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腿肿艾灸(糖尿病脚肿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糖尿病患者下肢水肿疼痛?中医有妙招!
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有时会遭遇下肢水肿且疼痛难忍的困扰,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让人心忧不已。不过别担心,中医在应对这类问题上有着独特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今天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医治疗方案,并分享一则门诊案例,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其效果。
一、中药内服:
脾虚湿盛证:若患者下肢水肿按之凹陷,肢体困重,伴有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状,多属于脾虚湿盛。治以健脾利湿消肿,常用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桂枝、泽泻、猪苓等利水渗湿,通过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祛除体内多余的湿气,从而缓解水肿与疼痛。
肾阳亏虚证:当下肢水肿以腰膝以下为甚,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同时有腰膝酸软等表现时,往往是肾阳亏虚所致。可选用济川煎合真武汤化裁。其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滋补肾阴,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茯苓、白术、芍药利水消肿,温阳利水,改善下肢水肿及疼痛情况。
脉络瘀阻证:对于下肢疼痛较为突出,伴有皮肤青紫、麻木,水肿部位皮肤紧绷,舌暗有瘀斑等表现,考虑为脉络瘀阻。常以桃红四物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金银花、玄参、当归等清热解毒、养血活血,以疏通经络,消除瘀血,减轻疼痛与水肿。
二、中医外治:
艾灸:选取足三里、三阴交、涌泉、阴陵泉等穴位进行艾灸。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增强运化;三阴交穴能调和气血、滋补肝肾;涌泉穴补肾固本;阴陵泉穴利水渗湿。艾灸这些穴位,借助温热之力,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利于水肿消退和疼痛缓解,每次艾灸 20 - 30 分钟,每周 3 - 4 次。
中药熏洗:选用艾叶、伸筋草、透骨草、木瓜、红花等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材,煎水后进行下肢熏洗。水温控制在 40℃左右,熏洗时间约 20 - 30 分钟,每日 1 - 2 次,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与疼痛。
三、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上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避免加重水肿,同时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血糖。适当增加冬瓜、薏仁等利水消肿食物的摄入。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
四、门诊案例分享:
李大爷患糖尿病多年,近期出现了下肢水肿且疼痛的情况,双下肢一按一个坑,疼痛让他夜不能寐,走路都成了难事。来门诊时,他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经过详细辨证,发现李大爷属于肾阳亏虚兼脉络瘀阻证。于是为他开了济川煎合真武汤化裁的内服方剂,同时配合艾灸上述穴位以及中药熏洗下肢的外治方法,并叮嘱其调整生活方式。
经过两周的治疗,李大爷反馈下肢水肿明显减轻,疼痛也缓解了许多,能睡个安稳觉了,走路也比之前轻松不少。继续巩固治疗一个月后,下肢水肿基本消退,疼痛症状大为改善,李大爷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下肢水肿疼痛难忍的情况,不妨试试中医的这些方法,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有望缓解症状,重拾健康生活哦。
#中医##糖尿病##健康真探社##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人,坚决不能艾灸下肢
很多人都听说过艾灸的好处。艾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可以刺激穴位,提振阳气,祛除湿气,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微循环,缓解疲劳、疼痛,促进新陈代谢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艾灸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需要把握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在一论坛中,一位中医师分享了一位40岁男性的案例。该男性在接受艾灸治疗后,感染导致小腿坏疽,随后进行了截肢手术来保命。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该中医师遇到了很多类似的案例,并多次撰写相关文章。然而,令人不幸的是,有些糖尿病患者并不以为然,他们错误地认为艾灸可以治疗下肢疼痛或麻木。值得注意的是,提供艾灸服务的大多数人并非医护人员。由此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这些人不需要承担责任,因为所有的操作都是患者自我选择的或者购买艾条后自己施行的。
曾经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因艾灸而导致下肢严重烫伤。经过沟通得知,他第一次进行艾灸时没有感觉到热和痛。提供服务的人员告诉他这可能是因为身体里的湿气太重,需要加大力度和多次。
而后,该患者发展为小腿坏死性筋膜炎,治疗后留下约40公分的切口瘢痕,前后住院一个月接受了2次手术,休养了三个月。
因此,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进行艾灸治疗时应避免对下肢进行操作,否则可能导致糖尿病足icon,并可能导致严重感染、截肢或甚至死亡。
关注我,了解更多专业知识,知悉最新前沿资讯。收获健康幸福人生!@减肥@健康@健康科普@肝脏@养生@老年人@医疗保健@疾病预防@肾病健康
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夏季艾灸效果最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保健养生,艾灸因其可行性强、疗效好,得到广大人群的青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艾灸任何季节都适宜,尤其是夏季得到自然界阳气的应和,艾灸保健的效果可显著提升。艾灸可以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对于寒凝经脉的病症效果尤佳。例如关节的冷痛、活动不利;女性痛经、月经延后;胃痛、腹泻、哮喘等。
如何挑选艾灸工具
现存市面上有各种艾灸器材,以艾灸盒为例,分为单孔、双孔、六孔等,都配有绑带,可固定在身上,安全高效,适用于在身体的多个部位施灸。对于关节、背部等不易固定的部位,也可轻松施灸。
艾条灸最为传统、直接,应当将点燃的艾条距离皮肤5厘米左右,将温度控制在皮肤感到温热但没有明显刺痛感,注意避免艾灰、火星掉落到皮肤或衣物上。艾条灸不适用于背部等难以观察的部位。隔物灸较为常见的为隔姜灸、隔蒜灸,所隔药饼可增强温经通络的效果,但操作较为复杂,建议由专业人员实施。
掌握好灸温和灸量
灸疗过程中最明显的感觉是热感,之后可能会有酸、麻、重、胀、热传导、蚁行感等感觉,这均为灸疗的正常反应。艾灸时应经常用手判断肤温,避免随着艾灸时间的延长,皮肤对于温度的忍耐度增高、灵敏度下降,导致温度过热,出现灸疱、烫伤、皮肤发痒、色素沉着等皮肤症状。
若皮肤起疱、过敏、外伤,则不应继续施灸。一般水疱不必戳破,用洁净纱布覆盖并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活动时摩擦,大约1周便可自行消退。若出现较大水疱或烧伤,则须前往医院由医生处理。
在施灸过程中注意房间的通风及保暖,选用优质陈艾,以减少艾烟及其挥发物的含量。艾灸不可过量,一般1周三次左右,一次不超过3个部位,每个部位20分钟即可。尤其艾灸头部,更应注意施灸量。因为头部肌肉薄弱且毛发丰厚,艾灸头面部穴位还易导致阳气过于上行,引起头晕、目眩等症状。
艾灸后要注意什么
艾灸后应多喝温水。有些人多次艾灸后可能出现口干、咽干、咽痛、牙龈肿痛、眼干、眼痒、流泪、鼻干、流涕、头晕等上火症状,以及失眠、嗜睡、泄泻、便秘、矢气等。上述症状多较轻微,部分可能为灸疗起效的反应,一般不必处理,通常休息1~2天可自行缓解。
哪些人不适宜艾灸
艾灸虽可治多种病症,但孕妇特别是孕早期禁止艾灸。女性若月经量大,则应在月经前5天及经期停止艾灸。
小儿为纯阳之体,若无病痛一般不灸。对于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哮喘;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纳差;中气虚弱引起的遗尿等可以适量施灸,但灸量宜轻。
糖尿病患者艾灸时更需要注意,由于伴发周围神经病变等导致皮肤感觉不敏感,应适当降低艾灸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值得注意的是,艾灸是养生保健方法中便于操作且副作用小的可靠方法,其灸量、灸材、灸法多有讲究,应循序渐进,以身体舒适为度,切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 薛世勇 赵海音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E2DI7EAK】获取授权