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主神经(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症状及治疗)
糖尿病人出现这4种症状,可能是神经病变的表现
最近体检发现身边的同事不少糖尿病前期的,也可以空腹血糖受损或是餐后血糖异常,这些血糖的情况其实体现在身体上,是没啥明显特征的,但是如果测得血糖偏高了,就要及早做好干预了。
身边患上糖尿病很多朋友,其实还是蛮担心并发症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达百来种,而这些并发症才是高血糖最可怕的地方,一旦严重起来,可能会致残或者致死。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
说到“糖尿病神经病变”,大家可能会想到”手脚麻木“。其实,糖尿病神经病变远比你了解的复杂。很多患者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会逐渐严重到全身,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也会加重神经病变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体发出的一些症状,提醒我们早点发现并发症。例如糖尿病人出现下面4种症状,都有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表现:
1 出汗
现在天气十分炎热,温差也是蛮大的,所以对于糖友来说,如果出现异常出汗的情况就要引起重视,可能是发生了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所谓的异常就是跟平常出汗不一样,虽然天气热看起来出汗蛮常见的,这就要我们多留心观察了。比如,上半身出汗多下半身出汗少或者不出汗、头面部大量出汗身体不怎么出汗、气温正常并不觉得热却大量出汗等等。
之所以发生神经病变回出汗异常,是因为汗液的分泌也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糖友除了出汗异常外,往往还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相关症状,比如经常发生腹胀、便秘等。
2 腹胀
说到腹胀及便秘这类肠胃不舒服的问题,其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第一联想到的可能是消化系统的问题,其实也不一定是消化科的问题,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在生活中糖尿病人如果经常出现肚子胀气、没胃口、便秘等症状,有可能是糖尿病的胃肠道并发症-自主神经病变。
什么是自主神经呢?在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受神经支配,支配胃肠道的神经叫自主神经。自主神经出了问题,就会引起消化道的感觉、运动功能失调 ,引起消化功能、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一般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3 手脚麻木、疼痛
手脚麻木、疼痛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这类并发症发作起来还是很明显的,除了麻木、疼痛,还会有袜套样感觉、踩棉花感、蚁走感等。
疼痛最常见的表现是电击样疼痛,也有些糖友表现为针刺、火烤、撕裂样痛,有些会自己突然发作,也有些轻轻碰一下就会诱发。
一些脑梗,心梗等心血管突发疾病也会发生手脚麻木的情况,因此大家都要引起重视。
4 心血管症状
糖尿病看起来跟心血管疾病联系很远,其实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很多血糖控制不稳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十分高。
而对于周围神经病变,更易引发各类心血管疾病问题,例如直立性低血压、晕厥、无痛性心肌梗死、不明原因的心慌等,这些症状如果出现在糖尿病患者身上,除了考虑到心脏的问题,还要想到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总之,糖尿病之所以被称为“万病之源”,就在于它会引起各种并发症,神经病变只是其中的一种。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控稳血糖了,血糖稳定好了,这些并发症自然远离我们了。
糖尿病人患神经的病变,身体可能会有这些表现,做好6点防治措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本身就是个不容小觑的慢性病,但当它对神经系统下手时,情况就更复杂了。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中遭遇它的侵袭。轻则脚底刺痛、麻木,重则溃烂、截肢,甚至影响心血管功能,增加猝死风险。
许多患者早期不以为然,等到“火烧眉毛”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到底有哪些信号?该如何预防?今天,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蛛丝马迹”,你注意到了吗?1. 脚底像踩了“针毡”,麻、痛、烧灼感
有些糖尿病患者形容自己的脚像踩在玻璃渣上,或是火烧火燎的疼,但仔细一看,脚底却没任何外伤。
这种感觉通常晚上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
这正是神经受损的信号,尤其是远端神经(手脚)最先受到影响。
如果你经常有这种感觉,别硬扛,早点找医生。
2. 皮肤感觉迟钝,烫伤、刮伤都不知道
有人泡脚温度稍高,结果脚背被烫出水泡,自己却毫无察觉;有人赤脚走路踩到钉子,直到鞋里有血渍才发现。
这是因为神经受损后,皮肤的温度、触觉和疼痛感变迟钝。
这类患者往往容易忽视小伤口,结果细菌乘虚而入,愈合变慢,严重的甚至发展成糖尿病足。
3. 晚上脚冷得睡不着,但摸上去却不冰
很多人以为脚冰凉是因为血液循环不好,但糖尿病患者的情况更复杂。
有时候,自主神经受损会让血管调节功能失常,导致局部血流减少,于是脚部感觉冷,但摸上去却是温的。
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存在,说明神经病变已经不轻了。
4. 站起身头晕,心跳紊乱,胃口变差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影响手脚,还可能波及自主神经系统,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站起来就头晕)、心率异常(快慢不均)、胃排空延迟(吃一点就胀)、大小便失调(便秘或尿失禁)。
这些症状常常被误以为是单纯的老化或其他疾病,实际上它们与糖尿病的神经损伤密切相关。
5. 突然感觉肌肉无力,走路像踩棉花
有些患者会发现自己走路不稳,腿部肌肉乏力,甚至容易摔倒。
这可能是运动神经纤维受损后,肌肉协调能力下降的表现。
如果你早上起床试着单脚站立,发现比以前更难保持平衡,可能就是神经病变的信号。
这些防治措施,你真的做对了吗?1. 控糖,不只是盯着血糖表
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万事大吉了,但血糖波动幅度过大,同样会加速神经损伤。
除了控制空腹血糖,还要关注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同时避免低血糖。
2. 让双脚“开口说话”,每天检查别偷懒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检查自己的脚,哪怕没有不适也不能忽略。
尤其是脚趾缝、脚底、脚后跟,要留意有没有破皮、水泡、感染迹象。
最好使用镜子或者请家人帮忙查看,防患于未然。
3. 选鞋不能凑合,舒适度比颜值更重要
合适的鞋子能减少糖尿病足的风险。
鞋子要有足够的空间,避免挤压脚趾;鞋底要有缓冲力,减少摩擦;袜子则要选择无缝、柔软的材质,防止压迫神经。
裸足行走更是大忌,容易受伤却毫无察觉。
4. 运动要聪明,别一股脑瞎练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把“双刃剑”。
剧烈运动可能加重神经损伤,错误的运动方式还可能导致足部受伤。
建议选择低冲击的运动,比如每周进行130分钟游泳、骑行或快走,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过度负重。
5. 饮食别只盯着低糖,神经也需要营养
许多糖尿病患者过于关注血糖控制,反而忽略了营养均衡。
B族维生素(尤其是B12)、Ω-3脂肪酸、抗氧化物质(如槲皮素、姜黄素)对神经修复有积极作用。
可以适量吃一些坚果、深海鱼、菠菜、南瓜籽等食物,帮助神经维持健康。
6. 别小瞧按摩和热敷,血液循环很关键
适当的足部按摩和温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病变的不适。
但要注意,水温不能过高,以免烫伤。
按摩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皮肤损伤。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并非“无药可救”,但它的隐匿性让许多患者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一旦发现异常,不要拖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保护神经。
糖尿病管理是“降糖”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健康维护。
信息来源: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第41卷
中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神经病变诊疗指南(2022年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专家访谈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患者多会被便秘困扰,原因是什么呢?又该怎样调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大肠君,我真的快受不了了!每天都在拼命挤,而它们却越来越懒!”某天深夜,人体的肠道细胞们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主角是勤勤恳恳的“蠕动工作者”——肠平滑肌细胞,它正在控诉自己工作的艰难:“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就像一条老旧的‘地铁线’,谁来修修?”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身边有人患糖尿病,便秘这个隐秘却常见的问题或许并不陌生。那么,糖尿病和便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场“肠道会议”或许能为我们揭示真相。
让我们先从糖尿病的“幕后操作”说起。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控制中心”早已失控,导致血糖水平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这种“血糖风暴”不仅会损害血管和神经,还会悄悄盯上肠道,特别是那条负责排泄的“地铁线”——大肠。
连接一:神经系统的“断电事故”糖尿病对肠道的最大威胁,是它可能损害自主神经系统。听起来复杂?没关系,让我们简单点:想象你的肠道是一条地铁,而自主神经就是地铁的“中央调度系统”,负责指挥列车准点发车。如果神经系统遭到糖尿病的破坏,这条线路的“列车”自然会变得迟缓,甚至停摆,导致便秘问题。
据权威统计,约6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病变,而这种病变往往会首先袭击肠道,导致排便困难。肠平滑肌细胞无奈地抱怨:“没有指挥,我们就像失控的民工,干起活来全靠运气!”
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常常感到口渴,尿量也比常人多。这背后是高血糖在搞鬼——当血糖过高时,肾脏为了“洗刷”掉这些多余的糖分,会拼命增加尿量。结果,身体里的水分被大量排出,而大肠却因缺水而无法正常运作。
“肠道里的存货(粪便)干得像块石头,我们怎么挤得动?”肠道细胞们一边抱怨,一边苦哈哈地工作着。大便变硬、排出困难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水分不足。
连接三:药物的“副作用黑名单”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然而,降糖药有时会对肠道“下黑手”,导致便秘或腹泻问题反复交替。肠道细胞们纷纷吐槽:“明明是帮血糖‘打工’,却让我们吃尽苦头!”
不仅如此,一些患者为了控制血糖,还会减少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甚至不吃主食。这种饮食习惯会导致纤维素摄入不足,进一步加重便秘问题。
便秘的背后:肠道细胞的“吐槽大会”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肠道细胞们的“内部会议”:
大肠蠕动细胞:我们太累了!血糖高的时候,神经系统罢工,我们就成了无头苍蝇!
肠道黏膜细胞:水分呢?水分在哪?每次都干巴巴的粪便,我们怎么能顺畅工作?
肠道菌群代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太单一,不爱吃蔬菜水果,我们的“粮仓”都快空了!
这场吐槽大会揭示了便秘的根源:神经损伤、水分不足、饮食结构紊乱、菌群失衡……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最终让糖尿病患者的肠道陷入了困境。
既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调理的方向也就清晰了。以下是几条科学建议,帮助糖尿病患者摆脱便秘困扰。
1. 补水,给肠道“加油”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唤醒肠道的“动力系统”。记住:即便不觉得口渴,也要主动补水,这是对抗便秘的第一步。
2. 多吃膳食纤维,给菌群“喂粮”膳食纤维是肠道的“清道夫”,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以下低糖高纤的食物:
绿叶蔬菜:如菠菜、芥蓝、空心菜。
低糖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蓝莓。
粗粮:如燕麦、糙米。
小贴士:千万别突然增加纤维摄入量,否则可能会引起腹胀或肠胃不适。慢慢增加,循序渐进。
3. 适量运动,唤醒“肠动力”运动对肠道的帮助不可小觑!每天坚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游泳,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运动时,肠道细胞们会兴奋地喊:“终于不用再单打独斗了!”
如果糖尿病患者因为降糖药出现便秘问题,可以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避免滥用泻药,以免损害肠道功能。
5. 益生菌的“神助攻”益生菌是肠道的“好帮手”,它们可以调节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健康。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选择无糖版本)或益生菌补充剂。
6. 定时排便,培养“好习惯”每天固定时间如厕,即使一开始没有便意,也要尝试“蹲一蹲”。这种习惯能帮助肠道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
糖尿病导致便秘,就像一场肠道的“交通事故”。但只要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科学的调理方法,就能让肠道重新“上轨道”。记住: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带来的“小问题”。
最后,大肠君在会议上总结发言:“只要血糖控制好、饮食结构合理、还愿意多喝水、多运动,便秘一定可以被赶跑!”肠道细胞们纷纷鼓掌,期待着你为它们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资料: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1年更新版。
《膳食纤维对糖尿病便秘的影响》,《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0年第4期。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中华神经学杂志》,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