医疗科技产品,汇聚国内顶尖的内分泌和护理领域专家,依靠殷实的中国证据,标志着无针注射胰岛素正式进入中国糖尿病临床诊疗序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大范围开展无针注射胰岛素临床应用的国家。期待中国的无针注射技术可以早日更广泛地应用在其它医疗领域,从而造福更多承受针头之痛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