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查糖尿病贵吗(糖尿病查一下多少钱)

米米医 0
文章目录:

朋友是2型糖尿病,住院第一天就检查挂水用了4500元,这正常吗?

有人问了一个问题,2型糖尿病住院,第一天就花了4500元,这个正常吗?

我的回答是有可能的。大家的概念是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疾病,第一天也没有什么重大手术操作,为什么费用这么贵?2型糖尿病的危重症也可以很严重,其次,检查加上药物,也可以要很多钱。

一般来说不需要这么多,但如果是糖尿病急重症,就会比较费钱,任何急危重症都比较花钱。糖尿病也有急重症,比如酮症酸中毒就可能需要这么多费用。酮症酸中毒是比较危急的病症,早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然后继续出现脱水的症状,比如眼眶凹陷、呼吸加快加深,有些有烂苹果味,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出现烦躁、昏迷,甚至死亡。

入院时,对病人情况一无所知,需要完善各种相关检查,比如病人现在病情的评估、鉴别诊断,比如肝肾功能、血糖、彩超。如果是出现意识问题的,要进行鉴别,如头颅CT或者MRI;然后要评估血糖高有没有靶器官的问题,比如查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眼睛血管病变、心脑肾的病变是否存在;其次需要用到监护、护理,以及药物治疗。如果没有医保报销,那么是可能达到¥4500的。

其实相对来说住院第一天是会比较贵,有护理费、床位费、检查费、治疗费,加一起就比较贵了。当然一些药物、手术等也会很贵。如果是普通的体检,在体检中心就可以完成,价格相对比较合理,一般自费或者单位出;如果是病情比较重,需要住院观察的,医保可以报销,报销比例一般比门诊高,最后出院的时候自己缴纳的费用也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

最后我想说,医保政策真的挺好的,住院什么的相对来说还是可以接受范围,如果是自费药物什么的,那才是真金白银,真的是贵,保护好身体,做好预防,那才是省钱啊。

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点个赞,喜欢就关注我吧,有其他想了解的问题可以留言

患上糖尿病,治疗要花多少钱?看完就全明白了

糖尿病的现状让人揪心。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12.8%,中国大陆糖尿病患者总数估计为1.298亿,居世界第一。

此外,糖尿病前期比例35.2%,也就是说有近一半成人血糖异常。

患上糖尿病,不仅会给精神和心理上带来负担,也会在经济上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压力。

因为糖尿病乃慢性病之王,如果不加以管理,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超过61%,10年以上高达98%。

每年都有大量糖尿病患者因此失明、截肢、或者必须依赖透析才能生活。在中国,有约30%的肾衰竭、50%的失明、60%的截肢,都是由糖尿病导致的。

那么糖尿病治疗究竟要花多少钱呢?数据显示,中国医疗支出13%用于糖尿病,糖尿病支出近85%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总支出超过7582亿人民币。一位糖尿病人,每年的总花费大概是1.7万到6万元。

一般来说,糖尿病人的相关支出情况有这些组成:糖尿病并发症84.5%;口服降糖药8.1%;胰岛素费用6.7%;中成药费用0.7%。

我们具体来看看糖尿病的主要花销情况:

糖尿病用药花费

一个糖尿病人一般会用到以下这些药物:

当然, 一个糖尿病人不可能同时用到以上这些药物,而且因为每个人的病情、身体条件等等都是有差异的,治疗上也就不一样。

整体来看,每年用药检查花费要上万元。

这里,我们以降糖药和胰岛素费用和新型降糖药物的费用来做说明:

除此之外,每年仍需要定期检查,包括家用检测材料,比如说血糖试纸、血糖仪、针头、医用棉签等等,还有定期的医院检查,每年也需要花费两三千元以上。

糖尿病并发症开销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上面的花费还只是小钱,如果出现并发症,随随便便一个症状,也是让一个普通工薪家族难以承受的。

我们从市场上了解到的情况,比如说出现糖尿病足,导致足坏疽,需要做手术,费用一次12万元左右,后期需要住院换药一个月三万到四万左右,平均住院6个月左右才可以痊愈。

再比如说糖尿病导致的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的话,不光是费用的问题,一周透析3次,一次透析需要6到8个小时,每次透析需要花费500元以上,不仅费用方面很高,人也非常痛苦。

现实中,这些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比如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 超重或肥胖人群、静坐生活方式者等等。

不过,遗憾的是不仅他们不重视,即便是一些人得了糖尿病,仍然不闻不问,大吃大喝,哪怕身体发出了警报,也照样置若罔闻。等到发展成严重的并发症,进入重症病室,才后悔莫及,让人扼腕叹息!

最重要的是,花钱还只是一个方面。可是花了大钱,又没有治好病,甚至落到卧病在床需要人护理的地步,不仅自己的身体饱受摧折,也会让家人倍感心碎,长此以往,只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其实,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能及早重视糖尿病,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乃至找到逆转的方法,一切可能还不算晚。

文献参考:

[1]WeipingTeng, BMJ. 2020; 369: m997

[2]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第9版的《全球糖尿病地图 (IDF Diabetes Atlas)》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请谨慎阅读。未经本平台和相关权利人书面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或引用。若本内容存在任何疏漏,请尽快与本平台联系,可发送信息至【causahealth-content@causacloud.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防控糖尿病④」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这个钱绝对不能省

文/图 羊城派记者 余燕红
实习生 谢佳熳 通讯员 周晋安

一旦确诊糖尿病,往往难以逆转,需要终身服药或使用胰岛素,还有不少患者伴随可怕的并发症。据数据统计,糖尿病患者有并发症的直接治疗费用是无并发症的2.8倍;除了昂贵的医疗费用外,慢性并发症还对患者有巨大的危害。有没有可能较早期地发现糖尿病,及时治疗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燕铭教授表示,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血糖仪自我监测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科学监测血糖,降低医疗花费

陈燕铭介绍,糖尿病治疗包括监测、药物、教育、饮食、运动,这五架马车缺一不可。而监测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临床上有不少糖尿病患者觉得测血糖很麻烦,又很贵,于是就凭感觉判断血糖高低,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不监测血糖,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还容易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而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反而得不偿失。只有积极地监测血糖,才能控制好血糖,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治疗花费。

要如何科学监测血糖呢?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及时发现低血糖,提高治疗的安全性;监测的基本形式是患者使用血糖仪自我监测血糖。

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不同时间的血糖监测有不同的意义——

空腹血糖(一般空腹8-10小时):反映人体基础状态血糖的水平;餐前血糖,便于患者调整食物量和餐前胰岛素量;

餐后2h血糖(从第一口饭算起):反映人体在糖负荷后血糖的水平;

睡前血糖:有利于防止夜间低血糖,如果出现低血糖时,更要随时监测;

夜间3点左右血糖,有利于防止夜间低血糖和判断早晨空腹高血糖产生的原因;

运动前后血糖:是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时间的依据;

血糖监测不能少

正确自我监测,实现血糖控制

血糖监测是为了把血糖控制到理想状态,即空腹血糖达标、餐后血糖也达标,而且没有发生低血糖。陈燕铭教授提醒,当空腹血糖正常,但出现了夜间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这是临床最忌讳的结果,应注意!

血糖监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判断结果。如果化验室得出的血糖值是150mg/dl,而你测得的值在127mg-173mg/dl之间,说明操作正确,血糖比较准确;但如果血糖值>15%,就要寻找原因,因为一般微型血糖仪与生化结果差别不应>15%。

陈燕铭教授表示,影响监测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血糖仪问题、试纸问题、血样采集的方法以及病人自身因素,可以作一一排查。对于病人自身而言,影响血糖的因素包括药物,因为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可升高血糖;饮食,食物的种类和量也会影响血糖;运动、能量消耗、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也会影响血糖;感染发热、麻醉、手术等;妊娠时,体内激素改变,同样会影响血糖。

因此,要重视血糖检测,保证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并且综合监测,这才是花小钱省大钱的妙招。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李力文
实习生 | 梁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